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农村人是有互相串门的习惯,这也许是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邻里关系有关。
过去的农村,每家三间房屋,大家都同样下地干活,挑水吃饭,喂鸡喂猪,一出门大家大家都能互相看到,真正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往往一个村里,经常是亲戚套亲戚,人们之间都是非常热情。
那时候,经济上基本上每户人家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积蓄,更没有什么金银财宝,家里没人也不怕丢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
农村的小孩子没啥稀罕玩具,顶多也就是自己用木板刻一把小手枪,用木片刻一把大刀片,或者折一根树枝当刀剑。孩子们都爱和同龄人玩耍,在一起东家串,西家跑,大人有时候找孩子,想不串门都难。孩子们的关系,也贴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干不动农活的老人,也会聚堆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说说闲话。
看起来农村生活邻里之间走的很近。
但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完全不同。
城市人,每天要匆匆忙忙的上班工作,朝九晚五,雷打不动。尤其是年轻人,双职工,上班时间一过,家中也就没人了。白天小区里除了几个退休的老人出来走走,也没有其他人,人们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很多接触的机会。甚至有的在一个小区里住了好几年,互相还不认识。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除了现金要比农村多以外,金银珠宝首饰也是家家都有。人们对于这些东西,一般都是秘而不宣。而城市中人,更懂得保护隐私,家里的大事小情也不想让外人知道。而别人也不去刻意的去探究什么,因此相互来往也就没有必要了。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到了3--4岁,必然要去幼儿园,平时小区里的孩子们没有相互交往的机会。
其实,小孩子是最爱交朋友的,孩子们天真无邪,相互之间没有猜忌,只要是没有爱欺负人的孩子,孩子们到了一起,总是开心快乐。
经常可以看到傍晚社区广场,孩子们在一起欢闹,甚至还有互相约会,下周在这里见面的好朋友。不过这些,都是发生在室外,没有相互跑到别人的家里去玩的。这一点和农村小朋友不同,更何况天黑以后,家长就各自把孩子领走了,至于好朋友下周能不能见面,一点准都没有。
其实,城市生活,邻里之间也并非真的老死不相往来。尤其是退休以后的老人,相互之间交往会多一点,只不过互不进家罢了。
有很多小区绿化较好,有很多大树。往往就有的人在树下摆一张小桌,到了傍晚吸引了几个人在树下说说话,聊聊天。
退休的女人,不爱跳广场舞的,也会在门口坐着闲聊。这些都算是一种和农村邻里之间不同的交往方式。
农村和城市不同的工作形式,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文理念造成了不同的邻里关系。这些都非常正常,也不必厚此薄彼,更没有哪个更好的说法。农村有农村的乐趣,城市有城市的习惯,大家互不干扰,也算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准则”吧。
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各有各好处,城市农村人工作不同,人生的路不同,生活不同,农村人出生就在一起,讲话讲得在一起,都能听懂,城市里的人来是四面八方,生活不同,讲话好多听不懂,工作忙,早出晚回,哪里来时间去人家来往,要帮忙,吃的东西,孩子来往还是有的,熟悉了都是一样的,但热闹热情没有农村人做得好!大多数现在跟农村人也是一样的,大家碰到都有礼貌。
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没有好坏之分,居住条件和环境决定。
一、农村:在农村一个村、一个庄子,都是人老几辈子在这里一起生活的,有的村子甚至是同姓人聚集地,从村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张家村、李家庄、胡家营,最早可能是一家人繁衍生息而来,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有的虽然不是同姓,也沾亲带故,七姑子八大姨之间有姻亲关系,所以联系就紧密,互动就频繁。谁家有事儿了,全村人来帮忙,看着热热闹闹。修建新房也不出村子,房连房,地连地,互相都熟悉。
二、城市:在计划经济时,城市建设缓慢,新房子少,城市居民流动不多,居住相对稳定,街坊邻居之间都认识,有事也互相帮忙。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大小社区遍地,流入城市的人暴增,老居民、新城市人杂居,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都有,谁认识谁呢。
进单位认识一起上班的人,出了单位大门,满街都是陌生人。回到家大门一关,家里人在一起,一个小世界,与邻居互不干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人收入不断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有很多人频繁搬家,一个地方还没混熟,又搬家了。还有人为了孩子上学,围着学校跑,小学、初中、高中满城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城北搬到城西,再搬到城南,还没住热乎,又转移了。
城里人上班,有作息时间,早起晚归都忙着呢,哪有时间跟邻居套近乎。有的住对面几年都没见过面。在一个城市的亲戚朋友,除了逢年过节聚聚,平时都很少见面。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家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你办不到的事儿,不会干的事儿,需要帮忙的活儿,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用不着邻里之间帮忙。
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城里人门对立,却不互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农村?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小区单元房,来城市买房的人来自东西南北,你住一楼层我住二楼层,还有三楼四楼层,五楼六楼层,十楼二十楼,你住102、我住103,你住306我住307,你住508,我住509,我们陌生人,工作不在一起,上楼踫面,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2015年我到湖北宜昌朋友家去,朋友住在A座5单元308室门口,门上锁了,309室门口的,我问一位王姓中年人,同志308报社王记者家的怎么门怎么关的?那人瞪我一眼,什么王记者,我不认识他,过了半小时王记者回来了,他们碰面互不问候,就像陌生人一样,城里人来自四面八方,见面就是陌生人。
农村人住在一个村庄,同姓异姓的也有,他们早不见晚见,是本村人见面热情以礼相待,不把你当陌生人。2018年5月我到皖南农村石台县朋友李政旺家去,到了高岗村茅岭组,我朋友的门铁将军把守,我到对门一家寻问,李政旺家的门上锁了,他家人干什么去了?七十岁的老人家招呼我坐,给我沏了茶,他到村头把李政旺找了回来,农村人就是诚实善良,互相帮助,互相来往。
我认为城市人和农村人是城乡区别,不同环境造成的,不知你是否赞同?欢迎留言评论、关注!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城里人门对门,却互不相往来,农村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倒底哪个好?这个问题各有利弊,农村有农村的好,城里面有城里的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农村,人家都是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基本上是一个村或一个队就是一个姓,他们同宗共源,沾亲带故,宗族观念浓厚,一家有难,整个家族都来帮忙,很是温馨。
远亲不如近邻,这话一点不假,邻里之间有个头痛脑热,叫声邻居马上赶到,邻里之间在农村就是亲人,一起吃个饭,帮忙接送一下孩子,互相帮忙照顾一下家里老人,东家长李家短,一起唠嗑聊天,东家新鲜蔬菜出了送点给西家,西家有点新鲜水果送点给东家,大家一起分享好的东西,所以农村生活快乐惬意。
城里人门对门也没有交集,因为大家只要不是同一个单位,就没有共同的上班下班时间,加之大家又来自五湖四海,无论饮食生活习惯语言上都有差异,平时也几乎碰不到面。住在一个单元楼,有时一年也难得见几次,进门也把自己的房门反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因此城里人看起来人情淡薄。但城里也有比较优越的地方,比如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是农村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喜欢城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对创业和打拼事业的年轻人是有好处的。但我喜欢在农村养老,那里空气好,生活自由懒散,修身养性是非常好的。
我就是这样打算的,城里工作生活,老了去农村养老,网友们,这样的生活你们觉得怎么样?
城里人门对立,却互不相往来,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哪个好?
这里主要还是人文习惯,风俗习惯问题,都市里的人大部分是由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彼此互不相识,所以彼此从不认识到相知相识要有个过程,才会产生人们所说的对门不相识的情况。但村里就不一样啦,他们彼此带亲占故的,有些还是一个族的,所以相互间一定会欢声笑语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