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1621年4月,紫禁城元辉殿内,三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字排开。16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坐在对面,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其中一位张姓少女,不发一言,眼光根本就移不开。
身边的大太监低声催促朱由校好几次,他这才回过神来。
朱由校稳了稳神儿,当即宣布:立秀女张嫣为皇后!
那么,这个张嫣到底有多美,能把朱由校迷得七荤八素呢?
《明史》上记载,张嫣皇后:
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直白说就是,哪哪都好看,美得不可方物,女神一般。
美丽女神张嫣,是明朝皇后之一。姿容美丽,更是大明皇后的一个显著特点。翻阅《明史》,对各位皇后的描写中,都有形容容貌美丽的词语。
有意思的是,明之后的清朝,皇后的容貌却是一言难尽。《清史稿》中对诸位皇后的描写,大多都是描写其品德性格如何好,很少有赞美容貌的语句。
那么两朝相邻,为何皇后的整体颜值水平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两朝的选后范围不同明朝选后很有意思,从朱元璋那儿定下的规矩,要从民间挑选,挑选家世清白的民女,或者是低等小官的女儿。
至于名门闺秀、高官女儿,反而是不允许参选。
因为朱元璋借鉴历史上外戚专权乱政、外戚篡位的事例,深知外戚对朝政的影响之大。为了防止外戚这里出问题,他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压根就不和有势力的高官或者大族结亲,特意选择毫无势力的民女为皇后。
这样一来,皇后的母族压根就不掺和政治,也就杜绝了外戚乱政的可能性。
所以,明朝选拔皇后的范围那是相当广泛,说是全国海选一点都不夸张。
明朝的皇后,除了开国皇后马秀英——郭子兴义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开过功臣徐达之女,其余的皇后,都是通过全国海选选拔出来的。
像明仁宗的皇后张氏,只是河南永城的一个农家女,祖上都没有任何官职。又比如开头的这个明熹宗的皇后张嫣,出自一普通人家,选入宫之前,就连家里洗衣做饭打扫这些粗活,也都是需要张嫣动手做的。
当时规定,从全国范围内的家世清白的人家里,挑选13到16岁的,身体健康的女孩子,共5000人,参加选拔。
我们想想,全国范围内,不看门第出身,只挑年龄合适的优秀女孩子,这范围是相当广的,能入围的姑娘也都是各方面出众的。要是颜值不行,怎么可能被选中呢?
再看清朝。
清朝的范围就小多了。
清朝统治者是非常看重出身的,首先,清朝皇帝选皇后和妃嫔,必在八旗子弟中挑选,选满女或者蒙女,汉女压根就没资格。
而八旗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妃子还好说,皇后就必在尊贵的上三旗中选出。
其实,要说皇后在上三旗中选拔出,还是不够确切的。
确切地说,皇后必须是旗人,且是旗人中的名门望族,必是旗人中的尊贵大姓,比如富察,比如博尔济吉特。而且,最好皇后的爸爸或者爷爷,是朝廷中的权臣。
说白了,清朝的皇后,最重要的功能是政治联姻,皇后母族是要为皇帝所用的,是要为巩固政权出力的。
如此狭窄的挑选范围,有资格进入皇后选拔的女子非常之少,有资格入选、又年龄合适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有时候甚至是个位数。
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保证皇后的颜值在线呢?
像康熙的嫡皇后赫舍里氏,出自名门望族赫舍里一族,又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又比如乾隆的嫡皇后富察氏,出自名门望族富察一族,八大姓之一。
清朝皇后的出身都是十分尊贵的,至于长相嘛,那就随缘了。
二、两朝的选后标准不同明朝选皇后有两大标准,一是品性,一是美貌。
美貌可是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存在的。
不论一个秀女品性和能力如何出众,如果相貌平庸,也不可能进入秀女海选的总决赛。
奇韵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选后过程。
首先是从民间挑选5000名年龄合适,家世清白的小姑娘。
第一关、初选,海选负责人把不顺眼的淘汰掉。
第二关、精选,海选负责人继续淘汰不顺眼的姑娘。
第三关、容貌和声音,凡是不够漂亮,声音不够好听的,都淘汰。
第四关、身材和体态,参选秀女的手、臂、腰、腿、脚等部位,都会被一一测量,尺寸不达标的,还有体态不够好看的,全淘汰。
第五关、贞操、作风,秀女被带进密室,由经验丰富的女官为其检验,是否完璧。
第六关、性格和才能。经过上面五关层层淘汰,到这一关时,也就剩下300人了。这300人会被安排到宫中生活一个月,由专人观察她们,选出最优秀的50人。
第七关、皇太后和太妃们亲自面试,从50人里,挑出3人,进入皇后决选。剩下的40多个给皇室成员当媳妇,要么就留下做女官。
第八关、皇帝亲自面试,从3个秀女中挑出一个当皇后,剩下两个做妃子。
整整八道关卡,首先能报名参加秀女海选,就已经是达到一定标准的了,后面层层淘汰,别说容貌平庸的了,容貌但凡是不够美的,早就被淘汰掉了,连皇宫都进不去的。
开头奇韵描写的明朝张嫣皇后被选中的情景,便是明朝选皇后的一个典型例子。
张嫣皇后是从5000秀女中,凭借着出众的美貌和贤良的品性,一路过关斩将,连过八关,才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后。
后世更是将这位明朝皇后,列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再看清朝的选后标准。
清朝选皇后也有两条标准:一是门第,一是品德。
而顶顶重要的是门第。
容貌根本就不算其中的必要条件。
如果皇帝有政治需要,想和某个家族联姻,即便那个家族没有漂亮女儿,也会挑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娶过来当皇后。
很典型的例子,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就是如此。
光绪的婚事,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做的主。她要找一个自己人当皇后,来稳固自己的权力。
于是,慈禧太后亲自选了亲弟弟的女儿,来做光绪的皇后。
隆裕也就是光绪的亲表姐。她本人的照片,流传甚广,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了,身材矮小,还有些佝偻,体态实在是不好看,再看五官,更是一言难尽。
长相何止是平庸,简直就是丑。
当时慈禧想在“自己人”里挑皇后,可是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少了,基本就是没得挑。慈禧就只有一个弟弟桂祥,桂祥只有三个女儿,当时年龄合适的又只有二女儿,所以也只能让隆裕当皇后。
光绪迎娶隆裕皇后,就是清朝统治者挑选皇后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自己想要联姻的家族的女儿,且年龄合适,那就结了,还管她是美是丑呢?只要身体健全,还过得去就成了。至于是美是丑,全凭运气了。
结语明朝挑选皇后,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拔人才,优中选优,只要是家世清白人家的女儿,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美丽,就有机会被选进皇宫,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而清朝选择皇后,只是赤裸裸的政治联姻而已,只看出身只看门第,至于美貌和才能都是无所谓的。
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首先你是感觉,说明加有你个人感情。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喜欢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你觉得明朝美,可能你对明朝的服饰,画风等比较喜欢。对清朝的画风等没有多少感觉。
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清朝皇后不如明朝皇后漂亮,首先这就是个假命题,很多人只不过是看了清朝晚期,尤其是光绪帝后妃的照片,就得出“清朝后妃普遍长得难看”这样的结论。
任何朝代,但凡是皇帝自己能做主册立皇后的,通常都不会选个长得不好看的。
光绪帝的皇后与瑾妃的确长得一言难尽,但那又不是他自己选的,是慈禧太后选的。
明朝与清朝选择后妃,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拣选范围不同,明朝与以往的朝代一样从民间选择后妃,而清朝则主要是从八旗家庭当中选择。
这么一来,清朝后妃拣选的范围就要比明朝小很多。
明朝时期拣选后妃,首先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十三到十六岁的良家女子,然后送去京城反复过筛进行淘汰[澹奕],最终从五千人当中选择三百人入宫。
入宫之后,这三百人要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再淘汰掉二百五十人,只留下五十人。
而在这五十人当中,有三个皇帝钦定的名额,其中就包括皇后与贵妃,其他人自动晋封,等级从妃嫔到美人、答应不等,这就是大致上明朝的后妃拣选。
很多人以为,明朝的后妃都来自于民间的普通人家,这是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实际上明朝的后妃虽然说普遍家世不高,但也不至于那么低。
的确,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明太祖禁止出身高贵者入宫为后妃。
不过明朝时期对于皇帝、皇子后妃的选择,也有很多的要求,主要还是来自于那些出身清白、父母双方健在、家法严整的家庭[澹奕],寻常百姓想要达到这种标准不是很容易。
对于女子本身,则要求“品性纯美,言行恭和,咸中礼度”,说白了就是长得好看贤良淑德。
明朝的确有出身很低的后妃,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明朝后妃,娘家至少都是书香门第,虽然没啥权势,但还是有一定地位的,符合这种条件的家庭,也并没有那么多。
明朝皇帝普遍是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成婚,这在古代很正常,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情况,那就是皇帝所册立的皇后,有时候未必是他真正喜欢的。
就好像明英宗朱祁镇,他的皇后钱氏是其祖母张太后选的,好在两人感情非常好。
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也是母亲李太后选的,结果感情不和,朱翊钧真正喜欢的是郑贵妃。
明朝不许后宫干政,皇帝选择皇后,也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皇帝能够直接做出判断的只有对方的长相与家世,皇太后自然也是这样,不过相对来说,皇后长得如何,太后无所谓。
这种情况下,也就造成了,如果皇后并非皇帝自己主动册立,那么这个皇后未必那么好看,可通常情况下[澹奕],皇帝自己主动册立的皇后,那不说十分美丽,至少是不会难看的。
同样的道理,放在清朝也是可以的,清朝也实行选秀制度,不过选秀的范围比明朝小很多,清朝后妃主要是从八旗家庭选择,当然也有其他的方式。
比如蒙古等地方部族进献的女子,除了八旗之外,还有上三旗包衣与辛者库籍女子。
表面看起来,八旗的范围也没多少,甚至可能把皇帝的亲戚都给选进去,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清朝的八旗除了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与汉八旗,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像《甄嬛传》当中的女主甄嬛[澹奕],就出身汉军旗,她虽然不是满人,但她是旗人,同样可以参加选秀。
而且毕竟是皇帝为自己选择后宫,是可以灵活变通的,没有旗人身份,可以为其抬旗,比方说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与慧贤皇贵妃,哪怕没有旗籍也可以,比如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
有人说,清朝的皇后并不漂亮,看看清朝册封皇后的时候的用词就看得出来,几乎都是那种赞美各种品德的[澹奕],并没有什么形容女子容颜美丽的。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未必,因为清朝雍正之后,施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
换言之,皇子们虽然都各自有自己的福晋,但将来到底哪个皇子登基,未来的皇后是谁,事先一般都是不知道的,皇子们选择福晋,当然不可能是用皇后的标准去选。
有些剧里,说皇子会选择某些重臣的女儿,帮助自己争取皇位,这在清朝也是不太可能的。
清朝对于皇子的防范非常严格,若非皇帝旨意,皇子严禁与大臣随便来往,皇子们所迎娶的福晋往往都是:具有一定地位但并没有啥实权的家庭的女儿。
皇帝也是人,也知道挑选好看的,绝对不会真的选择钟无艳那样的女子做自己的皇后,哪怕是品德再好,再怎么有智慧,在皇帝那儿都没什么用,皇帝就是要好看的。
当然,清朝时期的审美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甚至于现代人未必能够理解。
以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为例,这位极其得宠的皇后有一张锥子脸,还有点龅牙,皮肤非常白,从画像来看真的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澹奕],但道光帝就是非常宠爱她。
话说回来,皇帝自己肯定是喜欢好看的,可如果皇帝自己不能做主就另算了。
清朝的皇帝往往都是在皇子时期成婚,而且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不能成为皇帝,清朝皇子的福晋当中,有些也都是皇帝指婚的,所以到底漂不漂亮,那就不好说了。
不管怎么样,终究是自己的亲儿子,皇帝给自己选儿媳妇,也不可能光考虑品德,而不顾儿子的死活,总是选择那种,心灵美但看起来倒胃口的人给儿子。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清代的皇后不说非常美丽,但至少是不会不好看的。
晚清那就属于意外情况了,同治、光绪这两位皇帝比较悲催,尤其是后者,同治帝好歹还册立了自己真心喜欢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光绪帝则完全是慈禧太后做主,弄了俩奇葩在后宫。
溥仪的后妃倒是他自己选的,不过那时候也没什么可选的了,何况婉容的样貌也不算差。
每个朝代的口味不尽相同,但只一点,皇帝但凡能够自己做主,肯定会选择一位在当时的审美环境下的美人做自己的皇后,除非身不由己,所以不存在什么明朝皇后比清朝皇后好看的说法。
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历朝历代没有那个皇后不漂亮的。只是审美的不同,穿着打扮不同,选妃的范围不同,清朝的皇后穿着的是满人的八旗服,如果你把它换成明朝的汉服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这问题出得好,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定下制度,皇帝选皇后和后妃的时候,主要是从没有背景的小户人家作为人选,这样可以防止后宫联合外戚干涉朝政。
所以明朝的时候,都是选年轻貌美的女子入宫。而清朝不一样,有了很多的变化,秀女大都从八旗中选取,有时候还与蒙古各部联姻,所以美女比较偏少。
所以清朝皇帝跟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自主。
如果能穿越,头条的朋友愿去清朝当皇帝,还是明朝当皇帝呢?
为什么感觉明朝皇后都很漂亮,而清朝皇后大多相貌平庸?
首先,圈定个范围作比较。即明清皇帝生前册立的皇后,而不是因为生育嗣君,继位后被尊立为圣母太后的妃嫔,或追尊谥为前朝皇后的妃嫔,要不没法对比,因为嫔妃中永远有比皇后漂亮的。
真人是看不见了,存在照片来说,明清两代所有皇后中就有两个,一个是隆裕皇后,一个是逊后婉蓉,估计说隆裕皇后能说漂亮的也没几个。
明朝皇后如果从画像来说,明朝皇后的画像都是一个风格,那就是传承了“富态(福态)”的样貌,这个样貌风格来自于孝慈高皇后马氏。
可以肯定的是,马皇后应该谈不上倾国倾城(传说大脚,和秀丽不沾边)。朱元璋当年由要饭的和尚成为义军,在成千上万的义军中,朱元璋的身份地位与马二公的女儿(郭子兴的义女)马氏并不匹配,属于高攀了,不可能再对马氏的样貌挑三拣四。
明朝前期承袭元朝制度,在帝后画像风格方面也传承下来,人物不以写实为主,而是体现尊严与富态,所谓人中龙凤的福相。
日角隆准,高高的鼻梁,山根宽准头大(鼻孔宽鼻头大) 眉骨圆起(来去是梦),面部丰隆准上齐,山根直耸若伏犀,鼻梁方正无偏斜,位居至尊九鼎时,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再来看看元代皇后的画像
画的富态和福相也能体现出来帝后的尊严(来去是梦),体现了宏大的国运,更能反映出强壮的繁殖能力,画的跟个瘦小枯干的小鸡子似的,是符合了现代病态的审美观念,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孝慈高皇后圣像这样画了,明朝其他历代皇后也就按照这个标准传承下来。(大脸盘子有福)
清朝皇后清朝皇后(元配皇后)也不是没有漂亮的,清朝皇后由满族和少数蒙古族(博尔济吉特、阿鲁特)组成。
清代尤其是清中前期,满族还是和汉族在长相上有明显区别。
1. 头型:分长头型和圆头型两种;吉林以南多为长头型,黑龙江以及远东地区(俄罗斯的 通古斯族群)多为圆头型,即宽面,颞叶(眼睛两侧)部位发达。
2. 鼻子:鼻梁挺直,是指从眉弓到鼻梁骨(山根部位)连贯,没有明显的塌陷。鼻尖并不像白人那么高,所以从侧面观看的话,鼻梁的侧轮廓不会有太大的倾斜角度。
3. 眼睛:大多数的满族人眼睛颜色偏黄或褐色;还有更加珍贵的灰色的眼睛,即瞳孔的颜色偏蓝灰色,在夜晚用灯光照耀会更加明显;现今在部分锡伯族人中能发现此种特征。
比如清朝正正经经的第一位满洲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感情最真挚的元皇后,她的画像还有一些延续明代皇后的风格,但明显是带有满洲容貌。
清朝康熙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陆陆续续出现了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贺清泰、潘廷章等洋画师。
帝后的画像风格开始转变,趋于写实,皇后画像中开始更多地出现“瓜子脸”。比如再乾隆皇帝的“白月光”,一生挚爱的沙济富察皇后。
而且清朝皇后的画像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与皇帝的画像相配合,与皇帝(老爷们)的年龄、体态、面相符合(成败皆空),不能是皇帝“干巴瘦”而皇后挺“丰满”,脱离了夫妻相就不好了。
比如说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咸丰孝贞显皇后(慈安)、同治孝哲毅皇后,道光,咸丰,同治这三位皇帝都偏瘦,他们的皇后也就画成了这样:
道光孝全成皇后:
道光帝: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帝:
综上所述,文史记载中明清所有的皇后重点不是描述外貌和家族背景,基本上都是靠贤良淑德,秀外慧中的女德而母仪天下(成败皆空),很少用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百媚妖娆来记载皇后相貌和身材的,格局太低。
所以明朝皇后不一定全“丑”,清朝皇后不一定全“美”。皇后毕竟不是妃嫔,不能只靠外貌和身材成为六宫之主。
附上光绪帝隆裕皇后(含德妃)照片,虽说隆裕是慈禧的外甥女,是典型的安排政治婚姻,而且光绪作为傀儡也没得选。但是作为皇后,她的尊容实在是拉低了清朝皇后的整体颜值,被光绪私下骂作“驴子”(脸长),人虽然不错,但也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之一,丧失了一生的幸福。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