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在我们这里,已经不必劝说了,从前几年开始,大连市的各大墓园都已经绝对禁止烧纸了。本来在墓园里还有一个专门烧纸的窑炉,但是为了禁止得彻底,这个窑炉都拆掉了,就是想烧,也没地方烧了。
从去年开始,各大墓园连塑料花也不让带了,可以带鲜花,塑料花一律禁止进入墓园。
每年的清明节的那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大的祭奠日,墓园里的人络绎不绝。你一进入墓园,到处都是大喇叭的宣传声音 : “严禁烧香烧纸!”墓园的管理人员,也是全员上岗,警惕的注视着前来祭奠的人的举动。
我父母在世时,每年的到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大年三十以及清明等日子,都会给我的爷爷奶奶,还有我英年早逝的姐姐烧纸。每次看到我父亲都是先用黄纸做几个大信封,信封上分别写着爷爷奶奶和姐姐的名字,写法就像寄信一样的格式。里面装了一些叠好了的黄纸以及一些小元宝,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十字路口,用树棍画一个开口的大圆圈,就在里面简单的烧一下。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做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不做心中不忍,可能也就是求个心安理得吧。
现在,虽说城市管理非常严格,大街上绝对禁止搞这种烧纸活动,不过,总还是有人偷偷摸摸的烧一些。每年到一些特殊的日子,在一些边边角角的路口,总是还能看到烧纸的痕迹,不过烧的都不是很多,也就是“意思意思”而已。
烧纸,是不是一种陋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不管怎么样,烧纸不能引起火灾。如果因为烧纸引起火灾,发生严重后果,可能还会承担法律责任,这就得不偿失了。
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血泪经验告诉你,千万不要做这种傻事!容易挨揍!什么叫陋习?记住,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
那年我10岁,看到一本书上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逢年过节去给已故亲人上坟烧纸之类的都是陋习,每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劝说家人摈弃这种陋习,就算无法劝说家人,最起码应该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不助长这种封建陋习。
我当时读完,觉得好有道理的样子,扪心自问一下,我是不是新时代的好少年?那必须是啊!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摈弃封建陋习,从我做起。
于是乎,那年春节,我妈让我去买纸钱。我赖在床上就是不去,我妈问我:“为什么不去?”
我一开始不说,等看到她手里拎着扫帚的时候,我慌了,这不说肯定要挨揍,于是我硬着头皮说:“我不去,因为那是封建陋习!我们应该摈弃这种陋习!”
我原本天真的以为,我妈会被我说通,从而放弃这种给祖先上坟烧纸的做法,哪知道结果恰恰相反,那扫帚柄打在屁股上真的好痛……
大年三十早上,按照我们当地的惯例,我要先起来贴春联,然后去上坟给祖宗们烧纸。
春联贴好之后,我嘟囔着嘴不想去上坟,本来还想进行最后的顽抗,谁知道我瞥见我妈望向墙角的扫帚,瞬间感觉屁股一紧,马上就怂了,拎着纸钱和我妈做的小菜和酒出了门。
我一边走,一边想,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难道就这么屈服在我妈的扫帚柄下了吗?
把东西丢了之后,直接回家?还是规规矩矩的烧完纸,磕完头再回家?
我在村口小桥上,坐了半天,既鼓不起丢的勇气,又不想往田里的坟上走,进退两难……
我突然牙一咬,心一狠,抓过纸钱就想往桥下丢……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你怎么还在这?你想干吗?”
我吓出一声冷汗,这不是别人的声音,这是我爸啊,吓得我赶紧把准备丢出去的纸钱,重新放回篮子里,哪知道手一抖还是掉了一沓在桥下的水里。我心想,完了!
只见我爸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我面前,先看了一眼篮子,再伸头看了一眼桥下,那一沓纸钱还漂在水面如此扎眼,我刚想开口解释点什么,一个巴掌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已经落在了我的后脑勺上,随之而来的还有我爸那祖传的佛山无影脚,以及我瞬间被疼痛占领的屁股……
就在我以为一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耳朵一紧,好痛……
“先跟我去烧纸,烧完回家再收拾你,难怪你妈让我跟着你,说你这小子反常,我这要是晚来一步,不都被你倒水里去了啊!反了你了!”我爸怒气冲冲的说。
此时的我,已经彻底的后悔了。我怎么想起来这么一出,看来书里面的有些东西能听,有些东西一定要慎听啊。
我就这么灰溜溜的跟在我爸身后去上坟,在我太爷爷的坟上,我爸一边烧纸一边说:“养了一个逆子,竟然要把过年送给你们的钱,丢进水里,实在是家门不幸。”
而我,跪在坟前,连个屁也不敢放……
我爸烧完纸,冲我吼了一句:“磕头!”
我赶紧规规矩矩的磕了三个头。
烧完纸回到家,进门我爸就说:“给我跪在那,什么时候反省好了,什么时候爬起来!”
然后,就听我爸跟我妈说:“幸亏你让我去追他,这家伙我要是晚到一步,东西都被他丢水里了。”
我妈一听这话,火噌的一下就冒到了头顶,抓起手边的扫帚柄就要冲过来,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
好就好在,关键时刻我爸拉住了我妈说:“算了,我已经打过了,我让他跪着反省呢。”
我一听这话,心里瞬间松了一口气,这要是让我妈拿着重武器冲过来,我估计这顿皮肉之苦是免不了了,此时此刻我对我爸那是说不出的感激。虽然刚才他确实打过我了。但是相对于我妈而言,我爸下手已经算轻的了。
想到这里我赶紧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坚决不会了!”
我爸听我这么说,望了一眼我妈说:“我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你给我起来吧!你还小,有些道理你长大了就懂了,人不能忘了本,更不能忘了祖宗。虽然说,人死如灯灭,但是逢年过节到祖宗坟上烧把纸钱,磕个头,这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怀念。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对这种行为口诛笔伐,目的不纯,他没有祖宗吗?基本上都是嘴上说一套,行动起来却是另一套。”
听他说完,我快被笑死了。我问他:“你现在逢年过节还去烧纸吧?”
他说:“去啊,怎么不去?”
我说:“当年的那个言论呢?”
他说:“那都是屁话,纸烧人心,我乐意!”
我说:“看来你爸说对了,你长大了,自然懂了。哈哈……”
总结一下,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
为什么要劝说家人给已故亲人烧纸,这只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而已。
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切记切记!
大家觉得对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我死了,给孩子讲不要给我烧纸
父母已故几十年了,病故3周年10周年,100岁时都搞了纪念活动。妹妹们买了一大堆纸,我口头不能反对,劝她们也不会听,还会惹她们不高兴,只好象征性烧几把纸。
请你嘴下留情,不要指责我不孝。我说孝不孝,不在烧纸上。老人活着时,拿生活费,尽量多陪伴,有病拿钱治病,守在床前尽孝,比烧多少纸强。
我几次写留言,实际给儿女听。我说我死了,严禁烧纸,一切从简。家不挂倒头纸,停尸房不上香铺纸,不开光,遗体下面不放纸灰,不摔盆,不撒路钱。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松花江,不搞仪式烧纸,以后什么期年节生日都不烧纸。
有人说给死人烧纸是几千年的传统,是孝文化…有些人是"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无非是捞"孝"的名声。
我说这个传统该破一破了,不需要用烧纸来传播孝文化。我认为,烧纸一点没用。说给死的人送钱,人死了,他还知道花钱,岂不怪哉?谁看到他们花钱的?有的烧纸成堆成车的烧,死人能收到吗?根本不可能。烧的不是纸,是钱。有人说我有的是钱,你管得着吗?这才几个钱,是的,没多少。关键是死人啥也不知道了,你给他送钱他也不知道怎么花,白花钱。烧纸实际上烧的是树,全国有多少树砍掉了,变成了烧纸。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角度,也不该烧纸。在疫情期间,我欣喜地看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相继发出通知,严禁生产,运输,流通,焚烧冥纸冥币,违反者受处罚。我说这条措施正合我意,我举双手赞成。但愿这条别一阵风,永远实行。陈规陋习就该破除一扫光。我们要做移风易俗的先锋,不做陈规陋习的拥护者参与者。在我们这一代就彻底抛弃烧纸,不要传到下一代。让烧纸的陋习彻底绝迹。
也许有人误认为我是宗教徒,我不信教,不信鬼神。我谈到这,己经有人按捺不住骂我了,骂我也要坚持。你烧你的,你死了,别断了香火,你的子子孙孙会永远给你烧纸。
我只有一个要求,千万不要给我烧纸。
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这个问题,不同人不同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下,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民族习惯要不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亲人逝去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烧纸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仪式,或者说大家已有内心的共识,纸钱就是死者迈向地狱的买路钱,如果强制取消,我觉得大部分民众会迷失,会感觉有违传统。如果一味的不分场合的采取禁令会适得其反,只能疏导,明其利害,分清场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获得共鸣,才是上策。
比如,如在树林茂密的山上坟头就不能烧纸,如果风一吹,火星纸片飞舞,那将山火无情,枯木遍野,损失巨大,影响恶劣。如果依旧固执烧纸,定会容易引发山火,毁林损木,实在不该为之。
如果在家纪念亲人,在火盆里烧点纸给亲人,那也人之常情,合情合理,寄托哀思,也不必大惊小怪,毕竞流传千年,纯属民众信仰习惯自由!
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为何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呢?那是不是也要劝说外国人不要给已故亲人送花呢?
或许你会拿环保说事,烧纸如何污染环境,如何毁坏环境,难道外国人的送花就不会么?我觉得,很多精神传承不能丢,再丢下去还能剩下什么?
为何要坚持,我想说几点。
第一,悼念逝去的亲人需要仪式感。爱情,生活都经常说,需要一些仪式感,才能不单调。那悼念亲人就能没有仪式感么?传承文化,不能什么都丢去,不能什么都和环保挂上钩,几千年来,也没因为简单的烧纸而导致环境恶劣下去。仪式感会增加心里的敬重感。
第二,情感需要一份寄托,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烧纸已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孝文化,或许有人会说,烧纸是捞孝名,这话我都不知道如何反驳,为何大家都做的事,却变成了捞名声呢?如果少了清明扫墓,农历七月半纪念祖先等仪式感,后辈估计都会忘记自己有哪些祖先,都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
第三,生前孝顺,死后也要孝顺。人走之前,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孝顺老人,人走后,也要孝顺,这样的社会风气才和谐。
如何劝说家里人不要给已故亲人烧纸?
为何要劝说?万事万物,存在即有合理性。千万别做这样的傻事,我表哥就因为自作聪明,不仅挨了骂,还挨了揍!
在我们农村,烧纸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对已逝亲人的追思和纪念,前人做后人看,一直流传下来。
表哥年轻的时候,去外面闯荡过,接受了所谓的新鲜事物,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烧纸是传统遗留下来的糟粕,作为新时代的人应当以身作则,抛弃这样的陋习。
于是就开始跟叔叔阿姨对着干,祖宗忌日也不磕头,也不烧纸,最过分的一次还把祭祖的饭菜打翻,自然挨了不少皮带。
表哥直到成年后,最偏袒自己的爷爷去世了,开始反省痛悟。
从那时起,他才意识到思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牵挂,唯有给爷爷烧纸的时候,才能跟爷爷说说话,脑海里浮想起爷爷的慈祥画面,化解对爷爷的无尽挂念。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把烧纸理解为一种陋习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看,确实纸烧了之后只剩下灰烬,看不到任何价值性的意义,加上在山林烧纸容易引起火灾,所以不让大家烧纸。
然而,烧纸真的没有一点意义吗?
我眼中的孝道:
20多年前,伯父伯母因为结婚好多年,还没一儿半女,于是听从了亲戚们的建议,抱养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现在的堂哥。
堂哥从小浓眉大眼,机灵活泼,很招人喜欢,在堂哥两岁的时候,伯母怀上了龙凤胎。
当时计划生育抓得严,奶奶就想着把堂哥送给其他人家,这事传到伯父的耳朵了,警告奶奶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日子再苦也不会送走堂哥。
对伯父伯母来说,堂哥是天上的福星,没有堂哥就没有龙凤胎,虽然不是亲生的,却比亲生的还要好,即使自己吃不上饭,也不让孩子们受委屈。
堂哥渐渐长大,因为家中有3个孩子,经济条件不好,堂哥作为家里的老大,主动提出来辍学外出打工,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为了可以赚更多的钱,让伯父伯母过上好日子,他瞒着伯父伯母,偷偷去了阿富汗做建筑工人,就因为这个事,堂哥走后,伯母一直以泪洗面,担心在异国他乡的表哥,觉得太委屈他了。
表哥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钱,伯父家的日子也在一天天改善,有了表哥的搭手,生活一下子亮堂起来。
堂哥去了阿富汗一年多,突如其来的一场交通事故让伯母生命垂危,情急之下,只能打远洋电话让堂哥赶紧回国。
伯母一直在苦苦支撑,想再抱一抱自己的儿子,弥留之际念叨着堂哥的名字,而因为回国耽搁的时间太长,伯母没能等到那一刻,堂哥刚下飞机就收到了噩耗,给他留下一生的遗憾。
如今,堂哥已经定居在广东,做着服装生意,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在伯母忌日和清明节,依旧会千里迢迢赶回来给伯母上坟烧纸钱。
伯父总是说,有这份心就够了,没必要次次赶回来,表哥却说,钱可以少挣,母亲的恩情不能丢,她老人家一生清苦为了我们3个兄妹,还没享福就离我们而去。
只有在母亲的坟头烧纸,才能再次真切感受母亲的恩情,看着那摇曳的火光更容易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才能平息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愧疚。
自己还没老,还能走得动,若要等到以后,想烧也烧不了。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俗民风放眼全球,中华民族为何在“家庭观念”上首屈一指,为何对“子孙的兴旺”上特别注重,都和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分不开。
烧纸缅怀亲人,最早在魏晋时期就存在了,唐宋开始流传开来,白居易有首诗句这样写到: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在清明寒食节里是谁家在怀念亲人,低声的哭泣。在郊外的野地里,烧过的纸钱在空中飞舞,重重叠叠的古坟上,爬满了青青的绿草。
纪念已逝的亲人,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俗,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可因噎厌食。
清明节祭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对待“烧纸寄托哀思、缅怀先人”,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同时清明节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传统节日。
社会的文明风气要提倡,老百姓的需求也要兼顾。比如,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同样有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是现在好多地区已经在改变策略,某些特定的日子放开限制,定下具体的燃放时间和燃放地点,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再比如,好多城市创建了文明城市,但对街边的地摊和小摊小贩也划分了具体的区域继续让他们经营,而不是一刀切。
那么,对待烧纸这种传统的祭祖文化,也应该循序渐进,只要方法得当,尺度合理,也一定可以在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现在的文明中找到平衡点。
对祭祖烧纸这件事,你们是怎么看的?你们有什么样的真知灼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