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篇,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历来被做为儒家不尊重女性,具有男尊女卑思想的证据。也是孔老二被人谩骂与批评的主要罪证。又因为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百家争鸣之后,到汉代之后,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其它各家渐赵式微的情况下,只有道家思想可以与儒家分庭抗,占据中国传统文化另外的半壁江山。当儒家做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被打倒,名声被搞臭,而现在传统文化又强势回归的情况下,道家便理所当然的被提了起来。网上常常看到各种尊老贬孔的言论。这种打一派压一派,一定要分出个谁高谁低的做法,不是正确的研究学问的方法。儒与道做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极,无所谓谁高谁低,他们与其它优秀的传统思想一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中的这句被人批评了很多年的话,依我看,在今天还是有道理的。把它当成瞧不起女人的罪证,如果不是理解的错误,就是在现实环境之下,为了政治的需要而有意的曲解。
这句话没有什么难解的字。意思也很明白。要说明它,还得从一个“养”字说起。现在普遍把这个字翻译成“相处”。因此这话的意思也就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你和她过分亲近,她就会不尊重你。如果你远离了他,他就会心存怨恨。
这个解释似乎没有错误。但谁都能看出来,这个解释,预设了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是平等的。违背了平等的原则,当然是自私的霸道的。因此,儒家的不平等,也就自然证明了。
问题正是出在“养”字上。养或者有“相处”之意,但养的全部意思决不仅仅是相处。相处是应该平等的。但“养”字中所体现的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养,应该没有什么歧意。就是为其提供生存保障,使其生存发展。最常用的词是养儿,养女,养狗、养猫,养花,养草,养老,养小无一列外,都是这个意思。此外的教养,抚养等等,也是一样。因此,在由“养”字形成的关系中,天然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受父母养育时,能与父母平等吗?如果能,孩子的一切权利都可以自己主张了,也就不用父母监护了。一个三个月的孩子,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吗?同时,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老人到了晚年,也要孩子养, 这时,父母的权利转移到孩子手上。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未改变。
明白了“养”的这个意思,才可以讨论孔子的这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是被另一部分人养着的。这样就形成了“养”与“被养”的关系。孔子所说的“难”指的是这个。何谓“难养”?举个例子说明。
我与战友都在九六年生了孩子,我生了个女儿,战友生了个儿子。我家是农村的,条件差,孩子由我妈嚼馒头养大,一月花费几十块钱。战友是城市的,条件好,一个月的奶粉钱就要好几百。这里就是有一个“难养”与“不难养”的问题。
“养”的问题,已经说明白了,再说儒与道,也就是孔子与老子。他们二人的学说,在本质上,都是政治学说。儒家从始至终是这样,而道家,到庄子,其本上不太关心政治,而只注人本身。因此,老子的学说,也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更是了,他教学生的目的,就是为当官的。如果学生不想当官,而想种地,经商,孔子会认为他很没出息。比如宰我,就常常被孔子骂。
明白了孔老都是政治思想,再看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君王是天下之主,他要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使天下老百姓都能吃上饭。到汉代的时候,地方官还称为“牧”,比如刘璋是“益州牧”,牧的职责,是“牧养小民”。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古代的主从关系中,有一种养与被养的关系。比如孟尝君养士,国家养军队,都是这个意思。
下面说女子难养了。孔子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在古代。今天,山西的煤老板花几亿娶了个明星。过几天自己破产了,明星立马拜拜了。是不是女子今天也难养?只是今天和历史上不同之处在于,历史上都是男人养女人,像武则天那样的毕竟是少数。而今天也有女人养男人的。女人养男人,男人也有出规的。这样的男人,也就是少人,少人是养不住的。因为小人重利,不重义。你有钱,他就来了,你没钱,他就走了。这是自然规律。因此,孔子没有不尊重女子,而是说了句实话。
下面再说说,这话为什么出自儒家,而非道家。这是儒与道的政治思想不同有关。儒家对现实政治采取的是积极干预的态度。他们推崇的圣人是治水的大禹,以及推翻残酷统治的文武王等,这些人都是以自己的行动,推动和改造历史的。
而道家的政治思想,是顺其自然,他们推崇的圣人,是巢,许由等。这些人是顺着时势走的人,是主张无为而治的。
有为的儒家,对人际关系,必然有所规定。也就是说,在做事的时候,必然要有一方主导,一方顺从,一方听另一方的。这就是主客之势,主导与被主导之势,养与被养的关系。儒家的领导人要养人,所以,必然要知道,那些人好养,那些不好养。这是他们的政治思想所决定的。但道家就不一样了。顺其自然,他们的目光是向内求的,对外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不重,也就不关心了。而且,道家还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老百姓的生活是上天供养的,不是人间的某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们觉得儒家认为圣人治天下养天下,是贪天之功。因此,这样话,不可能出于道家之口。
孔子说了这句话被人家骂,道家没有说,却显出了好。正好说明一个现象,干活的会挨骂。啥也不干的,都是好人。在职场混过的,大概对这都有切身体验。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女子,争风吃醋;小人,争权夺利。
女子与小人的共同点就是“争”,换句话说,都是不能吃亏的主!与他们太亲近吧,他们对你的付出没有感激,只是一味的索取;与他们保持距离吧,他们就一直抱怨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
而道家,则提倡“无为”、“不争”,是教人成圣成王之道,岂有小人立锥之地!?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患得患失,患名患利,我们一般的人都有这种情况,因此作为一般的人,都在小人之列。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对来说的,在特定环境下,君子可变成小人,小人也可变成君子,君子和小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君子能做出小人之事,有时候小人也能做出君子之事。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有时并不是普遍的真理。君子可分三六九等,小人同样也分三六九等。上等君子,做事做人完全能做到大公无私,不图名利;中等君子,略微贪图名利,公大私小;下等君子,适当贪图名利,公略大于私。上等小人,一般的图名图利,公私双重;中等小人,重于图名图利,私大于公;下等小人,那就是只重名利了,唯私无公,只要与己有利,什么损公的事也敢做。这里说的公,泛指他人、国家、公共之物;这里说的私,自然专指自己、自家、家庭亲属了。不要总以为君子好欺负,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君子可变为小人,君子也可做小人之事。有句话叫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儒家思想最大来源于孔子,孔子被后世儒家称为大成至圣先师。那么孔子能担得起吗?孔子从小起自贫寒,一直靠自己的不懈奋斗才努力达到士贵境地。为了不致生活贫困,孔子也为人做过会计、管牛羊这样的小差使。他坚持危国不居的原则,鲁国内乱,他跑到齐国,通过齐景公的宠幸之臣,去接近齐景公,以求能在齐国谋个差使,安家落户。孔子的克己复礼行王道之法,虽得到齐景公赏识,却受到齐国宰相晏子的反对,没办法,只好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周游列国。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说白一点,其实就是想通过到各国游说,跑官要官,以求各国能收留他,好让他“丧不欲速贫,死不欲速朽”。孔子的主张归结为儒家思想,那就是亲亲而爱人,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们说,孔子这种先亲爱自己再去亲爱他人的思想,能是上等君子所为吗?不顾名节一心为自己仕途打算,能算君子所为吗?先己后人的孔子,他的所思所想,其实也很符合一般正常人的所思所想,比较现实,自己的事情和生活还顾不好,哪里还能顾得了别人?哪里还能顾得了那些虚无缥缈没着落的事?正因为儒家思想非常重现实,提出的修齐治平很合乎人的常理,三纲五常很合乎统治者需要,所以后世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后,都比较推崇他的思想,说他是至圣先师,是圣人,其实有点儿夸大其词了。既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小人之列,那女子也同样在小人之列,小人常戚戚,这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了。女子和小人一样,患得患失,对他们太好了,他们就会变本加厉,对他们不太好,他们就会心生怨恨,不一定会做出什么样有损你名利的事呢。社会普遍都是小人,女子也不能列外,这里孔子也许并没有贬损女子的意思。也许孔子把自己看得过高了吧,把自己看成了君子,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依然还没跳出小人之列。老庄的道家更自私,更消极,他们主张清静无为,要求人人不要做任何有影响社会的事,一切顺其自然,修身养性,不要去管他人他事,因此也就不存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慨了。(随手所写,望众师友批评指正![祈祷])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道家不近女色。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是尊卑有序的两难境地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如字面上理解 会发生岐义 如把这句话放入 当时的环境中就一目 了然了
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 除了带弟子讲学 有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求官 他在周游列国中 从人与人关系中 延伸到就会和官场实践中去 这句话明看是家庭关系。 实指官场尊卑有序中两难境地
家中供养者 即当家男人应为尊。被供养的女人和小孩为卑。在相处中 尊者亲近卑者。卑者会忘了身份 女人敢提不同意见。小孩会挑皮捣蛋。那么有损尊者威信 指挥就不灵了。如果疏远卑者 地们会埋怨你 没亲情。 真是近也唯 远也难
孔子用这话比喻官场 当官的大人和百姓小人。你不是读过古典书藉吗 百姓见官称大人 自称小民或小的。官为尊。民为卑 官亲近民嘛民会少了礼貌 会失官的尊严 高高在上嘛 民会埋怨你不亲民 不了解民情 瞎指挥。也是近也难远也难 因为在在眼里 官是为民作主 给农民一点土地 或减些税赋 是官养活民 所收官是养者 民是被养首 在相处中 也是两对的
他是致力于尊卑有序 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在实际操作中 要克服 这两难境地。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为什么很多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都不说“远之则怨,近之则不恭”(疏远他们他们怨你,太过亲昵又失去了尊敬)只提前半句呢?
道家本来就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嘛。都不相往来各自修行各自,还有什么远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