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兵马俑,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就是这样一个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阵,在史书上居然查不到记载,这令史学家们感到非常困惑。按理说,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史料上应该多有文字论述,但是,为什么兵马俑却查不到文字资料呢?
有关秦代历史的记载,最权威的史料就是《史记》了。在《史记》中,只有一小段文字记载了秦皇陵 :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真怪徒臧满之,领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主,度不灭者久之”。
很明显,这段文字,只是记录了秦始皇的陵寝,与兵马俑没有关系。
兵马俑连《史记》都没用记载,不能不令史学家们深感疑惑。
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么浩大的工程在历史上找不到记载?人们经过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1,《史记》作者没看到有关记载
《史记》在撰写的时候,主要参考的是《秦记》,这部资料,主要记载的就是秦国历史。人们认为,《秦记》中,可能也没有兵马俑的记录,那是因为当时的记录官没有来得及整理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的事情,秦国就开始大乱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丢掉一些史料记载是有可能的。
2,《史记》作者认为不重要
假如司马迁知道有兵马俑这件事,为什么不记录下来?
很可能是因为,在司马迁看来,和秦始皇修建秦皇陵是“暴虐贪婪”的表现相比起来,兵马俑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从兵马俑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兵马俑远离秦皇陵1.5公里。从体量上看,规模要比秦皇陵小很多,就算是马厩坑,也比兵马俑坑大不少。
在司马迁看来,秦皇陵四周的很多陪葬坑,都比兵马俑重要。因此,司马迁有意识的就把兵马俑给忽略了。
3,《史记》记录了其他的俑
我们说的“兵马俑”,主要指的是人俑,严格说,那些车、马并非属于俑,应该叫“偶”,或者模型。
在《史记》中,虽然我们没见到秦皇陵的俑和偶,但是,在《史记.封禅书》却记录了秦国的祭祀仪式。
在《史记.封禅书》里,有木禹龙乐车和木禹车马,这些模型显然都是木质的。因为秦国的祭祀非常重要,所以,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由此可见,这些模型并非秦国首创,在春秋战国事情,就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模型和人偶。所不同的就是,兵马俑的人物都与做成真人大小,车马也和实物一样。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兵马俑是陪葬品,但随着考古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兵马俑不是陪葬品。
首先,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全部来自秦国本土,而没有一件来自东方六国;此外,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皆有“某某年吕不韦造兵器”等铭文,工匠籍贯也都为秦国本土,没有来自六国的工匠。而其中最晚的一件兵器是公元前228年制造的,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7年时间。也就是说:兵马俑是在秦王时代完工的。《史记》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而兵马俑服饰却是五颜六色,这也佐证了兵马俑早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建造完成,与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后才完工有着很大差异。
其次,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陵封土距离有1.6公里,这种布局也不符合戍卫需求。如果秦始皇希望死后有卫队长相守卫,那么兵马俑应该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更为合理,岂有卫队离统帅1.6公里这么远的道理?
第三,兵马俑坑为半地下结构,其上方原本有棚木并且高出地表,这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低于地表8-10米形成鲜明对比,坑内甬道纵横交错,仅1号坑就有供人行走的通道多达20个,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完全不符合深埋地下的陪葬规格。
第四,兵马俑为真人大小的陶俑假人,但兵马俑配发的兵器却采用了实战用的真实兵器,并严格按照秦国兵器的制作要求,层层把关,刻有工匠籍贯姓名,彼时,秦国尚未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如果这个时候就耗费国力将大量实战兵器用于陪葬,显然不合常理。显然,这些兵器原本就是用于实战的。秦末时,周文的大军攻入关中时,章邯曾统率刑徒前往抗击,章邯曾说“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如果兵马俑原本就是一座开放的军事基地的话,那么章邯就近从这里取走兵器,也就顺利成章了。如果兵马俑坑是陪葬坑,章邯是断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陪葬坑来武装刑徒的。
此外,尉缭在任秦国国尉时,曾提出“治兵者,若祕于地”,李斯在获罪为自己开脱时,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绩“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阴修甲兵”。而韩非子在出使过秦国后,也曾向韩王提到:秦国在修象兵“与象人同事也,夫知祸磐石象人”。这个“象兵”应该说的就是兵马俑。如果兵马俑只是陪葬用途,韩非子不会这么紧张的向韩王上书示警,应当是韩非子发现了兵马俑的军事用途。
综上,兵马俑坑应该是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前,秘密在骊山一带修建的军事演练基地,用于训练军官,为统一战争做准备。出于这种目的,兵马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没有被史书记载,也就合理了。毕竟,秦始皇陵修建的细节都被司马迁记载了下来,兵马俑如果是陪葬附属品,又怎么会漏掉?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在中国考古界,兵马俑的发现,那就相当于一枚重磅炮弹。放眼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出土文物能够与兵马俑媲美的,因此,它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1974年陕西农民挖井的时候,发现了兵马俑。
但其实,骊山脚下的百姓们,早就知道地下有陶俑,他们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经常从地下挖出这种东西,但是谁也没把它们当回事,都把这种东西叫“瓦爷”。只是他们不知道,地下的“瓦爷”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改变这些“瓦爷”命运的,是一个叫杨高健的18岁小伙儿。
1974年春天,陕西大旱,眼看着地里的庄稼就要旱死,骊山脚下西杨春的百姓们决定挖井引水。那个年代没有打井机器,全靠人工来挖。
3月29日,杨高健和杨志发、杨彦信、杨宜洲等几个人一起挥汗如雨的干着活,突然,杨高健的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杨高健嘴里还嘟囔着:“不会让我挖到瓦爷了吧”。
随着继续深入的挖,他们不但挖出了一些陶俑片,居然还有青铜制作的“弩”,还有成捆的青铜箭头。
杨高健和其他村民不一样,上过学,初中毕业,他知道这些东西不简单,于是,他赶紧报告给了村里的支书杨建成。
杨建成不愧是支书,觉悟就是高,立马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公社水利干事房树民,赶巧了,这个房树民略懂考古,他看了看挖出来的东西,赶紧上报给了临潼文化馆。
临潼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让人把东西送到县里,他一看就知道这是文物界的宝贝,但是,当时的环境特殊,赵康民也不敢声张,自己偷偷的在文化馆里修补这些文物。
赵康民有个亲戚叫蔺安稳,当时在新华社当记者,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内参,名字叫《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成功的引起了高层领导的注意,国家文物局迅速派人到陕西。
于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徐徐在世人面前展开。
截至目前为止,考古人员已经发掘出来了8000多个兵马俑,这些兵俑与真人大小一模一样,有将军俑,跪射俑,站射俑,还有古代战车遗迹,完全还原了古代战场的情景。
更妙的是,这些陶俑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完全不是批量复制出来的,就像真人一样,难以理解的是,这些陶俑手中拿的兵器,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兵器,并不是假的陶制品。
因为兵马俑在秦始皇陵附近,因此,长期以来,专家们都认为这个规模庞大的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也只有秦始皇,能摆下这么大的谱。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人能解释,这么大规模的一个陪葬品,史书中为什么没有任何的记载,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详细的描述了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但是对于兵马俑,却是一个字都没有提。
不仅仅是《史记》没有记载,在中国2000多年来的任何史书上,都没有发现有对兵马俑的记载,这到底是为什么?
兵马俑是秦国的“军事机密”兵马俑,在当时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目前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兵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是秦始皇爷爷的奶奶秦宣太后的陪葬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芈月”。
这个芈月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儿媳妇,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的老妈,也是中国第一个称“太后”的人,更是第一个以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长达41年的人。
她是绝对有资格,拥有这么大规模陪葬品的。
陈景元先生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是他对于兵马俑,却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兵马俑内部的古建筑,也是他研究的范围。
1957年,陈先生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了研究好建筑,他涉猎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史和建筑史。
1961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开始对临潼县进行城市规划,因为当时秦始皇陵墓已经被列入保护对象,所以,他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好好考虑如何对秦始皇陵墓进行保护,而陈景元正是当初的设计团队成员之一。
当时并不知道秦始皇陵的准确位置,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划定了一个30-4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这个圈已经足够大了,远远大于秦始皇陵的范围。
1974年,兵马俑在临潼被发现,发现不久,就被判定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引起了陈景元的怀疑,随着他不断的对兵马俑进行研究,发现了更多的可疑之处。
疑点一:距离和位置
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墓东侧1.5公里的地方,这还仅仅是直线距离,地缘距离有2公里远,这个位置,已经远远超出当初他们划定的“保护范围”。
要知道,当时,他们划定的这个保护范围,已经是留下了充足的余地了,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不可能离他的陵墓有这么远。
其次,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之北,面朝大河,是一个绝佳的地理位置,秦国历代那么多王,这种风水宝地,难道之前的“王”们都没有看中吗?难道秦始皇的祖先们,会知道他们的后代会出一个一统天下的人物,主动把这块地方给他留下吗?
再次,古代帝王陵墓,一般都是南北走向,而兵马俑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1.5公里处,如果要按照个规格算南北的话,那秦始皇陵把整个骊山南北都囊括了,基本是不可能的。
疑点二:陶俑的头饰、衣服的颜色和铭文
在出土的陶俑中,陈景元发现了很多楚国风格的头饰,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根本不能接受的。
楚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楚之间是最大的仇人,秦始皇的陪葬品,怎么可能用楚国风格。
但是,秦宣太后芈月,却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为了给她一个娘家的感觉,用楚国的头饰,是非常有可能的。
还有陶俑的衣服颜色。
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都是灰头灰脸,很多人会以为挖出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其实并不是。
兵马俑刚被挖出来的时候,其实是五颜六色的,色彩非常鲜亮,只是出土以后颜色迅速的消退了,就变成现在的“土”颜色了。
这一点,与秦始皇的风格也是不一致的,《史记》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始皇时代,士兵的衣服、旗帜全部都是黑色的,而这些陶俑却是彩色的,很是符合女人的审美。
另外,在兵马俑中,发现了一个字“芈”,似乎也佐证了,这个兵马俑是属于秦宣太后芈月的。
疑点三:战车
战车这个东西,流行于春秋时代,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更加强悍的骑兵,就已经取代了战车,到秦始皇时代,主流的作战方式已经演变成骑兵加步兵。
但是,在兵马俑中,却有大量的战车存在,蹊跷的是,这些战车不是陶制品,而是木制品,也就是说,它是真实的战车。
另外,这些战车的“轴距”也是有差异的,宽窄不一。
我们知道,秦始皇时代,就已经开始“车同轨”了,这是强制标准,“3C认证”,没有人敢违反的。
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兵马俑应该是秦始皇之前的产物。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定,兵马俑就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品呢?也未必。
有“中国兵马俑之父”之称的,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曾经对记者说:“我们在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吕不韦生活在秦宣太后100年后,不可能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品”。
在秦始皇刚刚亲政不久,吕不韦就被他给赐死了,秦始皇恨透了吕不韦,绝对不会允许他的名字出现在自己的陪葬品之内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大胆推测,兵马俑其实是秦国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而且是从秦惠文王时代,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首先,陶俑做的非常逼真,身高1.8米,和真人大小,形态,动作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有很多楚人的头饰,很有可能,秦人就是以楚国为假想敌,进行军事训练。
其次,兵马俑内,一号坑为步兵,二号坑为骑兵,战车,步兵多兵种配合,与真实的战场是一模一样的。
再次,陶俑所持的兵器,居然是真的刀剑,而不是陶制品,是不是以备战争需要?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大部分陶俑所持的兵器都没有了,它们去哪里了呢?
通过《史记》我们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章邯被秦二世派出去打仗,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由骊山上的囚徒所组成,而它们的兵器,也是从骊山所取,这些兵器,很有可能就是兵马俑中的兵器。
另外,当时一些人物的言论,似乎也佐证了,秦国有这样一个“秘密军事基地”的所在。
尉缭在任秦国国尉时,曾提出“治兵者,若祕于地”,李斯在获罪为自己开脱时,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绩“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阴修甲兵”。
韩非子在出使过秦国后,也曾向韩王提到:秦国在修象兵“与象人同事也,夫知祸磐石象人”。这个“象兵”应该说的就是兵马俑。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兵马俑并不是完全沉没在地下,而是半下沉式的,它的顶部还有棚,里面甬道交错,可以轻松的供人通过,完全不像是陪葬的风格。
如果说,兵马俑是秦国的“秘密军事基地”,那么,在秦国的严苛法律之下,有谁敢提,有谁敢写,又有谁敢记录下来。
文字记载毁于战火如果,兵马俑在当时不是什么秘密,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必定会留下一些文字资料,哪怕是参参一笔,史官也会记录一下。
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找到任何记载,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文字记载毁于战火之中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搞了一个“焚书坑儒”,把六国的史书全部都烧了,而且,也不允许民间藏的有相关的史书,所有的史书,都在秦国的“官方图书馆”里保存。
但是,项羽进入咸阳以后,放了一把大火,烧了3个多月,把整个秦始皇的皇宫,烧的毛都不剩了,关于兵马俑的相关记载,恐怕也毁于这场大火了。
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其实他的参考资料并不多,《左传》和《战国策》这两本书,是他的重要参考资料,剩余部分,都是司马迁走访各地,与一些老人交流,搜罗过来的,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历史故事。
关于秦始皇的陵墓,《史记》中看似描写的很详细,其实更像是一个人的口头叙述,很有可能是当年参与修陵墓的人,侥幸逃了回去,向别人转诉的,后来被司马迁听去了。
另外,在《史记》中有大段的内容,都是摘抄《左传》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比对一下,注意,要看原版的《左传》和《史记》,而不是其他改编版的。
如果,秦国没有经历项羽的大火,那么,关于秦始皇陵墓的描写,会有更加详细的资料,兵马俑到底是什么用途,也会有更加清晰的介绍。
但是,无论如何,兵马俑都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史书上没有兵马俑的记载,但当地百姓最晚在西汉末年就知道了它们的存在,没当回事儿罢了。
兵马俑被世人所知充满了巧合,若是当年缺少了某一人、某一过程,尘封千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得继续尘封下去了。
这些兵马俑对于世人来说好像是凭空出世,突然就在临潼骊山秦始皇陵冒了出来,而且千年来的官方史书、文人笔记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
其实这要怪罪于古时信息流通不畅,因为临潼骊山秦始皇陵附近的老百姓早就知道地底下有陶俑了,最早的记录能追溯到西汉晚期。
1974年春,陕西大旱,位于骊山脚下的西杨村同样受着缺水困扰,眼看着大片的庄稼果树要旱死,当地农民决定动手挖井。
于是,1974年3月29日,西杨村的杨高健、杨志发、杨彦信、杨宜洲几位青年挥动了锄头,两人在井下,两人在井上作业。
刚开始,他们挖过了一米多厚的砂石层,碰到了坚硬的红土层,众人没有多想,再挖下去,一些烧焦的黑圆木冒了出来——难道又挖到“瓦盆爷”了?
井下的杨高健与杨志发继续挖下去,一撅头挖在了陶俑的肩膀上,杨高健大呼:“我挖出瓦爷了!”
随着“瓦爷”出土的有秦砖、青铜弩机和成捆的铜箭头,显而易见,这下面有一些古代的遗迹。
当时杨高健十八岁,十六岁时初中毕业,没有村民的迷信思想,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村支书杨建成。
村支书杨建成不敢当成小事处理,立刻汇报给晏寨公社水利干事房树民,而房树民正好略懂考古知识,看到挖出的青铜陶片,心觉此事的重要,便上报给了临潼县文化馆。
临潼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听闻消息后,带着两个同事赶到西杨村,初步判断了出土文物的珍贵性,于是杨高健和几位村民用三个架子车将碎片送到了文化馆。
当时正处于特殊年代,赵康民不敢过多声张,便自行修补起兵马俑碎片,而这正好被回老家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听闻。
出于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与负责,蔺安稳向赵康民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写了一篇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看到并亲自批示。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交代下,7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赶到了西安,尘封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要重见天日了。
村民打井挖出瓦片、当地文物干部初步勘察认知、记者敏锐报道、国家领导人重视、专业考古队发掘和研究,这是兵马俑发现的过程。
它们的发现充满了巧合,杨高健四人、杨建成、房树民、赵康民、蔺安稳,缺少他们哪一个人,兵马俑可能还要继续埋藏。
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骊山脚下的村民早就知道了“兵马俑”的存在,那就是杨高健口中的鬼神之属“瓦爷”。
瓦爷又叫瓦爷爷、瓦盆爷、泥娃娃,是西杨村周边村落经常挖出的东西,它们如真人般大小,出土时经常是碎片,被迷信的老百姓当做鬼神,认为非常晦气。
新中国成立前夕,骊山脚下的焦家村村民挖出过完整的兵马俑,是跪着的形象,被认为是泥塑的菩萨,请到土地庙里供奉起来。
当地村民和万春被采访时也回忆道,他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打井时也见到过“瓦盆爷”,本来井里有水,可瓦盆爷出现没几天,井里就没水了。
和万春父亲认为晦气,就把瓦盆爷挖出水井爆晒,吊在树上用桃木枝抽打,想要驱除“邪神”,可把瓦盆爷摔碎了,井水也没有恢复。
类似于瓦盆爷的发现事例还有好几起,这说明当地村民早就知道地底下有陶俑了,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加上信息闭塞,一直没当回事儿。
其实,从兵马俑发掘情况来分析,历朝历代都有人知道骊山脚下有陶俑,可能是因为陶俑不如金银珠宝值钱,一直被忽略。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从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里面发现了许多处墓葬、盗洞、水井等人为扰动痕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晚期。
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坑里曾发现一座东汉早期夫妇合葬墓,被打碎的兵马俑陶片就堆在一角,墓壁上还有俑坑棚木的堆积。
这说明,到了汉代,兵马俑已经被荒土覆盖,当地百姓将此地作为了墓地,挖墓时挖出了兵马俑,也没当一回事儿。
总而言之,两千多年来,当地百姓时有挖出兵马俑,但因为不值钱,还可能因为迷信而觉得晦气,也就没当回事儿。
若是谈到史书记载,确实没有找到确切且直接的资料,毕竟中国地方大了去了,中国历史长了去了,骊山脚下发生的故事,真不一定被文人墨客注意到。
不过许多史籍中都有提到项羽火烧秦始皇陵,或者是牧羊小儿误烧皇陵的故事,根据兵马俑坑被火烧的遗迹,也能佐证这一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兵马俑是作为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被记载的,当然了,还可能是那时的史官文人也没听说过兵马俑。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史书不载,是因为兵马俑根本不是陪葬品,而是秦国的军事基地。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兵马俑是陪葬品,但随着考古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兵马俑不是陪葬品。
首先,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全部来自秦国本土,而没有一件来自东方六国;此外,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皆有“某某年吕不韦造兵器”等铭文,工匠籍贯也都为秦国本土,没有来自六国的工匠。而其中最晚的一件兵器是公元前228年制造的,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7年时间。也就是说:兵马俑是在秦王时代完工的。《史记》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而兵马俑服饰却是五颜六色,这也佐证了兵马俑早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建造完成,与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后才完工有着很大差异。
其次,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陵封土距离有1.6公里,这种布局也不符合戍卫需求。如果秦始皇希望死后有卫队长相守卫,那么兵马俑应该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更为合理,岂有卫队离统帅1.6公里这么远的道理?
第三,兵马俑坑为半地下结构,其上方原本有棚木并且高出地表,这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低于地表8-10米形成鲜明对比,坑内甬道纵横交错,仅1号坑就有供人行走的通道多达20个,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完全不符合深埋地下的陪葬规格。
第四,兵马俑为真人大小的陶俑假人,但兵马俑配发的兵器却采用了实战用的真实兵器,并严格按照秦国兵器的制作要求,层层把关,刻有工匠籍贯姓名,彼时,秦国尚未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如果这个时候就耗费国力将大量实战兵器用于陪葬,显然不合常理。显然,这些兵器原本就是用于实战的。秦末时,周文的大军攻入关中时,章邯曾统率刑徒前往抗击,章邯曾说“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如果兵马俑原本就是一座开放的军事基地的话,那么章邯就近从这里取走兵器,也就顺利成章了。如果兵马俑坑是陪葬坑,章邯是断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陪葬坑来武装刑徒的。
此外,尉缭在任秦国国尉时,曾提出“治兵者,若祕于地”,李斯在获罪为自己开脱时,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绩“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阴修甲兵”。而韩非子在出使过秦国后,也曾向韩王提到:秦国在修象兵“与象人同事也,夫知祸磐石象人”。这个“象兵”应该说的就是兵马俑。如果兵马俑只是陪葬用途,韩非子不会这么紧张的向韩王上书示警,应当是韩非子发现了兵马俑的军事用途。
综上,兵马俑坑应该是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前,秘密在骊山一带修建的军事演练基地,用于训练军官,为统一战争做准备。出于这种目的,兵马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没有被史书记载,也就合理了。毕竟,秦始皇陵修建的细节都被司马迁记载了下来,兵马俑如果是陪葬附属品,又怎么会漏掉?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兵马俑的出土让世界看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奇迹,也让世人看到典籍中记载的秦国所谓“虎狼之师”不是浪得虚名,他军阵严谨,威武雄壮,面容里都是慷慨激昂的士气,这是大秦威武之师、百战雄师在两千年后与后人穿梭时空相遇。
兵马俑制作工程如此浩大,为何不见典籍记载,一直为后人困惑,甚至有人质疑这支庞大的地下铁军真正的主人不是始皇帝而是宣太后。
这种质疑让人不可置信,宣太后执掌秦国朝纲多年,的确曾煊赫一时,但是她的权力其实是靠他的兄弟魏冉和几个儿子支撑,她不至于权力大到之只手遮天,也没有能力为自己建造如此庞大的陪葬品。
只有秦始皇,他驾驭百万雄师,荡平六国,如推枯拉朽,他才配得上做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的主人。史书记载始皇帝征召70万囚徒,用了近30年的时间修建王皇陵,用时之长,耗人力之巨大,世所罕见。
兵马俑的出土惊艳了全世界,为什么不见典籍有零星的记载? 个人分析原因如下:
(一)作为陪葬坑“微”不足道。据《汉仪注》记载:公元前210年,李斯曾向始皇帝汇报报,称72万囚徒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秦始皇陵有多大,挖了多深,后人一直难以想象。直到现代,经科学仪器探测,绘制出来的地宫图显示:秦始皇陵方圆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那么大。
相对于庞大的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可能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陪葬工程。据估算兵马俑只占秦始皇陵总面积的万分之二,真的有些“微不足道”。没有做专门记载,也是可以理解。
(二)故意不记录于典籍秦始皇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生遭遇很多次刺杀,他知道被他灭掉的六国之人对他有多仇恨。作为一代雄主他一定看得透王朝的兴衰罔替,即便他希望秦帝国万世长存,但是总有灭亡的一天,新王朝对旧王朝,毁宗庙,挖刨坟不可预知。
白起就挖了楚国几百年的先王陵寝,为了防范后世惊扰他的亡灵,始皇帝费劲心机 ,将陵寝挖的很大、很深,设置各种机关暗器,浇注大量剧毒水银汇成河流。
建造浩大的兵马俑工程,在当时可能就是不可泄露的皇家机密,始皇帝不可能让它记录在典籍中。始皇帝驾崩,下葬骊山,秦二世下令将所有知道陵墓的秘密的工匠都封死在陵墓中,为始皇帝殉葬,关于兵马俑建造的秘密也就被随之被封存。
关于兵马俑为何不见记录典籍,大家有更加独到的见解吗? 欢迎留言,希望我们一起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