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雍正帝娶了年羹尧的妹妹,按雍正的说法,是“皇考嘉其端庄贵重,特封为亲王侧妃”,可见,年氏成为雍亲王侧妃是康熙亲自指婚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还是要打个问号?

年氏入府的确获得了较高的地位,排序仅次于雍亲王嫡妃。而另一位侧妃李氏,虽此时已为雍亲王生育了多位子女,但地位却不比年氏。即使雍正帝即位后,年氏封为贵妃,而李氏仍旧比她低一等,仅封为妃。

那么年氏作为汉家女子,她是如何进入皇室眼中的呢?又为何深得雍正的宠爱?这其中有无政治利益上的牵绊?我们先从年氏的家族说起。

年氏家族不一般的历史

年家的族姓原本姓严,祖籍是安徽怀远,后因“严”被讹化成“年”,遂以年为姓。明朝成化年间的户部尚书年富,就是其家族中人。

明朝后期,年氏家族迁居辽东广宁。到明清之际,年羹尧的曾祖年有升一家被清军裹挟入旗,归至汉军镶白旗下。顺治十二年(1655年),年羹尧的祖父的年仲隆考中了进士,历官知州,年氏家族开启了上升之路。

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遐龄已官至工部左侍郎、湖广巡抚,康熙四十年(1701年)署理湖广总督,成为清王朝的高级官员。所以说,到了年羹尧父亲年遐龄这一代,年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已然很高了。

年遐龄子女较多,比较出名的有长子年希尧、次子年羹尧以及幼女--雍正皇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

长子年希尧比年羹尧大八岁,他借着父亲、弟弟、妹妹和妹夫的光,官至左都御史。不过他这个人有点怪,官虽大,但对做官的兴趣却不浓厚。

他的志趣全在学术、艺术方面,在几何学、透视学上颇有造诣,还著有《视学》、《测算刀圭》等著作;精于绘画,工山水、花卉;还爱音乐,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还涉猎了医学方面,著有《集验良方》。

此外,他在陶瓷烧造方面也卓有成效,曾担任过景德镇御窑厂的监督,研制出了十几种颜色的珐琅彩颜料。风靡于世的雍正瓷,很多都是由他主持烧制的,世称“年窑”。

再说年羹尧,我们就更熟悉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有着出色的表现,但影视剧中对他的刻画还是太片面了。实际上,年羹尧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全才。

年羹尧出生在“康乾盛世”的起步阶段,虽然是庶出,但身份一点没有影响到他的前程。首先,他是一位学霸型的人才,2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学习。24岁通过散馆考试成功留馆,任职翰林院,官从七品。27岁左右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之后一路升迁,正六品的侍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正三品的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他还曾出访过朝鲜,担任过四川巡抚。也就是在担任四川巡抚的时候,他得到了文转武的机会,锻炼出了一身军事才华。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年羹尧是幸运的。他这匹千里马不仅早早得到康熙的赏识,而且也引起了大学士明珠的注意。明珠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年羹尧,而且在孙女不幸离世后,又继续从他的权利集团中找了一位宗室格格,介绍给年羹尧做了继妻。

虽然我们总想把生活与工作分得清楚些,但在现实中,生活与工作常常是搅和在一起的。年羹尧的两次婚姻,为他带来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为他日后的政治选择埋下了隐患,这是后话。

我们再来看看年遐龄的老来女--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帝的后妃不多,皇后、皇贵妃、妃一共才七位,其他的不超过二十位。有人说,与女人相比,雍正帝更喜欢权力。

雍正帝是有名的工作狂,此言不假,他不巡幸,不狩猎,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有人统计,雍正朝现存的汉文奏折和满文奏折有四万多件,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怪不得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这是在他当了皇帝之后的事情,在他没当皇帝的时候,他还没这么拼命。

他也是个男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难逃”食色性也“的轮回。从康熙五十四年到雍正元年,九年时间里,有一个女人为他生育了三子一女,而其他妃嫔均无所出,这个女人就是《甄嬛传》里华妃的原型年贵妃,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了。

年贵妃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嫁给了雍亲王胤禛为侧妃,她与雍正在年龄上相差较大,类似于大叔恋的那种,但婚后她与雍正的感情倒是十分和谐,在地位上也备受重视。

我们汉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满蒙等民族实行的是多妻制,因此,侧妻也算是妻,其地位比正妻略低,但又远高于小妾。在《清会典》中记载,亲王侧妃冠顶饰东珠九颗,比亲王嫡妃仅少一颗,比郡王级的嫡妃还多了一颗。可见,侧妻的地位在康熙朝时还是很高的。

皇子、亲王的侧妃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从已生育子女的小妾当中提拔出一位;其二,就是由皇帝直接从八旗秀女中选出,指婚给皇子、亲王。不同的方式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地位,后者方式选出的侧妃远高于前者,因为参选秀女的女子多半出自官宦世家。

因此,雍正说年氏是经康熙亲自指婚给他的,这个说法也没有问题,同时也证明,年妃的身份地位和相貌都是很出众的。

康熙五十年,也正是九子夺嫡争斗比较激烈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在干嘛呢?

雍正帝为何要娶年羹尧的妹妹?

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是年羹尧事业的爆发期,升侍郎、出使朝鲜、外任封疆,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命运与雍亲王扯上了关系。

也在这一年,四阿哥胤禛晋封为雍亲王,爵位提高,也就意味着配置也要提升。按照当时的制度,皇子一旦封有爵位,离开皇宫独立居住,那么他本人的户籍就要被编入下五旗中的一旗,称为“皇子分府”。

分府后的皇子,根据各自所封爵位的高低,在本旗内就要占领一定数量的佐领,那么佐领内的人口,也就自然划拨到了皇子管辖。那么问题来了,皇子分府后所占据的佐领从哪里来呢?

主要来源就是通过从原有王公的佐领中做切割,这也是清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铁帽子王”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所属的佐领就被划拨到了新晋封的雍亲王名下,从此,雍正与年羹尧也就形成了主属关系,但此时两人并不熟。年羹尧一直在外任,中间仅有一次回京述职。

按照清朝惯例,宗室王公纳娶侧室,其选择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管佐领之内。康熙之所以把年羹尧的小妹指婚给雍亲王,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胤禛爵位提升后的佐领换拔,并无明显证据指明雍正娶年羹尧的妹妹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是,也不能纯粹的将政治利益排除在外。

如果说娶年家小妹纯属偶然,那么在娶了年家小妹之后,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就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了。他们之间,除了是主属关系,又多了一层郎舅关系。这种多重关系,最终在他们之间引发了化学反应。

年羹尧自身的婚姻关系,决定了他自然是倾向于明珠一系的权贵们,明珠家子孙众多,联姻对象相当广泛,多是高门大户,涉及的重要宗室就有英亲王、康亲王、肃亲王,还有八爷党的胤禟。

年羹尧作为明珠家的孙女婿,早早就被缠绕进权力中心,特别是他与皇九子胤禟之间的联系,为年羹尧日后带来了很大麻烦。

自打雍正有了夺嫡之心,自然也就暗中组织起了自己的人马。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绝不能倒向对手,此时的年羹尧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最终,雍正将其降服于手下,主属关系、郎舅关系,还有他自己的才华,三者在其中都起了作用,年羹尧也凭借雍正的爱戴,一步步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高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能排除这是一桩政治婚姻,但雍正对年贵妃却是至臻至爱的。

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不少影视剧中,都为年贵妃起了名,如年世兰、年秋月等,实际上关于她的名字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一般称之为年氏。

年氏身体羸弱,与雍正十年间虽孕育了四个孩子,但没有一个孩子活到成年,这种状况是否与母亲身体素病有关,我们不得而知。

雍正即位后,立马就封她为贵妃,名号仅次于皇后。她虽深得雍正宠爱,但从不侍宠而娇,做事也相当有分寸。比如,她回家省亲后,回宫后也会把所见所言主动向雍正汇报。凡是家里送来的信件,她也是先送给雍正阅看,然后才自己看。

可见,她对雍正相当了解,雍正的怀疑精神是很强的,年氏的所做所为完全消除了雍正的任何猜忌,也从客观上反应了年家的情况。大概这也是雍正钟爱她的原因之一。

随着雍正与年羹尧关系的恶化,年贵妃的身体也越来越差。雍正三年(1725年),年贵妃重病卧床,雍正为了为她冲喜,特将年贵妃的位号提升了一个档次,升为皇贵妃。

按清宫规制,皇贵妃是皇后的继任者,皇后在世,一般不立皇贵妃,以免给皇后压力。但最终年贵妃还是去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二,年贵妃在圆明园病逝,雍正痛苦万分,他自责地说“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

年妃死后,雍正帝休朝五天,诏令亲王以下、宗室以上五日不跳神,不还愿,均为年妃穿戴孝服,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及有封爵者一律到圆明园安奉年妃,还决定死后与年贵妃合葬在一起。

有人说,年妃受宠纯属由于年羹尧的关系,没错,雍正是需要年羹尧这样的人才。但如果客观的评价,但凡一个男人,在他的心中总会住进一个他钟爱的女人。不论雍正有多么“唯利是图”,在他的心中也是一样的。

或许正是因为爱,在年贵妃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没有处死年羹尧。年妃过世仅一月,年羹尧就被处理了。而对于年氏家族的其他人,雍正并未波及太多,这难道不是因为爱吗?

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所谓清朝“禁止满汉通婚”其实压根儿就是个讹传,清朝真正流行的是“旗民不婚”。

年羹尧的确是汉人,但同时他也是旗人,其先祖时期就被编入了汉八旗当中,而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自然也是旗人。

清代皇帝的后宫嫔御之中,并非只有满人,出身汉八旗者多如牛毛。

满汉之别与旗民之分

清朝的建立者,是来自于山海关外的满洲人,他们入关之后,奉行严格的族群区分,不过相较于通俗所说的满汉之分,说清朝区分的是旗人与民人更准确。

实际上,清代对于身份群体的区分,并不在于满汉,而在于是否在旗。

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亦或是蒙古人、锡伯人等,只要拥有旗籍,那么就属于旗人,只不过旗人分成满洲、蒙古与汉八旗而已。

除了旗人之外,没有旗籍者自然就被称作“民人”,而在清代民人并非只有汉人,只不过是因为汉人中的民人非常多,所以有人产生了误解。

清宫选秀之时,大量出身汉军旗的秀女就是最好的例证,清代有诸多汉姓之后加一个“佳”字的满洲姓氏,原本几乎都是民人,因与旗人通婚而抬旗改姓。

并没有明文规定满汉不婚

事实上,纵观清代的所有文献,都没有说旗人与民人之间、满人与汉人之间不能够通婚,只能说在清朝时期这只是一种惯例,并非明文法律的要求。

《清史稿·世祖本纪》:

顺治五年,帝诏谕:方今天下一家,欲其辑和亲睦,莫如联姻一事,凡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皆从其原。

换言之,清代非但没有法律说禁止满汉、旗民之间不得通婚,反而还曾有明确的鼓励。

晚清时代,慈禧太后颁布懿旨:唯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清朝满汉、旗民之间通婚不多,主要是因为风俗上的差异而已,可不多归不多,但并非没有,即便宫廷之内也是司空见惯了的。

只不过,在清代的《永宪录》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

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与汉人联姻。

这算是清代罕见的有关满汉之间通婚的明确规定,是说满洲的正室不能够是汉女,然而《永宪录》只是一本杂史笔记,存在着大量缺漏之处,并不足为凭。

从现实来看,清朝旗民之间虽然主流上不通婚,但并非全然没有,主要是两种:

一,汉女嫁给旗人,然后汉女抬旗;

二,旗人女子嫁给汉人,从此出旗,子孙后代也无法再享有旗人优待。

通常来说,清代绝大多数都是非旗人出身的女子嫁给旗人,然后被抬旗,而旗人家庭的女子嫁给民人的情况少之又少,极其罕见。

年羹尧的妹妹完全有资格入宫

清代的后妃择选与以往的朝代不同,主要是通过选秀制度拣选,而选秀分成八旗选秀与内务府上三旗选秀。

八旗选秀,也就是从满、蒙、汉八旗家庭中选择秀女,直接充入后宫,而内务府选秀的范围是上三旗世代包衣,他们选的秀女是做宫女的,不过也有升格为嫔御的机会。

说起来,清代宫廷之中的女眷,全都是旗人出身,宫女也都是包衣,并非民人。

年羹尧出身安徽凤阳府,其曾祖原是明朝臣子,但在松锦之战中被后金俘虏为奴。

顺治十二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考上进士,从此年家脱离奴籍,而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更是一路做到了湖广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

也就是从年羹尧的祖上开始,年氏一族就被编入汉军旗之中,原属汉军镶白旗,所以年羹尧的妹妹是旗人,是有完全的入宫资格的。

年羹尧有个妹妹,即敦肃皇贵妃年氏,与年氏一族的其他人一样,原本就隶属于汉军镶白旗之列,就已经算是旗人。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获封亲王,年氏一族所在的佐领被划归雍亲王管辖,成为了雍王府的属人家仆,年氏后被康熙帝赐给了胤禛,册封为侧福晋。

雍正帝登基后,年氏被封妃,她也成为清代首位汉女出身的贵妃与皇贵妃,而年氏全族被抬旗入汉军镶黄旗。

在抬旗之前,年氏一族就已经是旗人,只不过地位不高而已,随着年氏一族的崛起,他们被抬入了地位更高的镶黄旗之中,但这也只是内部地位提升。

纵观整个清朝,汉人出身的后妃比比皆是,甚至于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氏也是,说清代不允许满汉之间通婚,完全就是个笑话。

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年羹尧的妹妹,很多小说、影视剧里叫她年世兰;《雍正王朝》里叫她年秋月。但很可惜,正史里她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女人一样,虽然贵为皇贵妃,但是没有名字,或者说名字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只称之为“年氏”。

年氏命很好,深得雍正宠幸,生前同床、死后同穴。但是运气很差,她为雍正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儿子中最长的活到了6岁,否则很难说大清帝国的继承人还会不会是弘历?

但是就大家所知道的年氏是汉人,有满汉大防的存在,年氏还能做到贵妃?甚至孩子还有可能成为大清的继承人?

其实说得不太准确,年氏是旗人。虽然他们祖上是汉人,但是早年他们就入了旗。事实上满洲并没有什么太明确的民族之分,但是的确与严格的旗籍之分。清朝的后宫里实际上充斥着大量的在旗汉人。

要说明白年氏的身份,这就要说到年家的前世今生了。

其实年家原本不姓年,而是姓严。从元朝开始,就是安徽滁州的世宦家庭。年家太曾祖父是严孟旸在元朝时就是万户侯,到了明朝开国,全家避祸怀远,阴差阳错,户籍登记的时候,登记成了年,这样一来,年家也就接受了,因为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年家很快就在明朝崛起了,再度成为世宦家庭,年氏的高祖父叫年富,很不凑巧,竟然和年羹尧的儿子同名,但是这人比年羹尧儿子厉害多了,《明史》上有个《年富传》说的就是他,历任吏科给事中、陕西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兼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山东巡抚、户部尚书等职,先后经历了明成祖到明宪宗,共计五朝,死后谥号”恭定“。

所以年家本身在明朝虽然官不是很大,但是的确是世家。到了明朝末年,迁到东北的年氏的祖父年仲隆在松锦会战中被俘,族人被收编入汉军包衣佐领下,成为满人奴隶,后来又随着清军入关。

但是年家人的确比较厉害,年仲隆在顺治12年(1655年)乙未科科举考中进士,脱离奴籍,成为了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事实上从这一代开始年家就已经脱离了奴籍了。所以《雍正王朝》里,说年家兄妹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实际上只要往前倒退两代就合理了。

但是年家一旦脱离了奴籍,立刻就开始飞黄腾达了。

顺治15年,年家就开始外放了江南了;到了年氏父亲年遐龄这一代做到了湖广巡抚,年遐龄因为提出并试行了“湖广七府亩税新制”(摊丁入亩的前身),逐步成为了康熙的心腹,因此年遐龄子辈这一代更是深得康熙宠幸。

年遐龄的大儿子年希尧从一个笔帖式做到了安徽布政使、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

年遐龄的小儿子年羹尧科举出身,康熙48年,以最年轻的大学士身份外放四川巡抚,文人掌兵,最终在康熙年间做到了四川总督;

年羹尧入川同年,康熙封胤禛为雍亲王(升胤禛为亲王,就是多给一个娶侧妃的名额),并指配年遐龄幼女年氏为雍亲王胤禛的侧妃。

所以很显然是康熙为了拉拢控制年家的一场政治婚姻,而用来拉拢年家的,正是皇四子雍亲王胤禛。

但事实上,胤禛和年氏结婚后,感情也是甚笃,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

第一,雍正即位后,就立刻将年氏一族在正白旗、镶白旗及正黄旗包衣佐领下家族成员170余丁全体抬入镶黄旗,紧接着就封年氏为贵妃。

第二,从年氏嫁给胤禛到年氏临终,基本上承包了雍正的所有子嗣,特别是第八子福惠(弘晟)6岁卒,后追赠和硕亲王,谥“怀”;

第三,雍正3年11月份年妃薨,到了12月就赐死了年羹尧。可见雍正有多么在乎年妃,对年羹尧的处理一直等到年妃死后,才动手;

第四,一等公、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并没有牵涉到年家其他人。年希尧甚至还被重新被起任,先后担任过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所以都是雍正的瓷器品味高,多少也跟年家的品味有关。

所以,年氏理论上应该是长得非常漂亮,漂亮得动人心魄。这使得她和雍正建立了非常深厚且超越了政治婚姻的感情基础。反正雍正爱她,那么身份不够,可以敕封;旗籍资历不足,可以抬旗籍么。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清朝时期有着“满汉不通婚”的祖制和传统,但是真实的情况并没有“满汉不通婚”,只有“旗民不通婚”。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辽东地区的汉族百姓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一系列民族仇视政策,汉族的官员和百姓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和压榨,这极大的激化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满汉不通婚”就是对于汉族百姓的民族仇视和压迫政策之一,为的就是降低汉族百姓的地位,同时削弱汉族文化对于当时女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在攻打抚顺过程中,招降了时任抚顺最高军政长官即千户守备御官、游击将军的李永芳。李永芳的阵前投降,让努尔哈赤以极小的代价在攻下抚顺,并且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之后努尔哈赤也没有食言,将李永芳任命为三等副将,并且按照约定将自己的孙女、即贝勒阿巴泰之女嫁给了李永芳,李永芳也就此摇身一变,成为了额附副将。而李永芳迎娶努尔哈赤的孙女,也成为了在努尔哈赤时期屈指可数的“满汉通婚”的案例。

皇太极继位后金大汗后,改变了努尔哈赤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而在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继位,然而此时的大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大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多尔衮专政”时期。

在定都北京后,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但是他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

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人可以结婚,但是汉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俗称“旗内通婚”。

而这期间,最有名并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期内通婚”,便是顺治皇帝迎娶了汉军正蓝旗固山额真佟图赖的女儿佟佳氏,而佟佳氏之后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三子玄烨,这便是后来的康熙皇帝,佟佳氏也在日后被追封为孝康章皇后。

而康熙皇帝本人也迎娶了数位出身于汉军旗的后妃,其中也包括了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表姐妹,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悫惠皇贵妃佟佳氏。

由此可见,当时的“旗内通婚”已经是非常普遍且盛行。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时掌握权力的慈禧太后发布懿旨:

“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彻底废黜了“旗民不通婚”亦或说“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年羹尧的家族,在顺治朝时期就已经正式进入了汉军旗籍,后又被康熙划归给了雍正辖属。

年家本是明朝的官宦世家,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松锦大战中,年家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被编入汉军旗包衣佐领下成为仆役,之后便随同顺治皇帝入关。

顺治十二年(1656年)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使得年家就此脱离了奴籍,被编入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册封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为雍亲王,并将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下以及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下全部划给了雍正。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全家正式被划归由雍正统领。

由此可见,年羹尧家族隶属于汉军镶白旗下,属于“汉军旗人”,其妹妹年氏嫁给雍正,并不违背“旗内通婚”的传统和制度,因而也就是属于顺理成章且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年氏是汉族人,就对这门婚姻感到惊讶了。

年羹尧的妹妹能够嫁给雍正,更多的还是因为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的关系。

康熙五十年(1710年),在康熙皇帝的指婚安排下,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迎娶了年氏为王府侧福晋,而年氏在府上的地位也是仅次于雍正的正室大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而康熙之所以如此安排,根本原因还是处于对年羹尧和年氏的父亲,时任时任湖广总督的年遐龄的赏识。

年遐龄纵横官场几十年,一直秉着谨小慎微、作风低调的为官风格与态度,再加上其勤政爱民,深得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拥戴,使得康熙皇帝对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并且对于年遐龄,康熙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也正是处于对年遐龄的赏识,康熙皇帝才会安排雍正迎娶了年遐龄的女儿,同时也是年羹尧妹妹的年氏为王府侧福晋。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年氏因为年遐龄的关系可以嫁入王府,年羹尧也是沾了年遐龄很大的光。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的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就被康熙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这一年年羹尧 还不到三十岁,并且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就已经成为了川陕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以如此年轻的年龄就身居高位,并且在能够得到快速的升迁,除了年羹尧本人的能力与实力外,康熙对于年遐龄的赏识和器重,也直接影响了康熙对于年羹尧的态度与评价。

反观与年羹尧同年考中进士,同样是名臣之后的张廷玉,运气是远远不及年羹尧,终康熙一朝,张廷玉所担任的最高级别的官职是吏部侍郎,与年羹尧的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的。

而这其中,年遐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满族这个概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大普查时才最终形成的,满族与满洲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与旗人更加不是同一个概念。

满洲人未必是满族,满族也未必是满洲人

因为界定标准不同,满族与清朝的满洲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满洲人不仅包括最早的女真人,还包括后来被俘或主动依附的其他民族之人。如后金、清朝两次对李氏朝鲜战争中俘虏或归附的李氏朝鲜人,他们被编入了满洲八旗的包衣牛录。时间一久,这类人自然就成了满洲人了,清高宗乾隆帝两个儿子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就属于这一类人。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大普查中,这类似的后代如果依然保留了朝鲜族的民族特征,仍然是可以被划入朝鲜族的,不一定就全部都属于满族。再如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蓉,她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但是却不属于满族,郭布罗氏家族后来在民族大普查中被划入了达斡尔族而不是满族。甚至一些早期被编入满洲八旗包衣牛录的汉人,以及到晚清时还没有出旗为民的汉军旗人,后来也被划入了满族。但是,从民族渊源而言,其实这些人祖上都是汉人。

年羹尧到底算不算满族

年羹尧到底算不算满族人这个问题有待商榷,这就好比是问汉朝及之前的华夏民族到底算不算汉族一样,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生搬硬套古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年羹尧不算满洲人!年羹尧的旗籍隶属八旗汉军而非八旗满洲,最初隶属汉军镶白旗,后来抬旗抬入了汉军镶黄旗。而年羹尧家族所在的牛录恰恰就是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晋封雍亲王之后分得的旗份之一,这就是年羹尧被称为雍正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实际上,年羹尧出生于高级官僚家庭,其父年遐龄曾经担任过湖广巡抚、署理(代理)湖广总督,是妥妥的封疆大吏!年羹尧根本不是什么“家奴”,而是“官二代”,而且是“省部级高官二代”!

满汉不通婚的认识误区

对于满汉不通婚这个概念,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清朝从来就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说法!准确说,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应该叫做“满洲与汉民不通婚”。那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清初,许多被俘和主动归附的汉人被编入了八旗汉军,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还被编入了八旗满洲的包衣牛录。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就被编入了八旗满洲的包衣牛录。因此,虽然仍然是汉姓,曹氏家族却是满洲人,这就是清朝所谓的“包衣汉姓人”。再如清仁宗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她原本姓魏,也属于“包衣汉姓人”之列。只不过因为嘉庆帝的缘故,魏氏家族全族被抬旗抬入了八旗满洲,成为了满洲人,连姓氏都由魏氏改为了满洲姓氏——魏佳氏。但是,从民族渊源而言,魏佳氏其实就是汉人,不是吗?

魏佳氏的例子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满汉是可以通婚的。不仅满洲人可以和八旗满洲的包衣汉姓人通婚,与八旗汉军通婚也是可以的。清圣祖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家族,原本就隶属八旗汉军。虽然后来佟国维说他们原本就是满洲人,还上书外甥康熙帝要求官方认可他们满洲土著的身份。但是,佟佳氏家族早年被编入八旗汉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换言之,不仅满洲与汉军可以通婚,他们所生的儿子还有资格继承皇位!而年羹尧家族就是八旗汉军出身,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嫁给雍正帝作侧室,并不违反当时的制度。

再举个例子,康熙帝的序齿皇次子、皇太子胤礽的嫡福晋瓜尔佳氏,她的父亲石文炳和佟国维家族非常类似,自认是满洲土著,早年却被划入了八旗汉军序列,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改入满洲正白旗。皇太子都可以娶八旗汉军女子为正妻嫡福晋,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纳年羹尧的妹妹为侧福晋又有何不可呢?

实际上,所谓“满汉不通婚”指的是满洲与汉民不通婚,与包衣汉姓人、汉军通婚是不受限制的。而且,皇帝拥有无上权力,就算是想纳哪位汉民女子为妃嫔,无非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对于皇帝而言,想要给某汉民一个旗人身份,并不困难!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很可能就是经过某些“技术操作”而成为旗人的汉民女子。如果真是这样,那年羹尧的妹妹嫁给雍正帝为妾,就更加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年羹尧不是满族,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满族是个近代概念,清朝没有满族这个概念。只有满洲里这个籍贯。

旗人是籍贯,不是民族。

任何民族都可以凭借军功或者婚嫁入籍为旗人籍贯。

旗人是有响银的,就是所谓铁杆庄稼。

旗人嫁给民人取消领取响银资格。

生的孩子也没有资格领取响银,叫开出旗籍。民人嫁给旗人,就得到领取响银资格叫抬旗,但必须是旗人的正妻,或者高官,王爷,皇帝的有品级的夫人。

其实是类似现代上海户口的户籍制度,并不是什么民族政策。

清朝年间中国也没有民族概念。民族概念是清末西方人坚船利炮强行灌输给近代中国人的。另外,立军功可以抬旗,犯事会被出旗。

所以你问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年羹尧是汉人,但人家是满洲里籍贯。

是旗人,旗人嫁给旗人很正常,其实就算年羹尧妹妹是民人,民人嫁给旗人也可以抬旗。抬旗了自然就是旗人了。

改个籍贯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