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这种事我深有体会,当然说的不是我,是我的老伴弟弟,就是我小舅子的下场。

我的老岳母在生前十几年都是和我的小舅子生活在一起,站在我这个角度看,小舅子两口对待岳母还是相当不错的。老岳母和他们生活的最后几年,生活处在半自理状态,全凭小舅子两口一把屎一把尿的侍候着。

有一天,我老伴接到她姐姐来的电话,说老母亲偷偷告诉她,大家每次去看老母亲的时候带去的好东西,都叫小儿媳给收走了,自己捞不着吃。老伴的姐姐还说,她发现母亲的胳膊上有很多“紫豆子”,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说是✘✘(指小儿媳妇)给掐的。

第二天,我就和老伴一起到了老岳母家,老岳母又将小儿媳把好吃的东西拿走这件事对我老伴说了一遍,不过我对老岳母说的话还有一些半信半疑,因为我看到老岳母房间的垃圾桶里面有一些水果皮。

老岳母的胳膊上,确实有一些淤青,至于是不是被人掐的,不好说,因为作为一个90岁的老人,毛细血管很脆,有时候有一点揉搓,就会出现一片淤青。

这件事,在老伴的姊妹当中引起了震动 : 老母亲被小弟他们虐待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每次姊妹们去看老母亲,都会因为小弟对老母亲不好而吵架。

后来,经过老伴姊妹协商,决定把老母亲从小弟那里接出来,住到他们小妹家。而他们的小弟,从此和其他的姊妹断绝了来往。

事后,我也常和老伴说起小舅子的事情,我认为小舅子是受冤枉的。把老人的好吃的东西拿走,可能是因为老人吃东西没有饥饱,吃多了拉尿都得收拾,也许是限制了一下,未必就是一点不让吃,垃圾桶里的水果皮是怎么回事呢?

老太太胳膊上的淤青的真相说不清楚,但是也未必就是小舅子他们掐的。虽然我作为“外人”劝说了老伴,但是,小舅子他们却成了他们家的“罪人”,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

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每天侍候老人,不管多么辛苦,老人都认为是应该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哪一次做错了什么,立刻就会受到指责,你的一切辛劳就会被一次“错误”而化为乌有,而且在“事实”面前还百口莫辩。

而不在跟前侍候的那些子女,偶尔来看一次,老母亲就会心情舒畅,一高兴就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唠唠叨叨的数落跟前尽孝的孩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自己尽心尽力侍候的目前给“黑”了。偶尔来一次的都是大好人,天天侍候自己的反而成了罪人。

生活中能一碗水端平的老人,真的不多,子女越多,遇难做到。尤其是岁数大的老人,很多时候都会犯糊涂,对于侍候自己的孩子,挑肥拣瘦,要求苛刻,少不如意,就会向其他子女告状。而对那些偶尔来一次的孩子,则喜欢的要命,

作为子女,也要体谅老人,很多时候是老人犯糊涂,并不是故意伤害某一个子女。作为其他姊妹,也要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多规劝老人,毕竟“家和万事兴”。

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谢系统每天邀答,由于眼睛难承手机屏幕的刺激,近来很少写文字了,但对这个问题,我今天想说几句。

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尽孝的却往往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我认为有如下这几方面的原因。

人性存在着很大的虚伪性,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尽孝者却得不到父母认同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因为尽孝者往往心地忠厚、不善言辞,或者说是不善于去表现自己,只想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那些受父母亲青睐的,往往是能是能说会道的人,但是当父母病在床上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并不如前者。

我就见过这样的一个家庭,老大能说会道,平日里也对父母很孝敬,很受父母亲的喜爱,把他说成众儿女的榜样。他也借事不断抠老人的钱,声称是借。后来母亲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常年住院不断,这钱也不再还。并且在老人住院期间也马马虎虎,只顾与人交谈或是玩手机。而那个平日不受父母待见的老二,却是尽心尽力。久而久之,同病房的病人心明眼亮,背后夸赞老二对老人用心。

见过这么一句话:“虚伪的人演的再好,也是会叫人感到不舒服的,因为假的最终真不了。”理是这么个理,但虚伪的人往往会骗了父母一辈子,因为最后他(她)已分辨不清了,只能是旁观者清了。

有些人就是善于伪装,善于表演。小的时候,曾见一泼妇虐待自己的傻小叔子,又打又骂。后来她的小叔子死了,发殡的那天,她哭的悲天怆地,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到大了的时候,更觉得这种人的可恨。

当然这个问题也有其复杂性。在跟前尽孝的,面临的是现实,父母在煎熬之中又往往求全责备,反而那远在天边,或只是掏钱的一方,在父母的心中却心存好感。所以这个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

尽孝是义务,只要无愧于父母,无愧于良心,其心安然。反之,终生心难安,也受别人指指点点。

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这个道理很简单!老话说的好:远了香近了臭。

百善孝为先,能在跟前照顾老人,是咱们做儿女的福气,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过,凡事正反两方面看,因为离得近,就容易产生矛盾,你不可能事事顺着老人的心意,一次两次,三次五次,老人心理就会不舒服,久而久之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是,放大缺点,缩小优点。这就是近了臭的道理。

反之,距离产生美。人家偶尔回来看看父母,大包小包的,老人自然心花怒放,有说不完的心理话,包括反反你的不是。离得远,想的都是对方的好处,这就是远了香。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是这个道理,注意保持距离。

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说起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远香近臭这个道理,我是非常认同,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前年的时候,我母亲因为年龄大了,不小心摔跤骨折了,就到市中医院住院做手术。我母亲身上的毛病很多,人老了大概都是这样。因为我母亲有高血压、还有天气忽冷忽热时季节性肺炎这些问题,所以一时做不了骨折手术怕感染,要把肺炎完全治好后才能做骨折手术。就这样,我为了照顾我母亲,差不多住了20多天的医院。

在医院做过陪床照顾病人的都知道,虽然照顾老人没有太多事情,但是在医院里吃住洗澡洗衣服什么的,都是要自己搞定的,十分不方便的。我天天陪着我母亲,早上的时候很早就起床,帮母亲洗完脸后,就出去买早餐回来,我和我母亲一起吃。然后就是母亲要输一天液,我盯着输液瓶,快没有的时候按铃,让护士来更换。有的时候医院通知要做什么检查,还要推着母亲去科室做检查。总之一天忙到晚,像陀螺转个不停。吃什么喝什么都要问母亲,她说什么就买什么。个人感觉我是照顾的无微不至,毕竟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直接找的是护工,经常白天的时候不见人了。

我就这样尽心尽力的照顾我母亲,我母亲还经常冲我发脾气,还说我没出息,说我哥哥姐姐怎么有出息赚大钱。我就直接问我母亲,是不是让他们来照顾你呀,那我就走了,我母亲这时候不说话了。我在我所有兄弟姐妹里脾气是最好的,所以我母亲经常说什么话,我都忍了。如果我不忍的话,肯定把她说的无言以对。但是我们不会真的生气,只是说说罢了。

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百善孝为先!不管父母怎么看自己,他们都是养育我们的恩人!在眼前尽孝的子女,做的再好,百密一疏的时候总是难免的!父母在晚年,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对子女的要求可能更多。因此,存在一时没有满足老人需要的情况,但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旁观者也可以看清一切。我们尽孝,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为什么在跟前尽孝的子女,反而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父母年龄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就需要子女要到身边来伺候。每个孩子都有伺候尽孝的义务。由于子女职业、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居住远近、思想观念等因素,致使在赡养老人方面会出现矛盾,找到平衡有时很难。

我国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的方式。有时会出现,有人出钱不出人情况,有的子女要和父母一起生活,伺候老人饮食起居,因长期在一起生活,难免在吃饭、起居、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矛盾,有时会争吵等。出现相互埋怨、各自不满足对方的情况。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意思。

相反的,较少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因为离得远,就不会发生矛盾,距离产生美。回来拿些好东西,和父母拉拉家常,给父母带来新鲜和快乐,也给父母留下美好的记忆。

总之,父母养我们小,做子女的就要养父母老,不管以前发生多少不公平、不愉快的事情,都不要计较。自己起码要勇敢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并认真履行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克服,不要和父母计较,毕竟他们已经老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了,不要给父母增添思想负担。

兄弟姐妹之间和平相处,有事好好商量,大家手足之情一场,相互理解,相互关照,把共同的父母伺候好,让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