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其实,在中国,最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方式,就是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居家养老。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是几千年被中国人认可的养老方式。

在中国,人们非常鲜美大家庭,如果谁家能“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那一定会在十里八村成为美谈,甚至村谱县志上都会记上一笔。

虽然这些年,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和儿女一起生活的有一些困难,但是总体趋势还是没有改变。

但是,时代在发展,人的很多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

由于前些年计划生育,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孩子结婚,将面对四位老人。再加上现在孩子们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也就顾不上对于老人过多的照顾,由此出现了很多养老问题。

而作为老人,大多也非常理解儿女的压力,也并非苛求非要居家养老。再加上国家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考虑,现在,大批的养老院也就应运而生。

现在的养老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私人承办的养老院;再就是政府要求的社区养老院;第三就是公寓是的养老机构。

1,私人承办的养老院,良莠不齐。有些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是大多数都是窗明几亮,宽敞舒适,价格适中。所以选择这类养老院,要提前做好调研。

2,社区承办的养老院,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明令要求每个社区都要办一个养老院。这样的养老院,一般都不是很大,但是条件都非常好。有自己的小卫生室,自己的饭堂,卫生整洁。想去这样的养老院,都需要提前预约。

3,公寓式的养老机构,这样的养老机构条件最好,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无可挑剔。这种养老院,这种休闲设施齐全,娱乐活动丰富,居室装修精致,服务人员随叫随到。当然,这样的养老机构价格也是最贵的。

养老问题,对于老人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儿女再怎么孝顺,无奈也是力不从心。所以老人要及早做好选择,找一个适宜自己的养老院,安心的住下来。只要儿女们能经常过来看看自己,也就别无所求了。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我来尝试回答,毕竟我暂时还没有到养老的年纪。所以没有最直接的比较与最直接经验。

但是,我的父母辈分的人(75周岁以上)很多人存在寻找并尝试着最适合的中国老人养老方式。具体选择大概如下:

一、从农村来看,没有儿子或女儿的五保户,在六十周岁以上时可以入当地乡镇养老院免费养老。

一般农村老人大多数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我所见过的并不是很困难的农村家庭,由于儿女众多,一般采用轮流入住儿女家养老方式。如果老人还有做家务活能力的,也会在子女家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避免子女或外人说吃“白饭”;同时避免外人说自家的孩子不孝顺。

二、从城镇居民养老现状看,改革开放后,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突破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由原来比较传统的三世、四世同堂变成了三口、四口之家,以致很多老年人虽然有几个子女,也很难利在能够生活自理时,得到子女的专门照顾。这是由于人类关心关注的向下性引起的,老人的子女们,因为分身无术,他们传承着“一个馒头也要蒸熟吃”的培养和教育子女理念,将全部身心和财力集中用于小“王子”小“公主”身上,希望下一代能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如让子女上好的学校,找到理想的工作,结成美满的婚姻等等,他们之对父母的孝顺多数是用钱或物品来体现的,因为他们教育好了儿女还要陪伴好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因此,在城镇居民养老看,绝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相互扶持就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其中我还发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居家养老,罗列如下,供大家评论。

1.独居老人。这里又分二种情况,一是本身就剩下一人的。很多老人会选择在子女家中或离子女很近的家中养老,他们很多人还在做着对子女的有益的事情;二是夫妻一方生了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这里面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龄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生病者送去养老院,身体健康的白天去养老院陪护,晚上或者周末还是习惯回家(养老)。

2.居家养老。由于他们有退休工资,有医保。因此,他们尽量维持居家模式,每年在必要时,会选择去医院看病治病或调理身体。他们懂得并实行老年人花钱保命的哲学。少数受过苦难爱财如命的老人,到了万不得已时,也会花钱请人照顾。

总之,从旧社会出生的老人养老选择看,大多数习惯居家养老;从新中国出生的人们看,年纪最大的也有70周岁了,目前来看,这一部分所谓老人离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将在今后5到10年内集中体现。这一群体由于绝大部分属于“识字”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希望养老院越来越好,如果达到他们认同,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养老院养老,如果养老院不改进服务模式,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居家养老。

个人观点。

供大家参考。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答: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1、家🏠是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宝地👍

2、好处—— 习惯的生活,熟悉的环境,温馨的家园,舒适的老巢,亲人的气息……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关于《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那种方法更适合中国老人》的问题,显然题意概括性太全面,不好回答。因为中国老人,显然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广不好作出判断。因为每个老人的经济实力不同、想法不同、家庭情况不同、个性喜好不同、认知观点不同,生存的阶层不同,因而在养老问题上持有的态度,也因此不同。所以,在怎样养老的问题上,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养老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养老院是有等级高低区别的。另外有政府办的,还有社会民办的,档次各不相一,相应的收费不同,服务范围不同,相关的居住条件、设施、饮食、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养老院养老,要根据老人的经济情况来确定。

在养老问题上,本人不赞同在养老院养老。首先且不说养老院条件和服务态度如何,就养老院来自不同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短时间内还是可以相处的,时间长了,性格脾气随之暴露,每个老人的世界观已完全成型,各有各的处世态度和处事作风,能不能和养友们在一起互相接纳,彼此包容,和睦相处都是未知数。因为,凡是聚集在群体性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爱好、脾气、个性、认知态度,尤其老人都很自我,和谐共处就是一个关卡口。

其次,养老院里都是老人,大家聚集在一起,成天你看我,我看你,看来看去,在精神上互相影响,就更加会加速衰老的速度。因为精神层面不能有新生事物的刺激,身体健康的指数会很快下滑,反而也会加速死亡的速度与概率。再者,当瘫痪在床时,养老院的服务态度能不能人性化,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有耐心,体贴入微,和颜悦色,细心照顾?我想未必!只有你早一点离世,服务人员就可以早一点解脱繁琐劳累的工作,谁愿意累死累活的去照顾你,伺候你?!只要不虐待、不侮辱你的人格尊严,就已经是服务人员的高尚品行和仁义至尽了。因此,老人在养老院养老,不是最佳选择。

居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老人守着自己的老窝,很有安全感,有能力时,出去走一走,活动一下筋骨,和老友们唠唠嗑,晒晒太阳,在家养老,身心自如,一切随意,活得最起码心情舒畅,不受人气,不失去尊严。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就是居家养老面对瘫痪不能自理的老人怎么办?这个问题是老人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的一个话题,也是必须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国家急需出台政策,最佳方案是由社区,来承担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我认为最佳的方案,就是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部”,招一定数量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工资由政府财政和被服务者共同出资,作为支付服务人员应得工资的渠道,政府出资60%,被服务者出资40%。并且社区对服务者进行月考核,年终总结,评比奖励,使被服务者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尊严,同时使服务者作为一个职业有荣誉感。这种方式的养老,尤其对瘫痪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身体健康家里又有闲着亲人的老人,可以居家养老。家里没有健康的亲人,孩子们工作在外地,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健康适合在康养中心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比较安全!……

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老人?

居家养老,是百分之八十的中国老人的首选,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渴望住家养老。

住家养老的好处有很多。

一:环境熟悉并有感情。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看那里那里亲切,床是自己买的,沙发是自己喜欢的样式,窗帘是自己做的,锅碗瓢盆是自己精心选购的,用起来得心应手,就连床上的用品,也知道什么季节可以换什么颜色的,还有阳台上的花,每一盆都有一个故事,知道它是怎么到家里来的,该怎么打理它,几月开花,香不香,都知道的一清而楚,如果换一个环境,到养老院里去,什么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能算是喜欢,也不是自己的东西,那是养老院的,是大家的。

二:与服务人员相处和与儿女相处,不是一个道理。

自己的孩子,是自己从小养大的,儿女的性格脾气,当父母的最清楚,有不满意的事情可以直接提出,自己可以大胆说,孩子心里也不会太介意,就算当时介意,过几天也会忘记。

如果是养老院的服务人员,让你不满意,心里会很憋屈,直接说出来,怕人家不满意,说你不好伺候,说你多事,如果不说,又觉得委屈了自己。

还有人老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会下降,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差,不象小朋友和年轻人,几天的时间就会熟悉环境,半天就能交到新朋友,老年人适应环境很费劲,交个好朋友更难。住在养老院里,看起来人很多,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会很孤独。

我愿意住家养好,但也不排斥去养老院,因为只有一个儿子,等到他退体伺候我,还要近30年,可能等不到那个时候就挂了,他不退休,是没有时间照顾我的,就算他再孝顺,那个老板也不会给员工放长假,就是当老板自己干,也不可能放下业务,整天陪伴在你的床头。

看情况吧,不论那种养老形式,都要有心里准备,到那个时候,就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