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对于郑成功为什么能收复台湾,这个问题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是郑成功而不是别人,他凭什么能收复台湾?

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首先离不开郑氏家族的强大,其次是他个人才华的展现,同时还离不开来自本土台湾人民的支持。但在这几个条件中,其家族背景更为重要。

01 强大的海上郑氏家族

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势力东侵,逐渐在东亚形成了以日本长崎,中国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台湾为中心的三个沿海商品贸易区。

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量手工业品运往欧洲出售,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同时,在外来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中国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于是,一批专门从事海上贸易的新兴民间势力也因此而诞生了。

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王朝历来“重农抑商”,再加上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这批新兴的海上贸易民间势力为了对抗明朝政府的压制,他们建立起了自我保护的海上武装集团。

这支以商业性为目的海上武装力量,不仅与明朝军队对抗,而且为了自身利益还与西方殖民势力在海上角逐。

明末像这样的海商集团有好几个,其中以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郑氏家族最为强盛,也就是郑成功的家族集团。

据郑氏家族资料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唐朝时从河南迁徙到福建,分散居住在今福州、莆田、漳州,甚至潮州等地。郑成功家族在第十世郑士表时,生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四兄弟,之后因正妻去世,又续娶了大富豪女儿,为之后郑氏家族出海经商创造了条件。

郑芝龙在17岁时就投奔了在澳门经商的舅舅,1612年又东渡日本平户,在那里结识了当时最有名的华人大海商李旦,此人与长崎、平户两地的权贵往来甚密,并负责为他们运送货物至中国的江南、福建甚至台湾。

当时的李旦就配备有一支武装船队护航,他是最早与台湾土著进行贸易的商人,同时还把台湾出产的鹿皮贩卖到日本。郑芝龙曾多次往返于日本平户与台湾进行贸易,因而对台湾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因此与当时霸占台湾的荷兰人有了往来,学会了荷兰语,时常为其充当翻译。

从1624年到1631年,郑芝龙在为荷兰人担任翻译期间,亲眼目睹了明朝与荷兰殖民者的海上争斗,对海战有了初步认识。

由于深得李旦信任,能力出众,郑芝龙逐渐有了可以自己独立运营的船队,并在1625年建立起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船队,并在台湾海域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年8月,李旦病逝,郑芝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吞并了李旦的大部分财富,收复人心,成为海上武装商业集团的领袖人物。之后郑芝龙从福建南安老家引入自家的亲族子弟,将他们安置在重要岗位,逐渐形成家族式的统治,并干起了海盗式的海上劫掠生意。

1626年,郑芝龙的船队经常进犯海防重镇,在海上劫掠过往商船,甚至触及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的商业利益。但是郑芝龙并不惧怕,他的船队数次击退明朝的水师,多次挫败荷兰战船的进攻。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郑芝龙有意攻城略地,但并不派兵驻守,甚至在抓了明朝官员之后还特意放还回去。很明显,他通过这些行动在向明政府示好,希望被招抚,这样一来,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控制沿海贸易,而且有明政府作为后盾,更便于与荷兰殖民势力抗衡。

1628年九月,郑芝龙的梦想实现了,他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以剿灭沿海其他海盗为条件,担任了海防游击一职,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明朝水师的名义先后消灭了出没在福建、广东、浙江海上的武装力量,如钟斌、李魁奇、刘香老等海贼,甚至三次打败了荷兰舰队的来犯,一举粉碎了荷兰用武力强迫与明朝通商的企图。

当然了郑芝龙从中也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首先他的官职得到了升迁,一路升到了福建总兵官,掌管了地方军事防务,并凭借自己几百艘战船的水师条件,掌握了东南闽粤沿海的制海权。

其次,据史料记载,当时往来海上的船只,都要向郑芝龙缴纳一定的税银,以此换取海上通行的令旗,同时大家也把郑芝龙视为靠山。

一时之间,郑芝龙家族的海上商业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巅峰。可以想见,郑成功在继父亲之后再次成为海上霸王,其家族对他的影响力是深厚的。那么郑成功又是在何时出生的呢?

02 从明末贵公子到国姓爷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也就是其父郑芝龙跟随李旦时的城市。明天启三年(1623年),29岁的郑芝龙与其母田川氏成亲,婚后第二年生下了郑成功。

但是郑成功出生时,郑芝龙并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国澎湖给荷兰人充当翻译,所以,郑芝龙在郑成功七岁前并没有参与他的生活。

郑成功的原名叫福松,在他幼年成长中,接触更多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六岁的他曾被母亲送到武士家中学习了东瀛刀法。

郑芝龙在接受明朝的招抚后,相继迎娶了四位妻妾,也先后又孕育了五个儿子,但留在日本的郑家长子始终是他的牵挂,一直希望由长子继承他的家业。

但是想要接回滞留在日本的妻儿也并非易事,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规定,严禁任何妇女出海离开日本,所以郑芝龙几次提出接回妻儿的请求都被拒绝了。最后,他只好放弃同时接回妻子和儿子,改为只接回儿子福松。

郑成功回到中国后,被安置在安海(福建晋江东南部),父亲按照家谱起了名字,叫郑森,字明俨,别号大木。

明末的安海非常发达,不仅海上贸易发达,而且也是各路学说云集之地,二朱理学、道学、玄学以及佛教都对此地有所影响。作为一介武夫的郑芝龙,为了培养郑成功,不惜花费重金为儿子聘请了多位名师,让他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郑成功读书也很用功,脑子很灵光,受到了老师的青睐,还得到了四叔郑鸿逵的格外教导。郑鸿逵曾考取了明崇祯十三年的武进士,还做了江防水师总兵。在四叔的影响下,他不仅习文,也兼修了武学。

在安海学习的八年时间里,由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志向和民族气节,这也导致了他后来与父亲不得不分道扬镳。

在他15岁时考取了南安县学生员,21岁时作为官宦子弟被选送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南京拜了名儒钱谦益为师,但是在南京学习并不太平,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已逼近北京,历史已来到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不久,李自成挺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灭亡,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又赶走了李自成,正式成为北京城的新主人。1644年五月,南明成产,由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监国,年号“弘光”。

弘光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在一年便被 清军剿灭。目睹了国破山河碎的郑成功,在战乱时回到了家乡。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大明的残余势力又拥立唐王朱聿(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八世孙)来监国,改元隆武。

1645年,郑芝龙将唐王迎入福州官衙,福州也就此作为临时都城。由于郑芝龙掌握着福建全省的军政大权,所以这个政权基本被郑氏家族所左右。郑芝龙被加封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氏旧将郑彩为永胜伯。也因如此,郑成功得以有机会与隆武帝结为了所谓“君臣”之间的“莫逆之交”。

郑芝龙有次领着郑成功进宫拜见了隆武帝,才华横溢见解独到的郑成功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喜爱,赐了他国姓“朱”,正式改名为“成功”,因此海内外人士习惯称他为“国姓爷”。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习惯叫他“郑成功”呢?实际这个称呼是后来清政府官员对他的称呼,之后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尽管隆武帝勤政,但两手空拳头也无法有任何发展。他想北上收复失地,但郑芝龙只想拥兵自重,没有实质性的作为,最后被清政府招降也并不意外了。

但是郑成功与父亲不一样,他一心致力于“忠君报国”,也曾为此投入与清军的战斗中,但清军来势汹汹,形势变化太快,他也只能先图自保再谈报国。

郑芝龙降清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高官厚禄,反而一直被软禁,清军还将他作为招降郑成功的筹码。郑成功在父亲投降后,在叔父郑鸿逵的支持下,暗中调出了一支军队,秘密逃往金门躲避。

后来他听说父亲遭到软禁,从日本接回的母亲田川氏也在战乱中被杀,国难家仇更加坚定了他抗清的决心。从此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抗清斗争。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转战数年,与清军对抗作战各有胜负,也曾攻下不少地方,但都得而复失,始终无法对清军形成有效的打击。后来虽然建立了以厦门、金门为基地的大后方,但随着清军的强势攻击,以及北伐的失败,抗清形势被迫转入低潮。

但更为严峻的是,来自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强烈冲击。自1646年郑成功抗清开始,为了维持庞大的军政开支,除了征派粮饷外,他利用沿海地区有利的客观条件,以及郑氏家族长期积累起来的海上贸易经验,开展起了海上贸易活动,以赢利来补充军费开支。

从1650-1662年的十二年间,郑成功每年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约有46-50艘,其中专门与日本往来贸易的船只占到了约30艘,其余十多艘则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且他还开通了一条“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的三角贸易航线,缩短了贸易航线,提高了效益。据估计,郑成功从事的东西洋贸易所获利润总和每年约白银234万--269万两,这个费用占到军政总开支的62%左右,为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清政府为了遏止郑成功的海上贸易,曾实行“海禁”政策,但都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荷兰殖民者也将郑成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他们是仅次郑成功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因此成为郑成功的最大贸易对手。荷兰人东进就是为了控制日本和东南亚的市场,以及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但由于郑成功的存在,荷兰人的梦想很难实现。因此,荷兰殖民者也不断地找郑成功的麻烦。

在内外夹击之下,出于战略形势的要求,郑成功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抗清基地。所以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既有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的考虑,也有保护对外贸易、巩固通洋之利的关系。

03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高山族和汉族移民,世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明末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对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削弱,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这个外敌就是荷兰,自从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被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为争夺殖民地,纷纷东沓而来。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成立,随即加强了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台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642年成为了荷兰的殖民地。

当郑成功决定攻打台湾时,荷兰殖民者已经在台湾统治了38年之久,对台湾人民的统治极尽残酷。他们成片地焚烧土著居民的房屋,将各社族人“斩首示众”,强迫土著居民“宣誓服从”,随意地驱赶和占用土著人的土地。尽管台湾人民也曾为此反抗过,但均以失败结束。因此,当郑成功有意进攻台湾时,当地居民是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

但是攻占台湾困难重重,首先内部意见不一。郑成功提出东征台湾这个想法后,就遭到了内部不少将领的反对。台湾未经全面开发,山林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刚到台湾的汉人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生病的状况,

其次,大军入港也是一个问题,荷兰殖民者在入港近处有重炮把守,船只根本无法靠近,这也是棘手的问题。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年的海上行军经验,对海上气候的了解,以及对敌方情况的掌握,郑成功从抗清的大局出发,最终决定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郑成功集结东征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船四百余艘,从料罗湾向台湾进发。一路上困难重重,首先遭遇了海上恶劣的气候,为风暴所困,大雨不断导致海上阴雾弥漫,几乎无法行船。

其次军粮短缺,原计划几日可抵台湾,只要夺取荷兰粮仓,就有了足够的粮米供给。但因风阻而打乱了计划,为了筹备食物,不得不折回澎湖向百姓征购粮食,但所征食粮还不够大军一餐之用。

在此严峻时刻,郑成功当机立断,下令冒风起航,于四月初一抵达了台湾的鹿耳门港外,此地号称天险,船只极易在此触礁沉没,因此,荷兰人在此并没有派重兵把守。

那么郑成功的水师不怕触礁吗?原来他们此前从当地渔民了解到,由于多年雨水和潮汐的冲刷,鹿耳门海底的沙石慢慢松动,海水也逐渐加深,形成一条可以通行大船的航道。并且这种说法也经过了卧底的实地勘测,再加上三、四月的交替间多有大潮,水师大军可以利用海水高涨之际,乘机驶入,这也是郑成功选择三月出兵的原因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一入港,就有台湾的汉族百姓前来接应,想尽各种办法协助郑军登陆,甚至土著人也拿起手中的武器向荷兰殖民者发起了进攻。

郑军突然兵临城下,令荷兰殖民者大为惊恐。首先他们认为,当时北风季节已过,南风盛行,郑军逆风渡海的可能性不大;其次鹿耳门岛只有南面可通行大船,且有重兵把守,郑军也不可能轻易进入。但郑军就是来了,而且还选择了他们意想不到的进港口,这可怕的现实令荷兰人一度陷入了混乱。

郑成功与荷兰人分别在海面与陆地上进行了战斗,郑军都取得了胜利,水师战船逼近荷兰人的两个主要城堡,基本控制了赤嵌城与热兰遮城之间的海域,切断了两处荷兰人的联系。

当时驻守赤嵌城的荷军有六七百人,粮食、火药都严重不足,用水也维持不了几天,最终赤嵌城的荷军迫于郑军的强大攻势而选择了投降。夺取赤嵌城后,郑军全力对付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堡易守难攻,郑军攻打热兰遮城的战役进行得非常惨烈,也极度艰苦。此战一直打到了1662年2月,双方签订了十八条协议,荷兰人才退出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重大,首先沦陷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奴役结束了。

其次,他为祖国开疆拓土,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扩张。所以郑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东方世界的英雄。

第三,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大力开发台湾,为振兴台湾经济,特别是在海上贸易的开展,也做出了贡献。

然而不幸的是,在正式收复台湾几个月后,郑成功便病逝了,终年38岁。此后由其子郑经继承了他在台湾的事业,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将台湾纳入大一统之下。

郑成功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一个末世英雄,他无法挽救明朝,但他成功拯救了生活于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收复了台湾,为祖国统一大业留下了一记重彩,后世子孙将永远怀念他。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首战即是终战。

尽管复台战争打了近一年,但由于郑成功部署得当,胜负在成功登陆时已经决出。

登陆,是当时郑成功面临的最大困难。

如果登陆组织不成功,郑成功虽有一些优势也难以施展。

不过,通过精心的准备、灵活的指挥,郑成功克服困难,成功登陆,一举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最大的困难

在郑成功决议收复台湾前,一些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些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类是战略上的。

以郑成功的至友张煌言为代表。

他们认为,郑成功军的使命是抗清。不“回旗北指”,而“较雌雄于海外”,非忠臣为,“必贻笑千古”。

另一类是战术上的。

以郑成功大将吴豪、黄廷为代表。

他们认为:荷兰人在台湾已有坚固防御,并已经封锁航道。荷兰军的防御、搁浅的危险都很难克服,“欲入其港,攻其城,则无航道可达”,“恐徒费其力,难望成功”。

看来,对郑成功军来说,登陆,是战术上最大的困难。

登陆之难

吴豪等人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表面上看,当时荷兰人在台湾不过2000余人,而郑成功军远远多于敌军(第一梯队就有25000人),但登陆难度却非常大。

1、登陆点选择有限。

当时,荷兰人兵力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今台南地区的赤嵌城、热兰遮城,另以少量兵力驻于台湾北部的淡水、基隆。

郑成功军如果避过荷兰人防御重点,另择登陆地点,也是可以登陆的。

但是,当时的台湾岛岛内河网、山脉纵横,开发程度非常低,郑成功军即便在其他地方登陆成功,既难以迅速打击荷兰人,也会因缺粮而陷入困窘,难以站稳脚跟。

当年,西班牙人曾在台湾北部十几年,投入大量人力、无力,但仍然开发困难,陷入困境,最后只留下400余人,其他部队全部撤到菲律宾,而剩下的据点驻军也很快被荷兰人驱逐了。

郑成功屁股后面还顶着虎视眈眈的大清,显然更没资本这么玩!

因此,郑成功军只能选择从荷兰人严密布防的南部登陆。

2、航道已被荷兰人封锁。

由外海进入台江,主要有两条航道。

一鲲身与北线尾之间的大港,大船可以通行。

荷兰军将主力部署于热兰遮城,依托坚城利炮,封锁该港。

北线尾与鹿耳屿之间的鹿耳港,过去也能出入,但后因沙石淤浅,只能通行小船。

此外,荷兰人又以大战舰两艘、快艇若干部署于热兰遮城东侧江中,以为机动。

南北两条航道,一条只能通行小船,容易搁浅,一条有坚城利炮的严密防御,很难突破。

郑成功军虽兵力优势明显,但如果不能突破这道防线,被人家“堵口子”,那是陪人家玩塔防游戏,“送兵与敌”。

3、粮草困难。

即便郑成功军能突破封锁,成功登陆,但敌军城池坚固,不可能迅速攻克。

台湾距厦门三百公里,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跨海补给,难度颇大,一旦遇到大风,粮运很难维系,如果不能很快解决粮草问题,那么,郑成功军仍然很可能被迫撤退。

4、外部环境复杂。

台湾,距荷兰本土非常遥远。

不过,当时的荷兰,已经在巴达维亚等地建立殖民地,其实力非常可观。

而且,荷兰当时的舰队实力远远超过英法两国的联合力量,是“海上霸王”,船坚炮利,一旦其迅速增援,郑成功军前有坚城,后有强敌,将非常困难。

荷兰人的后方有支援,而郑成功的后方,则要应付大清的威胁。

登陆,困难很多,登陆要能站稳脚跟,困难更多。

郑成功,应如何破解这些困难呢?

定下大策,针对性准备

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曾经营过台湾,郑成功也很早就有了收复台湾的想法。

荷兰人的文件显示,早在1646年时,郑成功就有可能进攻台湾。

1655年时,郑成功曾对在台湾的荷兰人进行经济封锁。

而从1657年开始,屈身作荷兰人翻译的何斌就一直在台湾岛勘察地形、搜集情报、绘制地图,为收复台湾作准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作《复台》一诗,“十年始克复先基”,并非虚言,他已准备了许久!

不过,当时,郑成功的主要精力在抗清,尚未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

1658年北伐失败后,郑成功抗清形势迅速恶化。

到1660年时,郑成功仅“弹丸两岛,难以抗天下兵”,遂决心东进收复台湾。

为此,郑成功“修整船只,备造军器”,并招募300名熟悉台湾海港、地形的领航员。

同时,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郑成功便派人去见清军提督,请他“奏请议和”,以集中兵力对付荷兰军。

议和失败后,郑成功被迫进行厦门保卫战,并一度送信荷兰总督,表达无图台之心,以麻痹敌人。

可以说,复杂形势下,郑成功手段灵活,但其复台之心始终坚定,准备工作始终在秘密进行!

选准时机

1661年正月,郑成功召集高级将官,宣布“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

郑成功的公开宣布,是找准了时机!

1、清方压力一时缓解。

当时,郑成功的主要对手,舟山安达礼、福建达素部大旗退回了北京,东南沿海只有部分绿营军,这说明清军在厦门之战后,一时难以组织海上攻势。

同时,顺治刚刚去世!

按照惯例,大清国有大丧,暂时不会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因此,郑成功暂时不会有腹背受敌之忧。

2、南贸易风即将到来。

南贸易风,对双方影响都很大。

但是,其对郑成功军的影响,远比对荷兰军的影响小得多。

南贸易风之下,台湾荷兰军要顶风去巴达维亚求援,光是到达巴达维亚,最快需要一个半月,而郑成功军从厦门到台湾,最多两天!

因此,郑成功军有极好的时间窗口,进攻孤立之敌,稳固形势,在敌援军到来前即稳固形势,掌握主动!

精准的时机选择,使外部环境对郑成功军极为有利,郑成功军缓解了腹背受敌的危险。

先取澎湖,进退有据

三月二十二日,郑成功由料罗湾出发,二十四日抵达澎湖。

郑成功巡视澎湖,以此为中转站。

由澎湖出发,不需一夜,就可能直抵台湾岛。

驻扎于此,郑成功可以更好实时根据气象、潮汐,发起致命一击!

进抵澎湖后,飓风大作,舰队难行,粮运困难,许多将领出现畏难之心,建议暂退。

郑成功,等的就是这个时机!

郑成功与其父,久历海洋,对航行有丰富的经验,深知时机已近!

四月初一日夜,郑成功下令继续推进!

四月初二拂晓,雨过天晴,郑成功军抵达鹿耳门外!

暴风雨行军,出人意料,达到袭击效果,而雨过天晴,正利于进攻方认清狭窄通道,突破防线,成功登陆!

巧借潮汐,避实击虚

由于情报侦察得力,郑成功已对战场地形、敌情有了充分了解,遂定下了避实击虚的登陆作战计划。

即:先不攻敌人主力所在的热兰遮城,避开敌人火力控制的航道,只以一部分部队登陆北线尾,监视敌军;主力乘涨潮之机,由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切断敌两城练习,并以主力在敌未设防的禾寮港登陆本岛。

四月初二拂晓,郑成功军抵达鹿耳门外后,郑成功亲自换小船,率一部分兵力登陆鹿耳屿,勘察地形、敌情,并监视敌人,防止敌人调整,控制鹿耳门港,保护主力通道。

当日中午,涨潮,在何廷斌等向导领航下,全部舰队穿过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并迅速在禾寮湾登陆。

不到两个小时,郑成功军即突破敌封锁,有数千名士兵登陆!

控制粮仓,分割敌军,反客为主

早在澎湖出发前,由于飓风所阻,粮草已经困难,如果不能迅速控制粮仓,大军即便登陆,也一天也坚持不下去!

郑军登陆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抢占赤嵌城粮仓!

同时,舰队插入两城之间,切断两城联系,而陆军保卫普罗文查城!

荷兰人缓过劲来,立刻组织三路反击:舰队反击郑军,企图恢复两城联系;另派兵增援普罗文查城;同时,反击北线尾郑军,企图控制鹿耳门港,切断外海与台江联系。

荷兰人的反应还算迅速,四月三日即开始行动。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意外,无非是对郑成功部署的正面反击而已。

郑成功早已有预先安排,更有1天的时间准备,哪里怕他呢?

荷兰陆军以火枪队为主的反击,被预先准备的藤牌兵所败。

荷兰海军比较牛逼,赫克托号等船只装备胜过郑成功军。但是,战场为郑成功预先所计划的战场,郑成功部署火船,烧毁击沉赫克托号,荷兰其他船只分头逃串,舰队瓦解。

如此,郑成功军在登陆次日,即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防御体系,掌握了主动!

巩固形势,胜券在握

荷兰人坚城火炮不是盖的,一时难以攻克。

但是,郑成功对登陆作战的部署,使郑成功已经占据先机,胜券在握!

1、迅速攻取普罗文查城,获取稳固基地。

如果不能迅速攻取一座坚城,郑成功军仍可能面临前有坚城,后有敌援的不利态势。

郑成功登陆部署时,已将重点放在普罗文查城,这是非常精准的选择!

尽管普罗文查城城池坚固,难以直接攻下,但其水源依赖台江。

郑成功军切断敌水源!

坚固的普罗文查城,仅仅坚持几天即投降!

如此,郑成功军在岛上站稳了脚跟!

2、精心部署,瓦解敌援。

郑成功选择南贸易风季发起进攻,为郑成功赢得了巨大红利。

海战失败后,荷兰快艇玛丽亚号即顶风逃亡巴达维亚求援。

玛丽亚号冒险顶风沿着菲律宾群岛航行,整整50天才抵达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军来援时,又因风浪过大,停海上28天才驶入港内,与热兰遮军会合。

荷兰舰队虽强,但郑成功军获得了这么多时间准备,自然不畏惧!

当时,郑成功不但在热兰遮附近扎稳脚跟,还在台湾许多地方建立了统治,根基已固。

由于郑成功军早已反客为主,占据先机,因此,交战以郑成功预料的方式展开。

老办法,尽管郑成功舰队装备不如对手,但在预定战场交战,郑成功的火船、预设火力是能克制敌舰的。

交战仅1小时,火船就烧毁了克登霍夫号,密集火力又击碎了科克伦号,搁浅的两舰三艇也被俘虏。

来势汹汹的援军,就这么被粉碎了!

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已经克服,胜券在握!

不久,荷兰军较出城堡、武器、物资,投降!

收复台湾之战,历时近年。

不过,成功登陆,是其最终取胜的关键。

郑成功经精心准备,找准时机,利用涨潮之机,绕过敌严密防御,出其不意地从鹿耳门港登陆,粉碎了敌人拒我于岛外的企图。

其后,登陆后,郑成功军行动精准、迅速,夺取粮仓,分割敌军,断水破城,牢牢占据了主动。

其后,在漫长的围攻战中,尽管郑成功军依然出现了”围而不言,封而不密“的一些失误,但主动权已牢牢在手,故稳操胜券!

此战,首战即是终战!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郑成功的兵力是对方的二十多倍,如果还拿不下台湾,那才有问题呢!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复明无望、清朝统治日益巩固下的一场战争,此战,郑成功率领大军赶走了荷兰人,让台湾岛重新归于中原王朝。

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凭什么能够成功呢?

一、郑成功的兵力远超荷兰

1661年3月,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3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登陆禾寮港、逼降赤嵌城、包围台湾城。

那么,台湾岛上有多少荷兰士兵呢?大约在1000人左右,有四艘战船。双方的实力完全不对等。

可荷兰人有坚固的棱堡、有险要的地形、有熟练的战术素养,靠这1000人,硬是打了快一年,才逼得揆一投降。

再者,荷兰人在殖民的过程中,领先装备、战术的优势,经常以少胜多,但郑成功的人也太多了,并且悍不畏死、勇猛无比,实在是出乎荷兰人的意料。

兵力上巨大的数量差距,完全弥补了质量上的差距!这是郑成功取胜的第一个原因。

二、荷兰人的战略重心不在台湾

郑成功久攻台湾不下,采取了围困的方式,在周围屯田,搞农业生产,荷兰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耗”得无路可逃了。

在围困台湾城9个多月的时间里,难道荷兰本土不知道台湾的战事吗?当然知道。但对于荷兰这个老牌殖民地的国家来讲,台湾地盘小、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下,根本不值得荷兰人投入大量资源。

当时荷兰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两个殖民帝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呢,放着那些富庶肥沃的殖民地不抢,不远万里来抢台湾?怎么看都不合算啊!

如果荷兰派遣援军,里外夹攻,郑成功绝对悲剧!

三、郑成功掌握了台湾岛内情报

郑成功在台湾有卧底,他就是郑芝龙当年的下属何斌,他精通荷兰语,成为了荷兰人的通事。

荷兰人与郑成功,曾经有一段蜜月期。1656年,荷兰人派何斌去厦门牵线搭桥,希望两地能够通常,还带去了五千两白银、10万支箭和一千担硫磺作为“见面礼”。

何斌跟郑成功谈完”正事“后,又谈起了“私事”,把荷兰人在台湾的兵力部署、岛内详情交给了郑成功,并一直在台湾收集情报。

也就是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前就已经对台湾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尤其是鹿耳门水道的情报,详细到水文、地形、航道、气候、炮台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有卧底,还怕打不赢吗?想想汝瑰厅长、刘次长、沈书记员?

结语:即使是力远超对方、情报充分,郑成功依旧打得十分艰难。

而他最终能够攻下台湾,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双方在接战前,荷兰人的赫克托号火药室引燃发生了爆炸,造成整个赫克托号最终沉入海底。而巴达维亚的援军则是遇到了台风,舰队被吹得偏离了航道……

最后,揆一乖乖地开城投降,带着剩余的荷兰人离开了台湾。最终,他因为失去了“公司重要财产”被流放到荒岛上整整呆了12年!

而郑成功在攻下台湾后不久,也逝世了!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1662年,国姓爷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岛驱逐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通过这一战争,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郑成功本人以及他的部队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韬略和作战决心也是非常让人称道的。

话说郑成功之所以动了收复台湾地区的心思,其压力主要是来自大陆战局的急转直下。自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后,其南方战事节节胜利,统一全国的大局已然是非常明朗。而在此期间郑成功也组织军队北伐,尤其是顺治十五年(1658)的北伐南京之战声势浩大,一度占领艰难四府三州二十余县,列兵于江宁城外,由于轻敌大意败北,元气大伤,尽弃江南之地,只能退守金、厦待机而动。

但是,要命的就是金、厦对于郑成功庞大的部众来说又是弹丸之地,清廷为了扑灭郑成功势力搞了“禁海迁界”的封锁政策,想用经济手段困死郑成功,金厦等地地少人稀,根本就不能作为长久的屯兵之地,郑成功对这事还是非常着急的。

就在这个时候“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来枕头”,台湾岛上荷兰殖民者任命的“长老”,也是郑氏和荷兰人之间的联系人前来劝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岛做为屯兵之地,并将其测绘地图秘密交给郑成功。

《台湾外纪·卷十一》: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黄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

两人真可谓是一拍即合,郑成功不能抑制心中的激动,抚何斌之背说道:“此殆天之使公授予也!”。

郑成功意欲攻台,遂力排众议开始准备,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的正月率领马信等众将领、士兵约2.5万人从料罗湾出发,留部分部队于澎湖,主力向台湾进发,开启了夺岛战争,当然具体过程,大家可以求诸于网络。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郑成功夺岛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以郑成功为首的军事集团策略得当,且执行任务的决心坚定,决不畏难。

郑成功在准备攻打台湾岛的过程中,计划执行中不可能密不透风,荷兰殖民当局派驻台湾的头目揆一对郑成功想要攻打台湾的消息早有耳闻,十分担心,不仅向巴达维亚方面求援,还打听有关郑成功出兵消息。

于是,郑成功为了让揆一放松戒备,开启了一波战略欺骗,毕竟“兵以诈立”嘛!歌词大意就是:我郑成功绝对不会进攻台湾岛的,我和你们荷兰关系好的很,做生意做的好好的,干嘛来打你们,阁下多虑了!

《被忽视的福摩萨》:我多年来与鞑虏交战,恢复国土,戎马倥偬,焉有余暇对此草莽丛生之小岛如台湾者采取敌对行动。

不仅如此,郑成功方面还向巴达维亚派遣往台湾地区援兵的总司令樊特朗写信,再三陈述通商之意,重点吐出没有攻打台湾岛的意愿。(至于中间有没有送礼,大家品品就好)

事实证明国姓爷的欺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近况在台湾岛的揆一有一定戒备,但是樊特朗对郑成功的“诚意”坚信不疑,坚持认为郑成功并没有攻打台湾的迹象,他认为揆一这货完全是在没有依据的危言耸听。“所有这一切,在他(樊特朗)来看都是没有根据的,荒谬无稽的,都和老太婆在纺车旁的闲谈一样没有价值”。(从原文来看,揆一因为这事与他梁子结了不小,连篇累牍的咒骂)

于是,荷兰殖民当局对郑成功的进攻根本就是准备不足,尽管揆一有所准备,比如说服役期满的军队延迟退役,但樊特朗方面由于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居然只留给了揆一600名士兵、2艘战船和1艘传递消息的快艇,而将大部分战舰和所有军官撤离台湾,返回原地。郑成功的战略欺骗有效削弱了荷兰对台湾地区的守备力量。

而郑成功的决心也够坚定,他的行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澎湖遭遇了风浪,强行挺进,“冰坚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断岛受饿也?”,荷兰殖民者根本想不到这么恶劣的天气,郑军真敢来。当时鹿儿港海面上出现郑军船只的时候简直让荷兰人惊掉了下巴。

《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昨晚整夜至上午,有浓雾,不能远望。雾散后,有数不清的中国木船聚集在北线尾港口,桅墙多得像光秃秃的树林。我们不胜惊异,连长官本人都想不到,不知是友是敌。

二、郑军士兵战斗力强,加荷兰士兵极为轻敌。

郑成功在登陆台湾前,可谓在情报工作上做足了准备。而荷兰人对郑成功的军事力量简直堪称一无所知,像援台荷军司令樊特朗之所以充满自信的将主要军事力量调出台湾岛,不仅仅是他认为郑成功不会进攻台湾岛,就他看来即便郑氏发动进攻也不足为惧,“他们不能算是士兵,只不过是一些柔弱的家伙而已”

而荷兰殖民者的上尉贝德尔更加自信了,这货曾经在1652年镇压过台湾本岛的郭怀一起义,就以为郑成功麾下的武装力量和临时起事的农民差不多,盲目自大,“据荷兰人估计,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他们对整个中国民族都是这样看法:不分农民和士兵,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一个不是胆小而不耐久战的,这已经成为我方战士不可推翻的结论”

贝德尔认为“国姓爷士兵只不过同可怜的鞑靼人交过锋,还没有同荷兰人较量过;一旦和荷兰仁交战,他们便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把笑脸变成哭脸”。都不知道这勇气是谁给的,人家八旗重骑兵面对郑成功的铁人军好歹一口气打了多个回合才败,而荷兰人的火枪队面对郑成功的重建铁人军基本不能撑一个回合就溃散了。

然后,贝德尔的200~300殖民军被郑成功的部队顶着排枪不计生死的冲锋吓得惊恐不已,抱头鼠窜,连自己都说没有组织像样的抵抗,“许多人甚至还没向敌人来火便把枪丢掉了”,贝德尔及其部下118人被砍死。

事实上,野战不能得利的荷兰殖民者,在人数远远少于郑军的情况下只能守城,陷入郑军的重围,这样就将主动权交给了郑军,赤嵌城和热兰遮城成为孤立的两点,被切断联系并包围。

而相继增援台湾的两股荷兰殖民者,第一位克伦克由于怯战,直接向日本驶去。而第二次由考乌率领的船队在联合台湾岛荷军进攻无果后也去往巴达维亚,不再救援。台岛荷兰殖民者至此孤立无援,只能在围困中走向投降。

三、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岛的土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

荷兰自占领台湾后,对生活在台湾地区的土著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与剥削,这就连殖民者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把我们看成和谋杀者、暴君、海盗一样”。荷兰殖民者在台湾本岛杀人放火,奴隶贸易可谓是无恶不作。

正因为如此,在郑成功的部队登临台湾岛后,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有几千中国人出来迎接他能,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郑成功部打击荷兰侵略者的行动得到“中国居民中的二万五千名壮丁的帮助”

就连天气都站在了国姓爷的一边,在郑成功到达鹿儿门的时候,潮水大涨,船只可以顺利通过。

总而言之,国姓爷收复台湾岛,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当彪炳史册,光照千古!

引用文献:《台湾外纪》、《从征实录》、《被忽视的福摩萨》、《难忘的东印度旅行记》、《巴达维亚城日志》、《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数百艘船、两万多名将士东征,舰队行驶到鹿耳门后,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能否顺利完成登陆。

当时荷兰的兵力主要驻扎在大员岛的热兰遮城及对岸的赤嵌城,在大员岛附近有两条主要的航道: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曲折迂回,且海水较浅,大船难以进入。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荷兰人在此修筑热兰遮城堡,所以南航道处于城堡炮火打击范围。

问题来了:南航道适于航行,却有密集炮火;北航道没有炮台威胁,但不适合航行。怎么办?在东征之前,曾作为荷兰人翻译官的何斌通过自己的观察,认为北航道的泥沙长期受到潮水的冲刷,或许会冲刷出一条较深的港道。他指使心腹郭平乘坐一条小船,假装钓鱼,在鹿耳门与赤嵌城之间用竹篙探测水道的深度。结果令何斌激动不已,海底果然被冲刷出一条可供船只行驶的港道。如果是涨潮,航道可有四尺多深,足够行驶战船。何斌将所勘探的鹿耳门水道绘在地图上,并且亲自为郑成功的舰队导航。

郑成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把赌注押在何斌身上。尽管何斌事先作过勘探,可是这不是一两艘船要通过,而是数百艘船,一旦搁浅,前进不得也后退不得,那就惨了。要顺利使整支舰队通过鹿耳门水道,还必须有潮水的配合。潮汐有个规律,每逢初一或十五时,总是比较大,此时港道的水位也最高。郑成功抵达的这天,正是四月初一,大潮!

按常理说,鹿耳门航道很狭窄,平常只能两条船并行,这一天却十分意外,潮水特别大。《先王实录》中,曾参加台湾战争的杨英写道:“先时此港颇浅,大船俱无出入,是日水涨数尺,……亦天意默助也。”《台湾外纪》也写道:“水比往日加涨……加涨有丈余。”国姓爷选择在大潮时通过鹿耳门港道,在时机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不仅如此,这一天竟然是罕见的特大潮,真是有如神助,不仅是一般的小船,甚至连舰队中的大船都顺利无碍地入港道。

荷兰人根本没有料到如此大规横的舰队竟然可以通过鹿耳门水道,他们并没有建任何炮台来封锁此航道。这次大规模登陆的成功,为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由于荷兰殖民者对东南的骚扰,严重影响到明朝大将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反清复明战争。而郑成功在反清复明事业开始不久则有意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61年,全国大陆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势力被压迫到以厦门、金门为中心的一隅之地,而且清廷发布迁界禁海令,将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并严禁船只下海,对郑成功势力构成严重威胁。于是郑成功下决心集中兵力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

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大军分乘数百艘大小战舰以从台湾逃回大陆的中国人何廷斌为向导,开始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征程。

舰队经过一昼夜航行首先抵达澎湖列岛,在这里停留近一周,根据岛上群众提供的消息,郑成功决定选择趁着4月2日台湾鹿耳门涨潮的时机,航渡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台湾。

台湾海岸线很长,可以登陆的地点也很多。鹿耳门位于荷兰人设在台湾主要据点赤嵌城、热兰遮城附近,扼两城之要害。一旦进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但是鹿耳门地势险峻,从这里登陆有南北两个航道。南航道处在热兰遮城和赤嵌城荷兰人火炮射程和夹角之内,郑军很难突破。北航道位于赤嵌城西北处,因为航道迂回曲折,水浅沙平,不利于大舰队航行,因此荷兰人在此没有设防,仅仅在鹿耳门口沉塞了几艘大船,以为可以阻挡敌军。

郑成功根据何廷斌所献的地图及实地考察决定利用北航道涨潮的机会在此一举突破。

4月2日黎明,郑成功舰队抵达鹿耳门港外。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军舰队何廷斌引导下按图迂回,顺着污泥中的港路,徐徐驶入海湾,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

郑军从天而降,令荷兰人大惊失色,急忙派军舰拦阻,然而为时已晚。郑成功率军从中午开始航渡,至傍晚就全部突破这条险阻的航道,在赤嵌城西北约10里的禾寮港开始登陆。岛内各族人民得知郑军登陆,也都接踵而至,争先恐后的用各种工具帮助郑军登陆。

郑军登陆成功,一举将赤嵌城和热兰遮城间的海陆交通封锁,同时向赤嵌城发起攻击。经过强攻和断敌水源,仅仅五天就拿下了荷兰人设在台湾的一个坚固要塞,并打垮荷兰人从海陆两路发动的反击,击沉其主力舰1艘,击伤2艘,毙伤俘虏荷兰士兵600余人。

热兰遮城由于城池坚固,荷兰人火力强大,郑军强攻不克,于是采取持久围困的战法。经过八个月的围困,至当年年底,热兰遮城弹尽援绝,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在绝望之下向郑成功投降,然后率残部全部滚出台湾。

从此,被荷兰人霸占长达38年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挥师东征,驱荷复台的伟大斗争,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终于赢得了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