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人是一种很讲究的动物,但是有时候又变得非常的不讲究,就看你所处的环境了。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安逸,穿得讲究,可以非名牌不穿;吃的讲究,可以是山珍海味;住的讲究,有客厅、有厨房、有卫生间、有卧室,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我们处在野外生存的环境,比如像题主所说的流落到荒岛上,如果还要穷讲究,那可能就是死路一条了。

流落到荒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怎样才能活下去。如果是提前有准备的荒岛求生活动,你可能会有火种、刀具、帐篷、药品、水、食物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是如果意外流落荒岛,除了一张嘴,身上要什么没有什么,到那时,看你还怎么讲究?

说到盐,虽然说我们现在都提倡“清淡少盐”,这是在我们处在盐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才能采取的这样的健康饮食。但是少盐不等于无盐,人不吃盐是要生病的。

人不吃盐,首先会导致精神萎靡,无精打采,甚至不能正常生活。盐是氯化钠,是人体神经传递必须的物质,人的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和钠息息相关。当身体摄入盐不足,细胞中的酸度急剧升高,进而损伤DNA,诱发癌症。

当你流落荒岛,如果有条件得到海水晒出来的盐,那么你算是有福了。你得到的野味,会更容易下咽。不然你可以比一比,当你抓获了一条蜗牛,有盐和没有盐,哪个更“好吃”?你抓到的鱼,有没有盐,那个“口感”绝对不一样。到那时,你根本顾不上什么卫生不卫生,粗盐里面的杂质会对身体怎么样了。

其实,我们的老一辈从来吃的都是粗盐,就是那种没有经过提炼的粗盐,老一辈人吃了几千年,从来没有想过盐还可以精炼。只是现在有了条件,大家才开始吃精盐。虽然如此,有很多东北老人在腌菜时,仍然喜欢用大粗盐,据说用大粗盐腌制的咸菜的味道要比精盐腌制得好吃。

讲究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在荒岛上,你还讲不讲究多长时间洗一回澡呢?你还讲不讲究“饭前便后要洗手”呢?你还讲不讲究避免潮湿,防止得关节炎呢?

到那个时候,你能讲究的就是如果生存,如何能在有人发现你的时候,你还活着,其他的,就不要那么讲究了。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不可以!

小时候以为盐是海水直接晒干装袋出售的,长大了才知道晒干海水形成的盐,并不能直接食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食盐的价格非常昂贵,如果真的是晒一晒就能吃了,住在海边的农户直接去打两桶海水不就完了,还卖什么昂贵的食盐呢?就是因为食盐需要很多工序才能使用,仅仅晒干以后形成的盐是粗盐,吃多了会拉肚子的,而如果在小岛避难的话,拉肚子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晒干的盐要经过提纯。

‬人类离不开盐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对盐分的摄入,想要先了解为什么离不开盐,就要先知道身体对于营养摄入的过程。

食物被我们摄入到身体以后,会经过消化系统分解成容易被身体吸收的微成分,比如说摄入到身体的糖会被分解成单糖,吃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会被分解成氨基酸。

这些微小的分子,会通过肠道的吸收进入人体的血液当中,继而被血液带到身体各处,被各个器官中的细胞所利用,而盐中的分子,就是钠离子和钾离子,它们是构成体液的重要成分,携带这些单糖或者是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

此外,身体的运动是通过肌肉完成的,而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就来自于钠离子,因此长期不吃盐或者摄入盐分低,就会导致身体没劲。

‬海水直接晒出的是粗盐,不能摄入过多

我小时候去过一次海边,看到很多人在晒盐,我以为我们吃的盐都是这么晒出来的,结果后来才知道这种晒出来的盐是粗盐,能吃,但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工业盐没有,总是有人以为是盐就可以吃,一些工地上做饭的工人,没有食盐的时候就拿工业盐当食用盐,结果人吃了以后出现了中毒的情况。

工业盐和食盐都是在海水中“晒”出来的,区别就是海水直接晒出来的盐,就是工业盐,其中有很多的杂质,而海水晒出来的粗盐经过分离,真空蒸发,洗涤增稠以后,还要经过加碘加硒,层层工序以后,才能制成我们吃的食盐。

海水中有很多有害物质,比如说钡,砷,氟,铅等,直接晒出来的盐含有大量这些有害物,偶尔一次少量摄入问题还不大,如果长期食用直接晒出来的盐,身体自然会出问题,因此古时候盐价那么贵,也没人跑到海边去打海水回来晒盐,因为简单晒出来的盐吃多了,会有大问题的。

那么,如果掌握粗盐提纯的方法,可以用海水晒盐的方式在荒岛补充盐分吗?

答案是可以的。

‬海水晒的盐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可以食用

我在几年前去烟台的时候,在海边舔了一口晒出来的盐,味道苦涩不说,还有很大的腥味,这种盐不经过处理也是难以食用,因此当时特意搜了一下如何提纯食盐,以备流落荒岛时可以掌握一项求生技能。

目前海水制盐的方法有三种,其一是盐田晒法,其二是热泵压缩法,其三是电渗析法,而作为最古老的晒盐法,很适合我们学习。

第一步,找一块沙滩,在沙滩上圈一块地,然后往这块沙上淋海水,等沙子干了以后,就继续淋,反复淋别怕累,多淋几次。

反复淋海水,是为了让这一块的沙子含盐量高,因为后续要用到这些沙子。

第二步,挖一个坑,距离海边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太近的话容易被海浪冲平,太远的话后续打水不方便。

挖完坑以后,去捡一些石头,如果没有石头也可以用贝壳,垒到坑底,用东西砸实了,防止海水向下渗透。

第三步,将刚才淋海水的沙子,挖过来铺到坑底,然后打海水过来,最后用棍子搅拌,让沙子中浓度高的盐分和普通的海水融合,形成饱和浓盐水。

第四步,过滤饱和盐水,用石头,细沙等材料,装在容器中,从上面倒入盐水,留下来的盐水就是初步过滤没有固态杂质的盐水了。

第五步,将所有的浓盐水用容器盛出来五分之一,其余的用锅或者容器加热,烧干以后的留下的就是粗盐了。不过这种粗盐口感很差,味道不好,还不能经常吃,因此还要将它变成精盐。

第六步,粗盐放在容器中,加入刚才拿出来的五分之一浓盐水,煮沸以后疯狂搅拌,然后沉淀一会,将上面的浓盐水倒出来,容器底部的盐就是精盐了,这样的盐就可以食用了,没有任何其他的味道,杂质也少。

‬写在最后

其实粗盐提纯还是很简单的,用饱和浓盐水冲粗盐就可以,之所以上面的步骤那么多,就是为了消除海水中粗盐的杂质和味道,经过这些简单的步骤制作出来的盐,实际上就是我们吃的食盐,不过现代化的盐厂都会在饱和盐水提取后直接加入碳酸钾,让盐水中的钙镁离子产生反应,直接沉淀出盐,不用煮,直接晒就可以了。

海水直接晒出来的盐,只能取上面一层,因为下面还有卤水的盐就是我们制作工业盐的主要原材料,对身体的影响很大,是万万不能吃的。

这回知道了吧,海水直接晒出来的盐,不能吃哟。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这个我会,海水直接晒干,析出的盐,咸,涩,苦,短时间食用没有多大问题,就是口感比较差

但是要长期食用,问题就比较大,对健康不佳。

因此需要提纯作业

虽然,我就是海边长大的,海边有很多盐田,但是我以前还真没关注过海盐是怎么提纯的,因为现代,盐田并不负责提纯,生产出来的就是粗盐,然后现代的工厂会将粗盐,提炼成精盐。

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问过了很多人,最后大约总结概括出,古人是怎么提纯盐的。

假定,你在荒岛上,食物问题解决,有容器,铁锅,有场地,有柴草,这个食盐生产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晒海水

修建一小片水池,用石头砌池子底部,夯实,然后修一条小排水沟,然后趁着晴天将海水淋到沙滩上,沙子一干,立马再淋湿,这样几天之后,沙子上的就会有大量的盐,将这些沙子收集起来,放到池子里,然后淋海水,搅拌,然后在排水沟下面用水桶收集海水

这些海水中的盐分就大大增加。当然可以循环几次,盐分增加越大,生产食盐的效率越高。

第二步,投放草木灰

海水中的大量的盐分,包含钙镁离子,硫酸根,溴等等,草木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这样,钙镁离子就会被沉淀出来,碳酸钙,碳酸镁基本都沉淀了。

第三部,过滤

制作一个过滤器,粗砂,细沙,下面是活性炭,木炭粉,然后把这些盐水淋下去,这样就得到了比较干净的浓盐水,无固体杂质的。

第四步,浓缩

开始古人所说的“熬波煮海”,架起锅来进行烧,但是不要太猛,要缓慢的提升温度,不要烧到沸腾,当发现有盐分刚开始析出的时候,这时候从锅里提出一部分浓盐水来,这时候的浓盐水基本就是苦卤了,不用太多,大约总量的十分之一。放到一边备用。称为A份。

然后剩下的90%的浓盐水,直接烧干,得到一锅结晶物,这就是粗盐了

虽然经过上一步草木灰的反应,但是里面依然有比较高的钙镁离子,里面钾离子的浓度也很高。

第五步,淋卤提纯

将粗盐收集起来,放到容器里面,这时候,将先前取出来的A份,加热,加热到临近沸腾

将热的A份浓烟水,倒入容器和粗盐混合,搅拌洗涤,然后将水倒出来。容器里面这些不溶解的盐就是精制盐分。倒出来的水就是卤水,就是我们俗称的卤水点豆腐的卤水。有毒,喝了会死人。

可以将A份水分成好几份,重复这个操作,最后你将会得到纯度比较高的精盐,这已经是古人能做到的极限了

这些精制的盐分可以长期食用

原理就在于不同的盐分,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一样,其中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虽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

A份在开始析出盐分的时候,那时候氯化钠是饱和的,后面用它洗粗盐的时候,由于温度比较高,粗盐中的其他盐分就溶解了,而氯化钠不怎么溶解

经过这两步办法就得到比较高纯度的食盐了

当然,现代工业提纯的步骤就更专业了,纯度大大提高,古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很多人的回答都在说海水晒干产生的盐,不经过再次提纯,不能够直接食用,原因要么是含太多杂质容易拉肚子,要么是味道苦涩影响菜肴。拜托,该问题的前提是“在荒岛”,都已经流落到荒岛之上了,有盐吃就不错了,还会在乎杂质、苦涩口感吗?所以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恰好流落到荒岛,且刚好有设备能够晒制出海盐,那么在打到猎物烧烤时,完全可以撒上一点海盐来增加食物味道,不用过分在意苦涩、吃坏肚子那些事。

先说含有杂质,不可否认海水晒制的盐当中除了含有氯化钠以外,还含有氯化镁、钙、碳酸氢盐、硫酸盐、溴化物、硼酸盐等分子化合物,确实不利于长期食用,但这类盐不会引起某种强烈的症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退回20年前,北方家庭一到冬季,基本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咸菜,材料以萝卜、苤蓝、洋姜为主,而那个时候所用的盐都是未提纯的盐,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大粗盐”,吃了这么多年都未见产生严重的症状,更可况在海岛上救急食用。

再说味道苦涩,因为上面说未提纯的盐确实杂质含量高,所以确实有苦涩味,这一点去海里游泳喝过海水的人都深有体会。不过,海盐的咸味是大于苦涩味的,试想一下流落荒岛后,连续一周吃野果,或者像“德爷”“贝爷”一样,直接吃未撒任何调料的烤肉,嘴里淡出个鸟,这个时候谁还会在乎咸味当中的那一点苦涩。更何况,与咸中苦涩比起来,野果、烤肉本身的味道可能更难以让人下咽,不信的话可以烤一块猪肉、鸡肉,不撒调料品尝一下。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因为晒干的盐是粗盐,里面含有比较多的杂质,而且直接晒干的盐里面没有加“碘”,再者,直接晒干的盐没有脱去镁离子、钙离子等杂质,吃了会使人拉肚子。但如果没有选择,就只能吃了。

目前有三种较为主流的海水制盐技术:热泵压缩法、电渗析法以及盐田日晒法。

传统晒盐工艺主要工序是:压滩、提卤、打花、抽水、收盐,一直延续至今,此法生产周期为9日,俗称“九步法”滩晒。盐田日晒法相对于热泵压缩法与电渗析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土地利用率低,在土地资源尤为紧缺的东部沿海该问题尤为突出,而且这种方法的气候性、季节性较强,多适用于北方干燥多晴地区,对于南方潮湿多雨地区长周期的日滩晒受天气影响较大;自动化程度低,盐田日晒法中的压滩、提卤、打花、抽水步骤均需人工完成,导致人工成本上升;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且相关专业素质差;盐品质量低,多为二级盐(工业用盐),需进一步精制后方可成为食用盐,这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一般地,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但是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1]。

现代食盐的制造是使用“真空制盐”技术,就是将纯净的盐水注入蒸发罐,利用高温蒸汽,通过热交换的方式给盐水加热,使盐水中的水份蒸发掉,这样就能形成盐的结晶。后来,又运用了液体在低气压条件下沸点会降低的原理,采用降低蒸发罐中的气压的方法,降低热能的消耗,使盐尽快结晶出来,这就是“真空制盐”技术。

制盐是连续生产的,刚生产出来的盐是还是盐浆,这时候要用离心胶水的方法甩去多余的盐水,返回到蒸发罐中回收利用。脱水后的盐还是湿盐,要用干热的压缩空气吹干。如果是用来食用的,还得有一个关键的工序——“加碘”。因为人如果缺碘就会患上“碘缺乏症”大脖子病,可能会造成智力损害,对加碘后的食盐还要经过包装,运输,然后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如果已经在荒岛上了,并没有这些工艺可以加工粗盐,那重点已经不是能不能吃的问题了。人不能没有盐,因为人体需要补充电解质,不得已情况下,直接晒干的粗盐也得吃。

参考文献

[1]曹英贵. 海水晒盐生产中盐田工艺探究[J]. 化工管理, 2014(18):183.

作者:廖钰樱 赵力超

如果在荒岛,用海水晒干产生的盐能直接食用吗?

晒干海水确实能得到盐,但长期吃这些盐,无疑在自寻死路,换个角度想,地球海洋总面积高达3.6亿平方千米,对人类来说,海水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真的可以,古代封建王朝就不会控盐了。

在古代,盐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绝对要把控在王室手里,并且各地官府一直都在严厉打击贩卖私盐的勾当,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盐,决定着王朝的兴衰,因为盐对人类太重要了。

人类为什么要吃盐?不吃盐会怎样?

以前经常搞不懂,为什么菜里要放盐,为什么人类非要吃盐?不吃不行吗?

我们都知道,吃下去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大分子被分解成小分子,从而被我们人体各大细胞吸收,例如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多糖类被分解成单糖。

但是,细胞在吸收营养成分的时候,需要“开门”,产生的废物要排出去时,也需要“开门”,虽然看上去简单,不过我们人体细胞并不能直接做到,而是需要借助钠钾离子的帮助。

通俗易懂的说,钠钾离子可以帮助细胞之间交换物质,并且可以控制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细胞吸收营养物质,需要钠钾离子“开门”,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要排出去,也要钠钾离子“开门”,而我们人体是无法独立产生钠钾离子的,只能从外部获取,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吃食用盐。

不管天气热不热,人体每天都会排出一些盐分,所以我们需要每天补充少量食用盐,总之盐吃多会得病,吃少了也会得病。

看到这里不禁好奇,人类能吃食用盐,那么动物呢?

自然界没有经过提炼的食用盐,难道动物就不要吃盐吗?

对于食草动物而言,它们会定期吃一些岩土,或者舔舐岩石碎块,很多野山羊爬到悬崖峭壁上,就为了吃一口盐,不过动物相比于人类,它们排出的汗液比较少,自然每天损失的盐分也比人类低很多,对于圈养的食草动物,农场主一般都会放盐砖,牛羊有需要了就去舔一舔。

对于食肉动物而言,它们可以通过捕杀食草动物,从吞入腹中的血肉里补充盐分。

海水中的盐分是怎么来的?

据科学研究表明,起初海水跟江河湖波的淡水一样,都是不含盐分的,也就是说,起初的海水不是咸的。

但地球上的水总是不断流动的,海洋每年的水分蒸发量高达12500万吨,这些水变成水蒸气后,随着气流转移到陆地上空,通过降雨的方式再落到大陆上,水分不断冲刷着陆地的土壤、岩石,顺带着把土壤岩石中,可溶于水的物质一起转移到了江河湖泊中,最后这些物质再汇入大海,其中就有盐。

这些物质并不会蒸发到天上,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慢慢海水就变成了咸的。

除了盐之外,海水中还富含70多种元素,其中以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等11种元素的含量最多,甚至还有金元素,所以海水炼金从科学角度来讲,可以行得通,有专家计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海水全部提炼,可以得到550万吨黄金、4亿吨白银、137亿吨铁、41亿吨锡和137亿吨铝,简而言之,海水中富含盐分,同样也富含大量其他物质。

假如战争爆发,在小岛避难时,能不能直接把海水晒干从而获取食盐?

有人说,晒盐太麻烦,直接起锅煮海水,通过加热的方式让水分蒸发,从而留下盐晶,理论上可行,但在古代,能源极其珍贵,连热水都喝不上,怎么还敢大肆挥霍木柴煤炭,而且古代是严禁滥砍滥伐的,违者会被拉去坐大牢,所以煮海水是一种极其浪费能源的方式,例如耗费100块钱的成本,结果得到了1块钱的粗盐。

要想提炼食盐,先得“制卤”,起初古人发现,海水在落潮后,如果那几天艳阳高照,再加上风力也很大,沙滩上就会出现闪闪发光的晶体,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晶。

古人将盐晶跟沙子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堤坝的形状,当涨潮时,海水冲进堤坝,落潮时,海水回不去了,被留在坑里后,继续遭受阳光的暴晒以及海风的吹拂,其内部的水分被持续蒸发掉,自然在留下来的物质中,盐分的含量就会越来越高。

在多次反复这样操作后,就能得到“喝饱盐”的海水,听沿海老人说,这就是“卤水”,古代人将莲子扔到卤水中,假如10个莲子都浮在水面,说明卤水中的盐分够了,如果3漂7沉,说明盐分还不够。

因为此时卤水中的含盐量极高,所以只需要很少的能源,通过加热,再加入一点添加物,就能得到盐晶。

盐晶铲掉后继续加入新的卤水,反复以上过程就会得到纯度较高的盐,然而此时的盐,还只能称为粗盐,因为之前咱们讲过,海水中的物质太多了,所以粗盐中也有很多杂质,例如氯化钾和氯化镁等等。

同样加热到90℃,氯化钠的饱和溶解度为39克,远低于氯化镁的70克,把之前的粗盐继续放到另外一份加热的卤水中,因为卤水已经喝饱了“氯化钠”,但加热后,它还没喝饱“氯化镁”、“氯化钾”,所以粗盐在放入加热的卤水中时,粗盐内部的钾镁等物质就会再次被卤水吸收,从而提高了盐分的纯净度,此时得到的盐就差不多可以食用了。

从上面简单的制盐过程,我们可以提取关键步骤,首先要得到“吃饱”盐的卤水,绝大多数拿去加热提取粗盐,少部分卤水通过加热,增加氯化钠、氯化镁的溶解饱和度,再用加热的卤水去吸收粗盐中的杂质,得到较为纯净的食用细盐。

此时再分析,假如到小岛上逃难,如果单纯把海水晒干,得到的盐晶中无疑会存在大量杂质,长期吃富含杂质的粗盐,当摄入的杂质超多一定量时,身体肯定会生病,长此以往,人体可能会死亡。

在小岛上,不管晒海水或者生火加热海水,得到的都是粗盐,所以这样是行不通的,要想在小岛上健康的避难,就得学会以上制作细盐的手法,核心本质就是提高盐分浓度,降低盐晶中的杂质,吃经过提纯的盐,就会安全很多。

如果发生战争,老百姓去紧急避难时,需要准备哪些物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危,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空洞,这里不仅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还能躲避常规导弹的轰击。

如果发生战争,大家可以躲到指定防空洞中,一切听从指挥,感觉带点日常生活用品即可,或者可以躲到地铁站、银行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因为现在很多停车场,都是以国家抗力标准来修建的,甚至高等级抗力的地下停车场,能顶住原子弹的轰击。

如果躲到小岛上或者大山里面,首先建议带点压缩饼干,以成年人每天2000大卡热量来计算,需要吃2公斤以上的米饭,荒郊野岭很难有这个条件,带一大堆大米也不现实,而一份100克的压缩饼干,就能提供约500大卡的热量,每天吃400克压缩饼干就足够了,并且压缩饼干体积小,形状工整,战时避难非常容易携带。

野外生存少不了干净的淡水,生水中有很多杂质、细菌微生物等等,有必要带一个淡水净化装置,或者有条件的带个锅,把生水加热一下再吃,如果在小岛上避难,记得平日里收集点雨水或山泉水。

此外最好再带一点糖,在战争期间,糖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通俗易懂的说,糖分能给机体细胞提供能量,二战糖类补给物资主要有果酱、巧克力、饮品、蔗糖、焦糖等,没有糖,人体就会出现饥饿、虚弱、乏力、精神不集中等现象,严重的话会出现昏迷。

本文话题:如果发生战争,你认为还要携带什么东西?

——END——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