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当时的整个事情并不复杂,下面我就把事件的经过和大家介绍一下。

1963年冬天,沈阳皇太极陵,也就是清昭陵的工作人员意外的发现了一只火红色的狐狸,这只狐狸在工作人员的眼皮底下,钻进了一个大树洞,就再也不见了踪影。工作人员为了防止狐狸在陵墓里乱打洞,就喊来同事向树洞里灌水,希望狐狸跑出来。

不料,大家向树洞灌了很多水,也不见狐狸出来,于是有人怀疑,树洞下面连着一个巨大的空间。甚至有人怀疑,这个空间可能就是皇太极陵的入口。

于是,大家停止了灌水,将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并把大家的设想也一同做了汇报。上级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重视,便派遣了考古学家前来实地考察。

考古队于1963年11月7日到达现场,用吊车将大树连根拔掉,然后向下挖掘。很快,考古队在挖到1米深的时候,遇到了一块青石板,当人们撬开了青石板,一个黑魆魆的洞口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考古队用手电筒向里面一照,发现里面是一条深邃的甬道,当时,考古队就组织了三人小组带着氧气、防毒面具等进入了通道。甬道不大,一开始只有一米多高,一个人需要弯腰才可以行进。三人发现,这个甬道是青砖砌成,估计应该是属于陵墓的一部分。

三个人行进了大约100多米,甬道越来越窄,最后只能爬着前进。有往前爬了50多米,前方出现了三根石柱挡住了去路。当时用手电一看,前方已经没有去路,经过三人商量,决定先退回来。但是,情况发生了。

由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太窄,三人无法转身,而向后退又相当困难,甬道是向下的,再加上里面湿滑,人在里面根本无法移动。

这时候,氧气也不多了,如果不能及时出去,必然会憋死在里面。大家一看不好,立刻呼喊求救。

外面的人知道了里面三人遇险,由于设备有限,只得向驻地部队求援。部队来到现场,用大型设备在三个人前进的路线上挖了一个大坑,经过几个小时后,三人被成功的救了上来。

鉴于当时的条件,考古学家放弃了对对这个陵墓的挖掘,也停止了一切探查工作。

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弄清楚这个甬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人们还是填埋上了这个甬道,并做了必要的保密工作。

上面,就是题主所说的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探秘险些遇难的经过。

其实,事件经过并不复杂,结果也比较满意,只不过事件中出现了狐狸、大树洞、通道、还有夜晚等因素,就增加神秘色彩,后来被人们口口相传,变得的神乎其神。

至于甬道最后通向哪里,为什么会有三根石柱拦在那里,相信早晚有一天会大白天下。

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1963年,工作人员夜巡时,突然发现一只火红色的狐狸在皇陵附近转悠,好奇心的驱使,使得工作人员并没有打草惊蛇,只是远远的望着这只特别的狐狸。

或许是夜间太过宁静了,这只狐狸在感觉到附近有人后,立即向远处飞奔而去,工作人员也随即追了过去,可很快就发现这只狐狸钻进了一个树洞中,随后就不见了踪影。

由于这个树洞就在清昭陵(皇太极陵)旁边,为了防止狐狸在地下打洞,对清昭陵地宫造成破坏,工作人员就喊来很多同事,对这个树洞灌水,打算逼出这只狐狸。

可在众人的努力下,无论怎么灌水,这个树洞似乎都填不满,更是没有见到半点狐狸的踪影,那随着几十桶水的灌入,工作人员们也是累得不行。

于是就有人开始质疑,最初发现狐狸的那名工作人员,是否眼花看错了,那这名工作人员,此时心里也在犯嘀咕,毕竟在茫茫夜色中,眼花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也不敢肯定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时之间,众人没了主意,不过随后就有工作人员反应了过来,不管那只狐狸是否存在,这个深不见底的树洞却是真实存在的,按理说一个树洞不可能装下这么多水。

那可能性就只有一个,这个树洞底下连通着一个巨大的空间,而这个树洞就在清昭陵旁边,一个答案呼之欲出—这个树洞底下很可能是清昭陵的地宫入口。

想到这一点后,众人立即停止了灌水,本来大家在这里是保护文物的,可如果因为灌水破坏了清昭陵地宫,这个责任可是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的。

于是,众人连忙将这里的情况向上级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上级听说清昭陵附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下空间,连忙派遣专业的考古队朝这里赶来。

那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受到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所以即使是专业的考古队,其技术也是很落后的,要不然就不会发生,之前定陵文物损毁的悲剧了。

1963年11月7日,专业考古队到达现场后,立即下令将这颗有树洞的大树连根拔起,等到这颗大树被移除后,考古队员开始对现场进行挖掘。

他们很快就在地下一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青石板,等到考古队员撬开青石板后,一个漆黑且深不见底的洞口就显现在众人面前。

用灯光向里面一照,就发现里面是一条狭窄深邃的隧道,为了查清这个隧道通向哪里,考古队就临时组建了一支三人探险队。

这三个人带着防毒面具、氧气瓶等工具,依次顺着狭窄的洞口爬了下去,刚开始还算顺利,虽然整个通道都比较狭窄,但勉强能向前移动。

这个隧道高约一米左右,所以三人只能猫着腰小心前进,随着不断地前进,三人也越来越兴奋,因为他们发现整个隧道都是由青砖砌成的,所以这肯定不是普通的盗洞,应该是早就修建好的。

而三人大概向前走了一百米左右后,就发现前面越来越难走,随着隧道越来越狭窄,三人只能爬着前进,接下来又艰难的前行50多米后,发现了三根结实的石柱,彻底挡住了去路。

用灯光向前面照了照,发现前方深不见底,由于携带的工具有限,加上不能贸然破坏文物,所以三人决定先退出洞外,再商量对策,可就在此时,意外突然发生了。

他们发现自己无法退回洞外,由于整个通道特别窄,三人根本无法转身,而如果想倒退着出去更是非常艰难,因为隧道是斜着向下的,加上隧道内异常湿滑,更是无法倒退。

并且更严重的是,三人发现携带的氧气已经所剩无几,而隧道中空气又非常稀薄,眼看着如果不能及时出去,很可能会被活活憋死在这个隧道中,三人连忙奋力向外呼喊求救。

外边听到三人遇险后,立即向当地驻军求助,驻军官兵接到求助消息后,立即前往现场挖掘,经过测算,在三人行进路线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把三人成功救了出来。

由于之前定陵挖掘带来的惨痛教训,所以当时的人们一致决定,就算这个隧道是通往清昭陵的地宫入口,也不能对清昭陵进行挖掘,遂停止了一切探查工作。

而这个隧道内的情况更是疑点重重,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危险,考古人员按照上级指示,对隧道进行了秘密回填,并做了充足的保密措施。

以上就是,1963年沈阳清昭陵秘密通道内,考古人员遇险的全过程,其实整件事情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普通的考古活动。

只不过这里面,掺杂了“狐狸”、“树洞”、“遇险”等诸多因素,再加上当时保密的需要,使得整件事情,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那这个神秘的隧道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它真的是清昭陵地宫入口吗?虽然该项考古工作停止了,但考古专家,并没有放弃对这项工作的研究。

根据考古专家得出的结论,这个隧道并不是地宫入口,应该是专门为地宫修建的排水沟,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地宫被水浸泡,至于那三根拦住去路的石柱,则是为了防止野兽、盗墓人员进入而专门设计的。

当然了,也有专家指出,清朝皇陵最早的排水沟,是从道光皇帝开始的,加上皇太极时清朝还很落后,不太可能修建排水沟,所以这个隧道的真正作用,目前尚未解密。

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并改国号由原来的“后金”为“清”,自此清朝正式建立。

(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自皇太极称帝到191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一共持续了近276年。

在这二百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清王朝一共为历代帝王修筑了几处规模宏大的陵寝。

按地理标志(山海关)可划分为关外和关内。其中关外包括三处清皇陵,统称「关外三陵」它们分别是:

▪清福陵,埋葬后金创立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及其后妃;

▪清昭陵,埋葬有清朝的创建者爱新觉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及其余嫔妃。

需要说明的是,顺治皇帝的生母也就是皇太极的庄妃,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死后并没有在此,而是被葬在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清永陵,埋葬努尔哈赤以上的历代先祖。

熟悉清史的人,相信大部分人对于皇太极都不陌生。特别是他与自己的宠妃,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那段跨越生死的旷世恋情。

可以说,皇太极在打仗理国方面是把好手,但对待感情却是过于痴情念旧。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因积劳成疾在盛京(今沈阳)崩逝,终年52岁。

皇太极死后,清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后葬于沈阳北郊的清昭陵。

(今沈阳清昭陵)

清昭陵位于沈阳古城以北约5公里,沈阳当地人又称“北陵”。

昭陵是关外三陵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宏大、体系(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寝。

时至今日,北陵园内依旧是草木葱郁、古树参天。

像彼时中原王朝皇陵建造一样,昭陵也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地上建筑(如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隆恩殿、宝城等)和地下陵宫。

我们都知道清朝位于关内的清东陵曾被民国时军阀孙殿英等人盗掘。不仅陵寝内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陵墓主人的尸首更是被随意丢弃在地宫当中。

而地处关外的清昭陵则幸运的躲过了民国这一乱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昭陵以及关外的其余二陵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1963年,清昭陵曾发生过一段旧事。

是年冬,清昭陵文物管理处人员在对北陵进行例行巡逻时,突然一只狐狸从草丛中窜出,见到人后迅疾逃逸到陵区内的一颗大树下的洞中。

为避免狐狸在陵区活动,对古建造成破坏,工作人员决定将其捉住。

他们先是提来好多桶水往洞中浇灌,以此迫使狐狸自己向外逃离,但事与愿违。几十桶水下去仍旧没见狐狸踪迹。这时工作人员索性直接围绕洞口用铁锨挖,不久一块青石板出现在人们面前。工作人员将青石板挪开,发现青石板下面有一条暗不见底的洞。此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懵了,这会不会是昭陵地宫入口呢?

考虑到事情的重要性,他们果断将洞口再用青石板盖上,然后向上级汇报。

沈阳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相当重视。是年,11月7日,该部门便组织部分专家前往昭陵勘察。

来到陵区后,文物部门初组织了3名工作人员从青石板下面的洞口进入勘察。

进入地道后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条用青砖石砌的地道,而且越往里越狭窄,工作人员最后只能是爬着往里慢慢移动。

在行进了大约一百五十米左右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前方突然出现了三根石条,这样地道中前进的路就被阻挡了。

工作人员用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向里面照射了几下,黑洞洞的啥也看不清。由于不能继续前行,三名工作人员便决定回撤。

此时问题出现了,由于地道深入地下加之三人的活动,使得本来地道中稀薄的空气便的愈加稀少。加之地面由于渗水湿滑,3名工作人员在回撤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吃力(实际上这是由于缺氧造成的)。他们不得不通过呼喊向外面求救,后来地上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三人救上来(也有说法是,调来了部队才将三人救出)。

由于没有什么实质东西发现,出于对文物安全的考虑。文物部门在三名工作人员安全上来后,不久即将洞口用建筑材料封了起来。

(昭陵宝顶,其下面即是地宫)

事实上,这就是一次普通的文物勘察活动。并没有外界宣传的那么“邪乎”,即在地道中发现了什么灵异的东西,致使三名人员被困等。

不过后来考古专家猜测,这条地道很有可能是为保护昭陵地宫免受渗水侵袭而有意设计的排水通道。之所以在深入地下一百多米的地方出现三根石条,则是为阻止某些动物误入地道,以此进入地宫,进而破坏地宫里存放的棺椁。

令人欣慰的是清昭陵目前保存尚完好,地宫也没有明确被盗掘的痕迹。

目前包括清昭陵在内的关外三陵均是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和联合国收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重视人才、注重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王朝迅速崛起和入主中原、定鼎北京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一位勤政、亲贤的有作为帝王。

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1963年,位于沈阳的清昭陵,也就是埋着皇太极的陵墓,发生了一件怪事。

在当年深秋的一天夜里,负责清昭陵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一天例行的夜间巡检中,发现一只狐狸在陵墓附近来回转悠。

这只狐狸在察觉到被人们发现后,转身往陵墓方向飞奔而去,工作人员出于好奇,便紧跟着追了过去,不过,毕竟狐狸比人灵活得多,在追到陵墓附近时,一头钻进树洞中,不见踪迹。

清昭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被这只狐狸利用树洞钻到陵墓中,那就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说不定还会对清昭陵内部构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工作人员经过考虑,决定将这只狐狸抓住。

由于当时是夜班,工作人员就返回叫上同事,将情况说明后,大家伙一致表示同意,文物是万万不可被破坏的,经过商议,众人决定用灌水这种方式,将狐狸逼出来。

说干就干,众人找来水桶、照明灯等设备,来到那个树洞前,并排成一排,接二连三地开始往树洞里倒水。

不过,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帮人前前后后倒了几十桶水,可那个树洞,仿佛是一个无底洞一般,任凭怎么倒水,都填不满,别说看到狐狸,连一丝反应都没有。

这个时候,众人也都意识到不对劲,这再大的树洞,十几桶水下去,也该满了,但是现在却连个水漂都没有,太奇怪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狐狸在这个树洞中,也早该蹿出来了,狐狸又不会潜水闭气,是不是刚才看花眼了?

于是,众人纷纷询问那个第一眼看到狐狸的工作人员,究竟是不是看到狐狸钻到这个树洞里,工作人员被众人一问,自己也开始犯迷糊,因为刚才他也是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眼,夜色中眼花,看走眼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众人说了半天,其中一个稍微年长的工作人员就说到,有没有狐狸暂且不提,但这个灌不满水的树洞,可是真真切切地摆在大家面前,这可是一个解释不通的问题。

按理说,一个树洞,是不可能装得下这么多水的,除非,树洞下面连接着更大的空间。

这棵树旁边就是清昭陵,莫非,树洞下面就是清昭陵的地宫入口?如果这是真的,那刚才大家一个劲儿的灌水,就有可能对地宫造成破坏。

想到这里,大家赶忙停止了手中的动作,同时,商议之下,明白这件事事关重大,于是,连夜上报了相关文物部门。

上级听说在清昭陵附近发现了一个神秘地洞,也是非常重视,很快,就派了几名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赶到了清昭陵。

在当年的11月,考古人员赶到后,经过现场查看,制定了相关挖掘方案,决定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看看下面究竟是什么。

经过挖掘,大树被拔出来的那一刻,底部出现了一块巨大的青石板,在大家合力将青石板揭开后,一个漆黑的地洞入口,呈现在众人面前。

这地洞肯定和清昭陵有关,只是不知道,这个地洞通向哪里,会不会直接通往陵墓内部,为了一探究竟,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商议,决定派三名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组成一支探险队,开始进行勘探之旅。

把探照灯、防毒面具、氧气等一系列装备穿戴完毕后,这三名考古人员顺着绳子,开始往地洞深处缓缓爬去,地洞的入口较为宽敞,但随着越近越深,地洞也愈发的窄了起来。

虽然狭窄,但是勉强还能通行,不过让人难受的是,地洞高度仅仅只有一米左右,所以三人只能弯着腰前进,连转身都做不到,再加上地洞里漆黑的环境,让人觉得十分的压抑。

缓缓前行半天,终于笔直的地洞开始拐弯,三人在通过拐弯处后,不由兴奋的低呼一声。

原来,从拐弯处开始,地洞开始变得稍微宽敞起来,更重要的是,地洞两侧的墙壁上,已经不是土壤,而是整整齐齐的青砖,码在墙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地洞不是盗洞,这也就意味着,清昭陵应该没有被盗墓分子破坏,这才是让考古工作人员兴奋的原因,在他们多年的考古工作中,见过太多古墓被盗墓分子捷足先登,陵墓内部也被破坏,着实令人惋惜。

此刻看到这个地洞,也证实了清昭陵应该没有被破坏的想法,怎么不让他们兴奋?毕竟清昭陵可是大清朝皇太极的陵墓,这对研究相关历史,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兴奋归兴奋,目前一切只是猜测,唯有继续前行,才能确定猜想,三人继续往前走,但地洞在拐弯处稍微宽敞之后,又开始变得逐渐狭窄起来,最窄的地方,一个人需要侧着身,才能勉强通过。

又前行了百米左右,三人停下了脚步,原来前面已经达到了这个地洞的尽头,三根巨大结实的石柱,挡在面前,完全没有了去路。

这石柱,显然是作为阻挡外人进入的所在,三人用探照灯照了照四周,也没有发现其他入口,也就是说,除了将这石柱移开或者破坏掉,没有其他办法继续前进。

他们三人,在下来的时候,因为任务是先行勘探,所以,本身就没有携带太多装备,有的只是照明、氧气之类的东西,还有就是氧气瓶,除此之外,也就是带了一些简单的工具,但用这些工具来挖开石柱,显然是痴人说梦。

因此,三人经过商议,决定在此留下标记,把情况记录后再反馈给上级,让上级决定如何处理。但马上,三人发现了一个麻烦的事情,就是回去有些困难,准确地说,回不去了。

为什么呢?前文说过,这个地洞的方向是一直往下,并且最重要的是,十分狭窄,在进入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青砖过道这里,转身都十分困难,更别说倒退了。

同时,由于处在地下,再加上之前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往这里面倒了不少水,就造成了地洞里面非常湿滑。

这下就十分麻烦了,单凭三人之力,是基本上不可能回到地面的,正在三人焦急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麻烦出现了。

三人由于下来时,任务是先行勘探,所以装备带的并不多,其中,为减轻负重,氧气瓶也就带得很少,此时经过长时间的前进,消耗之下,氧气马上就要见底。

地洞中虽然有空气流通,但是十分稀薄,并且这里被埋在地下不知道多少年,空气质量令人堪忧,如果没有新的氧气,三人就极有可能被活活憋死在这地洞之中。

这下去不是个办法,三人赶忙往前爬到离地面入口稍微近一点的地方,开始了大声呼救。

喊了半天,嗓子都快喊哑了,地面上的人才听到三人的呼救,但一时半会也没有办法,最终,只得向当地的驻军求救。

驻地官兵在接到求助后,立即带着挖掘设备赶往清昭陵,在现场,根据三人的行进路线经过测算,在三人附近挖出了一个大坑,终于在氧气耗尽时,把三个人从地洞中救了上来。

三人被救上来后,详细地汇报了他们在地宫里面的所见所闻,并把青砖、石柱等重要信息按照记忆绘制出来,经过专家分析,石柱后面,极有可能就是清昭陵地宫。

但由于当时各种技术以及设备还不太先进,并且,在此之前,刚刚发生过挖掘万历皇帝定陵的事件,正是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让定陵内部的一些珍贵文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对清昭陵暂时不进行进一步挖掘,待到日后技术成熟的时候再说,并马上安排人,对已经挖开的地洞进行回填。

接到指令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地洞进行了秘密回填,并在附近做了相关的保密措施,这件事便到此结束。

这就是1963年发生在皇太极的清昭陵里面的“秘密地道”事件,由于预估失误,导致三名考古工作人员差点被困在地下,幸亏及时将其抢救出来,不然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这件事情发生在清朝的皇陵中,并且里面有“狐狸”、“秘密通道”等博人眼球的关键信息,再加上事后对此事进行了保密,因此,很多捕风捉影的人,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本是一件十分正常与普通的考古工作,给渲染成一件“神秘”事件。

同时,清昭陵的北陵,在后来成为了北陵公园,其中包括方城、月牙城、宝城等景点都已经对外开放,但唯有地宫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当地对发现地道这个事情一直都有各种说法,因此,就会越传越神秘,才会更让人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如今的清昭陵,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不断修缮,现在已经成为沈阳当地一个十分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座历经数百年的皇陵,正以全新的姿态,欢迎着八方来客。

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北郊,是清朝在关外最宏伟的一座帝王陵,此地称为昭陵。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继承汗位。

1643年9月27日,这位咤风云的马上皇帝暴毙身亡,那时清朝还没有入关。因此被葬在昭陵。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都被盗墓贼光顾过。东陵大盗孙殿英把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洗劫一空,而清昭陵却安然无恙。

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昭陵,成立了巡逻队,巡逻在清昭陵的周围。1963年,他们发现了个大洞,一时也摸不着头脑,马上把这件事马上报告给考古队。政府马上成立了由军人,警察和考古队员三人组成的小组。进洞一看究竟。

当三人走到100米左右时,被几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洞内非常狭窄昏暗,前行的路被挡住,转身回去又转不过身来,三名队员被困在洞内,危在旦夕。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求助,救援队及时赶到,把他们三人及时救了出来。从这个洞进去是否能到达墓室?成为一个谜。但是这件确实是真的,不是杜撰出来的。

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

1963年清昭陵一个月圆夜,深夜一声瘆人叫声打破了宁静,巡夜人打了一个冷颤,一个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对同伴说:“嘘,快看,那是不是只狐狸”。当时东北地广人稀,到处都有狐狸出没,可在清昭陵夜间出现狐狸,还是一件稀罕事!虽然解放有二十多年,可民间的狐仙传说还是深入民心,特别晚上碰到狐狸又是啥预兆呢?不过巡夜工作人员非常负责任,两人壮着胆子,小心翼翼挨近狐狸,没想到却因此引发了一段传奇的考古事件。

在清昭陵内,两人借着昏暗的光亮,悄无声息地走到了狐狸不远去,发现这狐狸浑身赤红,很警惕地坐在那里看着月亮,夜间两只小眼睛冒着绿光,两人正犹豫要不要捕获它的时候,却因为失手掉落了手电筒,惊扰到了狐狸。

狐狸一个机灵,转头他们这边看了他们一眼,好像发现了有人,忽然掉头奔跑起来。巡夜人见它朝着清昭陵奔去,脑袋一热就跟着追了上去。这狐狸精灵得很,见他们追的越来越近,忽然纵身一跃,跳上了一颗数百年的老树,很快就在两人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两人觉得奇怪,就来到树下一探究竟,找了很久,发现大树有一个约一个脸盘大的天然树洞,抓不到狐狸本来两人也就打算回去休息,可一看当时的位置,他们才发现自己站在了(皇太极陵)边上,一想不对啊,如果这狐狸在清昭陵挖洞安窝,那不是对皇太极陵可就有影响了,为了保护清昭陵不被破坏,他们一人在树洞看着,一人就回去宿舍,叫来了许多的同事,大家带上面盆和水桶,打算往树洞灌水,希望一次逼狐狸出来。

等大家伙三三两两赶到后,一桶又一桶的水往里面倒。本来以为树洞很浅,一会儿工夫就倒满,可没想到这树洞好像是一个无底洞,倒下去许多桶水都不满。这个现象就非常奇怪了,由于是大半夜的,黑灯瞎火地继续往树洞倒水好像也不妥。

有人就质疑,你们两人有没喝了几口,看花了眼,压根就没有狐狸。见大家怎么一说,当班巡夜的两人心理有点嘀咕了,难道真遇上狐仙了?可一想不对啊,这树洞怎么解释,不可能容量那么大,难道内里有乾坤。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有个老头忽然一拍大腿说:大半夜,别吵了,这狐狸可能是真的,这树洞装了那么多水,大家呀亲眼看见,我寻思这树下是不是有啥秘密,有人就提议要不我们接来水管,直接向里面灌水,看看到底里面能装多少,

老人家见多识广,看了一件附近的皇太极陵说,千万别。这地方就挨着这位爷的墓,我们向里面灌水,难不准就冲垮了里面,我们来是做保护和保卫工作的,所以我建议要不明天给上头汇报一下,叫人来勘探勘探,有等了结果在说,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众人觉得他意见挺对的,就找人在树下守夜,其他人就回去休息,次日一早,就给上面做了简单的汇报,没想到上面还非常重视,因为清昭陵是当时东北少有的清朝皇陵,而且比起遭到破坏过的十三陵,当地的两处清朝皇陵其历史意义非常的高,而且也很受文化部门的重视。

清朝在十三陵以外,关外还有三处祖陵陵,因为地处关外,所以被统称关外三陵,

其中清福陵,安眠的是后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他的一些爱妃,另外一个是清昭陵,安眠的是清太祖爱新觉罗-皇太极和他的一些嫔妃。还有一个清永陵,主要是安置爱新觉罗的历代先祖。

清昭陵中的皇太极是清朝实际的建立者,他在努尔哈赤被大炮轰倒一病不起后,接过了后金的八旗兵,因明朝对应是火德。他就改后金为清,以五行对应水克火的意思,皇太极一生征战,对此长驱直入进入中原,并且利用了离间计,让崇祯除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焕,公元1642年,皇太极迎来了人生巅峰,在和明朝的松锦大战中,大胜明军主力,同时擒拿了明朝名臣洪承畴,最后还去亲自劝服了洪承畴跟着自己,可没想到正在事业巅峰的皇太极,在一年后,也就是1643年,忽然毫无征兆的去世,

据说他的忽然病故,和他心爱的宸妃之病逝有关系,虽然皇太极一生有十五位妃子,可最喜欢的就是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当时后来闻名天下的孝庄皇后大玉儿也是靠边站,可不幸的是1641年秋,皇太极在外征战,忽闻宸妃有急症,他人还没赶回盛京,就收到了宸妃不舍撒手归西的消息,因此是他悲痛不已,可能一次忧思成疾,很快身体就虚弱了不少,没过几年可能因为是劳累和征战,终于积劳成疾,随宸妃而去。

他病逝后,被安葬在沈阳古城以北约5公里地方,当地人称这里为北郊皇陵,清昭陵和古代的皇陵一样,在上面建造有一些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而且解放后,尚保存了石牌坊、大碑楼、隆恩殿,和地下陵宫等建筑物,院内有许多参天的古树,而且里面的石刻和鸟兽也很多。

和其他清朝陵墓不同,清朝结束后,到解放前的一段时间里,清朝的十三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是由于在偏远关外的原因,关外的清朝三陵保持完好,,北陵园内依旧是草木葱郁、古树参天。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清昭陵等三座清朝陵墓群都采取了必有的保护措施。在里面进驻了保护和保卫的人员,至今现今被定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当文物单位听到了他们的汇报,对清昭陵旁边的树洞有可能影响清昭陵,同时里面是否存在什么秘密而很是重视。

当即组织了一批人来到了清昭陵,展开保护研究和保护措施。他们首先对树木进行了勘探,没发现树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无法有仪器去探测当时树下的是否有空间,或者就是清昭陵都墓道入口,所以经过研究,大家一致决定将大树移开,看看下面是什么情况。

当时人们的猜测,很有可能下面和清昭陵地宫入口有关系。

1963年11月7日,当天天气晴朗,众人在移开树木以后,向树下挖掘,过了半小时,约挖了两米深,铲子就碰上了一个石头。大家扒开土发现,竟然是一块青石板,此时大伙儿心想,估计和自己的猜测对上号了,大伙儿就拿来了工具,七手八脚地撬开青石板,忽然一阵凉气在里面冒了出来,青石板下是一个深不见底井口。

这时众人就壮着胆子,拿来了照明灯,用绳子放了下去,看了一下里面,发现空间很大,好像是一条隧道,此时天忽然阴了下来,好像快要下雨的感觉,空气变得异常的沉闷,当时众人希望查清这个隧道是不是入口坑道,就选出了几位身体强壮的年轻人,组建一个临时探险考古队。进去里面勘探。

当时虽然条件受限,但是三个人准备很充分,他们经过了耐心的准备,等来了防毒面具、氧气瓶,穿戴整齐后,就提着手电筒进入到洞口,向皇太极墓的方向爬了过去,三人一边爬一边互相说着注意事项,而他们爬了一段距离发现,刚开始还算顺利,通道虽然窄小,可是都是用青石板铺的,可见这个隧道不可能是盗洞,搞不好真的就有大发现。

三人小心翼翼地前行,大约走了一百多米的距离后,发现隧道开始不断的收窄,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依然向着里面前进,在此前行到五十米后,此时他们已经爬到了150多米的距离,却意外的发现,竟然面前被三根很粗大的石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他们用手电筒看看了一些石柱后面,发现那里漆黑一片,灯光照进去看不到底,当时几人携带的工具氧气和工具都不能翻过石柱,更不敢轻易的破坏石柱,他们就想着退回去,汇报里面的具体情况,在做打算。

可此时危机悄然地降临了。他们意外的发现,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由于通道是慢慢的收窄的,此时三人才发现,他们只可以前行,而无法转身退后,因为本身背着装备,而且隧道设计也很奇异,是斜着向下的走的,隧道的四壁还是隧道青石板非常的滑溜,倒退起来异常的艰难

此时三人的氧气瓶内的氧气也所剩无几,如果不能及时出去,那么他们三人就交代在这里了,就连忙用通讯设备求救。

听到三人的求救信号,外面的人尝试了几种营救方法无果,只好向当地的驻军求援,驻军立刻到达了现场,在众人研究他们的大约位置后,进行了接近两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挖出了青石板,并且敲击后,知道他们的位置,终于将三人营救出来。

虽然当时知道了有这个隧道,但是后来由于清定陵打开时,许多文物被破坏,这个教训也让后来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即便知道了这条神秘的隧道,而且这条隧道非常多的疑点,但是依然是采取原封不动作为最少的保护设施,对隧道口进行了隐秘出来。

其实本来这事不算很离奇,只是一件普通的考古发掘事件,但是在后来盗墓小说的盛行还有当时夜晚,狐仙,遇险,救援等事情结合,同时因为当时要做到很好的保密工作,在如此多的因素结合下,此时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话题。在一些地摊文学的推广和夸大下,反而说的越来越玄乎。

不过许多人还是有兴趣想知道,这个神秘的隧道通向何处,何人所见,用途是什么?

虽然当时回填了隧道入口,可是专家们却因此获得了一些资料,经过研究分析,这隧道的走向是通向皇太极墓是没错,但是按规模肯定不是地宫入口,有专家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测,这是地宫修建的一条排水沟,其作用是为了将地宫的水排出在外面,里面神秘的三根石柱,应该是防盗和防兽而设。可是也有专家质疑这个观点,因为资料显示,清皇陵出现排水沟可是从道光皇帝才有的,当时皇太极的时候,清朝还没入关,在建筑技术上还没那么完善,怎么可能修建排水沟呢?所以至今这条隧道还是很神秘,到底做啥用,需要以后考古界发掘确认。

可喜的是,清朝昭陵目前保存完好,没有明显的地宫摸金校尉光顾过过的痕迹。同时由于新中国的重视,至今关外包括清代昭陵三座陵园,保持得非常的完好。而且还被列入了国家保护的重要文物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为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随着中华文化复兴和崛起,不久将来随着科技和仪器的进步,或者神秘的隧道还有石柱之谜将大白于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