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经是现在的常见病,而六七十年代得“三高”的病人,总体上看确实是比较少,不过高血压、动脉硬化应该不少。
我记得那时候,经常会听到某某老人“中风”,或者是“回风”的传闻,而且三天两头就听说一个。人们在谈论这样的消息时,大多都会附带一句 : ““中风”就怕“回风”,一回风就完了 ”!一种惋惜和无奈的语气。
什么是“中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出血,而“回风”,就是指第一次脑出血治愈后,再次发生脑出血,一般这种病人更加难以治疗。尤其是农村医疗条件差,一般再次发生脑出血的人,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那时候凡是“中风”的农村人,治愈后,最怕“回风”,一“回风”基本上就没救了。
六七十年代,医疗体系没有现象这么发达,农村或者小地方没有医疗机构,人们有点小病小灾也就自己扛着,顶多就是找个偏方治一下。很多人甚至有病了自己也不知道,特别是中老年人,这种情况更多。
农村人那时候抽烟,都是大烟叶,这种没经过处理的老旱烟,尼古丁含量大,更是人们健康的杀手。
早先的老辈人,人们几乎都不懂什么健康饮食,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冬天自己腌制的咸萝卜、疙瘩、雪里红、咸白菜这些腌制品一大缸一大缸的,一吃一年。大家都不懂“清淡饮食”。不咸不下饭,不咸不过瘾,很多人吃成了动脉硬化也不自知。
所以说,那时候,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绝不会比现在的人要少,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
不过,那时候,糖尿病患者确实是比现在少,但是也有。我记得好像是靠近80年代,我的一个邻居家的一个女的,远嫁他乡,是一个农村,就是因为糖尿病死在了县医院里,她的母亲去参加了女儿的葬礼。
另外,高血脂也不会很多,那时候食用油都是定量供应,很多地方在六七十年代,每人每月才三两油,人们每次做菜,仅仅是象征性放一点油。那段时间虽然猪肉便宜,但是人们却很少吃肉,就是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买一点,人们的脂肪摄入量很少。家里杀一只鸡就算是很“奢侈”了。
六七十年代,患高血脂的人也不会多,人们总是感觉饿,实际上,粮食供应并不少,城市的普通市民一般都是每月定量27斤到30斤,特殊工种还能多一些。吃的主食远比现在要多。但是,就是因为吃肉少,吃油少,胃口里没有脂肪,光吃粮食不抗饿,所以人们总是感觉饥肠辘辘的。再加上那时候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工作起来不惜力,消耗量也大。所以说,那时候有高血脂的患者肯定没有现在的多,人们就是想得高血脂都没有条件。
总之,在六七十年代,得“三高”的人总体上确实是比现在少很多,但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却不一定比现在少,感觉少,主要还是人们没有发现,自己也不自知。
而现在“三高”已经成了常见病,这可能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赚得多了,市场上物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过去不舍得吃的东西,现在满足供应。当初人们对饮食健康方面认识欠缺,到处充斥着垃圾食品,一不留神,就吃出了“三高”。
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清淡饮食,再加上医疗技术的发展,“三高”这种常见病也一定会越来越少。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六七十年代,是建设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了改变被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人们不分昼夜地,人人甩开膀子,加油干。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真的很不容易。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全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当时国家的企业、工厂都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农民种田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什么都得靠农民一双手来解决。
生产队农田没有化肥,动员群众开展积肥造肥活动。收集各家各户的草木灰、人粪尿、鸡鸭猪牛屎等。用生产队的劣质稻草同收割来的青草一同沤制成农家肥。用于施入稻田作基肥。
秋季所有男劳动力上山铲草皮,待晒干后,把它集成堆,用火焚烧成山灰,待冷却后,挑到旱地里作小麦底肥。冬季群众冒严寒集中进行挑塘泥劳动,生产队所有旱地里,全部捕上一层塘泥。
挑完所有塘泥之后,生产队所有劳动力紧接着又要开展兴修水利活动。全村男女老少,挑着土箕,扛着铁锹、铁爬,浩浩荡荡的去兴修水库。
生产队长把整条水利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生产小组,由组长负责完成。当时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那个生产小组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社员们起早贪黑的干,那个组都想竞争走在前面。社员们个个争先恐后,许多人天天挑担,肩膀上被扁担磨破了皮,天天挖土、铲土的人,两只手上都起了血泡。
生产队时期由于缺少足够的化肥和农药,缺少高产的优良品种,缺少科学种田技术。所以粮食平均产量还不够高,生产队分给农民的口粮,年年都有一至二个月缺粮。这时国家会从粮食主产省份,调一批粮食来粮食紧缺的地区,按每家分得口粮的基数,把国家送来的排价购粮证数分摊到各户,这才能弥补农民的缺粮。
由于粮食紧缺,生产队每年都要用一部分旱地来栽红薯,把收获的红薯分给社员,以充当一部分粮食。那时候的人们,食用油也很紧缺,市场上根本没有“油”买卖,粮管所的油,是国家公职人员凭票购买。所以人们做菜的用油,总是节省着用。
在生产队时期,大型养猪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户各家每年养两头肥猪,远远供应不了全国的食用肉量,所以那时候的肉还要凭票购买。水产品养殖业也没有发展起来,人们餐桌上荤菜吃得少之又少,都是菜园里种的蔬菜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超市里各式各样的荤菜、素菜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病人很少,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再规结一下。
一、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因为劳动强度大,由于长期不停地劳动,体内消耗的能量多,所以那个年代的劳动者,肥胖的人少。大多数劳动群众,都身健力壮,人跳马跳的,能挑能吃,很少有三高病人的出现。
二、六七十年代,市场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比较单调,大多数食物都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很少吃上猪、牛、羊肉,与及鸡、鸭、鱼肉等,对于含脂肪高的荤菜食物吃得少之又少。所以那个年代的人们,体内没有多余的脂肪,身体都是小巧玲珑的,很少有肥胖者出现。没有肥胖人,出现三高病的人自然少之又少。
三、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贫乏,人们吃的食物单调,更谈不上有什么零食吃。连烧菜用的食用油都要省之又省,否则就有断货的可能。吃猪肉只能在一年“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才能吃上少量的肉。人们体内对脂肪吸收量少,所以那时的人们患三高病的人少。
四、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少,思想单调,精神压力小,晚上休息时间长。使得人们少患病,所以患三高病人的特别少。
以上几点,是六七十年代三高病人少的主要原因。友友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可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首先是没钱看病,在家没有查出三高的条件。别说大人了,就是小孩害病也不一定去医院。记得小时候感冒了,大人就递给我一把谷子,在手中揉搓发热后用水喝下。胃里不舒服了就用针扎破舌头血管放血。家家户户的孩子出麻疹都不去医院,封闭在家闭风,不停地喝芫荽茶。大人头疼头晕都不会想到是三高问题,都是自己找个雪花膏瓶子,划着一根火柴放里,依靠热能吸附在皮肤上。拨过火罐后,很久皮肤都是黑紫的。其次是经常吃不饱,食物低营养。小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做晚饭叫烧汤,吃晚饭叫喝汤。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别说三高了,1960年还产生很多肤肿病。其三是辛劳释放了摄取的热量。那时田间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冬闲时深翻土地,没有闲暇时间。锄地、耕地、割麦都是劳动强度很大,很少有胖子。城市里做工机械化程度比现在也差很远,人人希望上膘,但很少有胖人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答: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家家户户粗粮为主,吃的蔬菜是土豆萝卜大白菜等,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多少回鸡鸭鱼肉!而且人民的所有食物都是绿色纯天然无公害,不打药不上化肥!所以当时人民得三高的基本没有!现在三高人群多和各种怪病多,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太高了!天天肉山酒海,小烧烤海鲜往死吃,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食物也往死造!香烟也往死了猛抽,啤酒白酒各种饮料也往死了灌!而且所有粮食蔬菜水果全上化肥打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乱用,所以造成了现在三高人群太多了!富贵病猛烈增长!回答完毕交卷了。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普遍艰苦,饮食结构单一,劳动强度大,活动量也大,食品以清淡和粗粮为主,思想也很单纯,大家生活水平都相差不大,鲜有攀比而随遇而安,相比当下三高病人很少。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并且从重体力劳动中得到解脱,饮食上多以大鱼大肉而丰富多样,以车代步,附庸风雅。贫富悬殊,攀比心理,导致心态失衡,功利心强,生活压力大等,导致三高人群倍增,身体素质下降。
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三高的病人很少见,是什么原因?
六七十年代一天挑八担贰佰去二公里路程牛粪去地里,现如今一天每人只挑一担牛粪去地里,三高的病人就很少见了、流汗排毒身体好、我朋友把一生积蓄房子抵押贷款借给朋友包铁路工程血本无归,想自己肥胖患上糖尿病对不起子女、一个人耕种十三亩十二亩土的稻谷和玉米做饲料喂五十头猪、苦战三年病好了,债还了、还节余七十万元,二个儿子各人三十万、自己留十万养老、十三亩田荒了十二亩地荒了猪不喂了天天散步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