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很多人都知道戏曲《铡美案》的故事,在戏曲《铡美案》里,陈世美为了做驸马,抛弃发妻秦香莲,并派人截杀秦香莲和一双亲生儿女,最后因为不听包公规劝,死在包公的龙头铡刀之下。
《铡美案》虽然这是一则虚构的故事,陈世美却在民间留下了千载骂名。而包公秉公办案,为民除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铡美案》中,为了挽回陈世美和秦香莲的婚姻,包公和三朝元老王昌龄都在极力劝说陈世美认下发妻秦香莲,并承诺,如果皇帝怪罪,一切后果由他们承担。但是陈世美始终不肯认秦香莲,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得陈世美至死都不愿意认下秦香莲。
一,如果认下秦香莲
(一)“欺君之罪”难以逃脱
虽然包公和王昌龄一再承诺,皇帝如果怪罪,一切后果都由他俩承担,但是,“欺君之罪”是死罪,按律当斩,即便是包公和王昌龄再怎么替陈世美求情,最多也就是保他不死。包公和王昌龄都是朝廷重臣,皇帝不会拿两位重臣如何,但是陈世美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陈世美欺骗了皇家,必定难以逃脱皇帝的惩罚。
(二)无法摆正秦香莲和公主的关系
公主,是皇帝的金枝玉叶,如果陈世美认下秦香莲而没有获得死罪,如何摆正与公主的关系也是一个难事。
秦香莲,是陈世美的结发妻子,在中国属于“正室”,即我们常说的大老婆,公主是后来娶的,按规矩只能是做小妾,让一个堂堂公主做小妾,这怎么可能?
再说,在封建社会,小妾见了大老婆要行礼,而秦香莲又是一个平民,让公主给一个平米行礼,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即便是秦香莲和公主不分大小,让公主和一个平民共侍一夫,公主也不会干。
(三)不认可以保护妻子和孩子
皇宫里面明争暗斗非常复杂,帮派体系盘根错节,你不想害别人,并不等于没有人在算计你。公主身边有没有“小人”?这些“小人”为了取悦公主,暗中陷害秦香莲母子,公主也未必就会知道,知道也不一定阻止。最后,秦香莲母子很可能稀里糊涂的就死了。
二,如果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如果不认秦香莲,就没有“欺君”的罪名,虽然在社会上会受到指责,但是却没有杀身之祸。皇家也不会对秦香莲母子怎么样,顶多就是以“神经病”驱逐出京城。这样的结果属于“两全其美”,既保住了驸马的位置,又保住了秦香莲母子的性命。秦香莲回到老家,继续过着农耕生活,抚养一双儿女。
三,真实的“陈世美”是什么样的人?
陈世美最初出现在明朝的《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后来这个人物又出现在《三侠五义》之中,再后来被改变了各种地方戏版本。陈世美在各种戏曲中都是一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主持正义的包公处死。
其实,戏曲中的陈世美的原形,是一个叫做陈年谷的清朝人,这个陈年谷为官清正,在民间口碑极佳。但是他由于为人正直,也得罪了一些小人,因此被丑化成了《铡美案》中的陈世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在铡美案中,包拯对驸马陈世美说:"只要你承认了秦香莲是你的发妻,我定让皇上赦免你欺君之罪!"陈世美不为所动,结果他做了两件天理不容的事情,没想到包拯宁可丢掉乌沙帽,最后也要把他斩于龙头铡下。
在铡美案中,秦香莲到开封府击鼓鸣冤,状告当今驸马陈世美不孝父母,抛妻弃子,欺瞒皇上,停妻再娶!包拯受理后着手调查,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虽疑点重重,但在秦香莲的再三确认下,当今驸马的确是她忘恩负义的丈夫!
是日,包拯思量再三,想了个办法把驸马请到开封府,对陈世美说:"驸马,只要你承认了秦香莲是你的发妻,我定让皇上赦免你欺君之罪!"
陈世美听了嗤之以鼻,完全不为所动。
"一旦本府将凭据提出之后驸马这条性命恐将难保。"包拯继续义正言辞地对驸马陈世美说。
"包大人不必危言耸听,若是包大人有证据,早已升堂审讯本宫,又何必大费周章地欺骗本宫呢!"驸马哼声说。
"你要升堂是吧!来人……"包拯也来气了,但还没说"升堂"二字,就听有人传话:"公主驾到!"
"大胆包拯!且不说驸马所犯何事,旦凡皇亲囯戚犯事都要交由大理寺处理,哪容得你包拯放肆!"公主瞪了包拯一眼,说:"驸马,我们走!"
包拯无可奈何,只得眼巴巴看着公主把驸马带走。
包拯立马把公孙策召来商议对策。公孙策说:"大人,一旦秦香莲执意要告驸马,待我们收集到足够的证据,驸马所犯之罪是必死无疑的!"
这时站在一旁的香莲一听惊得向包拯跪下说:"民妇只想包大人还我一个公道与一个丈夫,并不是想要了他的命,只是没想到他如此忘恩负义,我还是不告了。"说完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
包拯叹了口气,问:"那你有何打算?"
秦香莲低泣着说:"民妇只好带着一双儿女回老家度过余生。"
包拯点点头,交待公孙策:"劳烦公孙先生吩咐府房补贴他们的返乡费用,同时从本官俸禄中提纹银二十两作为他们母子日后的生活所需吧。"
秦香莲感激之情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秦香莲向包拯辞行后,陈世美却想:"事已至此,我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除根方可高忱无忧。"
驸马不想悬崖勒马,却做出了两件丧尽天良的事,终使得包拯不惜自摘顶上乌纱硬将驸马立斩龙头铡下:
一、绝后患,派杀手意图杀妻灭子
打听到秦香莲要返乡重新生活的消息,陈世美立马安排部下韩琪伺机刺杀秦香莲三人。
秦香莲在路上遭遇韩琪追杀,真是叫天不灵,求地无门,正在生死关头之际,秦香莲连连逼问:"到底是谁派你来杀我们孤儿寡母的?你的良心何在!"
韩琪说:"反正是要死的人了,告诉你也无防,当今驸马要我送你归西!"
秦香莲感叹:"我怎么嫁了那样一个杀妻灭子禽兽不如的陈世美啊!我供你去考科举,在家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赡养你父母,现在却要置我于死地,天理何在?"
没想到韩琪听了义愤填膺但却左右为难,他只得横刀自尽,死前说:"你去开封府引包拯来此地,地下埋着两具尸骨!"
说完他引颈自尽当场,秦香莲大惊将儿女紧紧抱在怀里。
二、欺君罔上,杀陈春灭人证、杀白云寺陈世美再冒名顶替
话说秦香莲回到府后,将一切告之包拯,立即前往,不想果真挖出了陈春及白云寺陈世美的尸骨。
原来先前包拯为确认陈世美乃秦香莲之丈夫,吩咐张龙、赵府把陈家村地保陈春带去驸马府认人,怎料陈春见财起异,被驸马收买,陈春收了钱财置口否认陈世美就是秦香莲的丈夫。
后来陈世美怕被陈春反咬,干脆杀人灭口。
至于白云寺的陈世美死得就更冤了,只因两人同名同姓,驸马陈世美为了改头换面,不惜把白云寺陈世美给杀害,从而顶替其学籍,大小登科,风头一时无两,风光无限,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包拯不畏强权,硬把陈世美斩于龙头铡下
包拯万万没想到驸马竟然如此地狠毒,顿时勃然大怒地说:"本府定要将那陈世美认罪伏法!"
然而在大堂上,陈世美一口否认所有罪行,面对香莲母子拒不相认,并要求包拯拿出证据来。
正在此时,公主到来硬是将驸马救回府中。回到府上,陈世美见事已至此,再难隐瞒公主,只好将自己所做之事全盘托出,公主泪流满面有如晴天霹雳,情绪几近崩溃。
公主虽伤心,但是还是为了维护驸马,也为了腹中孩儿,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在娘胎之中就失去了父亲,只好进宫向太后求情。
这边太后听闻驸马做出如此丑事震怒不已,可却耐不住公主求情。太后深知包拯是决不会轻易放过此事的,深觉为难,但看在公主的份上,只得答应亲自出面保住驸马的性命。
太后把包拯宣进宫,对其说:"包拯,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连皇家亲戚都敢动!"
包拯不畏强权,把事情的全部一一禀告太后。
太后听了,说:"这个秦香莲也着实可怜,本宫深感同情,你带她进宫,本宫想与之一谈。但是本宫还未与秦香莲谈过之前,不准对驸马采取任何行动,否则就办你一个抗旨之罪!"
包拯一振,也只得听命。
太后见到秦香莲如此可怜,但为了公主还是硬下心来说:"现公主已怀身孕,断然不能没了驸马,只要你愿意撤诉,本宫会让皇室给出一笔宠大的财务,让你们母子过上富裕的生活,直到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秦香莲头一抬,说:"民妇要的只是公道,并非富裕的生活。"
太后大怒,秦香莲却默然不语。
回府后,秦香莲心灰意冷,对包拯说:"民妇愿意撤诉,请包大人准许我带着儿女回乡,就连包大人也无法还我一个公道,我又何必再喊冤。"
包拯大惊,连忙安慰香莲,说:"本府一定还你一个公道,一定让你相信公道正义尚在,天理报应犹存!"
包拯转身对展昭说:"展护卫,马上前往驸马府提陈世美至开封府侯审!"
展昭领命,不多时便把陈世美带到。
公主闻讯大惊,太后亲往御书房请仁宗下旨。
仁宗见母后前来为驸马苦苦求情,只得答应命人前往开封府传旨将那陈世美特赦免死!
包拯堂木一拍,说:"升堂!"
包拯心想:"一旦太后请下皇帝的特赦令,那么谁也奈何不了陈世美这个禽兽。此次堂审须得速战速决!"
堂上,包拯请合肥白云寺的住持方丈元通大师与陈世美对质,又把证据呈上堂,陈世美见势如此,心知不妙。
包拯说:"天子犯法当与百姓同罪,更何况是尔等!来人龙头铡侍侯!"
看到龙头铡摆在眼前,陈世美吓的浑身颤抖动弹不得,至此竟然还是死不改口,不认妻子,不悔其罪。
包拯大怒,说:"陈世美冒名顶替、停妻再娶、欺瞒皇亲、欺君罔上,杀人灭口等等,罪名罄竹难书,按律当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太后与公主驾临,太后命包拯暂且放人,说:"驸马乃是皇亲国戚,你包拯并无权审他!"实质为拖延时间,等候皇帝特赦令。
然包公完全不为所动,太后大怒之下高喊:"来人,把驸马带走!你包拯若要将驸马处死,本宫定将你丢官去职悔恨终生!"
包拯毫不畏惧,心知若不速决,将使驸马逍遥法外。
危急之际,圣旨送到,包拯则命左右掩门不接圣旨,抽出令箭掷于堂下。终于将陈世美铡于刀下!
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为什么陈世美至死都不认秦香莲?原因不外有二:
一、陈世美心想如果自己认了秦香莲,则表示他犯了欺君之罪,按律当斩,非死不可。而相反不认,你开封府也奈何不了我,我的后台是皇帝、皇太后、公主!不认就有强权的保护,然而他没想到包拯如此执着,非要一个公义而不惜丢掉头上乌纱帽!
二、一旦相认了,就算能逃一死,但其他罪责在所难逃,功名利禄从此烟消云散,他宁愿死也要做皇家的鬼,也不要做回乡下那个穷小子,所以他到死都不认秦香莲。
那么相反的,秦香莲是要陈世美死吗?显然不是的,秦香莲见到陈世美后几番说要放弃告他,然而陈世美却处处进逼,几次三番想要秦香莲的性命,所以要他死的从来都不是秦香莲,是陈世美自己心术不正、自己害死自己,真是罪有应得。
大家说我分析得对吗?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包公戏里的两个人物,京剧叫做《铡美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陈世美从前是个穷书生,在发妻秦香莲的鼓励和帮助下进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
当时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赵公主看中了陈,于是向陈示爱,并通过父亲(宋仁宗)询问陈的家庭情况。
陈世美为了攀附高枝,对皇帝隐瞒了婚配和有一双儿女的事实,声称自己是单身。赵公主心花怒放,于是陈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即成了当朝驸马爷。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可以想见陈世美最终露出了马脚。
(陈世美)
此时包公和三朝元老王延龄都劝陈世美认下秦香莲,并且表示不再追究陈的欺君之罪。
(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世美为何还是不认秦香莲呢?顺带一说,《铡美案》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和秦香莲这两个人。
有人考证:陈世美的历史原型为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又名陈年谷。据说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人编排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败坏其形象,实际上陈世美和秦香莲很恩爱。
这些不展开讨论,单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陈世美不是不想认秦香莲,是世道让他不敢认,关键是陈世美认了秦香莲后的日子怎么过?
虽然陈犯了欺君之罪,但有包公和当朝元老老王双双担保,加上宋朝重视文人的国策,完全没必要担心皇上要报复陈世美。也就是说,陈和秦相认,陈没有生命之忧,反之则会有被包公铡死之虞。
(包公和陈世美)
对于被铡死陈世美并不怕,她怕公主离开。秦香莲是原配,赵公主肯定不能做小当二房,肯定会离陈而去。
接下来陈的仕途怎样真不好说,毕竟陈的身上有污点,包公和老王能保陈不死,并没说保陈官运亨通。
亲们想想看,陈失去了靠山,皇帝从心里厌恶他,皇帝不给陈穿小鞋,不代表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给陈穿小鞋。
陈世美担心仕途所以坚决不认秦。陈世美失去了官职,他就会重新回到原点。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意思是之前受苦不觉得苦,如果你享乐过后,再吃苦就有点难以承受了。
即吃“二茬苦”是可怕的事情。
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归纳一下就是:陈世美怕失去官职,怕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秦香莲)
换言之,陈在“死和生活不易”两种选项中,宁肯选择死都不想过原来的生活。讲真我还真佩服陈的这种精神,他彻底颠覆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有一种“过把瘾”就死的无畏精神,有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精神。
但是陈没考虑秦香莲的感受,陈得来的这一切有秦的付出,陈追求美好生活固然没错,但把优越的生活建立在秦的痛苦之上就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是“文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现,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铡美案)
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陈认为咱丢不起这个人,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算了!不过这种人渣即便认了秦香莲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觉得还能回到从前啊?
文/秉烛读春秋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题主所说郭德纲老师的评剧《包公铡驸马》应该套用的是京剧《铡美案》的故事大纲,虽然,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虚构,世上本无"陈世美",但陈世美"负心汉"的大名却能够流传千古。在包拯苦劝之下,陈世美依然不认发妻,实在是因为他"渣"的彻底。
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陈世美的生平:陈世美,湖北均州人,家境贫寒,娶妻秦香莲,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两个黄口小儿,历经十年寒窗,为求得功名赴京赶考,一去就是三年,期间音讯全无。三年后,陈世美家乡出现荒灾,父母相继饿死,走投无路的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
经过漫长的跋涉,秦香莲终于在京城找到陈世美,结果发现,丈夫不仅好端端的活着,还中了状元娶了公主,成为当朝驸马爷。飞上枝头的"凤凰"陈世美坚决不认发妻,秦香莲苦等三载,换来的却是一句"一无证来二无见,你叫我相认为哪般?"包拯看不过眼,决心伸张正义,故事就此展开。
看完了陈世美的简历,有没有发现槽点,上下五千年,陈世美的人渣纯度至少能排到前十,下面细细分析一下。
陈世美家庭条件艰苦,父母将他抚养长大,想必也是费了一番苦心,好不容易,儿子大了,博得了功名,陈世美的父母却没有享过儿子一天的福。因为,陈世美从进京的一刻起就"失联"了,赡养费没有,精神关怀没有,以至于父母在家乡饿死,陈世美都没有为其守灵安葬,此谓之"不孝"。
陈世美与秦香莲膝下有一儿一女,陈世美寒窗苦读,自然也无太多精力去照顾孩子,等到去了京城,更是妥妥"丧偶式育儿"。陈世美的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没有享受过父亲的关怀,抚养费也一分都没得到过,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陈世美还配做父亲吗?当然不配,不养不教,此谓之"不慈"。
陈世美在家时,秦香莲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一心研习学问。陈世美离家后,秦香莲一人操持家务,无怨无悔的付出。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女人,陈世美无动于衷,一心向往荣华富贵,隐瞒已婚身份,主动迎娶公主。对家人、对发妻、对公主,谎言滔天,此谓之"不忠"。
陈世美不仅赶走了找寻自己的妻儿,还妄图斩草除根,他派驸马府中的武士韩祺在城郊外的古庙中找到妻儿,计划将之全部灭口。韩祺找到秦香莲母子,却发现这三人并不是恶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儿,善良的韩祺既不愿意杀害无辜之人,又不想违背驸马爷的命令,无奈之下,挥刀自刎。陈世美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家臣韩祺去行此丧尽天良之事,此谓之"不义"。
父母无辜,得不到陈世美的奉养饿死于家乡;秦香莲无辜,无悔付出半生却等来了一句"不相认";儿女无辜,生下他们的父亲暗中计划杀掉自己与母亲;韩祺无辜,善良忠厚的他被命令充当主子的黑手,背锅还偿命;皇姑无辜,一个尊贵骄矜的公主却被虚伪的"状元郎"骗得团团转。这一切,根源于陈世美的虚荣、狠毒、狡诈、薄情,此谓之"不仁"。
如此一个不孝、不慈、不忠、不义、不仁的禽兽,又怎么能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呢,又怎么能指望他听劝,认下秦香莲呢。所以,陈世美选择"不相认"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接着看故事的后半段,秦香莲在古庙中亲眼目睹了韩祺的死亡,鲜血最能让人清醒,本来打算就此罢手、返乡生活的秦香莲被激起了斗志,她拿起韩祺留下的钢刀,回到京城中,直奔开封府,发誓讨回公道。
包拯接待了秦香莲,出于正义感,他决定帮助眼前这个被抛弃的弱女子。他一边让秦香莲写上告的状子,一边命人施计将陈世美骗到了开封府。经过之前的一顿闹腾,陈世美早已有所防备,他出发时带上了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一开始,包拯不打算把事情闹大,毕竟对方是驸马爷,算得上皇亲国戚,他对陈世美好言相劝,发妻就认下吧,驸马府那么大,住进去几个人总是够的。谁成想,陈世美拒不相认,不仅不认,还妄称韩祺是被包拯的手下所杀,秦香莲是包拯收买诬告他的。
包拯一看,陈世美冥顽不化,直接升堂,拿出状纸,宣告秦香莲控告的三宗罪:
"一告你,双亲亡故不戴孝,身在朝中穿红衣,陈驸马,可是穿不得。
二告你,贪图富贵起恶意,差定韩琦杀前妻。
三告你,已婚男子重婚配,在宫中招亲把君欺。
这本是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三款罪,宗宗款款犯条律"。
韩祺的钢刀,妻儿的哭诉,人证物证俱在此,陈世美逃无可逃,恼羞成怒的他在公堂上竟然想对秦香莲行凶。包拯见状,命令刽子手剥去陈世美身上的蟒袍,收缴尚方宝剑,用绳子捆起来。陈世美的手下见情况不妙,偷偷跑去向皇姑报信,一直被瞒在鼓里的皇姑听说后大吃一惊,乘坐轿撵来到开封府。
面对公主的施压,包拯不为所动,坚持要将陈世美绳之以法,救夫心切的皇姑干脆心一横,将母后从宫中请了过来。老太太气势汹汹,听说包拯要杀女婿,直接放话,如果秦香莲要继续状告,她就会带走秦香莲的一双儿女,包拯一天不放人,她就会在开封府再留一天。
包拯骨头硬,可是再硬,胳膊也拗不过大腿。面对撒泼耍赖的国太,他只能选择退让一步,从自己的腰包中掏出三百两赠与秦香莲让她回家好好生活。包拯被"诱降",秦香莲反而生出了志气,她拒不接受包拯的钱,还讽刺朝廷官官相护,无视天理人伦。包拯听到后羞愧不安,脱下乌纱帽丢到一边,不顾国太和皇姑的反对,一刀铡了陈世美的项上人头。
戏演到这一幕,就此结束。
观众看的爽吗?爽,大恶人陈世美终于死了,喜大普奔。但是,之后呢?
秦香莲如何继续生活?包拯有没有受到皇帝的迁怒与惩罚?皇姑的下半生如何度过?戏中都没有告诉我们。
在古代,女子不能继承田产也无法考取功名,整个社会能够允许女性参与的生产活动少之甚少,"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一言道出千年来女性处境的艰难。女子终其一生都是将命运捆绑在丈夫身上的。所以,人们才会一边倒的站在秦香莲的立场上,同情她的处境。
贤惠、孝顺、勤劳、善良,秦香莲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所以她值得包拯不惜反抗权威也要为她请命。短短一出戏,实际上反映的是在封建道德教化下,人们对于负心之徒的痛恨,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人们对于横行霸道的贵族势力的不满,在儒家父权社会中,人们对于底层女性命运的同情。陈世美死的大快人心,但是,就像鲁迅质疑"娜拉出走之后",我们也应该去追问"秦香莲必须是个完美的受害者吗""如果没有遇到包拯,秦香莲还会活着吗"。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是戏曲《铡美案》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宋代一个贫寒的家庭,成家后与妻子秦香莲恩恩爱爱。他在妻子关爱支持下,苦读寒窗十年,最终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但是,使他万万没想到,他被宋仁宗看中,招为驸马,当起了驸马爷,过起了富贵人家的生活。从此,生活安然无忧,把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妻子秦香莲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抛在脑后。就凭这一点,陈世美做得很不道德,忘恩负义思想已经埋在了他的心底。
在封建社会,一位结婚带孩子的女人,男人就是靠山。那时交通不便,但是,时间久了,难免牵挂。秦香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了南京寻夫。她携子进京找到自己的丈夫陈世美之后,可是,使秦香莲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陈世美不认她!在那个年代,妻子被丈夫抛弃是件耻辱大事,可以说几乎没了生路。
陈世美不但不认,而且还派人追杀妻子秦香莲和孩子。被陈世美授意杀害秦香莲母子的韩琪不忍心,自己却自杀了。就这样,秦香莲被诬陷,说是她杀了韩琪,因而遭遇了牢狱之灾,杀头之罪。读者不仅质问: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自己的结发妻子秦香莲?而且还要把她置于死地呢?若不是展昭暗访获得证据,不是包拯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为秦香莲报了仇,雪了恨,把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秦香莲早就含冤死去了。
陈世美不认秦香莲,而且还要杀了秦香莲,是有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秦香莲的出现,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很可能他的前途会断送在秦香莲手里,他以后的幸福生活也会就此结束了,而且性命也难保得住!这个威胁对陈世美来说是致命的。
秦香莲去汴京找自己的丈夫陈世美时,陈世美已经是宋仁宗的驸马爷,安居乐业了。秦香莲的出现,是陈世美的意外。假如这事叫现任妻子知道了,那就闯大祸了。她会哭闹,然后告诉她的父亲宋仁宗。皇帝知道了这事,那可就是欺君之罪,有杀头的危险了。笔者认为,这是陈世美之所以不认秦香莲,而且还要派人暗杀她的最主要的原因。
陈世美进京考中了状元,意外成了驸马爷,这真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可他为什么不对皇帝说出自己已经有家室了呢?估计是侥幸心理吧。那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再加上秦香莲是个女的,还带着孩子,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陈世美所持有的侥幸心理。
陈世美怀着侥幸心理当了驸马爷。驸马爷的身份是权贵人物,其身份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其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在这种情势下,他怎么能接纳前妻秦香莲呢?这事不说,读者也会明白其中潜在的危险性。
陈世美是不顾他人,只顾自己,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道德品质没底线,很劣质的一个人。他进京赶考是为了自己;当驸马爷也是为了自己;杀人灭口也是为了自己。这个人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并伤害他人的坏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权贵与幸福融于一体的时刻,他怎么可能认自己的原配妻子呢?因为,陈世美从根上和骨子里已经道德败坏,不可救药了,在这种低劣道德败坏思想基础上,他不可能认自己结发妻子秦香莲的。
从陈世美劣根性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那个大环境造就了陈世美,这也是陈世美为什么死不认秦香莲的原因之一。封建社会考取状元是唯一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类似于陈世美这样家庭贫寒,不但考中了状元,而且还被皇帝看中,当了驸马,这可是千年难逢的大好时机。可是,他忘记了自己家乡、父老、妻子和儿女,心里只有自己了,在这种情境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不会认自己的贫寒妻子秦香莲的,这也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陈世美道德品质低劣,他经不起显贵富有生活的诱惑,忘恩负义也是在所难免的。他的思想与言行,所作所为,已经告诉了读者,他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缺德的事都能干出来。最终不得好报,这就是因果报应!
总之,陈世美为了逃脱罪责,杀头,才死都不认秦香莲的。因为,如果现任妻子,皇帝宋仁宗知道了原来他有妻子,那么,就是犯了欺君之罪,就要被斩首,他的黄粱美梦也彻底破灭了。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包公铡驸马》中,陈世美中状元后做了驸马,死活不认进京寻夫的秦香莲,反映了结发夫妻同甘难于共苦的现象。原因是贪图荣华富贵,担心认了妻子将鸡飞蛋打一场空!
陈世美与秦香莲是共苦夫妻。在评剧《包公铡驸马》、京剧《铡美案》等同题材的传统戏剧中,陈世美和秦香莲原本是贫寒夫妻。
陈世美不嫌弃贫民女子秦香莲,秦香莲愿嫁给寒门子弟陈世美。
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相互海誓山盟: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更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未来憧憬——今谓白头到老,歌里唱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是也!
然而,事与愿违。
陈世美赴京赶考,一去三年,音信杳无,似乎凶多吉少。
三年间家中变故,大旱灾年,公婆饿死,草草埋葬了事。
秦香莲千里寻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巴望全家团聚。
我们不妨设想下:丈夫死了,尸骨无存,秦香莲会恸哭。
我们再来设想下:丈夫落难,残疾流浪,秦香莲会心痛。
我们能预见的是:她会认夫,不会驱赶,更不会杀死他!
【林中长啸】观点:秦香莲能做到不离不弃,却无福共享荣华,因为陈世美是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陈世美狠心不认是贪图荣华。秦香莲千里迢迢进京寻夫,得知丈夫早已金榜题名,还当了驸马,便闯入驸马府。
陈世美大惊失色,担心荣华富贵不保,把妻子撵了出去。
秦香莲又扮作卖唱女,在陈士美的生日庆典上弹奏哀惋凄切的琵琶词。
陈士美无动于衷,反而要打她。
不仅如此,陈士美深恐有妻再娶的真相败露,暗派韩琪杀死秦香莲母子,以绝后患。
未曾料到:韩琪听了秦香莲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放过了母子三人,自刎而死。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心意已决,保住驸马之位远胜过当年对糟糠之妻的信誓旦旦。老天有眼,秦香莲母子三人命不该绝!
陈世美抵死不认是已无退路。秦香莲悲愤至极,直奔开封府告状。人证物证俱在,包拯将陈士美押人大牢。
至此,陈世美认妻已断无可能。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认妻是明摆着的死路一条。
陈世美隐瞒已有妻室事实,娶了皇帝的妹妹,这是欺君犯上的死罪。
若认了秦香莲为原配,即使新婚不久的公主和其他皇亲国戚会为他求情,并得到皇帝的饶恕;
但是回府之后,公主醋心难免频发:卧榻之侧,岂容“情敌”阴影徘徊?
公主的哭闹,是随时可能引得天子之怒降临的啊!
所以,陈世美认妻是一条走向死亡之路。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认妻不可能让秦香莲撤告。
陈世美深知:经历了他昧心不认、两番驱赶、追杀灭口“三步曲”之后的秦香莲,已非当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贤惠妻;他们势同水火,你死我活,认妻为时晚矣。
秦香莲明白:她的状纸所列欺君再娶、杀妻灭子、逼死韩琪三大罪名都是死罪,撤告就能免陈世美一死让他继续做驸马;但他还会作恶:母子三人,必被斩草除根。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许大马棒的联络副官栾平,不认杨子荣假冒的“胡彪贤弟”会被座山雕杀死;违心地认下仍没有得到饶恕,最后被杨子荣拉出去一枪毙命。
传统戏剧《包公铡驸马》中,走向穷途末路的陈世美,只能横下一条心,将不认秦香莲进行到底了。他料想皇帝不出面是不想落下为妹夺夫恶名,但定会有救星前来。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不认带着脱罪的侥幸心理。
不出所料,国太和公主怒气冲冲地来到开封府要人。公堂上,国太对香莲施加压力,夺走她的儿女。
此时此刻,已做阶下囚的陈世美有恃无恐心中暗喜:包拯哪,皇上老母妹妹齐上阵,你胆敢不放我?
陈世美啊,你怎料到包拯摘下乌纱帽不按常理出牌:他他他,听罢秦香莲鸣冤叫屈,竟然决定开铡!
贪恋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陈士美,被包龙图当场铡死,一命呜呼。
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驸马爷罪有应得丢了卿卿性命。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不认是由剧中情节锁定的。
曾有人希望:陈世美当他的驸马,又认下秦香莲母子;博爱东西,和谐两家。其乐融融,岂不妙哉?
还有人慨叹:秦香莲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开心对痛恨之人。驸马府巧周旋,该多好哇!
离开了剧情,一切良好的愿望都是空想。既没有可能,也显得荒唐可笑。
你不是陈世美,焉知驸马爷利令智昏之后的丧心病狂,已令昔日的贫弱书生蜕变为心狠手辣、杀妻灭子的恶魔;还巴巴地幻想他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广施善缘?
你若是秦香莲,怎会面对魔鬼既往不咎说放下就放下,很傻很天真地认为陈世美将幡然悔悟谢你撤告救命之恩;公主将亲热地叫你“老姐姐”,约法三章,和平共处?
戏剧中塑造的陈世美,就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负心汉,被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开铡处死。
以此警醒世人:
做人不可忘本,得意不可忘形,良知不可泯灭!
夫妻结缘同行, 经风雨见彩虹,共苦更应同甘!
【林中长啸】题外话:戏剧之外,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是一位和妻子十分恩爱的正直清官。
只因被同窗胡梦蝶嫉恨构陷,编成了戏剧《秦香莲》在各地演出,让陈世美的一世清名遭到恣意污毁......
此陈世美非彼陈世美,我们论及的是戏剧中的彼陈世美。
就如同《水浒传》中的假李逵李鬼,跟绰号“黑旋风”的梁山泊好汉李逵,绝对不是一码事哈!
关注作家林中长啸,遍览文化文学时政家庭情感多领域多视角有深度美文,读者每评必复!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