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1583年,万历皇帝下旨抄张居正家的时候,非但没人求情,百官还争先恐后地揭发检举张居正的罪行,恨不得把张居正从小到老几十年做过的恶事,全都揭发出来。

大家那积极发言的样子,简直堪比有奖抢答。

而张居正之所以在死后还落了这么一个下场,是因为他得罪了关键的人,和人家结了仇,遭到了报复。

一.至于为什么没人给张居正求情,我们先来看看张居正被抄家是怎么一回事。1.千古一相

想当年隆庆皇帝英年早逝,留下个10岁的太子,也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

万历年幼,根本无法独立执政,于是,才能卓越的张居正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成为了摄政大臣,手握权柄。

在万历皇帝独立执政前,张居正一直把握着实权,他看透大明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就是万历新政。

经过他10年的励精图治,大明简直就是大变样。

  • 财政

万历刚登基的时候,国家财政年年赤字几百万,大臣的俸禄都快发不出来了。张居正搞新政,很快就扭亏为盈,10年后,国库光现银就有1250万两,储备粮够吃10年。

  • 土地

万历登基之初,大地主强占土地很严重,大地主们越来越肥,老百姓则越来越苦。

万历登基之初,大地主强占土地很严重,大地主们越来越肥,老百姓则越来越苦。

万历新政实施一条鞭法,清查了地主的非法土地,交还百姓,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

  • 国防

万历之前,大明边境战乱不断,俺答汗甚至打到过北京城,大明江山都差点断送。

张居正狠抓国防,肯往里砸钱,还任用几员猛将镇守边关。这下大明终于得到了安宁。

  • 吏治

针对大明官僚,贪腐不作为的状况,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使用新的标准考核官员,大量贪腐之徒、尸位素餐者被革职。

  • 治理水患

张居正派治水能人潘季驯治理黄河,减少了水患的发生。

  • 填湖造田

湖北地少粮食不够吃,张居正在湖北开展填湖造田,大大提高了湖广的粮食产量。

张居正是明朝的大功臣。

正因为这些功绩,有史学家评价张居正是“千古一相”。

除此之外,他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他手把手教万历处理政务。万历皇帝对他也是恭恭敬敬,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皇帝和皇太后都给了他很多殊荣。

2.生荣死哀

张居正人生的最后三个月,他当时已经病重,万历为了给恩师祈福,竟然让京城的大小官员为张居正斋醮祈祷。

张居正临死前九天,万历皇帝将他封为太师。

要知道,太师这个尊号一般都是重臣死后被封,而张居正是明朝唯一活着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师的人。

张居正病逝时,万历皇帝悲痛欲绝,几次哭得要晕厥过去,他给张居正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举国哀痛。

而张居正去世时,身份也是相当高的,职务有: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

张居正可谓是生荣死哀。

3.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

然而张居正过世一年后,万历竟对恩师翻脸无情。

张居正是1582年过世的,1583年,突然有人上疏弹劾张居正弄权、贪污,列出了他的14宗大罪

万历皇帝一改往日对张居正的崇拜和信任,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剥夺张居正的一切职务以及谥号,还抄了张居正的家。

张居正在北京的宅子,以及湖南荆州老家的宅子,全被查抄。

负责抄家的是御史丘橓和大太监张诚,两个人先抄了北京的宅子,没什么收获,接下来又赶往湖北荆州。

等他们到达荆州时,发现张居正的老宅已经被官兵封锁包围,当他们打开大门时,张家已经饿死了十几口人。

原来,荆州府县衙门大小官员听到消息后,为了给皇上拍马屁,自作主张封锁了张府。

当时疯传,张居正贪污数目至少几百万两白银,然而他们仅从老宅抄出文银十万两。

丘橓张诚不肯罢休,严刑拷问张家人,赃款何在,还是一无所获。他们不甘心,把张居正的几家亲戚和儿女亲家也抄了,可仅仅又抄出几万两银子。

后来,张居正的大儿子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二儿子自尽被救,被发配充军。

万历皇帝听到这个抄家结果既吃惊又不满,一气之下,竟然还想将张居正开棺鞭尸!幸亏有人求情这才作罢。

至此,张家落了一个家破人亡的惨凄结局。

二.抄家背后的真相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表面上看,是万历皇帝的突然变脸所致,实质上,是两股势力对张居正的联合报复。

这两股势力,一股是万历皇帝,一股是拱党。

1.先说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仇恨。

万历皇帝从小在张居正的教导下长大。

张居正确实是一个有大才的人,而且把一颗赤诚之心全放在了社稷和万历皇帝身上,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好老师。

他对小皇帝的教育是异常严厉和苛刻的。

学习上,张居正容不得万历出现一丁点错,万历小时候曾经因为读错一个音,就被张居正大声斥责。

在日常生活上,张居正以国家财政艰难为由,要求万历要非常节俭。

小孩子都喜欢热闹,当时为了省钱,皇宫里已经几年没有举行过大型庆典了,小万历非常想在过年的时候放一次烟花,就恳求张居正,但张居正还是将这个提议给驳回了。

小万历在张居正的教导下,确实是学有所成,但是却一直过得很压抑,他的天性和个人欲望被狠狠压制着。

尤其是随着万历皇帝年龄越来越大,对权力的渴望、对个人欲望的渴望越发强烈,然而实权被张居正把持着,自己就好似一个木偶。

这就导致,万历皇帝掌握了实权之后,他对张居正积压多年的不满一触即发,甚至这不满已经畸变成一种仇恨。

2.再说说拱党对张居正的仇恨。

“拱”指的是“高拱”,拱党是明史学者们对高拱一派的称呼。

高拱在内阁任职时期,和张居正是政敌。

本来高拱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次辅。

想当初,万历他老爸隆庆,在咽气的时候,是拉着高拱的手托孤的,嘱咐高拱要好生辅佐小万历。

虽然说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封的顾命大臣,但很显然,一把手是高拱。

结果万历皇帝刚继位,张居正就联合太监冯保,除掉了高拱。

高拱失了官职,落寞回乡,没几年就郁郁而终,而张居正则成了内阁首辅,大明权臣。

高拱是失势了,但是高拱的死党还在。

拱党首脑主要是三个人,前兵部尚书王崇古,内阁成员张四维,前吏部尚书杨博。

这三个人关系密切,王崇古是张四维的亲舅舅,张四维和杨博又有姻亲关系,可谓是铁板一块。

而他们对高拱是死心踏地,即使高拱已经过世了,三个人还是以高拱位尊。

他们认为,是张居正害的高拱,对张居正充满了仇恨。

他们立志,有朝一日,一定要为高拱报仇雪恨。

可张居正在万历朝时身为首辅,手握权柄,拱党想报仇,但是有心无力。

于是,他们采取了迂回的策略,假装服软,不再计较之前的矛盾。

张居正信以为真,甚至还不计前嫌提拔了张四维,他哪里知道,张四维表面对他恭恭敬敬,实际上,他和其他拱党成员,根本就不领情。

在张居正死后,拱党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策划了这场复仇计划。

当时,拱党的三个首脑,杨博已经过世,王崇古退休回乡,所以实际上的操作者是张四维。

而这场由两股势力开展的联合报复行为,可谓是疾风骤雨,天地巨变,即使是正直的官员,在当时的局面下,也根本没办法站出来替张家求情。

三.疾风骤雨的报复

我们来看看这场大报复的具体情况。

1.潘晟

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张四维就指使御史雷士桢和其他七名言官共同上疏弹劾了潘晟。

潘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也是张居正的亲信。

张居正很看好他,一手把他提拔上来,是预备让他做下一任内阁首辅,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张居正在临终前,也把这想法告诉了万历帝,万历是握着老师的手答应了的,让潘晟做内阁首辅。

张四维的这步棋,是要把潘晟给踢出局,自己成为内阁首辅。

因为当时的情况,下一任内阁首辅,必然会在潘晟和张四维之中诞生。

万历一看,这弹劾正中自己下怀。

张居正一死,他积压十年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全部都激发出来了,他可不想让张居正的人占据首辅的位置。

于是,万历直接将潘晟给革职了,张四维顺利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2.大太监冯保

第二个人是万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冯保。

张居正是1582年夏天过世,同年的年底,张四维就指使江西道御史李植,弹劾冯保,列出了冯保12宗大罪。

冯保是明朝有名的一个大太监,是万历皇帝从小的贴身太监。

万历皇帝小的时候对他非常信任,非常依赖。

万历从来不叫冯保的名字,而是叫他大伴儿,意思就是陪伴自己的人,可见主仆关系有多好。

冯保为人圆滑,能说会道,非常机敏,他不仅赢得了万历小皇帝的信任,还赢得了皇太后的信任。

后来,张居正当权,冯保果断加入了张居正的阵营。

有了这三个大人物当靠山,冯保彻底飘了,干了不少敛财谋私利的事儿。所以李植弹劾他的罪名,并不能说是完全诬陷。

万历皇帝看了冯保的罪状之后,一改往日的恩宠纵容,而是冷冰冰地训斥,紧接着大笔一挥,批下了“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几个大字。

万历将冯保赶出皇宫,抄没家产。

从冯保的家里,抄出了金银共100多万两,珠宝玉器不计其数。

万历对冯保的变脸,主要是因为冯保是张居正的人。

万历幼年时,冯保总是把万历的一举一动向李太后和张居正打小报告,导致万历的任何过失都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只不过万历小时候不明白是冯保告的密,长大后才看透了这些,于是对冯保也心怀仇恨。

3.张家

第三步就是对张居正下手了。

可以说,前面的潘晟和冯保,是张四维对万历皇帝的试探。

万历毫不犹豫地处理了这两个人,说明他对张居正已经不再恩宠,而是厌恶。

也就是说是时候为高拱复仇了。

张四维还是如法炮制,这一次的工具人是陕西道御史杨四知。

他让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列出了弄权、贪污等14宗大罪,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万历皇帝查都不查,立刻剥夺了张居正的所有职务和谥号,并且抄家。

在抄家过程中,张家几十口人或惨死或被流放,家产充公,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异常凄惨。

张居正活着时斗倒了高拱,高拱落得一个被迫辞官回乡、郁郁而终的下场,张居正死后,拱党算是给高拱报了仇。

但是张居正被抄家的结局,拱党成员们觉得,并不够解恨,抄家只是祸害了张居正的家人,可人家张居正还安安稳稳在坟墓里躺着呢。

4.开棺戮尸

毕竟张居正人都死了,还能干什么呢?

张四维,王崇古他们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他们要把已经入土的张居正挖出来,鞭尸泄愤。

这一次,还是老办法,找人当枪使,但这一次的枪不是朝廷官员,而是一个女人。

这就涉及到张居正的另外一个仇家了。

张居正做官之前,张家就是平民百姓,张居正的爷爷在辽王府打工当保安。

结果这个辽王害死了张居正的爷爷。

几十年后,张居正权倾朝野,私下收集了辽王众多罪行,指使人弹劾。

最终,辽王获罪被废,软禁至死,张居正算是很隐秘地为爷爷报了仇。

这事儿的真相,辽王自家人肯定有数,辽王的媳妇王女士,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于是张四维联系上了王女士,一番挑唆,激起了王女士的仇恨,等到王女士火气正盛的时候,他们暗示她,可以告御状嘛。

1584年的春天,王女士果真进京,状告张居正当年故意报复辽王,而且还霸占了辽王府的宅子,和王府的财宝。

状纸上写:金宝万计,尽入张府。

万历一看,火气上来了,你张居正竟然把我们老朱家人给害了!

张四维则趁机敲边鼓,不如挖了张居正的墓看看,有没有辽王府的财宝。

这提议正中万历的下怀,就要下旨挖墓,开棺戮尸。

幸好几位正直的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劝阻皇帝,将自己老师开棺戮尸,恐怕会留下千古骂名,万历顾及名声,才收回了成命。

新中国成立后,张居正的墓被发掘,人们惊讶地发现,棺材里仅有一条皇帝赏赐的玉带,以及一方砚台,再也没有任何财物。

倘若当年万历挖开了张居正的墓,看到这一切会作何感想呢?不过这是后话了。

5.赶尽杀绝

到这里,万历和拱党对张居正一派的打击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是针对张居正提拔上来的人。

  • 兵部尚书方逢时被拱党构陷,成了阶下囚。
  • 治理黄河的人才潘季驯,被迫辞职。
  • 名将戚继光,也因为是张居正的人,被从前线调到广东了,从此再没受过重用。

最后,就连张居正呕心沥血十年进行的万历新政,也被全部推翻了。

  • 考核官员的考成法被废除,很多贪污受贿被革职的官员,竟然官复原职了。
  • 效果显著的一条鞭法也被废除了。

至此,张居正一家,他的亲信,门生,全部被清除干净,他的政治主张也全部被推翻。

万历皇帝和拱党一派,都达到了报仇的目的。

四.局势所迫 身不由己

说完了万历和拱党两股势力具体报复张居正的过程,无人站出来替张居正求情的原因也就显露出来了。

张居正刚一死,和他关系最紧密的两个重要人物,潘晟、冯保就立马下台了,拱党的代表人物张四维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子。

这么明显的政局变化,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在万历皇帝那里,张居正失宠了。

张居正人死灯灭,他的人没能接班,他那内阁首辅的位置,被张四维坐了,也就是说拱党上位了,整个朝堂大变天。

这种局势下,拱党弹劾张居正,万历顺势要抄他的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哪个不长眼的敢站出来替张家说话呀?

很明显,14条大罪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万历连查都不查就要清算,明显就是成心要搞张家。

这时候站出来替张家说话,纯属是飞蛾扑火,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成为皇帝和拱党的眼中钉,将会死得很难看。

万历下旨抄家,无人求情,是百官在特定局势下的无奈自保而已。

五.写在后面

张居正一生对大明鞠躬尽瘁,舍身忘我,最后竟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张四维代表的拱党貌似是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然而他并未得以多久。

张四维刚报复完张居正,就刚好赶上父亲过世了。

按照明朝规定,官员的父母过世,得回家守孝3年,也就是“丁忧制度”,守孝结束才能再回来继续上班。

除非是朝廷非常重要的官员,突然离职会影响国家机器运转,皇帝实在离不开的,这时候皇帝可以破例留下他继续工作,不让他回乡守孝,这叫“夺情”。

比如张居正父亲过世的时候,万历皇帝就下了好几道诏书,对张居正“夺情”,让他留京继续上班。

但是到了张四维父亲过世时,万历却任由他回乡丁忧。

戏剧性的是,张四维刚回乡不久,他老家的妈妈,还有两个弟弟全都先后病死,张四维陷入剧烈悲痛中,一病不起。

又过了两年,张四维也病死了。再没能回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所谓“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抱着万历皇帝的大腿,磕头如捣蒜,求他不要抄张居正的家,满朝文武里确实没有。

如果题主说的求情,是指在万历皇帝下令抄家以后,对万历皇帝说张居正忠君为国,任劳任怨,或者对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说,阁下手下留情,下手轻点,别让咱们的小皇帝万历,在历史上留下“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后世骂名,这样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在不堪逼问而自缢以后,朝廷百官反应激烈,更多人开始给张家求情。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原因:万历皇帝抄冯保的家是诱因,辽王案是导火索,报复张居正是初衷,抄没张家财产是目的!

在小皇帝万历当政的前几年,始终有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团巨大的阴影,阴森森地笼罩在小万历的周围,挥之不去,阴魂不散。

这三座大山就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张居正死去以后,万历帝开始独揽大权,他早已经对冯保很痛恨。他痛恨冯保的直接原因,是冯保在小万历当皇帝的前几年里,始终为李太后监视万历的一言一行。

只要万历皇帝稍有做的不对或者不好的,冯保那边立马就会通报李太后,接着李太后就会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宫里,劝诫或者训斥。

李太后训诫小皇帝万历,往往又会搬出张居正。李太后经常对小皇帝万历说,如果张师傅知道了你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怎么想怎么想。小万历对张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惧。

有御史看到张居正已经死了,就又开始攻击冯保。当时有个叫李植的御史,给万历皇帝上疏弹劾冯保,直书冯保的十二大罪。

同时,冯保在司礼监的对手张诚、张鲸也在万历面前攻击冯保。他们说冯保贪污腐败,家资富饶,甚至胜过皇上。

于是,明神宗万历下旨逮捕冯保,并派人去抄冯保的家。

这一抄不要紧,却惊呆了刚刚成年的万历皇帝。据史载,总共从冯保家里抄出金银一百余万两,各种珠宝更是无数。

万历皇帝尝到了抄家的甜头。于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辅的张居正的主意。张居正虽然死了,他的家财肯定还在,万历皇帝这么想。

当然,张居正毕竟做了多年首辅,朝里朝外,很多都是张居正的人。包括内阁里那几个,都是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只能一步一步来。

现在除掉了张居正在司礼监的盟友冯保,已经成年的万历,也对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不那么畏惧了。下一步就是对付死去的张居正。

万历首先做的,就是废除张居正变法里的那些新法。接着诏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荣誉,先夺了他的上柱国和太师,再夺了他的文忠的谥号。最后,把在锦衣卫当锦衣卫指挥的张居正儿子张简修废为庶民。

御史们一看万历皇帝在报复张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开始攻击张居正和张居正的党徒。当然,此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的,他已经在尽力维护了。

然后,有个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张居正构陷辽王朱宪㸅的事扒拉了出来,接着辽王妃开始诉冤,辽王妃在诉状里控诉张居正说,辽王府的万千家财,都进了张居正的府里。

万历皇帝一听到万千家财,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万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张居正的家!

万历皇帝要抄张家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就是委婉地为张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赵锦上疏说,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也抄过大奸臣严嵩的家,结果抄家人员肆意妄为,竟然连累了严嵩老家周围的好几个府县。现在朝廷又要去抄张家,恐怕对当地老百姓也会不利。“恐遗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江陵人,古为三楚之地,故曰恐遗害三楚;严嵩是江西新余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书杨巍上疏说,张居正是辅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劳任怨,为皇上效犬马之劳,皇上这么干,恐怕会伤了天下臣民的心,尧舜这样的圣主肯定不会这么干。

其实,这些都是给张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万历报复心切,再加上对金银珠宝的热切欲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对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旧派出了以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刑部侍郎丘橓等为首的抄家大队!

抄家大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张家的财产。朝廷和民间,早已经有传言说,张家有白银二百万两之巨。

至于抄家的罪名,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丘橓素来跟张居正是政敌,他抓住这个机会,也要报复张居正。

丘橓等人来到江陵张家以后,荆州府和江陵县的大小官员全部到场,亲自封了张府。张家人全都躲在深宅里不敢出来,没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买。

据史载,在此期间,张家饿死了十余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讯和逼供,张家人有死绝的危险。

可是,令万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们从张家,一共只搜出黄金一万两和白银十万两,至于传说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万两白银,怎么也找不到,丘橓对张家人,尤其是张居正的儿子们刑讯逼供,也问不出结果。

这时候,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忍受不了拷问和毒打,愤然自缢身亡了。张敬修自缢之前,还留下了一封血书,传播当世。

张居正另一个儿子张懋修,也不堪拷问,想要投井自尽,结果没死成,然后他又绝食,仍然没死成,终于留下了一条性命。

张敬修的死,震惊了朝廷,朝廷百官纷纷开始为张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辅申时行、内阁辅臣许国、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张居正的学生、旧僚等大臣。

申时行曾经给丘橓去信,告诉丘橓,别让咱们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骂名。

内阁辅臣,大学士许国也给丘橓去信说,阁下千万手下留情,别让后世骂咱们这辈人重财轻人。

张居正的学生于慎行,更是痛彻心扉,给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词沉痛,慷慨陈词,为张家求情。这封书信,当时传颂天下,文武百官争相诵读。

但是,这些书信,丘橓都置若罔闻。我们前面说过,丘橓跟张居正是政敌,张居正当政时,不喜欢丘橓,曾经打压过丘橓,丘橓报仇心切,对张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给丘橓去信,朝廷里的官员也上疏万历皇帝,给张家求情。

比如,内阁首辅申时行联合六部大臣,乞求万历皇帝对张家从宽处理。

比如,刑部尚书潘季驯上疏说,张居正的老母已经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宽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围中,丘橓等人在张家,又实在拷问不出更多财产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终于松口了。

他下令,在张家给张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亩田地,以让张母安度晚年。

至于张家的子孙,自杀的自杀,充军的充军,可谓家破人亡!

万历皇帝早先曾经对张居正说过,待张居正死后,“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张居正恐怕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小皇帝学生万历在他死后,是这么看顾他的子孙的!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1584年,万历抄了张居正的家。结果,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张家17口人在抄家前,早被活活饿死了。

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因不堪受辱,愤然自杀。其妻王氏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走投无路之际,只能自己戳瞎了双眼。

为了防止张家人私藏财产,主持抄家的刑部右侍郎丘橓和司礼监太监张诚,竟下令对女眷搜身,官兵们趁机行猥亵之事,就连张居正80多岁的老母亲,也未能幸免。

此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了两年,可万历皇帝没有一刻忘了他。

张居正不仅被革去了生前、身后的一切官职和荣誉,还差点被开棺戮尸。

如果他泉下有知,不知内心会有多凄凉。

1582年7月,58岁的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临终前,万历皇帝亲来探望,他紧紧握住张居正的手,满怀不舍地说:“先生大功,朕无以为报,只能看顾好先生的子孙。”

可转眼间,皇上的“看顾”,就变成了夺命的屠刀、杀人的利剑。

多讽刺啊!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为什么万历在张居正死后不久,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仅否定了恩师张居正的所有功劳,还对他的家人,下那么重的狠手呢?

一代名相张居正为何被抄家?

抄家四个月后,万历给张居正定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七条大罪,单拎出来一条,都足以让张居正再死上一回了。

可从张居正生前的诸多行为来看,这七条罪名几乎都是“莫须有之罪”

张居正没有那么好,但也不像万历说得那么坏。

张居正被抄家的真正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3点:

1、独断专权、厉行改革

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时候,正是大明王朝文臣斗争最激烈的时候,特别是内阁首辅这个位置,更是香饽饽,每隔几年就得换个人。

严嵩搞倒了夏言,徐阶又搞倒了严嵩,没几年,高拱又把徐阶拉下了台。

真可谓是“首辅轮流做,今年到我家”,1572年,张居正联合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又把高拱给拱下去了。

这个内阁首辅到底好在哪呢?

张居正曾骄傲无比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相,乃摄也”。

前半句,张居正说他不是宰相,这是实话。

内阁首辅虽拥有宰相之权却没有宰相之名,它的官方名称叫做“首席内阁大学士”,主要为皇帝提供草拟、奏对、咨询等服务。

后半句,张居正说他是摄政,这其中虽有吹牛的成分,但也是实话。

张居正当首辅时,万历皇帝年仅10岁,还是个读奏折都读不利索的孩子,自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皇帝的亲生母亲李太后,对张居正也是欣赏有加,不管是朝中的事,还是皇帝的事,都要请教过“张先生”,心里才踏实。

要权有权、要人有人,再加上,此时的张居正年仅47岁,身强力壮,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

在仔细研究了大明王朝面临的问题后,张居正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革

内政上,他推行考成法,大力整顿吏治,厘清了六部及各单位的职责。

此后,贪官被迫收敛、冗官自动裁撤、懒官不敢怠政,办公效率大大提高。

经济上,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缴税土地因此增加了三百万顷,国库迅速充盈起来。

他又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等杂税,折合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地多者多出,地少者少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军事上,他用李成梁镇守辽东、用戚继光镇守蓟州,大明王朝的边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有人说,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

也有人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是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实力最强的一段时期。

但张居正的为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他做事雷厉风行、工于心计、独断专权,很少考虑其他僚属的意见,再加上,改革触动了很多当权者的利益,所以,张居正在朝中的朋友不少,但敌人更多。

他们都在等,等一个可以扳倒张居正的机会。

1577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张居正的老父亲死了。

按照祖制,张居正这时应该辞官回到祖籍,坚持守孝27个月,直到期满后,才能再回来上班。

这叫做“丁忧”。

张居正很为难,一方面他身为人子、很想为父亲守孝,另一方面,改革已初见成效,这时候如果他离开,大半生心血必会付诸东流。

好在,“丁忧”中还有一项特例——夺情

如果国事需要,皇上可以特别下诏,允许官员放弃守孝、继续留任,只不过,有明一代,被“夺情”的官员,除了武将,少之又少。

在队友冯保的暗中操作下,万历皇帝下令让张居正“夺情”,张居正终于不用走了!

“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明史》

树欲静而风不止,张居正万万没想到,一场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等着他。

10月15日,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了天际。官员们纷纷传言,这一定是因为首辅不肯回家丁忧,上天发怒了。

第一个向张居正发起攻击的,是张居正曾经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紧接着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一齐上疏,弹劾张居正,应顺从百官之意、回籍守孝。

张居正再也忍不住了,他知道,大明文官一向擅长以纸为刀,以笔为剑,杀人于无形之中。

但他更知道,而今之计,唯有厉行改革,才能救大明王朝于水火;唯有身居高位,才能使改革令出必行、落地生根。

无论如何,他眼下不能离开朝廷!

同僚们的弹劾指控,张居正毫不在意;自身的得失毁誉,张居正也在所不计。

“先公唯期奠天下于磐石,既不求誉,亦不恤毁,致有今日之祸。”——张居正长子张敬修《绝命书》

他只想把这积弊丛生、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从灭亡的边缘上拉回来;

他只要这大明的边境安稳、官员各司其职、 百姓安居乐业 ,足亦。

非常之时,当做非常之事。

张居正在请示过皇帝之后,决定给反对他的人,一点颜色看看。

1577年10月23日,直言犯谏的吴中行、赵用贤梃杖六十,艾穆、沈思孝梃杖八十,刑后收监充军。

万历也十分给力地补发了一道诏书:胆敢再攻击张居正夺情者,格杀勿论!

朝堂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张居正知道,这下面必定是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张居正暗暗下定决心:只要他还活着,一定要把改革推行到底,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做好。

“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明史·张居正传》

这之后,张居正的改革力度更大了、要求更严了、对人也更苛责了。

无形中,张居正得罪了一个最不该得罪的人。

2、位高权重、君臣生隙

1580年,18岁的万历皇帝一不小心喝大发,借着酒劲,万历也不知怎么竟看上了一个小太监,非要对方给他唱歌。

小太监吓得浑身如筛糠,别说唱歌,连话也不会说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何况这还是个喝醉酒的皇帝。

小太监被逮住当场打了一顿,临了,还被割了头发,万历美其名曰“割发代首”。

万历的酒疯耍完了,正准备回去睡觉,谁知太后宫中的一位太监,突然出现——李太后要召见皇帝。

万历一步三摇晃,好不容易到了母亲的寝宫,这才发现,气氛不对

还没等万历跪稳当,李太后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听到最后,万历都觉得自己十恶不赦了。

李太后或许觉得靠骂解决不了问题,又拿出了一本书,扔到了万历面前。

经过一顿痛彻心扉的思想教育,万历的酒早就醒了一大半,他颤抖着拿起地上的书,差点没吓晕过去。

这本书叫《汉书》,李太后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霍光传》。

太后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做皇帝再这么荒唐,朝中早晚有人废了你

当然,这个“有人”指的就是张居正

李太后觉得,此时把张居正抬出来吓吓孩子,刚好能发挥一下首辅的余热,可在万历看来,张居正就是当朝的“霍光”,是一个敢废立皇帝的权臣。

一颗仇恨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这对昔日亲密无间的师生和君臣之间。

张居正浑然不觉,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对皇帝严加管教。

万历坐姿随意,张居正当场呵斥纠正;万历零花钱不够用,下旨向户部借钱,张居正一口回绝;万历宠幸宫妃,张居正心急如焚,立即上疏劝阻……

张居正多想把万历培养成一个千古明君、圣君啊!

可欲速则不达,何况万历的思想,早就开了小差了。

张居正越是严厉,万历越是反感;张居正越是大权在握,万历对他越是怀疑忌惮。

功高震主之时,就是险象环生之日。

1582年,张居正病死在任上,万历终于乘势而起、大权在握,他要把对张居正的满腔怒火,统统发泄到了张家人身上。

这是君臣之间十年积怨的总清算。

随着万历年岁的增长,即便张居正不死,他的覆灭和被清算也是必然的,这场君权和相权的斗争,终有一日会爆发。

因为,只有扳倒张居正,扫除张居正在朝中的一切影响力,万历才能成为真正的、唯我独尊的皇帝。

3、财大气粗、德行有亏

1582年,万历的亲弟弟潞王就要大婚了。李太后愁眉不展,她想给儿子风光大办,可户部拨付的银子实在有限。

万历略一思索,突然心生一计:“朝中的这些大臣,早年间一直依附张居正、冯保,这两家一定受贿了不少银子。”

李太后当即喜笑颜开:“如果抄了他们家,那银子就能归我们了。”

“时潞王将婚,所需珠宝未备,太后间以为言。帝曰:“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其价骤贵。”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明史》

恰在此时,云南道监察御史羊可立上了一道奏疏,弹劾已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乞严行查勘”,辽王次妃也趁势奏称“辽王府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

同年12月底,万历决定先从张居正的死党冯保下手,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像外界传言的那么富有。

谁知,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家中竟藏有“金银百余万”!

万历心里有底了:冯太监家尚有金银百万,那张居正高居首辅10年,据说他坐的轿子都是32人抬的,家中的财宝岂不是数倍于冯保?

在经过两年的发酵和大臣海量的检举信下,1584年,万历决定对张居正抄家。

可结果,让万历失望了。

抄家官员把张家翻了底朝天,竟只找到黄金2400两,白银107000两,算起来,还不到冯保家产的1/10。

即使如此,张居正已比很多官员富有了。

因为张居正不是一个清官,也从不要求自己做圣人。

权力、美色、金钱,他样样都沾,但他有自己的底线。

他收受大臣的贿赂,但坚决不受李成梁的贿赂,李成梁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你有血战之功,我要是收了你的钱,还对得起开国皇帝吗?”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信念、有理想的大明首辅。

他一生为国、为君、为百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死后却落得污名满身、抄家灭门的下场。

更可悲的是,张家受难之际,朝中施以援手的人,竟寥寥无几。

为什么无人替张居正求情?

海瑞曾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话是非常恰当的。

张居正是个权谋高手,但他不重私德、大权独揽、贪恋权位,不管在大臣眼里,还是在皇帝眼里,他都是一个异类。

而异类,是不被容于社会的。

所以,在张居正惨遭抄家后,朝中大臣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在朝野的一片诋毁声中,只有学者李贽仗义执言,痛骂那些不肯为张居正鸣冤叫屈的官僚。

他说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可以傲风雪,而不可以任栋梁”,只有张居正,才是“千古宰相之杰”,只有他,才能够救大明。

但李贽的肺腑之言,万历丝毫没有听进去。

直到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以死明志,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才意识到事情闹大了。

在他的建议下,万历随即下令停止抄家,并给张居正的老母亲发放了土地,以供她颐养天年。

一场惨绝人寰的政治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总结: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让大明王朝得以在风雨飘摇中,又苟延残喘了76年。

仅仅过了2年,自负狂妄的万历皇帝,就以举国之力,打倒了张居正,轻而易举废除了他呕心沥血推行的改革。

大明王朝从此滑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后,无论朝上君主,还是朝下大臣,再无一人能扛起中兴的大旗。

直到1644年,大明的丧钟已经敲响,末代崇祯皇帝才想起张居正,无限感慨道:“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国难思良将,乱世念忠臣,可惜世间再无张居正!

悲哉!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家。

他本人有卓越的政治能力,背后又有太后和皇帝的支持。

于是针对明朝日愈衰弱的局势,对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他采用逐层考绩法,层层审核官吏的政绩,再予以合理的提升和处罚。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官员只要在任上做足几年,就能自动升级。

在经济上,他实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

把农民的各种赋役全部折合成银两,并入田赋之中,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交纳。

这样就减少了农民被贪官污吏压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军事上,他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边训练士兵,修建城堡,巩固边防。

在他当政的十年间,明朝的国势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

金银稻米满仓,军队的实力也大大增强。

不过,这一切的主导者张居正自身,在他生前死后却经历了戏剧性的命运转变。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为多年勤政,积劳成疾而病逝。

他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下诏罢朝数日致哀。

赠其"上柱国"荣衔,赐谥"文忠公",赐银千两,并命专人护定归葬江陵,简直是恩宠备至。

然而,不久之后,朱翊钧却翻脸不认人。

对张居正家大肆查抄,希图挖出巨金,并引出了一串冤案。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严师教之

万历皇帝登基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张居正是进士出身,学问很好,就被太后委任为小皇帝的老师。

他对待自己的皇帝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日常起居,一举一动都要受到老师的监视督导。

张居正时时刻刻都用圣贤的要求去规范自已学生的行为,一言一行都要有帝王的风范。

在这种严格的教导之下,万历皇帝对这位老师从心里即尊敬又畏惧

朝政大事全部交给张居正,自己则专心于读书学习。

这样一般师生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本来可以传为美谈,但是事情情总不能尽如人意。

张居正实在是对皇帝太严厉了。

万历皇帝从小学习书法,而且字写得极好。

常常写一些字幅送给身边的亲信大臣,张居正也是经常得到皇帝赐字的人。

小皇帝把书法当作爱好,非常引以为豪。

但是没过两年,张居正就以书法只是末技为理由,劝皇帝不要过于沉醉其中。

还强硬地撤去了皇帝每天必上的书法课。

从这样的一件小事中,张居正的强硬、说一不二的作风已经伤了小皇帝的心

后来又有一次,小皇帝和身边的两个太监一起深夜醉酒,在宫中胡闹。

结果第二日就受到皇太后的严厉斥责。

还由张居正做主,把皇帝身边陪他玩耍的太监全部调走了。

他还逼着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布了一篇"罪己诏",措辞十分严厉,让小皇帝觉得实在受不了。

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打击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感情慢慢从敬畏转变为怨恨

言行不一

万历十年,一直左右着朝政的张居正死了,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信心十足,开始亲政了。

但是不久万历皇帝就发现,张居正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阴影却仍影响着朝廷。

万历皇帝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朝政,朝中到处是张居正一手栽培的官员。

而且他逐渐发现一直被他视为圣贤,也要求皇帝成为圣贤的张居正并不像他外表看起来那样神圣。

张居正仪表非凡,为人极好修饰,一切享受都要最好的。

而且张居正自己也喜好女色,也钟情于他口上一直批判着的房中秘术。

张居正也有受贿的经历。

这一切都让他头上神圣的光圈脱落了。

皇帝开始觉得张居正对人对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标准。

他要求别人节俭,自己却极尽奢侈。

他要求别人不近女色,自己却贪图美色,凡此等等。

而且,现在皇帝想亲政,他就必须要扫除张居正在朝中的影子,消灭他遗留下的影响力。

罢黜冯保

于是,他首先向张居正的坚定支持者、帮助他与后宫沟通的总管太监冯保开了刀。

当初,李太后对朱翊钧读书修行约束极严,处处监管,动则罚跪、责打。

其时,冯保作为太后的耳目,常常向太后打小报告汇报朱翊钧的毛病,太后则是每告必罚。

为此,朱翊钧非常害怕冯保,有时还得讨好冯保,但他内心深处却埋下了对冯保仇恨的种子。

如今他大权在握,立即抓住冯保的一些劣迹,将其贬到南京。

并听信太监张诚的密告,从冯保家中搜出金银一百余万,珠宝无数。

死后抄家

尝到了整人、查抄甜头的朱翊钧又把矛头指向了死后的张居正。

他想来个"一箭双雕"。

一方面能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总揽朝纲。

另一方面,还想从张居正家中再敛聚一大笔钱财。

万历十一年三月,朱翊钧借有人攻击张居正为官时专横跋扈,以权谋私之际,

下令追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荣衔,

又下令追夺他"文忠公"的谥号,并罢免了一批当年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朝臣。

张居正的儿子也被贬为庶人。

之后,他派人南下抄张居正家,害得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

结果,仅查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几万两。

被派去办理这件事的太监觉得这个结果不好向皇上交代,

遂把张居正的长子、礼部主事张敬修抓来严加拷问。

酷刑之下,张敬修乱咬一通,说还有三十万两银子藏在曾省吾等三人家里。

结果这三家也成了这次抄家的牺牲品,都被查抄。

张居正的一个儿子被逼自尽,另一个儿子两次自杀未遂,惨状令朝野惊悸。

万历十二年八月,朱翊钧下诏书宣布张居正的所谓罪状,并把其弟、子、孙统统发配边地。

至此,一场抄家闹剧才算收场。

朱翊钧终于拂出了张居正在他心理上投下的阴影。

只是张居正改革的一番心血也随着付之东流了。

结语

张居正在蒙受几十年不白之冤后,直到熹宗即位后的天启年间,张居正之名重现人间。

终得沉冤昭雪,其种种名誉也逐渐恢复。

张居正掌权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同时滥用权利排斥异己势力。

因而树立了很多的政敌

跟张居正关系密切的人也遭到万历皇帝的罢免

当时的刑部尚书获悉张居正的家族被抄惨状,特奏请皇上对张居正年过八旬的老母予以恩典。

也被人诬陷为张居正的死党,最后被削职为民。

所以在当时的朝堂上,没有人敢替张居正喊冤求情。

就算有,也会被诬陷为张居正死党,从而遭到清算。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因为1.“君子不党”,他不结死党,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所以没人替他求情;2.他廉洁,别人从他那儿捞不到好处,所以没人替他求情。3.他和別人没有利益纠纷,不会挖出萝卜带出泥,所以别人也没必要为保护自己而为他求情。

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被抄家,为何没人替张家求情?

万历小皇帝恨他,一直被他压着,直到张居正死前,万历皇帝都不敢反对张居正,然而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感到没人管束他了,然后对张居正的府上抄家,张家大大小小三四百口人,活活饿死。命令是皇帝下的,谁敢出来求情?再加上张居正已经死了。那些官员不会拿自己身家性命去干这种得不偿失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