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把郑爽形容为“行业毒瘤”恰如其人。

拍一部电视剧,索要片酬1.8亿,讨价还价之后,净赚1.6亿。还感觉委屈的要命,这就是郑爽,一个戏子的身价。

我们先看看国家主流媒体是如何评论的。

对于郑爽,公然违反国家的限薪令,索要1.8亿片酬,《人民网评》提出来质疑 : “到底是什么优秀作品能值这么多钱?”“摘除天价片酬这颗毒瘤势在必行。”并称必须要加强打击力度。

《北京日报》指出,这是一种知法犯法、明知故犯、暗度陈仓的丑恶现象,必须要重拳出击,彻查乱想。

《南方日报》也针对郑爽这一违法行为指出,必须要让他们付出法律的代价。

媒体的这些批评,源自于张恒的一个5分钟的视频,视频不长,却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彻底暴露了某些人的道德底线。该视频除了有部分做人的品德问题以外,还有向国家税务总局实名举报郑爽的“阴阳合同”,涉嫌偷税漏税。

另外,张恒还在微博中揭露了郑爽在拍摄《倩女幽魂》,索要片酬高达1.8亿元,后经讨价还价,定价1.6亿元。就连郑爽的父母都认为郑爽要的“有点狠”。

1.6亿元什么概念,这相当于郑爽在拍片期间,每天收入200多万。关键是为了偷税逃税,一部剧,居然签署了4个不同版本的合同,其中有一个合同,片酬为4800万,余下的1.12亿元,则进入了郑爽母亲的公司。

这些爆料如果核查是真,郑爽可真的彻底凉了。这事发生在国家限薪令之后,不仅仅片酬天价,还要钻法律的空子,设法逃税,并且还批评国家税务制度不合理,把一家人的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像《北京日报》所说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没用例外,作为偶像明星,不仅不为粉丝做好示范,一边所要天价片酬,一边还要偷税漏税,扰乱行业秩序,破坏社会公平,如此难看吃相,让普通劳动者情何以堪?

彻查这种违法行为,就是为了守卫社会公平的底线,捍卫劳动精神和奋斗价值。

前一段时间,就网曝郑爽一些事件,但是那些基本都是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但是上面所说的问题,就是触犯法律了。如果经查属实,郑爽和她的一家都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是时候重拳整顿娱乐圈了,把片酬限定为主角最高二万元一集电视剧,五万元一部电影,看你能弄几份阴阳合同,你不演,有大把比你有能力的演员。限定年度内代言广告签约数不能超过五家,代言、广告收入每一家不能超过五十万。

让演员回归本性,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永远好不了。

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如果天价片酬,阴阳合同是行业毒瘤,那估计行业毒瘤肯定不止郑爽一个,要不那么多明星艺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注销工作室干嘛,唯一合理的推测就是国家要整治,有人提前得到了消息。希望能通过郑爽事件,找出制度落实和行业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更好的规范行业的发展,而不是让明星艺人靠良心觉悟缴税,不然范冰冰查完了,又冒出个郑爽,郑爽查完了,还有其他明星出现,不能指望靠男友爆料暴漏问题。

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这种现象对社会危害极大,有失社会公平。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关有不好的导向。这种行业毒瘤必须及时彻底的清除。

郑爽事件不是偶然事件,应该是娱乐圈的普遍情况。前几年范冰冰因偷税闹得沸沸扬扬,没过几年又有郑爽事件发生。

说明一是偷税成本低。大都罚款了事。理由是第一次偷税,这个理由我认为不成立。触犯法律还分什么第几次吗?法律应该是底线。二是监管漏洞太多,不管是范冰冰还是郑爽,暴露的原因都是因他们内部发生矛盾而被别人揭发。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偷税就不会被人知道。由此可以用一句现在比较时髦的话形容,没看到不等于没有。

还有多少艺人存在这种现象?大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这对于社会也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治理明星偷税应该向治理腐败那样严抓不放松。让遵纪守法的艺人有健康的发展。让触犯法律的艺人付出犯罪的成本。逐步形成从不敢偷税到不想偷税的良好秩序。

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明星限薪令是治标不治本。

小鲜肉走红拿高片酬,根子不在这里。表面看是资本运作下的市场行为,实质是电台收视率调查部门被有境外背景的资本渗透控制,收视率弄虚作假,目的是把中国青少年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歧途上引诱。

电视不同于电影,观众无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而收视率调查机构则有选择性的向青少年观众尤其是怀惴明星梦的女孩子群体侧重。结果是,真正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制作精良表演出色的片子乏电视台购买,而胡编乱造小鲜肉担纲的烂片却被许多电台争先恐后播放,并在自媒体进行轰炸式宣传和吹嘘。

现在一些电视剧制作已不走定题材、编剧本、请导演、选演员的正常步骤,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由投资方先定小鲜肉主演,编剧、导演都得围着小鲜肉转,即行业所说的“量身定作”。至于产品质量和销路(即投资回报),他才不愁这个,因为有前期攻关和老关系户收视率调查部门的巧妙配合,各电观台抢着高价收购(买片),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这已经形成一个一荣俱荣利益共沾的庞大产业链,除著名编剧汪海林先生公开揭发外,行业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彼此心照不宣,谁也不愿砸了自己的饭碗。行业外一些人也略有耳闻,但一无确凿证据,二也不愿也不敢得罪这么一大帮子人,大家都装聋作哑或者顾左右而言它。

不整顿收视率调查统计机构、不斩断这个隐形产业链,明星的片酬根本降不下来,反而是以此(郑爽事件)为教训,研究如何提高片酬造假的手法。在他(她)们及其经纪人看来,郑爽只是“手法”欠佳及“运气”不好罢了。

人民网痛批郑爽行为是"行业毒瘤,必须摘除,"说说你的看法?

我要说的不光是行业毒瘤,而是要整治整个行业,现在娱乐圈乌烟瘴气,给青少年传播很不好的思想,为了金钱利益出卖自己的灵魂,希望国家规范演艺圈,回归根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