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楼房把边真的好吗?
一般来说,现在大多数楼房,都是南北向,也就是说,把边的房间,都有一道不是朝东就是朝西的山墙,这样的房间,弊大于利。
一,把边的房屋有哪些缺点?
1,有山墙房间比较冷
所谓山墙,就是直接接触室外的侧面墙,即便是三七墙,在比较寒冷的地区,也不能完全阻隔寒气的侵入。特别是框架结构的楼房,这道接触室外的墙体,已经不再是三七墙,而是二四墙或者剪力墙,那就薄了。虽然现在大多都加了保温层,也不过是改善了保温效果,但是也远远不如四周都是房间的屋子暖和。
2,渗水透寒
现实中,凡是反映房间墙壁透寒,墙壁渗水的,基本上都是这种山墙。山墙在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红砖的质量、灰口砂浆标号不达标、灰口砂浆不充实等因素,在夏季狂风大雨下,会渗进雨水,墙面潮湿,墙皮脱落。而到了冬天,这样的墙壁都会结霜。当然,现在建筑质量提高,但是问题仍然难以根除,住把边的房屋,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3,朝东的窗户夏季潮湿
山墙,一般都有一个窗户,如果窗户朝东,夏季开窗湿气较大,室内较为潮湿。
4,朝西的窗户下午太晒
把边的房屋,如果有窗户,一到下午,太阳几乎直射进来,非常刺眼,所以,这样的窗户到了下午,必须要用较厚的窗帘遮挡,不然,直射进屋的阳光让人受不了。
另外,有一个朝西的窗户,冬天室内会更冷。
二,把边房屋的优点
1,通风好
把边的房屋,也有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边房屋都是南北通透的户型,通风较好,特别是夏季,比较舒服。
2,相对便宜
把边的房屋,要稍稍便宜一点,这对经济不十分宽裕的购房者,是一个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和不把边的房间相比,把边的房间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问题,冬天更加远不如不把边住着舒服,所以买房时,除非逼不得已,否则需要谨慎。
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这个说法很正确,边户的房子户型好,光线好,每个房子都有窗户,中户的房子户型不好,而且子光线也不好,像我们住这里还的中户厨房大白天做饭还要开灯,因为窗子光线不好,四面都是墙挡着,客厅还是狭长型的,很不规范,那家人是很生气,可买了又没办法。
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确实是真的。最基本的你可以从售楼部销售房子就可以看出来,把边的单价普票高于中间户型,东把头户型高于西把头户型。至于具体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间户型至少两个边都是有相邻户型,而把边户型一般只有一个边有相邻户型,也就是说把边户型至少有三个方向是没有其他干扰的,相对受干扰较小;
2.把边户型由于多了一个临空面,采光要优于中间户型;
3.把边户型的通风至少有三个方向,中间户型一般只有两个,所以厨卫通风把边优于中间户型。
综上,把边户型肯定是优于中间户型的。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
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这个待看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楼房把边,采光、隔音呀效果都比较好!
这是我工地的廉租房,设计每层8户,双梯4户,朝向北,东西长,南北宽。
除了东西两头的房间能有足够的光照,室内比较明亮,南侧临边房间光照一段时间,受楼间距影响,较低楼层采光时间更短。靠近采光井房间很暗,白天都要开灯的。虽说里面房间与其他户房间有剪力墙相隔,卧室房间、客厅都是挨着呢,声音也是不可避免的!东西边户则好很多。
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每个人购买房子都有自己心中一把衡量的尺子,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经常有2梯3户,2梯4户这两大类型的房屋。
同等为30层,同等的户型和同等的面积2梯3户的房子要比2梯4户的房子要贵,这也成为了市场规律,市面上甚至有两梯两户的房子,所产生出来的价值就变得更高了。
2梯4户和2梯3户的位置优点:
无论是2梯4户还是2梯3户,边户户型的设计都为南北通透的户型比较多,即便是没有双阳台的设计,在整体的通风线上也属于优等的状态。边户的房子大多不会出现暗房,采光面一般为三面,即便是单元设计的户型,都有双面采光南面和东北面。边卫的房子,阳光的日晒时间是十分的充足,所以住边卫的房子在冬天的时候会比较暖,夏天的时候会比较凉快,这也是成为了边为房子非常大的卖点。
2梯4户的房屋一般中间户都是有两户的和房子的类型,分为东边户和西边户。中间户在采光这方面往往都只有两面,而且有一个面在整体的采光性上也是属于偏弱的状态;2梯3户中间户的房子却变成了3户中的非常好的位置。2梯3户由于中间户是单独地突出来,无论风是从西面、东面、南面吹过来都可以达到很好的通风效果,如果把入户的门打开,就会形成全方面的对流,无论风从哪里来房子都形成透风。
2梯3户和2梯4户在中间户这方面却出现了天差地别,2梯3户的中间户是比边户更为优秀,而2梯4户的中间户只能说一般。根据家庭的需求和现场实际情况来选购合适的房子。
有人说楼房把边的好,是真的吗?
把边冬天不行屋里温度比里边的差点,别的到还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