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迫击炮?

迫击炮,就是可以迫近敌方,近距离攻击的一种炮兵武器。主要是用于压制有生力量、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迫击炮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比较简单、射击角度大、弹道弯曲、射程较近等,一般都是由步兵携带,打击和摧毁隐蔽物后边的目标。

迫击炮有几种?

如果按照炮管分类,可以分为滑膛炮和线膛炮。

按照携带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

也可以分为大口径和小口径,还可以分为轻型迫击炮和重型迫击炮。

迫击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迫击炮的前身是臼炮,最初的炮弹是球形,专门打击障碍物后面的隐蔽目标。在100多年前的日俄战争中,俄军就使用了一种用舰炮改装的迫击炮,这才出现了真正现代意义的迫击炮。

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出现了一种口径是76.2毫米,叫做斯托克斯的迫击炮,这种炮,就使用了带有尾翼的炮弹。1927年,法国人又将迫击炮做了进一步改进,炮身安装了缓冲机,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迫击炮了,当时叫做斯托克斯-勃兰特迫击炮。在当时,这种迫击炮受到了前线部队的好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迫击炮最大口径不超过82毫米,到了二战,出现了105--120这种中口径的迫击炮,甚至出现了160毫米的大口径迫击炮,在战争中,特别是在摧毁重要工事的战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中国开始使用迫击炮是从1923年开始,最初装备的是8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到了1940年,中国可以自己制造150毫米迫击炮。到60年代,中国的自行迫击炮逐步取代了拖拽式的迫击炮,有一些还设计有自动填装装置。目前的迫击炮,已经有了火控系统和导航定位系统。70年代我国研制的82毫米迫击炮,每分钟射速达到了120发炮弹,我国的迫击炮研制跻身世界前列。

"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近代的东西,如果在历史上找不到出处,那必然与日本有关,比如说“政策”、“方针”、“电器”、“电气”等等现代新词汇,“迫击炮”这个火炮名称同样如此。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迫击炮的话题。

迫击炮由俄国发明,俄语名称为“миномет”,所以西方国家在为迫击炮命名时也使用发音与俄语相近的“mortar”。

日本做为亚洲国家中唯一一个列强国家,在发展迫击炮技术时,很难像命名“间谍”那样直接译音“SPY”,所以对这样的火炮就以它的特点命名为“迫撃砲”。

在日语中,“迫”和“撃”的意思分别是被动和机械,由于迫击炮是一种用炮弹撞击火炮击发撞针实现发射的火炮,区别于传统的击发撞针撞击炮弹实现发射的火炮,同时这是一种多用于近战的短射程火炮,在我国古代对“迫”字的释义为“逼也,近也,”因此以深受我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就以“迫撃”来表示这种火炮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其命名,这就是“迫击”的意思。

在过去,“迫撃砲”的正确读音为“pò ji páo”,而不是现在的“pǎi ji páo”,“迫”字在普通话里自古以来就没有“pǎi”这个读音,而这个读音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

下图为美制120mm高精度迫击炮,迫击炮时由沙俄发明的,这款重型高精度迫击炮的外形最接近过去迫击炮刚发明出来的外形。迫击炮首次投入战场始于日俄战争时期,相信这也是过去日军十分重视迫击炮战术应用的原因——被老毛子打得太疼了。迫击炮至今仍然是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原本读“pò ji páo”的迫击炮,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pǎi ji páo”了呢?

答案仍然与日本有关,自甲午战争输给日本以后,我国的社会风气开始从敌视日本转变成崇拜日本,这也是晚清开始大批量公费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的原因,更有甚者直接自费到日本留学。

公费留学生的代表人物为常凯申,自费留学生的代表人物为蔡锷、唐继尧,他们学成归来以后迅速成长为新军将领。

这样的风气造成的结果就是全面学习日本,以至于不论是军队条令、操典还是武器装备名称,几乎都直接照搬日本标准。

武器装备名称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步枪(日军名称为“步兵铳”)、机关枪(机关铳)、战防炮(反战车砲)、战车(坦克、装甲车)等等,当然也少不了迫击炮(迫撃砲)。

到了北洋时期,地方军阀势利已经不在服从中央管制,武器装备名称也就不存在统一标准,再加上80%的文盲率,各个地方军队干脆以自己的本地方言为各式武器装备名称。

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国毛瑟手枪,北洋政府的命名为“7.63公厘毛瑟手枪”,而地方军阀的命名就显得五花八门了,比如盒子炮、自来得、驳壳枪、镜面匣子等等。

下图为德国毛瑟兵工厂原装的驳壳枪,该枪在我国的名称非常具有特色,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果当时迫击炮也能像驳壳枪那样普及,相信他的名称也会像驳壳枪那样五花八门,可惜的是即便炮击炮只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前线支援火力,但对于积贫积弱的我国而言仍然过于高大上,所以只发明出一种名称——“pǎi ji páo”。

而迫击炮从日本引进以后,就直接以日文“迫撃砲”来命名,即“pò ji páo”,可见迫击炮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旧中国军队里,“迫”字都是读“pò”的,这个字从古代以来就没有“pǎi”这个读音。

然而咱们国家的地方方言在发音上与官话的发音区别还是蛮大的,其中就包括“迫”字,大多数方言在读诸如“迫害”、“逼迫”、“强迫”时“迫”字的发音就不是“pò”了,而是“pǎi”,在称呼迫击炮时自然就以方言“pǎi”来发音。

久而久之,从日本人那里传过来的“pò ji páo”也就成了“pǎi ji páo”,而“迫”字的读音也就这样被发明出了第二种读法,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习惯成自然的“pǎi ji páo”迫击炮,可见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

所以以后看到别人把“pǎi ji páo”迫击炮读成“pò ji páo”迫击炮时,千万不要笑话,兴许人家才是对的。文章最后请教读者朋友们一个问题:用你们的本地方言读“迫”字时是怎样的发音的?

下图为正在对靶标开火的国产82毫米自行速射迫击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研究“迫”字,以证实“pǎi”的发音是近代发明的,尤其是学现代汉语文学的文科生,搞不好还能以此写一篇学术论文。

"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迫击炮的历史并不久远,它源于过去攻打工事的“臼炮”,臼炮使用粗短的炮管,高仰角发射,能将威力巨大的弹丸打上高空,再砸落下来轰平地面工事。

随着阵地战的兴起,臼炮能高角度曲射杀死工事中的人员这一特性继续启发了人们,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堑壕战中便诞生了最早的迫击炮,当时叫“斯托克斯3英寸堑壕臼炮”( Stokes Mortar (3-inch)),它的发明者是英国工程师威尔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Sir Wilfred Stokes)。

斯托克斯爵士后来在法国任职,搞出了布兰德1935型60mm迫击炮,开创了一款新型武器类别。

有的人会问了,奇怪,不是迫击炮么?怎么还在叫臼炮?

没错,迫击炮的英文单词就是“Mortar”,发音是“茅台”,但与“臼炮”是一个意思,除了叫堑壕臼炮外,人们当年称其为“轻型臼炮”。今天的翻译者因为已经有了迫击炮这一新认知,便不再称其为臼炮了。

俄罗斯人对迫击炮的起源有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迫击炮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人发明,而是更早的日俄战争时期,由俄国陆军中将列奥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Leonid Nikolaevich Gobyato ,1875 – 1915)发明。

戈比亚托将军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了加强旅顺的防御,曾经将一批海军的臼炮拉到陆地工事中使用。他运用了从封闭射击阵地高角度间接射击的原则,对不断挖掘堑壕抵近的日军造成了令人惊喜的杀伤。

本来这种小口径的海军臼炮只是为发射水雷和扫雷而设计,但戈比亚托与旅顺的城防司令罗曼·康德拉年科(Roman Kondratenko)将军一起对海军臼炮进行了改造,他们给小型海军水雷增加一些稳定装置,用47mm的海军臼炮发射。

海军臼炮也称为“水雷投掷器(mine thrower)”,这也是迫击炮的另一个名字。

之后戈比亚托作为俄罗斯的“便携臼炮设计师”开发轻型好用的“便携臼炮”(man-portable mortar),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1915年去世,被追授中将,同时留下了 利康宁(Likhonin)47mm M1915迫击炮。

1916年俄国其他工程师改进了利康宁47mm炮,制造出了利康宁20mm和58mm迫击炮。

其实俄罗斯这种武器贼多,那个时期人们将各种水雷投掷器都改成了迫击炮,还拥有不少直接被缩小化的臼炮。

总之,不管是英法还是俄罗斯,在早期的使用者眼里,迫击炮就是一种能应用在堑壕里的小型臼炮,它们的特性与臼炮一模一样,尽管射程较近,却能通过高抛弹道吊射轻易攻击到对面堑壕里的敌人,实在是好用的很。

但很有意思的是,日本也有关于“日本发明迫击炮”的说法,发明者是1904年“旅顺攻防战”中第3军的今泽义雄工兵中佐。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这个今泽义雄中佐负责“掘进攻城”,工兵部队要在短时间内挖掘堑壕到俄军工事下,结果遭遇了俄军猛烈的攻击,工兵们拿着手榴弹和炸药包,却无奈仍不到高高的俄军阵地中去。

情急之下,今泽义雄想起了日本传统的木质烟花筒“花火筒”,于是他设计了一款抛射爆炸物的木筒,上面用竹子牢牢箍住,以便能从更远的距离投射炸药。

金泽当场就给这东西命名为“迫击炮”,因为拿着“烟花筒”的士兵需要抵近攻击,所以取其“迫近攻击”之意。

所以,迫击炮有英、俄、日三种起源说,但究竟谁说的是对的?有没有“发明历史”的成分在内?谁都说不清。

实际拿出成熟产物的其实是法国人,他们将迫击炮推向了全世界。日本人曾经引进过迫击炮,但他们并不太感兴趣,反倒热衷于更轻型的掷弹筒类,真正在亚洲战场将迫击炮规模化投产并使用的其实是中国。

不过中国的“迫击炮”词汇很可能受到日本影响,毕竟最早引进迫击炮入国内的是张作霖,当时的奉系军阀几乎一面倒的学习日本,不免受到了某些影响,尤其是他们开始防止日式75mm轻迫击炮这一事件,肯定会将迫击炮的日文名称带进来,采用了和制汉字的写法。

显而易见,“茅台”是很难翻译成“迫击”的,日语自己对迫击炮的假名写法是“はくげきほう”,读音大致是“哈苦以吉活”,如果迫击炮名称是舶来品的话,那这个名称只能从文字中得来。

说到底,迫击炮在概念上其实是臼炮的继承和演变体,当它们将臼炮一脚踹进历史尘埃后,也继承了臼炮的原有名称。

"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迫击”就是指近战攻击。

迫击炮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迫击炮的前身是臼炮,世界上的第一门应用于战斗的迫击炮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当时被称为“雷击炮”。1915年,迫击炮逐渐大规模服役,配属步兵营一级使用。

为什么叫“迫击炮”呢?

“迫击炮”这个名字,是日俄战争时,日军的一个叫今泽义雄的中佐给取的,意思就是“迫近射击”。

日语源于汉语,在我国“迫”的字义其实也差不多,《说文》里说:迫,近也。《广韵》里说:迫,逼也,近也。所以,汉语也把这种武器定名为“迫击炮”,其实已经很直观了,就是“近战”使用。

“迫击”,近战攻击。

此外,也有人将“迫”解释成“急迫”,“急迫射击”。好吧,勉强也靠谱,虽然现实中迫击炮开炮也急迫不得就是了。

因为迫击炮刚出现的时候,只有轻型的,射程并不远。最开始时,就算比较高级的50mm迫击炮的射程也就600米,而我军当时用的某些家什,射程也就400多米,跟三八大盖的射程差不多。这距离若不叫“迫击”,还有什么叫“迫击”?

不像现在,我们步兵营的营属支援火力都是120迫击炮,带俩轱辘随便往哪推都行。120炮这个射程其实早已经脱离“迫击”的范围了。但是这个名称还是传承了下来。甚至说,俄罗斯还有240mm迫击炮,这玩意拿到过去命名的时候,不管叫什么名,都不会叫它“迫击炮”的。

何况,现在也不只有普通意义上的迫击炮,还有迫榴弹炮呢。我国的05式迫榴弹炮,说白了那不就是装甲车嘛,无论冲锋拆塔打野辅助抢人头,都是神器。

"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迫击炮顾名思义是迫进射击的火炮,它的射击条件应该是肉眼能够看到的目标,但又是最快速最直接打击敌目标的最佳火炮,为了消灭敌火力点或集团冲锋的敌人以及敌集结出发阵地的目标,是在阵地的前沿或随时被敌方打击的情况下射击,就是迫进射击,迫进是一个军事术语,有被迫接近和抵进射击的意思,这种武器一般是跟随步兵分队一起行动的,就是步兵的小型火炮。

"迫击炮"为什么叫"迫击炮"呢?"迫击"是什么意思呢?

迫击炮的名称来历源自于其特殊的击发方式。大家都知道,一般都火炮都是后膛装填发射的,而唯独迫击炮的炮弹是有前炮筒装填发射的,发射距离由发射药包标号而定,激发方式是由炮弹大角度滑落时底火压迫撞击击发,故名:迫击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