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做为诸葛亮关门弟子,诸葛亮不仅亲手传授了"诸葛兵法",而且将匡扶汉室的精神大义全部传给了姜维。

姜维为此一生努力奋斗,九伐中原志在天下。在刘禅举白旗投降之后,姜维也暂时委身于钟会帐下,他说动了钟会拥兵自雄,自树一帜。

姜维连夜书信派人送于刘禅,言明时机成熟再度举旗拥立刘禅光复汉室。不幸事泄后,钟会举事之时,被魏军大兵所围,钟会和姜维先后死于乱兵之中。

姜维临终,犹不甘心:"天不佑汉室,有负贤相所托!"死不瞑目。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意志,义薄云天,成了蜀汉忠义的绝唱!

姜维本是天水一员偏将,也是大孝子。能被诸葛亮看中,收为关门弟子。他知恩图报,情深义重。

既使最初刘禅反对出兵攻伐,也不重用姜维。姜维也坚忍不拔,屯田自保。一旦刘禅重用,就坚定不移实现诸葛遗愿,为匡扶汉室九伐中原。最后身处逆境,也不忘使命,假投降真抗衡,只待转机逆境而上。实是身不由己,一江春水东逝去!

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姜维投汉的故事,按史书记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蜀汉方面的(陈寿《三国志·姜维传》),另一个是曹魏方面的(鱼豢《魏略》)。先说蜀汉方面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姜维当时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巡视各县,听说蜀军攻过来了,沿途各县城纷纷开门投降,马遵怀疑姜维这帮冀城人也跟蜀军有勾结,所以不敢回冀城,连夜背着姜维他们,跑去了上邽(凉州刺史郭淮),姜维等人发觉后,也跑去上邽,马遵不敢开门,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城,结果说,冀城也闭门不开,于是,姜维等人无奈转投了诸葛亮。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再看曹魏方面记载

《魏略》中的故事主线差不多,细节是马遵是跟随雍州刺史郭淮一同巡视地方,当时他们走到了洛门(也称落门,在冀城以西)。

【郭淮、马遵逃走路线】

当他们得到蜀军入侵的消息后,郭淮先行返回上邽。郭淮前脚刚走,马遵不敢回冀城,而决定去追郭淮,姜维等人劝阻无用,马遵甚至当场撕破脸,说冀城人都是蜀贼(帮凶),这才分道扬镳。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城后,经过冀城百姓一致商议,让姜维和上官子脩一同去见诸葛亮,向蜀军投降。《魏略》还讲了后续故事:姜维等人没有把冀城中的亲人接出来,等街亭之败后,魏军进入天水后,姜维等人无奈跟随诸葛亮入蜀。曹魏方面只追责了马遵,对姜维等人及其家属宽大处理。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曜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繫保官以延之。裴松之认为两方面记载存在的差别,没有明说。比较一下,最大的问题是:冀城到底拒没拒姜维?蜀汉说是冀城拒姜维,其实分析一下,还是《魏略》靠谱一些。因为姜维这帮人都是冀城子弟,郭淮和马遵都跑去上邽了,冀城留守的人应该以姜维这帮人为依靠,怎么可能拒姜维入内?所以我觉得陈寿没有如实写,或者是姜维入蜀后,也不愿意把故事说得太细,免得授人以柄,就干脆简单点,说自己当时确实是走投无路。马遵为何不信任姜维?从曹魏在战后处理责任来看,守住陇西的太守游楚成了先进典型,丢弃天水的马遵成了反面典型,甚至可能把姜维等人的责任也让马遵一并承担了。曹魏方面也认定姜维等人是被迫入蜀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正是马遵。关于姜维的官职情况,在当时这个节点,他正确官职是:以州从事参郡军事。中郎是曹魏赐的散官,一种荣耀,并没有实际职务内容。从“州从事”上看,姜维的上级领导是郭淮;“参郡军事”并不能说马遵又(或也)成了姜维的上级领导。这种“以州从事,到地方任职”的案例应该还有一些。汉末的阎温是以州从事领上邽令,杨阜也曾以丞相掾参州军事。相对于马遵的个人感受,他看姜维,更像是郭淮派来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毕竟刺史是考察郡守工作得失的,姜从事在自己身边,万一自己有点什么过错,怎么看都有点不舒服。所以我觉得,马遵对姜维没什么好感,是可以理解的。马遵为何放弃天水?和姜维一同投蜀的其他郡吏,如《魏略》中的上官子脩,《姜维传》中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这四人妥妥的是马遵的府吏,但他们还是被马遵给抛弃了,实在是冤枉。从马遵的角度看,他胆小怕事,觉得这些人中万一有一个是蜀军奸细,自己的人头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就跟在郭淮后面跑路了。其中,梁绪、梁虔、尹赏三人在蜀汉帝国混的也还不错,都做了高官。进入正题对于天水子弟各分两国的情况,在三国史,这种情况也常见,每个人只能代表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家族。

在《曹真碑》,在这份痛斥“诸葛亮是蜀贼”的碑文中,我们还能看到天水的梁氏、姜氏、尹氏均有人在曹真的将军府中任职,显然,姜维等人入蜀,并不会影响留在天水的同族其他人的仕途。

【红线处为天水籍官员:梁苗,尹辇,姜兆】

从这一点看,姜维一心改效力蜀汉,不影响自己的家族利益。

至于其家人,按照《姜维传》,母亲,妻子,儿子也没有性命之忧,前文也说了,《魏略》中也记载了曹魏方面没有追究姜维家人的责任,甚至在孙盛《杂记》中还有姜母写信给姜维,劝他回头的故事。

而姜维拒绝了母亲的请求,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当然,孙盛距离姜维时期,时间久远,这“当归”故事很可能是民间传说。

这个故事不论真假,也能反映出:姜维志在求功名,而不能尽孝了。

综上

姜维好立功名,在家族、家人无忧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也做到了蜀汉帝国的大将军。最后在蜀汉皇帝刘禅投降之时,姜维还选择奋力一搏,怂恿钟会起兵作乱,可惜功亏一篑。

当姜维在蜀汉宫中与云涌而至的魏军做最后一战时,也无愧于自己当初的理想了。

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姜维不是为蜀国拼命,而是在为蜀汉拼命,或者说,在为光复汉室拼命。为什么一个生在战乱纷争的东汉末期,没有经历过汉朝盛世太平日子的少年,会心存汉朝,一心想着光复汉室呢?

一、姜维的汉室忠心,来自其崇拜的大儒家郑玄。

姜维幼年时期,十分喜欢读书,特别喜欢郑玄的经学,虽然他没有机会拜在郑玄门下(他出生的时候,郑玄已经仙去),但郑玄的政治思想深深影响着姜维。

郑玄是东汉著名的大儒家,他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郑玄在政治上是保守和正统的,他认为封建制度是合理的和永恒不变的,符合天意的,因而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反对地方割据势力。从这一点出发,他极力宣扬忠君思想,强调地方服从中央,地方要以“顺道”来事奉君主。他认为,人臣为君而死就是尽忠,是义、勇兼备的行为;而正直、刚克、柔克三德,为人臣者必须具备其一。

郑玄对汉室是忠心的,对军阀割据是痛心的,他在注释群经时总是神化君主,要求地方诸侯服从君主,把封国的财富贡献给天子。他注《周易》与《周礼》,常常寄托自己君贤臣忠的政治理想,而在笺注《毛诗》中,又寄托自己感伤时事之情,这也说明他向往从前、反对现实乱世的态度。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宣传孝道,用孝道来为忠君思想眼务。要求人们像事奉父母一样事奉君主,像尊重长兄一样尊重各级封建统治者。他理想中的政治面貌,应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守等级秩序,使政治稳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是郑玄的这些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少年姜维,并在姜维心中根深蒂固的生长着。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诸葛亮收服姜维后,在于姜维交谈中,不但发现姜维是个人才,更是发现姜维心存汉室,这与刘备的思想理念大致相同。也正是因此,诸葛亮确认姜维势必会成为蜀国的支柱

二、诸葛亮于姜维有知遇之恩,深受儒家思想洗脑的姜维势必要报答诸葛亮。

姜维的父亲曾是魏国天水郡的功曹,虽然姜维十分有才干,但朝堂并没有因为他的才能而给他任官,而是因为其已故父亲曾经是功曹的原因,给了姜维一个安抚性的参军之职。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此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领姜维、尹尚等人在外巡查,听闻蜀军北上,而陇川各地均有人响应。马遵怀疑姜维等人心怀疑心,于是,悄悄丢下姜维等人,自己与郭淮逃回了上邦。等姜维追到上邦时,城门已关,并且不允许姜维入内。姜维迫不得已,率部众降了诸葛亮。

可以说,姜维是被魏国在毫无原因的情况下抛弃的。

诸葛亮招降姜维后,对于姜维格外重视。《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在毫无建树的情况下,诸葛亮就接连提拔姜维,并在二十七岁就封了候,与自己在魏国时的经历做对比,姜维自然十分感恩诸葛亮。

而诸葛亮又一直秉承着要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想法,努力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又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了姜维。

所以,姜维报答诸葛亮,也就是在变相报答刘备,光复蜀汉。所以即便蜀汉灭亡后,姜维也在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劝说魏将钟会叛变,但最终计划没有成形,姜维、钟会及张翼等书将皆被杀害。

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蜀汉,最后为何对蜀汉忠心耿耿,拼尽最后一丝力,也要挽救蜀汉呢?

这首先要说一下姜维的为人,他从小就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无论在投蜀前还是投蜀之后,姜维为国出力的志向从没有改变过。对于一个从小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人,肯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姜维也是如此。原本在魏国姜维为上司马遵献计,却遭到上司的不信任,最后更是被抛弃,姜维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向诸葛亮投降。

然而姜维在投蜀后,立刻得到诸葛亮的重用,相比在魏国时的待遇可谓是天壤之别。诸葛亮任命姜维为奉节将军,封阳亭候,还让其率领5000虎步军,摇身一变成为蜀汉的明星将领,地位甚至堪比蜀汉老将魏延,诸葛亮对姜维的知遇之恩令姜维感激不尽,要知道以前姜维在魏国的时候过的相当憋屈,还是因为他父亲姜囧为魏国平叛战死,姜维才被赐官中郎,天水郡参军。

姜维投蜀后才仅仅27岁,虽然他号称"幼麟”,但是其军事水平与诸葛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姜维的军事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之后诸葛亮就开始重点培养姜维,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当然没得说,姜维在诸葛亮的耳濡目染下当然受其影响,对魏国的那一丝感情也消无踪,虽说诸葛亮与姜维相处只有短短的7年,但是姜维已经被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华所折服,诸葛亮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姜维的心中,成为他的骨血,成为他的理想。

在诸葛亮死后,把兵书全部留给了姜维,这时的姜维摇身一变成为了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加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蜀国所有的兵马。6年后蒋琬患病,加封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刺史,在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继任大将军,持假节,督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这时的姜维真正的达到了蜀国权利的最高峰。

可以参考同时期的魏国,此时司马昭在魏国的职位与姜维的一样,吴国的孙峻也是如此。然而司马昭能在魏国做到如此高的位置,是得益与司马懿几十年的隐忍,是他们父子三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结果。而孙峻在吴国得到如此高位是因为他是吴国皇室宗亲。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豪门大族,依然掌握社会上层的权利,寒门出身的人依旧得不到重视,姜维在蜀国能够达到如此地位,这是诸葛亮,刘禅对姜维的厚待的体现,假如姜维在魏国或者吴国,绝对不可能达到如此地步的,所以说蜀国给姜维的优厚待遇怎能不让他感激涕零。

诸葛亮和姜维都完美的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古人有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土报之,姜维对蜀国如此忠心原因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士为知己者死——姜维早已预订的宿命「原创」第一,姜维在曹魏的遭遇:

1、烈士之后,享受了什么?

父亲姜冏曾是军官,在抗击少数民族入侵的作战中,英勇牺牲。那时候,姜维还很小,孤儿寡母,作为英雄之后,受到的哪些照顾?

姜维被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中郎”是一个荣誉性职务,指皇帝近臣,侍从,主要是六百石的俸禄,真正的权力是“天水郡参军”,相当于地区,或市一级部队(这样的部队,大约为一个旅)的军事参谋(一个中校,已经是顶天了)。这样的赏赐,拿父亲的命换的,不高不低。

2、遭遇上级猜忌,百口莫辩

当蜀军前来进犯时,天水下辖的县城纷纷叛变,太守马遵在没有任何证据,没有事实依据的前提下,怀疑姜维叛变。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跑,姜维追之不及,然后又拒绝姜维入城。还到处发通知,都不准姜维入城。

姜维欲哭无泪,百口莫辩,不得已投降蜀汉。

第二,姜维在蜀汉得到了什么?

1、信任有加,二十七岁封征西将军

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相当于粮食站的站长,古代粮草是超重要的),加奉义将军(杂号将军,相当于少将),封当阳亭侯(相当于正处干部),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诸葛亮还曾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充分信任,给予兵权,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军法处长,可以按律法,随便杀人)征西将军(正规军,中央军的中将)。很多人一辈子都爬不到这个高度~

2、卫将军,假节,平襄侯

诸葛亮死后,姜维仍一直在升官,最终达到卫将军,相当于现在的“一级上将”,集团军群的司令;假节,相当于拥有皇帝的仪仗队,如朕亲临;平襄侯,相当于部长级别的领导。

早已预订的宿命!你说,姜维怎么会不卖命地替蜀汉去打拼?!!!

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姜维为什么为蜀国拼到如此地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先是利益驱使姜维投降蜀汉,然后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了对得起诸葛亮的赏识和培养,最后是为了自己能够一展抱负,青史留名。这也就不难理解姜维作为一个魏国降将,为蜀国拼到连自己的君主刘禅都投降,自己还在暗中谋划光复蜀国,拼到最终被杀害的地步。

首先,不存在姜维背叛曹操,而是魏国太守马遵对姜维有所猜忌将其抛弃,才让姜维不得不投降蜀国。

连魏国人自己都认为姜维不存在背叛,即使在姜维到了蜀地做官,魏国人将姜维的母亲和妻子儿女抓住也只是希望他重新归魏,且并没有杀害他的妻母。

《魏略》“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在言,姜维出生时,还是大汉的天下,他父亲姜冏是以汉官而亡,所以他还是心存汉室,脑子里没有曹魏的观念,既然你不要我,自然我就名正言顺的归顺有着汉室血脉的刘皇叔去兴复汉室。

其次,高山流水遇知音,蜀汉有他的伯乐——诸葛孔明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诸葛亮初次冀县相遇姜维,就很欣赏他。

据《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

意思就是诸葛亮任命当时年纪只有二十七岁的姜维为仓曹掾,官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又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中说:“姜伯约对自己的职任忠心勤奋,思考问题详细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绍和马良等也不及他。此人的确为凉州的上等士人。”又说:“应先交给他五六千禁中兵卒。姜伯约非常敏于军事,既有胆略勇义,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于大汉,而且才力过人,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宜派他进宫朝见主上。”后来姜维被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总体一个意思,姜维被他诸葛亮看上了,会得到他大力栽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得到这样肯定的姜维自是肝脑涂地一心一意的为着蜀国谋划了,后来的九伐中原为国捐躯,可见其忠心。

最后就是待遇问题了,姜维本身是好立功名,喜欢出风头的性格。《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有这丞相接班人的待遇,谁还愿意回去当个无名之辈。

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军回到成都后,姜维就很快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这待遇妥妥的。

在刘禅主持蜀国时,姜维用兵非大胜即大败。北伐多年,除了一次洮西大捷之外再无骄人战绩。可是即使他大败后,刘禅也不曾责罚于他,在他出征北伐打仗时也不派人监视他。这待遇也没谁了,打的好是他的功劳能到奖赏,失败了也不会被惩罚,就样的老板搁谁谁不会卖命干活。

总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有了利益,有了知己的理解信任,何不就拼上所有,为自己的理想奉上一腔热血。姜维总得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蜀国赋予他的荣誉,在那个时候自然只有自己的一片忠心才是最好的报答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