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从古到今,柴米油盐都是民生大事,老百姓的幸福感,往往就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如果收入多,支出少,百姓就会有余钱办其他的事情,反之,人们就会为生活发愁。

不管是谁,不管你多么有志向,也要过好眼前的日子,就是首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过去一年吃不上几次肉,现在几乎顿顿吃肉,可以说达到了“天天过年”的水平。

由于疫情逐渐的平缓,很多企业都开始了复工,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各种大宗商品开始涨价。特别是和民生有关的商品,比如说像天然气、煤炭、石油等几乎都达到了历史最高位,再加上最近的俄乌战争,更加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这些东西价格贵了,企业的成本就会上升,企业的利润降低,我们的工资就很难跟上商品涨价的步伐。因为价格这个东西,互相都有关联,市场上,不管是米面还是食用油,以至于农贸市场的鱼菜的价格,都开始不同程度的上涨。工资不涨,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于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其实,目前的价格上涨,也与前些年房地产过热有关。

前些年,超发了大量货币,这些货币绝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这些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了调控,房地产热度大幅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降价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赚钱效应减少了,那些流入房地产的货币转向了商品市场,从而也导致了物价普遍上涨。

一方面企业效益下降,工人工资上涨缓慢,甚至停滞,另一方面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人们一下就感觉出来了。还有很多企业由于疫情的关系倒闭了,很多工人都失去了收入,如果过去没有一些继续,这日子还真不好过。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百姓怎么办?如何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一、学会理财

很多年轻人,过去都是“月光族”,通过此次疫情,受到了教训,让很多“月光族”学会了理财。知道在这样胡花下去,如果再有一次疫情,就会更加狼狈了。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超前消费,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表面看,过得潇洒,实际上留下了很多后患。因此,理财,成了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

当然,理财也要避免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可以选择风险较低的品种,比如大额存单、买国债等。

二、搞一些“第二职业”

很多脑筋活络的人,都搞起了第二职业,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收入。虽然可能辛苦点,但是要想多赚钱,辛苦也是值得的。

现在,搞第二职业有很多路子,比如送快递、送外卖、搞自媒体等,当然这些第二职业可能赚得不多,但是对于生活也是一个补充。

三、学会砍价

砍价,也能为自己省钱,很多商品物价虚高,特别是小商小贩,价格更是随口一说,根本就没有个谱。而普通百姓接触他们也最多,每次买东西都适当的砍价,积少成多,对自己也是一个“开源节流”的途径。

总之,物价上涨,是商品价格的大趋势,虽有起伏,但是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作为普通百姓,要适应这种形势,多思考在工资上涨较慢的形势下,如何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获,把物价上涨的影响降到最小。

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城市居民是不用烧柴的,大多数都是烧天然气。不过,我们天然气的确在今年涨价了。由原来的2块4一方,涨到了2块8一方,涨价幅度是16%左右。

大米早就开始涨价了,几乎年年都有规律地上涨;花生油也由原来的10元一斤涨到了12元一斤;各类蔬菜的涨价更是突飞猛进,现在蔬菜平时的销售价格就相当于过去春节期间的价格了。像菠菜一度涨到了七八块钱一斤。超市里3元以下的蔬菜几乎没有了。食用盐也由原来的每500克1块5摇身一变就成每400克2元的价格。包装变小了,价格还上涨了。听说不久的将来,面粉也不甘寂寞要涨价了。

今天由于疫情,我发货青岛的一笔大单取消了。20年和21年,就是由于可恨的疫情,我取消了好多的发货单,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可是由于通货膨胀,我的各项费用都在上涨,包括发货费、油钱和房租等等。对于很多从事工商个体的经营者来说,在疫情期间就面临着费用上涨,收入下降的不利局面。那么,作为普通人,怎样应对呢?

第一、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1、想尽办法扩大收入来源,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有尽量做一些兼职。我们不要因为一些项目收入少而弃之敝屣。“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小的收入积少成多,起码也可以贴补家用。像有的人跑跑代驾,有的人写个小文,有的人做家庭辅导老师等等都是不错的项目。还有的人,不惜牺牲脸面,到垃圾箱翻检垃圾卖,这虽然不很光彩,但是也比违法乱纪的行为好多了。

2、努力节约开支。如果我们不能来源,只能节流了。我们要培养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除了不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还有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另外还要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如:出远门旅游、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

司马光在《训俭示廉》中说道:

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意思就是:人们因为节约而少犯错误。有些志向远大的读书人看似喜欢探求真理,却以布衣蔬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也就是告诉大家:胸怀大志的人,往往都在生活消费上是不讲奢侈的,反而追求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由此看来,节约开支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困难,也是一个人能够负重致远的特征之一。

第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疫情期,我们更多的时间能够安静下来,给学习带来的一定的便利。应酬少了、饭局少了、旅游少了、访亲拜友少了,多余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充实自己。我们必须最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博采众长更好,“才艺多了不压人嘛”!

俗话说得好:“山不转水转”,我们每多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就多了一个就业机会,多了一份谋生的职业,也多了一个提高收入的门路。在万物皆涨的困难处境下,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保证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保证孩子上大学不受影响。

第三、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1、注意人身安全,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出门要少开车,多走路。这样既可以节约汽油,还可以锻炼身体,还减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交通事故,即使是有保险公司承担费用,自己的工作也要受影响,要耽误时间去处理事故,甚至一旦受伤,就损失惨重。正所谓: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所以,我们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做到防微杜渐、拒恶于始。

2、注意个人和家庭的财产安全。不要盲目相信一些高利息的诱惑,要慎防一些传销式的理财产品。还要注意防火、防盗、防燃气泄露等等。我的一个同学,去年被朋友拉去入股搞了一个公司,让他担任副总经理。他爱慕虚荣,就投了五十万,结果血本无归。

3、要注意身体健康。通货膨胀时期,任何人一旦生病,就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要注意讲究卫生,出门戴口罩,一定要预防感染。

第四、要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都要保持和谐友善相处。要知道,和人闹矛盾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我们村,两个农妇打架,一人受伤住院,另一个人赔了好几万的医疗费。物价上涨本来已经令人闹心了,再出现这样的开支,是不是也太不值得了?

总而言之,面对物价上涨,我们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努力奋斗;我们要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希望还在,我们就不会绝望,就会有时来运转的时候。当然我们不是盲目地幻想,幻想不是希望。幻想是只想不干,希望是有目标、有计划、有节奏地行动起来,循序渐进,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迈开腿,管住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宁在平川行千里,不在山间过一桥!”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应对这场危机的最好行为准则。

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勤俭节约,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不节约又能怎么去适应,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再小的力量都是能量,财米油盐酱醋茶,都在涨价,普通人基本都是财米油盐的消费者,过紧日子也没啥不好的,还能养成一种节约的好作风,还能增强危机意识,这会更好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微笑的面对现实,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柴米油盐都在涨,这些年来一直没停下上涨的脚步,只是幅度问题。

前些年某个知名品牌的花生油五升一桶卖114元,如今己升到159元。

普通大米还维持在二元多一斤,而不少大米己涨至四五元钱一斤,七八元钱一斤的也并不少见。

生活艰难呀,都是这也省那也省的度日,发工资时也不敢放纵消费一下,唯恐熬不到下一个发薪资日。

今年打算不添新衣服了,出门旅游不敢再作计划。若有结婚喝喜酒的份子钱届时看关糸再做取舍吧。红肉对健康不太有利咱就顺便少吃点,鸡蛋及鱼保证着我看没有问题。而蔬菜价位的高低取决于天气。贵时是不敢大手笔买的,如这几天我们这边的菜价不便宜,青菜可卖到五六元一斤。土豆胡萝卜维持常态二元一斤。

‘在全球疫情中的2022年,过紧巴巴的日子是大家的共识了。愿地球人平安熬过寒冬。

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1.好好工作挣钱,先保持住现有的收入来源。

2.平时节约点,别大手大脚,养成存钱习惯,尽可能的多存点钱,以备将来时用。

3.利用业余时间多找几个副业做,可以是钟点工,外卖,把自己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挣点零花钱。

大宗起飞,柴米油盐都在涨,普通人越来越难,怎么办?

这些年物价一直在涨,2021年至今更是“突飞猛进”,往年春节卖7元钱一个的黄瓜,今年春节前卖到了10元钱1斤,油豆角甚至卖到了12元1斤。百姓已经司空见惯。应对的策略首先是思想上别太在乎,涨价是正常现象,不涨倒反常。没什么大惊小怪。其次,基本生活物资要备足,有条件的情况下,米面油最低存一个月以上的量,食品、蔬菜一周以上,药品半月以上。第三,要和政府同甘共苦“过紧日子”,手要紧点,该明天花的,今天绝不提前。少一点豪华,多一点朴素。“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容面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