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没有史料表明,曹操原本将曹植视为接班人,反倒是对于曹丕,曹操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情怀。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的几个儿子,包括曹植都被封了侯,曹丕却只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而且“置官属,为丞相副”。
五官中郎将的品级不高,本来没有资格设置下属官员,更不可能成为丞相的副手,但曹操却给予了曹丕“低职高配”,以至于曹丕一个中郎将远胜万户侯。
那么,曹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以至于让曹操高看一眼呢?
曹丕为什么优于曹植?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生育有至少25子,但大多数都死于曹操之前。所以,曹操的接班人选择范围并不大。
在当时比较有竞争力的几个儿子分别是:丁夫人的养子曹昂,也是长子;卞夫人所生的三个儿子,即曹丕、曹彰和曹植;环夫人所生的曹冲;以及杜夫人所生的曹衮。
在这几个儿子当中,曹操也有心属的接班人,首选是长子曹昂,但曹昂在建安二年(197年)阵亡,二选是他钟爱的曹冲,但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也病故。
《三国志》记载,当曹冲病亡时,曹操极为悲痛,曹丕上前安慰他时,曹操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几个的幸事,汝曹指的便是曹丕、曹彰和曹植三兄弟。
这三兄弟都有继承权,因为他们均出自曹操的正室。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但在曹昂阵亡后,丁夫人一气之下便回了娘家,和曹操还离了婚。丁夫人走后,备受曹操宠爱的卞夫人便成了正室,按照“立嫡”原则,接班人理应从卞夫人的儿子当中产生。
而且难得的是,兄弟人三人都可圈可点。不过首先可以排除曹彰,尽管他的确也是个人物,善于骑射,胆子大力气也有,战功也不少,曹操也十分喜欢他的勇猛。
但曹彰有个问题,就是有勇无谋,不爱读书。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要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而这些则是读书做不到的。曹操也曾考察过曹彰,问他的爱好,他说“好为将”,最终,曹操认为,曹彰是个好将军,但未必可以当君王。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了。在曹操的心中,他的确更喜欢曹植。《三国志·曹植传》也有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曹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很小就能写文章,甚至曹操读到他的文章都会惊讶。铜雀台建好之后,曹操令诸子登台作赋,曹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可见其文才之好。
对于曹植的才华,曹操的确很欣赏,但作为接班人,曹植也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
曹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他在评价建安七子的陈孔璋时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
意思是,陈琳并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与司马相如同是一流的,这就如画虎不成,反像犬了。曹植曾写信去嘲讽他,陈琳却认为那是曹植在称赞,还为此大肆宣扬。言语中充满了对陈琳不屑,而曹丕所写的《典论》,则对建安七子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陈寿评价曹植,说:“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个评价也有历史依据。
比如,赤壁之战后,驻守襄阳的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命曹植为中郎将,带兵前去救援,结果曹植因饮酒大醉而耽误了军事,不能受命。
再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司马门是出入宫廷的大门,历代统治者对出入司马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曹植却擅自出入司马门。可见,在他眼中毫无规章制度,太不受约束了。
陈寿对他的评价是:“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尽管他才华出众,但仅仅也只限于文学方面,论政治才华则是欠缺的。反观曹丕,尽管没有突出的一面,但他相对曹植,各方面却是均衡的。
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曹操要选得是能掌一国之事的人,并不需要一个文学家。所以,在接班人的选择上也是要全盘考量的。
曹植任性,没有政治家的品质。尽管有人说曹操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但曹操有两面,另一面还有“奸猾狡诈”。在这一点上,曹丕身上也有。
比如,曹操出征,曹植献诗,而曹丕则是“献哭”。很显然,曹丕比曹植更了解曹操,因为曹操除了爱才,唯才是举,他还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看到曹丕来这么一出,他不动情才怪呢?
所以,选“国君”,性情远不如心计重要,这一点,曹操也是深有体会的。
即便从才能的角度来看,曹丕也不落下风。曹丕的诗和名气,的确都不如父亲和曹植,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不低。
他编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鲁迅先生把魏晋的文学史当作是“曹丕的时代”,认为他代表了“文学的自觉”精神。在诗歌上他也有创新,他的《燕歌行》被认为是七言诗的鼻祖。
此外,他的武功也不差,骑术和剑术也都不错。在骑术上也能达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的程度;在剑术上,也曾以甘蔗代剑与奋威将军邓展较量,也是不落下风的。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是曹氏的长子。立嫡以长,是传统也是规矩。曹操曾就接班人的问题问过不少人,得到的主流意见也是如此。在《三国志》中的《崔琰传》、《毛玠传》、《邢颙传》、《贾诩传》都有记录。
主流人士都认为,立嫡以长天经地义,嫡庶不分后患无穷,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贾诩。曹操曾私下问过贾诩这个问题,贾诩当时一语不发,曹操就纳闷了,问他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说,他正在想事情。曹操问他在想什么事?他说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
我们知道,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立幼不立长,才弄得家破人亡的。曹操听了,“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丕除了上述这些优势,还有就是他身边的谋士水平高于曹植的党羽。曹丕与曹植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两人也“各有党与”。曹丕这边有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史称“太子四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擅于掩饰自己;曹植这边则有杨修、丁仪、丁廙(音同异)等,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过头。两边一较量,高下立判。
比如有这样一件事,曹丕为了方便与吴质商量对策,在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前提下,吴质藏匿在大簏[lù](相当于一个大竹篓)里进入曹丕府内,但对外人则说里面装的是绢丝。不巧的是,此事被杨修撞到。于是杨修就去向曹操告状。此后,吴质再次如法炮制,曹操果然让人来查,结果里面装的真的是绢丝。
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杨修偷鸡不着蚀把米,曹操反而认为杨修有意陷害曹丕,于是便开始厌烦杨修。这一回合,杨修算是输了。再有上述提到的曹操出征,曹丕“泣而拜”,这一招也是吴质出的主意。
再有曹丕曾派人去请教贾诩,问他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韦子道。如此而已。”
这话听起来有些官腔,意思就是让他修德,但却是至理名言,为君者,德不配位终究不能长久。
正是因为曹丕在各方面都不落下风,才使得曹操最终选择了他做接班人,这是他自己赢得的位置,并没有曹植的任何承让,所以,他这个王位坐得心安理得。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同年汉献帝禅位给他,从此,曹魏政权正式载入史册。
那么,在曹操死后,曹丕建魏后,他到底有没有想过要杀了曹植呢?
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关于这个问题,流传最广泛的答案,就是曹植用一首七步诗救了自己一命。实际关于这个故事听听就好了,仔细琢磨根本不符合现实。但凡一个君王想要杀死一个臣民,他可以找出千万条理由来,朱元璋、雍正时期都有这样的例子。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确不友好,只要有人告发曹植,不论罪状大小,曹丕都会找借口处理他。《三国志》中也有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
第二年又有人告发,秦“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黄初二年(221年),曹植被徙封安乡侯;黄初三年被封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又被迁徙到雍丘,成为雍丘王。
在这其中的确提到了卞夫人的影响,卞夫人虽出身寒门,身份卑微,但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曹操与原配丁夫人离异后,卞氏为继室,所史料载,她对丁夫人十分敬重。
丁氏被曹操废除后,卞夫人不念旧恶,经常在私下里与丁夫人见面,逢年过节都会派人送东西给丁氏。对此丁氏也十分感慨,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在丁氏死后,卞夫人还请求曹操将其好好安葬,丁氏因此被礼葬于许昌城南。
可见,卞夫人是一位有情有义,心胸宽广的女性。曹丕与曹植乃一母同胞兄弟,卞夫人只要活着,她肯定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惨遭杀戮。因此,她对曹植的存亡也确有影响。
不过,曹丕也没想过要杀曹植,曹植没有任何政治影响力,更没有造反的实力,对他形不成什么大的威胁。他唯一嫉妒曹植的可能就是他的才华,以及他那副桀骜不驯的性格。
所以,在处置曹植时,曹丕采用的手段就是不断地折磨他,甚至到了魏明帝也是一样的手段。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在位的12年中,曹植曾多次被迁封,最后封在陈郡之地,于232年辞世。
这一手段对曹植也很效,这从曹植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在曹丕称帝前,其诗作多是意气风发、文采绚丽的风格;在曹丕称帝后,由于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作品数量增多,思想也更加深刻。
同时,他也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每每改封,也要上表言谢,尽管对曹丕不满,但仍要表现出对他的感恩与拥护。不过经此人生重大变化,他也变得抑郁了,最后也是抑郁而终的。
综上所述,从帝王相来看,曹丕的确优于曹植;成为帝后的曹丕,尽管对曹植百般刁难,但最终还是放了他一马。这其中有母亲卞夫人的影响,同时,曹植对曹丕也不存在政治威胁,所以,对这个弟弟,他可能只是出于对其才华的嫉妒,不断地在精神上折磨他,以此使他在表面对自己表现出一种恭敬。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曹操什么时候也没有表露出要偏向曹植为继承人,曹植的综合才能要比曹丕差很远,而在曹操立曹丕之前,只有曹冲是曹操想立的储君。
众所周知,在曹操的二十五的儿子中,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由卞夫人所生嫡子,而在诸多庶出儿子中,曹操最喜欢的是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冲自幼聪慧,书中言“年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志”,且仁慈爱民,年纪不大,却赢得曹操群臣的喜爱。自“曹冲称象”起,曹操就对于这个小儿子特别喜欢,也明确记载了有立储之意。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根据《魏略》记载,曹丕得天下后任感叹“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旁观者都清楚曹冲在曹操眼里的地位。
而关于曹植和曹丕的储君选择上,曹操是很欣赏曹植的文学大作,但曹操在立储问题上是没有偏见的,给予了二人同样的机会,曹植的确被作为候选人。在观察期内,建安十九年时,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而曹植无心政事,整日喝酒作诗,还是一副风流才子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一国之君该有的样子。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喝大了,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闯司马门,并在帝王行礼的禁道上纵情驰骋,毫无顾忌曹操临走时严明的法令。曹操大怒处死公车令以儆效尤。曹植也因此事令曹操相当失望,随后曹操便立曹丕为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令曹植带兵解救曹仁,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这也是曹植最后翻身的机会,而他却没有把握住。
相比较而言曹丕,文学才能并不比曹植差多少,而政治才能、权谋智慧更是比曹植高了很多,连曹操自己也说所有的儿子里曹丕最像他,而且曹丕对于曹操身边的谋臣武将相当恭敬,赢得了文武群臣的拥戴,这也是曹操立曹丕为世子的砝码,倘若曹操去世,前朝旧臣都搞不定,那还做什么新君主?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导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赤壁一败如果不想重蹈袁绍官渡之战家破人亡的覆辙,在继承人问题上已经没有了其他选择,老龙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老龙细细道来!败走华容道:三国进入拉锯战时期
老龙觉得曹操决定立曹丕为继承人和赤壁之战的失败脱不了干系,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挥师攻吴蜀联军,本意一统江山,奈何败走华容道,自此失去了有生之年统一河山的机会, 赤壁过后,孙权稳坐江东和刘备尽取书的时候地可谓各自起势,雄霸一方三国进入拉锯战时期。
曹操的眼光怎么可能看不明白,如果这个时候让曹植继位,以曹植优柔寡断的性格,和相对幼稚的治G才能,是很难守住曹家这中原九州的地盘的,我们再反观曹丕就不同了,很大程度上来说曹丕最像曹操,曹丕心狠,曹丕能忍,也能知人善用!他更有可能守住曹家天下!《二》:袁绍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东汉末年时期,天下群雄逐鹿,曹操也是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才成为了最大的那个,最成功莫过于曹操大败袁绍之战,而官渡之战后袁家其实没到一败涂地的地步,袁绍作为最大的世家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实力,不过就是由于袁绍喜爱小儿子,没有遵守立嫡立长的规矩,执意立小儿子为继承人,引发了家族内乱,一家人互相残杀,最终把老底打光了,曹操这才乘虚而入尽收袁绍地盘!
巧合的是,袁绍官渡之战失败之前是天下最大的诸侯势力,而曹操赤壁之战前也是天下最大的军阀势力,袁绍在立嫡还是立幼的事情上犯错了,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而曹操此时也面对着这个问题,是立曹丕还是立曹植犹豫不决,曹操何许人也怎么会重蹈袁绍的覆辙,而曹丕是长,曹植是幼!我是喜欢写历史文章的老龙,如果看着顺眼点个关注以后找我不迷路!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首《七步诗》不仅把曹植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曹丕对这个昔日与自己争夺继承人位置的兄弟的防备。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是昔日曹植争夺嫡位的失败,才造成了其悲惨的结局。事实上,作为小儿子的曹植曾经无限的接近“储君之位”,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失去“圣心”、失去嫡位。
当三足鼎立的时局确定之后,曹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的统治者。此时的汉献帝早已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帝王,曹操也如愿的当上了魏王。成为魏王的曹操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魏王之位的传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个魏王之位理当是由曹丕来继承,但是这一时期里的曹操又十分喜欢小儿子曹植,继承人的位置在这兄弟二人之间左右摇摆。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
从《三国志》的记载不难看出,曹植凭借其出色的文采,跟“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的低调作风,得到了曹操的赞赏跟喜爱。为了让这个备受恩宠的儿子能够以小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曹操先后册封曹植为“平原侯”、“临淄侯”。
但是到了魏王世子之位传递的关键时刻,曹操却一反之前对曹植喜爱的态度。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其实是因为后来曹操发现曹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身上的文人气息太浓,又嗜爱喝酒,做一个文学家尚可,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就不够格了。
其实让曹操对曹植看法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曹植做了一件有违礼法的事情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去,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当时的曹植仗着自己得到父亲的宠信,日渐骄傲起来了。有一天居然坐车开上了天子才能走的驰道,向司马门驶去。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曹操,要知道当汉献帝还没退位,曹操本人也是汉臣,而他的儿子居然大逆不道的走在天子专用的车道,这可是以下犯上的死罪。最终曹操处死了公车令,对曹植的态度也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除了曹植本人的因素之外,他身边的谋士也是其失败的根源之一。当时曹植身边都是像杨修、丁氏兄弟、贾逵、王凌这样的文人墨客;而曹丕身边的谋士则是贾诩、司马懿、吴质这样实干政治家。特别是有一次杨修跟吴质的斗法,更是把两边智囊团的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杨修在未经查验、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向曹操告密,想通过私会大臣的罪名置曹丕于死地。但弄巧成拙,不但其构陷之术被吴质轻松识破并化解,而且反咬杨修一口,最终祸及曹植。
曹植阵营的谋士如此缺乏政治谋略与智慧,那么曹丕阵营的又如何呢?据《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记载:“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同样是谋士,曹丕阵营的贾诩在面对曹操询问该立哪个儿子为世子的时候,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主人曹丕,而是说出了当年袁绍跟刘表废长立幼最终导致功业尽失。正是因为身边拥有着这么一群拥有政治谋略的智囊团,曹丕才得以保住自己的继承人的位置。而曹植则没有那么的幸运,摊上了一群“酒囊饭袋”,再加上自己的做作导致了大好形势的逆转。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曹操的决定完全正确,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之后才选定的接班人。之所以选曹丕,原因有三:
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里先吐槽一下标题,曹操终其一生并未称帝,所以接班人不能称为太子,而是世子。
曹操原本寄望于长子曹昂。曹昂虽说是庶出,但从小丧母,由曹操正妻丁氏抚养成人。丁夫人没有子女,对这个养子视如己出,如此看来也算子凭母贵。而且曹昂聪慧孝顺且文武兼备,深得曹操喜爱,可惜随老爸征张绣时战死了。为此丁氏还迁怒于曹操,甚至与曹操决裂。可以想象,如果曹昂不死,必是第一人选。
曹昂死了,丁氏离婚了,卞夫人继为曹操正妻。卞夫人所生四子曹丕是嫡长子,自然就是第一顺位了,接班也是理所当然。
嫡长子继承这一宗法制度,让曹丕占尽先机
2:大局为重,不拘喜好
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小儿子早夭外。老二曹彰尚武,喜欢带兵当个将军。勇武有余,可惜是个学渣,六艺挂科四个半,对于治国经略更是一窍不通。老三曹植好文,全世界都知道曹子健才高八斗,文采飞扬。曹操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才迟迟不肯决断接班人选。可惜曹植恃才傲物,纵酒狂悖,屡屡醉酒误事,做出让人不可忍的出格事情,政治情商太低。让曹操大失所望。
唯独老大曹丕,虽不如老二勇武,但也能随父东征西讨,上阵杀敌。虽不如老三文华惊世,但对于诗,赋,文也都有所成就,尤擅五言诗,传世佳作也不少,只是被父亲跟弟弟的才华所掩盖了而已。
最重要的是,他长期跟在雄才大略的老爸身边,耳濡目染,受益颇深。驭人之术,战略眼光,和对治国经略的理解。虽不及乃父,但甩其他兄弟几条街还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儿子们的能力,曹操看清楚,也想明白了。就算曹植没有因醉酒屡屡误事,他的能力也不足以堪担大任。硬扶上马,自己辛苦一生创下的基业,恐怕得玩完。
3:重臣支持,前敌助攻
在刚提出世子人选的时候,底下的文臣武将就看明白了。曹丕曹植二选一呗,于是就开始各自站队了。双方各有支持者,互相贬损,闹的不可开交。但曹老板始终不表态。
一开始曹操是偏爱曹植的,文采雅致谁都爱嘛。就在曹丕苦恼的时候,有高人指点他:平常心,该干嘛干嘛,做好份内的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套,后世的雍正四阿哥学了个十足,也如愿以偿。
一边是曹丕兢兢业业,一边是曹植纵酒狂悖。曹老板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最后贾诩的一句话,成了压倒曹植最后筹码的稻草。
曹操问贾诩立谁好?贾诩默然。曹操追问,贾诩说我在想两个人。曹操问是谁?贾诩答:袁绍跟刘表。。。曹植出局。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为继承人,为何最后把皇位给了曹丕?
曹植很有才华,曹操很喜欢他,起初真想让他继承父业,但后来发现他只专注于饮酒作诗,整天和一群文人在一起,放荡行骸,不顾形象,不关心政治。而曹丕性格隐忍,做事谨慎,且有一大帮政客为他出谋划策,为当继承人做准备。
再说历来都是长子继承制,当曹操就继承人问题向谋士询问时,一位提醒他莫学刘表的做法,传庶子不传长子,基业必败。曹操听从了建议,让曹丕继承了父业,并且杀杨修等文人,为曹丕日后的继承扫除障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