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李总政变何止杀了三个女人,明明还有一个重量级的女人,加起来,共是四个女人。在这四个女人当中,能够掀起风浪的人也就只有两位,另两位虽一位身份显贵,一位才华横溢,但要搅动大唐政坛还欠些火候。
那么这四个女人分别是谁呢?懂历史的可以走了,想了解历史片段的可以留下细读,待俺娓娓道来。
大唐的转折点在大唐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拐点,一个是武周篡唐,另一个就是安史之乱。武周篡唐直接导致了唐朝短暂的覆灭,而安史之乱则导致了大唐彻底走向衰落。
武则天强势的性格,铁腕的管理风格,强行将大唐摁下,建立了武周帝国。她虽然延续了大唐的辉煌,但也搅乱了大唐政坛,使得武周一派与大唐子孙不断地在政坛博弈,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在武周帝国成长起来的两位女性,一位是太平公主,另一位是上官婉儿。前者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说政治筹码更合适一些;后者是武总的贴身秘书。这两位在政坛相当活跃,从武周一直活跃到了大唐再次翻盘。
太平公主的身份很尴尬,本是大唐公主却又背着武氏家族媳妇的名声。如果没有这双重身份的约束,她也极有可能成为大唐的第二任女国王。作为李唐的后代,她可以说是武周与李唐的一座桥梁,在此中间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不过她最看重的东西不是身份,而是权力。
在武周时代,她把母亲武则天哄得很开心,又是接受母亲安排的联姻,又给母亲送男宠,武则天对这个女儿相当满意。不过武则天不知道想没想到,将她赶下台的“神龙政变”,自己的好女儿太平公主也是骨干分子,而且恐怕自己最信任的女秘书上官婉儿也参与到其中。
太平公主作为李唐子孙参与其中实属正常,因为武则天终老之时,如果皇权落入武氏子孙手中,和她一个外姓人也没多大关系,相反,如果继续延续李唐,那么无疑会增加她在政治上的筹码。但是上官婉儿瞎起什么混呢?
神龙政变事发时,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82岁了,上官婉儿才40岁左右,她得为自己考虑后路,必须要进行站队选择,选谁那是很明确的,当时李显已经被复立太子,那选武氏岂不是自寻死路?
更何况,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两人年龄相仿,共同共事服侍武则天多年,选择为太平公主服务,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再看,武则天下台后,上官婉儿就得到了火速的提拔,未经政审就拜了三品婕妤,后又升为二品昭容,受重用程度甚至超过了武则天时期。
试想一个没有参与神龙政变,没有立功的人,她有资格被重用吗?就算上官婉儿有才华,但已是徐娘半老,李显果真喜欢她,也顶多收入后宫,天天做个诗解个闷就行了,何苦还让她再抛头露面呢?
当然,在经历了神龙政变后,太平公主的势力也更加强大了,被哥哥封为镇国公主,与相王李旦的安国王遥相呼应,封户加到五千户,权钱都到手了。
这两位女性就这样从武周过渡到了李唐的回归,接着又在李唐政坛上继续搅动,但是此时李唐子孙中也出现了一个人才,那就是李隆基。他的出现彻底将女人们的政治野心都给熄灭了。
韦后母女乱政李显再次继位后,与他同甘共苦过的两个女人,都得到了他超乎寻常的宠爱。一个是她的皇后韦后,另一个就是他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前者陪着他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后者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光里出生,再加上在亲情的纽带之下,让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李显在流亡的时候就说了,他说,老婆啊,只要我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咱们除了吃香的喝辣的,什么LV、香奈尔统统不在话下,喝豆浆,咱吃一碗,倒两碗,一句话总结就是,你要上天我必成全。
可是,韦后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她的心思不在那些奢侈的生活上,而是更看重于女王的权力。然而这一愿望可不是那么好达成的,要知道武则天能力那么强的女人,为了实现女皇的愿望,费尽心思不说,到称帝也都67岁了,在位也不过短短的十几年。
所以说,韦后你要想称帝,首先你得活个大岁数,不然称帝的漫漫长路你耗不起。但这些话,没人对她说。在她身边还想分得一杯羹大有人在,首当其冲的就是她的女儿安乐公主。
有着祖母武则天当女皇的辉煌历史,也大大激发了李唐女儿们对政治的好奇心,韦后是一位,安乐公主也是一位。
她有一次缠着爸爸李显,非要他立自己为皇太女,李显呵呵一笑,说这自古只听过有皇太子,哪里来皇太女一说呢?安乐一听父亲不乐意,于是便使出自己杀手锏--撒娇,李显扭不过她,于是就随口说了句,容我和大臣们商量一下。
然而李显的一句搪塞之语却引来了一桩祸事,被立为太子的李重俊造反了,虽然失败了,便也为李显的政权敲响了警钟,如果你不努力工作,必然有人让你丢了工作。
不过李显后来不只丢了工作,连命也没了。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显突然暴毙,朝他下手的人不少史料都说是韦后所为。
李显死前,韦后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人脉网,拉拢武氏残存势力,上官婉儿也被她纳入麾下。李显死后,韦后又扶持起了一位没有实力的小皇帝李重茂,目的当然是为自己日后称帝铺路。
韦后的逐渐做大,最开心的当然是安乐公主。如果自己的母亲当了皇帝,那她的皇太女之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姑侄联手唱大戏就在韦后母女为称帝忙活的时候,太平公主也没闲着。中宗死后,上官婉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投向太平公主,也就是说,上官婉儿等于是个卧底,不时向太平公主提供宫中情报。
大唐江山既然姓李,当然是坐上王位的只能是李氏的子孙子,而且按照惯例,也只能是男性。但是韦后母女不这么想,太平公主也不这么想。韦后母女忙活着再造女皇二世的时候,太平公主也在忙活着,只不过她忙活的是要除掉韦后,话说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不过如此了吧。
不过太平公主虽然政治实力不弱,但单凭她自己,把握还不足,也不便行事。这时,相王哥哥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横空出世了。他要与姑姑联手将韦后一党斩于马下。
话说这半路怎么就杀出一个李隆基呢?时势造就英雄,小李子从小就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在李唐政权跌宕起伏的时代成长起来,不说忧国忧民,至少也为李唐的混乱的政局痛心。
再说,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也是有的,毕竟自己不是嫡出的长子,要想做大,那总得捞取一些政治资本吧。
于是,李隆基就绕过父亲李旦联系了姑姑,二人一拍即合,太平公主十分高兴。不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可不是个毛头小子那么简单的人物。
公元710年晚,李隆基率领万骑将士占领了玄武门,杀入皇宫,直奔韦后的寝宫。韦后正在睡梦中,听到外面杀声震天,立马惊醒了。她知道大事不好了,不过她想起一个好地方。
李重俊造反时,李显和她不是登上玄武门楼就幸免于难了吗? 不如故伎重演吧。她一路小跑着来到玄武门,一看,门开着,空无一人,再一看,外面的飞骑兵营居然也大门洞开,韦后一时没想明白。
此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派去的两个大将已被李隆基斩于马下了,追兵在后,韦后也想不了那么多,她只能大着胆子往前走,走进飞骑兵营,立马就吃了士兵砍来的一刀,顿时身首异处。
解决了韦后,还有安乐公主,刚好安乐公主夫妇也住在宫中。她也看到了外面的火光冲天,喊声动地,她的心一沉,心想自己皇太女的梦算是做到头了。跑是跑不掉了,就算死也要死得“漂亮”。于是,她穿上美丽的百鸟羽毛裙,化起精致的美妆,最后士兵冲进来,一刀结果了她。
到此,韦后、安乐公主,母女两个已命丧黄泉了。那上官婉儿在哪里呢?作为有政治头脑的女性,到死也要赌一把。
上官婉儿听到外面的喊声,立马去打开大门,然后把这前自己和太平公主共同草拟的一份中宗遗诏准备好,这份遗诏足以表明她的心一直是向着李唐这边的。她以为遗诏可以作为她生的筹码,没想到,李隆基可不这么想。
李隆基认为,“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再者如果不杀上官婉儿,别人也会认为他这是在包庇,不利于革命的彻底性。
于是,李隆基一声令下,上官婉儿倒在了血泊之中。至此,三个唐中宗时期最重要的政坛女性全部香消玉殒。
接下来,就是李隆基收拾姑姑太平公主的时间了。
姑侄斗法,强者为尊唐隆政变的成果就是,相王李旦复位九五之尊,李隆基凭着自己的政治资本被立为太子。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似乎这中间又没什么太平公主的事了。
太平公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爷俩就这样翘走了由她主导的革命果实,于是,太平公主开始了反击。
她第一刀当然是砍向李隆基,因为小李子不给她面子,居然把她的卧底上官婉儿给杀了。于是,她到外散步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应当立为太子。目的当然是想把小李子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
但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皇位没到手,自然一天也不敢松懈。太平公主发招,他就见招拆招,高手过招也得有个结果。
为了彻底铲除对方,两人都动了杀念,快刀斩乱麻,最合适的手段就是再发动一次政变。
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着政变工作,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疏,李隆基的谍报工作做得好,提前得知了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的时间,于是本着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理念。
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主导的先天政变爆发,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而太平公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跑上寺院呆了三天,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最后被李赐死于家中,这也是李隆基斩杀的第四位唐朝政坛女性。
从此,李隆基在政坛再也没有对手了,坐等开元盛世的到来。
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李隆基一共发动过两次政变,其中第一次政变,是由他联手太平公主共同发动,即唐隆政变。这场政变中,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及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三个女人被杀。其中,上官婉儿被杀还充满谜团,笔者个人分析,其中蕴含阴谋,为数年后的先天政变,打下了伏笔。
要弄清楚这个复杂的关系,必须先从唐隆政变之前的神龙政变谈起。
神龙政变,两个女人联手做掉一代女皇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新春的气息还没散尽,大周帝国的皇宫就爆发了一场政变。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在这场政变中被迫退位,逊位于太子李显,大唐帝国正式恢复。时年,女皇八十一岁,此刻,她正病卧在床。
这场政变,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政变中,女皇的心腹男宠张宗昌、张易之被杀,其他的一干心腹人员,大多在当天下狱或被诛杀,唯独缺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
政变过程中,武则天晚年最重要的两位助手,神秘失踪了。按常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此时应该不离左右地侍候在武则天身边。当然,断头台上,也应该有她俩与二张作伴。
不过没多久,她俩再次出现了,出现在唐中宗李显的封赏名单中。上官婉儿进“昭容”,掌敕书诏令,母郑氏封沛国夫人。太平公主增号“镇国太平公主”,食邑五千户;给卫士,环第十步一区,持兵呵卫,僭肖宫省;开府置官属,视亲王。
旧主被废,她二人非但没有受到清算,反而平步青云,显赫远超当年。显然,在神龙政变中,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在武则天背后捅了一刀,李显上位,她俩功不可没。
难怪,以武则天的精明,朝中眼线遍布,张宗昌、张易之、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就像武则天的四大护法金刚,将朝政牢牢把控在手,即便玄武门掉下一缕蜘蛛网,也逃不过女皇的眼睛,张柬之怎么就能堂而皇之地策反禁军,兵围迎仙宫?
原来,武则天花费一生心血,培养出来的两大高徒,竟然是内奸!
上官婉儿心里说:别怪我,当年是你害得我家破人亡,我母女俩被罚入宫廷为奴,那时候我尚在襁褓。小心翼翼伺候你近三十年,违心地赔笑脸、说奉承话,为了生存我迫不得已。是你教给我什么叫政治家的权谋,是你亲自给我示范了一个女人的强势活法。现在我要毕业了,我亲爱的老师,我要做您的好学生,踩着你僵硬的躯体,迎接我的新生!
太平公主心里说:别怪我,亲爱的妈妈,当年您一手摧毁了我的幸福,那时,我还是一个只懂得憧憬爱情的小女孩。几十年来,我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倒在你的手下,我很害怕,你血淋淋的手爪,下一个目标就是我,尽管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但这份爱,跟您的政治热情永远无法相提并论!是您把我从懵懂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心冷似铁的政客。现在我要毕业了,我亲爱的妈妈,我要做您的好学生,踏着你悲切的呼号,迎接我的新生!
武则天玩了一辈子鹰,结果被自己一手调教的两只雏鹰,给啄瞎了眼!
唐隆政变,三位被诛杀的女人李唐光复,新的朝政格局形成,伴随然来又是新一轮政治斗争。这一次,围绕李显周边,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一派以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为核心,一派以韦后和安乐公主为核心。两大集团为了朝政的控制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有武则天打样,后面就有人跟着干杯,韦后第一个表态:学习婆婆好榜样,我要努力当女皇!安乐公主紧随其后:支持大唐变母系,我的目标皇太女!
这样的话,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被灭族,但大唐言论自由,谈谈自己的理想有何不可嘛!上官婉儿就对为皇后母女的伟大理想,表现出了极高的崇敬:我愿做你们的粉丝!这一次,上官婉儿与她“同门师妹”太平公主,站在了两个阵营。为了增强团队的粘合度,上官婉儿还将自己的情人武三思,献给了韦皇后共享......
景龙四年,被一群女人折磨得快要发疯的李显,决定不完了,他突然弃世远行了。也有说法是,他是被为韦后和安乐公主,用一碗下了料的汤“赶走”的。
李显一死,两大阵营离决裂的那一天,又近了一步。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分别代表两派势力,合作完成了一份唐中宗遗诏:由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氏与相王李旦共同辅政。双方相互妥协,达成一个平衡。
却不料,第二天宣旨,惊得太平公主和李旦目瞪口呆:韦氏知政事,李旦为太子太师。变成韦氏一人独掌朝政,李旦被当做贡品,隆重挂起!
这事有点蹊跷,皇帝驾崩,两派势力共同起草的圣旨,就这么轻而易举被掉包了!太平公主和李旦就这么幼稚?为什么起草的诏书不当场加盖印玺,并下发?史书也没交代,玉玺究竟在谁的手上,上官婉儿扮演了什么角色?都是糊涂账!
圣旨被掉包,让太平公主和李旦意识到,如果再不铲除韦后一派,接下来他们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实际上,中宗李显那会儿,太平公主和李旦就被韦后的爪牙宗楚客陷害,如果不是御史中丞萧至忠求情,他俩就已经被推上断头台。
一个月后,唐隆政变爆发,两派终于摊牌了。韦后与安乐公主没能实现她们伟大的理想,被发配到李显身边作伴去了,就是不知道那边是否流行女皇和皇太女。李旦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荣登九五,是为唐睿宗。
不过,让太平公主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同门师姐”上官婉儿,被她的新盟友李隆基砍了头!让太平公主惋惜不已。史书没交代太平公主为何惋惜,只是说她拿出五百匹绢的钱,派人祭奠了上官婉儿。
李隆基为什么杀上官婉儿?他的理由是:“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不过,这个说法有点冠冕堂皇,自打武则天在李唐子孙中,植入了“伴性遗传”,女人们都“妖淫”,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凭什么单单指责上官婉儿?
要说“渎乱宫闱”,更是荒唐,上官婉儿第一时间出示了,她与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原版圣旨,显然调包的事应该是韦后搞鬼。
李隆基不听解释,匆匆忙忙下令,就地处斩上官婉儿。等太平公主闻讯赶来时,上官婉儿已经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之死,隐藏的谜团如果说,韦后和安乐公主是李旦的死对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的主要目标,就是诛杀她俩,那么还有两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太平公主为什么痛惜已经变身政敌的上官婉儿?李隆基又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杀掉上官婉儿?
对这两个问题,史书闪烁其词,没有定论。2013年,上官婉儿的墓葬被意外发现,一方墓志铭震惊世人,据记载,上官婉儿因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曾经几次以死相谏。对她的死因,用了一句“亡身于仓卒之际”,非常玩味的一种说法。
这一切,似乎掩盖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那么这个真相是什么呢?很可能是上官婉儿的真实使命,她恐怕是太平公主,埋在韦后身边的一枚棋子!这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神龙政变后,一对师姐妹没来得及击掌相庆,就对下一步的政治形势做了深入探讨。研究的结论让她俩觉得很不乐观,于是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说:我要洗脚上岸了,姐姐你还得受点委屈,继续扮演余则成,潜伏在韦后身边呐。
在武则天身边演了三十年余则成,上官婉儿轻车熟路,对她来说,宫廷就是最好的生存之地,况且还有好姐妹的相托。于是,上官婉儿成了韦后的“忠实信徒”,跟太平公主成了“死对头”。
不过她的这个身份,被李隆基窥破了。李隆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这个女人太可怕了!几乎可以肯定,唐隆政变后,李旦登基,上官婉儿还会继续留在宫里,那还会继续扮演太平公主的耳目。自己跟姑妈太平公主摊牌是早晚的事,到那时,两个女人里应外合,我纵使三头六臂,也未必是对手。
必须乘机除掉她,提前砍断太平公主的臂膀!于是,他不顾上官婉儿出示的证明,甚至不等她说明,自己是太平公主安插的钉子,更不能等来太平公主,匆匆下令就地处决。
太平公主吃了一个闷亏,上官婉儿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三年后,李隆基针对太平公主的“先天政变”爆发,失去内援的太平公主倒在“姑侄斗法”中,被李隆基逼得自尽身亡。
李隆基变身唐玄宗后,为了掩盖,他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中,某些不太光明的东西,刻意修改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投机派的上官婉儿。
不过,不管怎么篡改历史,历史的痕迹不可能被完全清除,从沉重的年轮里,我仿佛能看到,上官婉儿凄厉的眼神......
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带兵杀入宫中,杀死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这三名女子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有才能,那么李隆基为什么如此狠心,不顾部下的求情,坚持要杀掉三人呢?这是因为,不杀这三个女人,大唐将永无宁日!
企图效仿武则天的韦后韦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李显还是太子时,她便是太子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继位,韦氏自然也就变成了韦皇后。
当时的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的手中,李显虽然贵为皇帝,却什么事也做不了主,韦后就更提不上有什么地位了。因此夫妻两人计议从武则天手中抢回权力,便大力提拔韦后的家人,企图掌握一点话语权。
可这对小夫妻如何是武则天的对手?武则天也不废话,55天后就将李显废为庐陵王,另立李显的弟弟李旦为帝,韦氏也就从皇后变成了庐陵王妃。
被贬之后,李显带着韦氏先后被囚禁于均州、房州,从皇帝、皇后一下子变成连普通老百姓也不如的罪名,两人尝尽了人间冷暖。吃不好、穿不暖、甚至还要受朝廷使者的气,当然让李显感到不高兴,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显的精神高度紧张,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担心武则天派人来杀他。虽然他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他的大哥、二哥已经死在武则天手里了。
更要命的是,李显被贬之后,不少李唐宗室举起反旗,比如李贞、李元嘉、徐敬业等等,他们的口号也很统一,就是“推翻武则天,匡扶庐陵王”。这让李显更加心惊胆战,造反的事他也没参与,但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军的“吉祥物”,哪天武则天不高兴了,还不马上拿他开刀?
所以,只要武则天派人来看望他,他就要吓得自杀,幸亏每次都是韦氏在旁边劝他,“最多不过是个死,何必这么着急呢?”
就这样,韦氏陪着李显度过了艰苦的十四年时间,对此李显非常感动,他对韦后发誓说,“如果我能再当上皇帝,一定让你随心所欲。”
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家,于是派人召李显回京,次年立为皇太子。按理说,李显夫妻的苦日子应该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对他也很不放心,李显依旧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夫妇议论朝政,对武则天的面首张氏兄弟随意出入宫闱表示不满,不料隔墙有耳,此事被武则天知道了,大怒,下令将李重润赐死,永泰公主当时已有身孕,第二天受惊吓而死。
这一事件对韦氏造成了沉重打击,她和李显共有一子四女,李重润和永泰公主都是她的儿女,两天之内,两个儿女被杀害,尤其是独子李重润的死,让韦氏一下子没有了生活的方向。而在此之前,他的父母在被流放后被杀,四个兄弟也先后遇害,娘家人也几乎死了个精光。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拥立李显第二次登上帝位。一年之后,武则天病逝,李显也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二次登基后的李显,果然兑现了当初的诺言,让皇后韦氏随心所欲,无论韦后怎么折腾,他都不加干涉和限制,甚至有时还会故意配合。李显可能是为了报答当年韦后的陪伴之情,但失去了唯一儿子的韦后,心理已经扭曲了,当她意识到李显死后,她不可能有亲生儿子继位,下场必定悲凉时,因此竟然想效仿武则天,当第二个女皇。
韦后“随心所欲”到什么程度呢?她给李显戴了一顶绿帽子,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搭成奸,只为借助武氏的力量。日夜不停地在李显耳边诬陷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最终张柬之等五人先后被贬遇害。公开卖官鬻爵,行贿三万钱,就可以被剃度为僧尼;行贿三十万钱,就能够直接得到由皇帝的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累计选任官员达数万人,所得钱财全部收入自己囊中。
但即使如此,李显仍旧不对韦后加以限制,而是任其自由发挥,最终野心越来越大的韦后将魔爪伸向了自己的丈夫李显。
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也过一把女皇瘾李显和韦后在被贬往房州的路上,生下了安乐公主,当时境况窘迫,李显只好脱下自己的衣服来包住她,所以小名为裹儿。因为李裹儿从一出生就吃了很多苦,所以李显夫妇就格外疼爱她,只要她要求的,一定会尽力满足,因此李裹儿从小就养成了刁蛮任性的性格。
李裹儿长大以后,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两人未婚先孕,婚后六个月便生下一子。李显登基之后,李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更是受尽宠爱,有一次她写好了一份诏书,却将内容盖住,撒娇让李显签字,而李显竟然不看内容就真的签了字。
安乐公主和母亲韦后一起,卖官赚钱,生活极度奢华,甚至超过了太平公主。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安乐公主有一个不良嗜好,就是侮辱当朝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生母不详,但肯定不是韦后所生,因此常常受到排挤。安乐公主更是以其不是韦后亲生呼之为奴,并表示李显将封自己为皇太女,地位比李重俊要高。堂堂太子,竟然受此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707年,李重俊发动兵变,先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而后又率军闯入宫中,搜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可惜,这次兵变最后还是被镇压了,李重俊逃走后被左右亲信杀害。
和母亲韦后一样,安乐公主也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将毒手伸向了父亲李显。
上官婉儿,一个总是能左右逢源的才女和韦后、安乐公主相比,上官婉儿的一生更富有传奇。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为曾替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而遭到杀害,上官婉儿很小便和母亲一起配没掖廷。但在母亲的教导下,上官婉儿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宫中闻名的才女。
上官婉儿的才女之名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本着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原则,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召至身边,免去其奴婢身份,并让他掌管宫中诏命。后来武则天称帝,诏敕多出上官婉儿之手,当时人们都称她为“内舍人”,就是宫内的宰相之意。
虽然武则天杀了上官仪,但上官婉儿似乎并不在意杀祖父之仇,反而对武则天曲意奉承,精心伺奉。武则天对她越发喜爱,曾有一次上官婉儿违忤旨意,罪在不赦,但武则天爱惜她的才华,只是处以黥面而已。
神龙政变后,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心腹,不仅没有受到处置,反而不知如何讨得了李显的欢心,李显封她为昭容,令其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
上官婉儿不仅得了李显宠爱,还能让韦后不心生妒忌,并且与韦后的私交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韦后的奸夫武三思,就是上官婉儿引荐给韦后的。并且,上官婉儿本人也与武三思私通。就这样,中宗李显的后宫中最受宠爱的两人,竟然共享一个奸夫,实属难得一见。
韦后的大事,上官婉儿同样也有参与,她经常劝说韦后效仿武则天故事,并帮韦后出了不少主意来收买人心,效果极佳。
与韦后和安乐公主不同的是,上官婉儿要有脑子得多。当她看到韦后难以成大事后,便决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开始暗中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李显的亲妹妹,权势非常显赫,奇怪的是这位太平公主一心向着李唐宗室,对武家则毫无感情。
上官婉儿脚踩两只船,为的是将来一旦韦后失败,自己还有一条退路,这也是她总是能左右逢源,无论朝政局势如何变化,而她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李隆基拒绝部下求情,坚持杀掉以上三个女人710年6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终于按捺不住,一碗毒汤饼送走了中宗李显,并扶持李显第四子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称制。
大概按照韦后的计划,是在完全掌握了政权之后,再将傀儡李重茂废掉,自己称帝,做女皇第二。但她的亲信宗楚客却劝她,应该害死李重茂,及早登基,以防夜长梦多。对此,韦后感到很为难,虽然此时韦氏子弟已经遍布朝堂,掌握了大部分关键职位,但还远没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至少还有两个人对他们有威胁,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韦后一伙人凑一块商量之后,决定先下手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然后再革一次大唐王朝的命,拥立韦后登基称帝。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知道了韦后等人的谋划后(可能是上官婉儿告密),也决定先下手为强。
7月,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李隆基亲自率兵杀入宫中,韦后惊恐之中慌不择路,逃入飞骑营中,被士兵斩杀。太平公主正在屋里对着镜子化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士兵杀了。
相比之下,上官婉儿就从容得多,面对气势汹汹的士兵,她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拿出了一样东西递给了李隆基的部下刘幽求,她相信,凭着这件东西,她就能像以前那样逃过此劫。
上官婉儿拿出来的是一份诏书的草稿,上面写的是,中宗驾崩后,由相王李旦辅政,韦后摄政。这份诏书是她和太平公主起草的,假冒李显的遗诏。上官婉儿认为,这份诏书足以证明,自己其实是向着李唐宗室的,是在韦后身边的卧底。
刘幽求看过之后,相信了上官婉儿的说法,并向李隆基求情。哪料到李隆基根本不吃这一套,拒绝了刘幽求,态度坚决地下令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
此次政变中,不仅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被杀,韦氏集团的其他重要成员也大部分被杀,韦家凡是高于马鞭之人全部被杀,甚至有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没能逃过,一夜之间,血流成河,史称“唐隆政变”。随后太平公主亲自将李重茂拉下龙椅,扶李旦登基,是为睿宗。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两年后接受李旦禅位登基,是为玄宗。
韦后、安乐公主都是死在乱军之中,稀里糊涂被杀的,但就算她们是被活捉,李隆基也绝不会留她们的性命,这很好理解。可上官婉儿明明已经拿出了自己是“卧底”的证据,为什么李隆基还要坚持杀掉她呢?
我想李隆基的理由是这样的:上官婉儿不仅是个才女,还是一个官场上的老手,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小。而现在,她又与太平公主结盟,两人秘密谋划了些什么,李隆基不清楚,但起码这份遗诏李隆基所不知道的。
韦后集团被消灭之后,朝中最大的势力就要数太平公主了,如果再有上官婉儿加盟,那么势力就会更大,就算李旦当了皇帝,甚至将来李隆基当了皇帝,朝政大权还是无法掌握在手中。因此,李隆基杀掉上官婉儿,其实是断了太平公主一条臂膀,为自己将来掌握实权做好铺垫。
事实上,在李旦登基之后,太平公主势力果然膨胀得厉害,甚至可以左右朝政,即便是李旦禅位给李隆基之后,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仍然无法完全压制太平公主。不得已,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并不顾父亲李旦的请求,将姑姑太平公主赐死。
综上,李隆基之所以坚持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三个人不死,那么就无法扶持父亲登基并保住皇位,大唐王朝将永无宁日。可见,年轻时候的李隆基是很有魄力和头脑的,对该杀的人绝不拖泥带水。这与老年的唐玄宗,在马嵬坡为了保住杨贵妃一命,不惜向儿子恳求的形象,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唐隆元年(710年)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杀伐果断,坚决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的诛杀了全部政敌,包括在历史上很有名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三位美女,而且李隆基杀了这三位美女之后,还为后来他发动另外一场政变诛杀第四位美女也就是他的亲姑姑太平公主埋下了伏笔。
从坚决诛杀这四名美女来看,李隆基年轻时候的杀伐果断也和他晚年在马嵬驿为了赐死一个杨玉环伤心不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三个女人一台戏要说这唐隆政变的起因还得从一代女皇武则天被逼迫退位说起,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敬晖五人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在这场政变后,已经81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张柬之等人拥护了之前被武则天逼迫退位的唐中宗李显复位。
唐中宗此前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曾继承皇位,但由于他妨碍了母亲武则天专政,因此被母亲武则天所废并被贬为庐陵王,唐中宗在被废之后整日担惊受怕,这期间多亏了结发妻子韦氏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因此唐中宗重新继位之后封韦氏为皇后,对其极为信任,并赋予了韦后很大的权力。
在权力日益大增的情况下,韦后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她开始以婆婆武则天为榜样,也想成为一代女皇。
韦后本来出身名门望族的京兆韦氏,在唐中宗第一次登基时她就已经成了皇后,当时唐中宗有感于母亲武则天专权,因此就想扶持韦后的父亲豫州刺史韦玄贞以对抗母亲武则天的势力,但是由于提拔韦玄贞阻碍重重,所以唐中宗就生气的说了一句“只要自己高兴把皇就算把皇位让给韦玄贞又如何”的话,于是武则天震怒的就废除了唐中宗的皇位,并将韦玄贞流放广西钦州,不久之后武则天暗中指使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将韦玄贞和韦后生母崔氏及韦后的四个兄弟全部杀害。
韦后不仅父母兄弟都被婆婆武则天所杀,她与唐中宗先后生育了一子四女,长子李重润和长女永泰公主李仙蕙却在后来因私下议论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隔墙有耳传到了武则天那里,于是武则天心狠手辣的连孙子李重润都没放过直接将其赐死,李仙蕙的丈夫武延基被武则天杖毙,当时正在怀孕的李仙蕙因哥哥和丈夫之死受到惊吓最终导致难产而死。
父母兄弟、独生子以及长女皆被武则天整死,这也使得出身名门的韦后逐渐变了一个人,她在唐朝宫廷斗争中明白,只有掌控绝对权力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所以她开始逐渐崇拜和羡慕婆婆武则天,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像武则天那样掌控别人生死的女人。
当唐中宗复位之后,唐中宗心疼妻子韦后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始终陪伴自己,在他最担惊受怕的时候韦后给他信心和鼓励,因此复位之后唐中宗对韦后言听计从,赋予了她极大的权力。
在权力面前韦后终于体会到了婆婆武则天的滋味,但是她不如婆婆武则天,要知道武则天给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虽然老大李弘和老二李贤都英年早逝,可是最后还有老三唐中宗和老四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旦在世,而武则天正是通过架空儿子最终才实现了女皇梦。
相比之下韦后只有一个儿子李重润还被武则天赐死了,由于韦后没有儿子,因此唐中宗在复位后册立了年龄最大的儿子李重俊为太子,李重俊为人英武果断,如果将来唐中宗去世,那么韦后将无法掌控李重俊,她也就失去了权力,下场肯定十分凄惨,所以韦后决定自己一定要成为武则天,开始着力打击太子李重俊,并想获得最高权力。
唐中宗身边除了妻子韦后想成为武则天之外,还有他与韦后所生的幼女安乐公主李裹儿也想成为武则天。
安乐公主李裹儿是唐中宗与韦后生育的最小的女儿,韦后生育的四个女儿中除了长女永泰公主李仙蕙被吓得难产而死之外,还有三女儿永寿公主也在嫁人后不久去世,唐中宗复位之后只有二女儿长宁公主和小女儿安乐公主在世,长宁公主只是为人贪财,倒没有像母亲和妹妹那么大的野心,只有安乐公主野心极大。
当然,安乐公主也是被父亲唐中宗和母亲韦后娇惯出来的,安乐公主是在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王时所生,出生时被唐中宗脱下衣服包裹,故此取名李裹儿。由于安乐公主从小获得唐中宗和韦后夫妇的格外溺爱,因此养成了她长大之后任性骄横、刁蛮霸道的性格。
安乐公主长大之后连挑选夫君都是自己挑选,她早就看上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因此两人在结婚前就经常在一起做男女自由体操,于是就有了未婚先孕的事,后来安乐公主与武崇训结婚仅六个月就生育了儿子。
在唐中宗复位后安乐公主与母亲韦后的野心不谋而合,因此母女俩相约都想成为女皇,安乐公主生活极为奢侈,为了满足她奢侈的生活,她仗着唐中宗对自己的喜爱,公开的卖官鬻爵,到后来更是甚至公然要求唐中宗废掉太子李重俊,改立自己为皇太女。
上官婉儿则是唐朝著名的才女,说起来她与武则天还有灭门之仇,她的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
在唐高宗晚年意识到武则天专权过盛,于是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除武则天,结果上官仪帮唐高宗起草好了废后诏书后,武则天却得知了这件事,因此她愤怒地去质问唐高宗为何想废除自己,惧内且窝囊的唐高宗不敢正面与武则天对质,所以就把废后的主意全部推到了上官仪身上,最终上官仪及其子嗣全部被武则天诛杀,家中女眷则被罚入宫廷为奴,上官婉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宫廷成了奴婢。
后来上官婉儿逐渐成长为才女,获得了武则天的赏识,尽管武则天对她有灭门之仇,但上官婉儿并不在乎这些,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时谁敢和武则天做对。
上官婉儿逐渐成为武则天身边的女官,武则天在称帝后很多的文案诏书都出自上官婉儿之手,因此当时人称其为“内舍人”,就是宫廷内的宰相之意。
由于上官婉儿常年在宫廷之中服务,目睹了太多的勾心斗角之事,因此她非常识时务,做任何事情之前都给自己留好后路,就像在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但作为武则天心腹的上官婉儿却因为很早就讨好了唐中宗,反而没有被追究,而是被唐中宗纳为昭容,还让她像武则天时期那样帮忙起草文案诏书。
在唐中宗复位之后,上官婉儿更是敏锐地察觉到韦后被唐中宗赋予了极大的权力,颇有下一个武则天的态势,于是上官婉儿转为与韦后以及安乐公主母女联合。
上官婉儿曾辅佐武则天多年,很有辅佐女皇的经验,韦后当然乐意与上官婉儿联合,而且上官婉儿此前在武则天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私通,这时她为了帮韦后增添助力,特意把情夫武三思引荐给了韦后,两个女人就这样给唐中宗戴了一顶绿油油的皇冠,共享起了一个情夫武三思。
因此唐中宗复位之后看似大唐重新回归到了李唐皇室手中,但是唐中宗是个既窝囊又昏庸的皇帝,他的妻子、小妾、女儿可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联合起来把持朝政,当时的大唐朝政实际上远不如武则天时期,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唐隆政变:斩草除根在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帮助之下,韦后野心也越来越发猖狂,她到后来已经极为不能容忍太子李重俊,为了打击陷害李重俊,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在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帮助下将拥护李重俊的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敬晖五人陷害致死。
随着张柬之等人被陷害而死,李重俊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自己所处的危机,因此李重俊被迫联合还拥护自己的禁军将领李多祚发动了景龙政变,李重俊和李多祚率禁卫军在玄武门击杀了正准备上朝的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随即就准备率禁卫军杀入皇宫彻底将韦后和安乐公主诛杀。
但很可惜李重俊最后功败垂成,韦后带着唐中宗出面劝降了李重俊部下的禁卫军,结果禁卫军全部听从了唐中宗的命令,李多祚当场被部下所杀,李重俊仅带了几名心腹逃跑,最终还是被杀。
李重俊的死也让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更加嚣张,不少朝臣都投到了韦后门下,同时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逼死了李重俊,也让李唐皇室感到害怕,主要就是引起了以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老爹当时还是相王的李旦为首的李唐皇室宗亲的警觉。
其实韦后对于小姑子太平公主和小叔子李旦也十分忌惮,李旦为人宽厚随和且优柔寡断倒还不会成为最大的威胁,可是太平公主性格十分像武则天,权力欲也很强,当初武则天就曾称赞自己的小女儿太平公主最像自己,因此太平公主最被韦后忌惮。
于是韦后就想借着李重俊发动政变的事情想把太平公主和李旦全部拖累进来,于是她告诉唐中宗应该调查一下太平公主和李旦是否参与李重俊发动政变的事情。只要唐中宗派人去调查,韦后就可以借此机会坐实太平公主和李旦与李重俊勾结发动政变的事情,这样就能一举除掉太平公主和李旦了。
唐中宗对妻子韦后是言听计从,就真准备派人去调查弟弟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幸亏太平公主的心腹御史中丞萧至忠哭着对唐中宗说:“皇上您能容纳四海,却容不下一弟和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残害他们?”
这才使得唐中宗打消了派人调查太平公主和李旦的想法,同时这件事也使得韦后与李唐皇室的矛盾凸显出来。
要知道李重俊为人颇有英气还很果断,他将来如果继承皇位,绝不会让皇权再落入外姓人之手,而现在韦后猖狂到连李重俊都给整死了,那也就是说明她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想想当年武则天诛杀了多少李唐皇室成员,将来韦后掌权之后也会和武则天一样,那将会再成为李唐皇室的噩梦,况且现在韦后就已经敢操控唐中宗对李旦和太平公主下手了,所以李重俊的死引起了以太平公主和李旦为首的李唐皇室的担忧害怕。
韦后借助李重俊政变事件陷害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引起了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的警觉,从那之后李隆基就开始暗中结交禁卫军将领并积攒力量,就是担心将来有不测之事发生。
果然在李重俊死后第三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为了尽早实现操控朝政成为女皇,母女二人狠心下毒将唐中宗毒死了,在唐中宗被毒杀之后,韦后矫诏册立唐中宗的幼子李重茂继位为帝,并改元唐隆,自己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韦后还命娘家族人接管京城禁卫军,并将朝廷重臣几乎全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但此时她却不知道一直被她视为心腹的上官婉儿却生出了二心。
原来上官婉儿看出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没有太多政治头脑,不过是空有野心,只知道卖官鬻爵培植党羽,能力上比武则天差太远了,因此她担心她们母女成不了事,将来反而自己会受到连累,所以她又暗中投靠了太平公主。
因此上官婉儿建议太平公主和李旦势力比较强大,不如先稳住他们,让李旦以皇叔身份辅政,而韦后则以皇太后身份摄政。
韦后觉得上官婉儿言之有理,于是就把太平公主找来和上官婉儿一同起草诏书准备如此对外公布辅政和摄政安排。
但是韦后的党羽宗楚客却认为不应该这样,应该由韦后扶持幼帝李重茂继位,然后架空太平公主和李旦,随时准备将他们除掉,最后再效仿武则天称帝即位。
韦后一听宗楚客说得确实很对,于是就改变了主意,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后的党羽,宗楚客提议时他也跟着参与,但他却被李隆基暗中收买,因此韦后准备架空李旦并将其和太平公主一起除掉的事情就被崔日用密报给了李隆基。
因此李隆基暗中与姑姑太平公主联络,又联合禁卫军将领陈玄礼、葛福顺等人准备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诛除韦后集团。
所以在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禁军将领陈玄礼、葛福顺等人的帮助下率领禁卫军打出了“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口号,发动了唐隆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杀伐果断,他的目标很明确,对于韦后集团必须斩草除根,因此安乐公主当天早起正在洗漱,公主府就被陈玄礼突然率禁卫军控制,安乐公主刚打开房门质问是谁这么大胆,就被禁卫军一刀砍下了脑袋。
安乐公主被杀后,李隆基又率领禁卫军攻打玄武门,这一次李隆基却没有重蹈李重俊的覆辙,他很顺利的率领禁卫军攻克了玄武门杀入皇宫,在听闻玄武门被攻克后,韦后慌忙逃往飞骑营。
此前李旦已经以相王名义公告京城唐中宗是被韦后母女所毒杀,并宣布了韦后母女祸乱朝政,凡助韦后者诛灭三族。李旦乃是唐中宗亲弟弟,况且颁布了韦后弑君的罪名,因此飞骑营的人都害怕被韦后牵连。于是韦后跑到飞骑营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被飞骑营的士兵砍下了脑袋传送给了李隆基。
而当李隆基率禁卫军攻入宫廷时,上官婉儿很淡定地迎接李隆基,并将自己曾建议由韦后和李旦联合执政的事说了出来,还拿出了自己当初与太平公主起草诏书给李隆基的谋士刘幽求看。
刘幽求看完诏书之后基本就相信了上官婉儿,因此他建议李隆基可以宽恕上官婉儿,但是李隆基却坚决拒绝了刘幽求的建议,李隆基当即命士兵将上官婉儿斩杀。
在这场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杀伐果断,将韦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全部诛杀,韦后的族人也基本老少不留都被诛杀,可以说李隆基是真正做到了斩草除根。
上官婉儿都亮出了曾经帮助过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证据为何还会被李隆基诛杀,其实还在于李隆基的野心。
李隆基处心积虑帮助老爹李旦除掉韦后,自保恐怕只是其一,其中更重要的还在于李隆基本人也想当皇帝。
上官婉儿很有才华,善于交际,在朝廷中也有一定势力,她现在暗中与太平公主联合,而对于姑姑太平公主作为侄子的李隆基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也是一位类似于奶奶武则天似的女性,因此李隆基有想当皇帝的野心,那么在剪除掉韦后及其党羽后,姑姑太平公主可能就会成为对李隆基威胁最大的人,所以李隆基不希望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联合起来做大做强,那么正好就以勾结韦后为由将上官婉儿诛杀。
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才会在后来引发出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斗法的先天政变。
后续:先天政变,姑侄斗法在唐隆政变之后,唐少帝李重茂将皇位让给了李旦是为唐睿宗,在唐睿宗继位之后,由于妹妹太平公主拥立他登基立下大功,于是他册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并允许太平公主参议军国大事,还赐予太平公主实封食邑一万户,太平公主因此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公主。
与此同时唐睿宗还册封李隆基为皇太子,在唐睿宗在位期间可以说朝廷大事基本都是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裁决,凡事奏报唐睿宗时都会问朝臣是否问过太平公主,是否问过三郎(唐睿宗对李隆基的爱称)。
如果李隆基性格和父亲唐睿宗一样优柔寡断的话,太平公主或许会与李隆基相处得很好,但偏偏李隆基英明果断,很有主见,严重的妨碍了权力欲极重的太平公主揽权,因此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就为了权力从亲密无间的合作闹掰到了反目成仇的阶段。
而唐睿宗夹在妹妹与儿子中间也十分难做,他既不希望妹妹受到伤害,也不想儿子有事,因此他曾多次努力尝试调和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但是很可惜在权力面前他的努力都白费了,因此唐睿宗在位期间基本成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二人斗法时期。
在公元712年时彗星出现,太平公主借此想陷害李隆基,她命心腹向唐睿宗进言,星象有变预示着太子要登基。
太平公主这意思是李隆基想提前篡位当皇帝,借此离间唐睿宗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结果唐睿宗为人宽厚随和,根本没往篡位上面想,反而顺水推舟,唐睿宗说:既然上天想让太子当皇帝,那我就退位当太上皇吧。于是这一年唐睿宗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登基,并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
唐睿宗突然退位,让太平公主慌了手脚,她这属于是弄巧成拙了,李隆基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皇帝,这让她十分生气,于是太平公主就想效仿韦后毒杀唐中宗那样在食物中下毒尽快除掉李隆基。
同样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对姑姑太平公主也是十分防范,他担心太平公主会铤而走险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因此李隆基抢先一步发动了政变。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联合大将郭元振、宦官高力士、禁军将领陈玄礼、四弟岐王李范、五弟薛王李业发动了政变,史称先天政变。
在先天政变中李隆基依旧保持着和上回在唐隆政变中那样的杀伐果决,他一鼓作气,根本不给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任何喘息之机,将他们全部一网打尽,太平公主跑入皇宫向哥哥唐睿宗求救,因此唐睿宗亲自恳求儿子李隆基放过她,却被李隆基无情拒绝,最终李隆基一条白绫赐死了太平公主。
在先天政变之后,李隆基才彻底收回了皇权,成为了大权在握的真皇帝,并在第二年改元开元,预示着自己将要开创盛世,也确实经过李隆基的励精图治,把唐朝再次推向巅峰,开创了开元盛世。
李隆基之所以坚决狠心杀掉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就是为了不给自己留有后患,他深知斩草务必要除根的道理,否则就会像当年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下场一样,就因为张柬之等人没有将武三思等武氏家族势力彻底诛除,最终他们反被武三思整死了,对敌人的手软,那就是给自己制造危机,所以斩草必须除根,即便对手都是娇滴滴的大美女,李隆基也必须要将她们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最后还得说一下,年轻时候的李隆基真的是英明果断,杀伐决绝,但是他到了年老之后反而心慈手软,在马嵬驿之变中他能为了杨玉环向儿子太子李亨求情,最终的李隆基还是变成了和他老爹唐睿宗李旦一样优柔寡断、心慈手软的皇帝。
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个深爱杨贵妃却不能给她保护,眼睁睁看着爱妃被逼死在马嵬坡的那个人。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为李隆基戴上绿帽子的安禄山。
假如晚年的李隆基听从朝臣的建议,提前下手杀死安禄山,我估计杨贵妃也不会在“安史之乱”过程中被逼死。
换言之,李隆基的优柔寡断,间接造成了杨贵妃之死。可是从前的李隆基可不是这样的人。当初他是一个勇猛、刚强、果断的临淄王,一个人的变化为何如此巨大?
当初李隆基专杀别人家的漂亮女人,并且连杀三位眼都不眨一下,当初为何他如此狠心?可晚年却……▲晚年的李隆基和杨玉环
我先告诉亲们答案吧,当初李隆基不狠心就成不了以后的唐玄宗,也就是说,杀了三位漂亮女人他才当上了皇帝。
常言道:“心不狠,坐不稳”,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最后他又杀了第四位漂亮女人。
也许上天为了惩罚他,晚年时,他的心肝宝贝杨贵妃也被人逼死了,是安禄山想夺大唐江山称帝才逼死了杨贵妃,果然因果循环屡报不爽!
我们来看看当初李隆基发动政变时杀的三位漂亮女人是谁?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别称“六位地黄丸”,李隆基的祖上李渊、曾祖父李世民、祖父李治、祖母武则天、父亲李旦、伯伯李显,这六位亲人都是皇帝,所以当时人们戏称他为“六位地黄丸”。
▲青年李隆基
虽然李隆基的身份很显赫,但当时不杀三位漂亮的女人,还真轮不到他当皇帝。
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父亲是李旦,母亲是窦德妃。史料记载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两岁时被封为楚王,由于父亲李旦被奶奶武则天废黜皇位,李隆基8岁时被降封为临淄王。
顺带插一段,李隆基的伯伯李显和父亲李旦都曾称过帝,但先后都被母亲武则天废黜了。武则天67岁称女皇,做了15年的皇帝(690~705),最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崔玄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李显称帝,他就是李隆基的伯伯。从当时情况来看,李隆基想接替伯伯的皇位有点不可能。因为伯伯李显有儿子和女儿。
然而,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儿,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就为李隆基称帝提供了可能。
▲唐中宗的韦皇后
首先发生的这件事是:李显复位称帝5年后就被人毒死了,谁毒死了李显?原来是他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李裹。
为何要毒死李显?原来韦后和女儿李裹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但是让娘俩没想到的是,大臣们明确反对。有鉴于此,娘俩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李显的第四子,年仅16岁的李重茂为皇帝。改年号为“唐隆”,由韦皇后临朝称制。
说实话,李重茂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朝廷很快形成了两大派。韦后、女儿李裹和上官婉儿组成的后党,太平公主和朝臣等人组成的权党。
两派为了争权夺利,于是展开了明争暗斗。当时25岁的李隆基被后党打压闲赋在家,于是太平公主(李隆基的姑姑)拉拢他加入共同对付韦后一党,李隆基爽快答应了。
要想推翻后党必须发动政变,可是当时韦后的情人武三思是宰相,军队由后党一手控制。
▲唐朝第一美人李裹
左思右想,李隆基决定效仿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那样阴养死士。还别说,李隆基真有这方面的基础,原来他曾经是宫中羽林军的头目,现在他要把他们召集起来。
经过统计,羽林军竟有万骑,这比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多三倍。这相当于李隆基暗养了上万的杀手。
等条件成熟时,李隆基率领万骑羽林军突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手执钢刀第一个冲进了后宫,迎面碰上探视情况的韦后,上去一刀砍了韦后。
反身来到堂妹李裹闺房,发现李裹正在对镜贴花黄,李隆基没等李裹回过神来就让她做了无头鬼。
李隆基刚走到门口,突然发现床下布幔抖动不已,他知道有人藏在里面,然后转身回来低头一看,原来是上官婉儿藏在里面,李隆基一不做二不休,把上官婉儿强拉硬拽了出来,李隆基用满是豁口的大刀砍了上官婉儿。
▲小皇帝李重茂
李隆基用一口刀砍了三位漂亮女人——风骚的韦皇后、唐朝第一美人李裹和妩媚风情的上官婉儿。讲真这是大唐三位漂亮并且有野心的女人。没有这三位女人乱唐,李隆基真没机会当皇帝。
“唐隆政变”发生在小皇帝李重茂称帝一个月后,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隆基手握兵权。我这个皇帝肯定做不稳,他很识相,于是把皇位禅让给了叔叔李旦。
据说背后是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这样做的。太平公主有他的小九九,他明白哥哥李旦也是个无能之辈。李旦掌权,就相当于她太平公主掌权。
李旦称帝后,册封李隆基为皇太子。看到了吗?李隆基不杀三个女人还轮不到他当皇帝的接班人,这一年李隆基25岁。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政治势力日益增长,随后成为他姑姑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主要障碍。
▲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
这时太平公主为了专权,散布谣言说李隆基没有当太子的资格,说他不是嫡长子,虽然李旦声称李隆基当之无愧为接班人,但太平公主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李隆基的皇太子身份岌岌可危。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抢先发动“先天政变”,拘捕了太平公主。
当时父亲李旦苦苦哀求放过她的姑姑,李隆基断然拒绝,当天赐死太平公主。这一年李隆基28岁。父亲李旦同样识相让出了皇位,李旦成了太上皇,李隆基称帝——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文/秉烛读春秋
李隆基政变时,坚决杀掉的三个女人都是谁?为何如此狠心?
唐玄宗李隆基坚决要杀掉的三个女人是: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
首先把人物关系撸一撸,李隆基、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是李唐宗室,且都有亲戚关系,但生在皇家,所谓的血缘关系,远远也比不上利益关系,而且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的妻子,是武则天的儿媳妇,是李隆基的伯母,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唐中宗李显的同母弟弟。
安乐公主是韦皇后与唐中宗李显的女儿,是李隆基的表妹,两人是同一年出生的。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是韦皇后的小姨子,算起来是李隆基的姑妈。
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他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母亲是窦德妃,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伯父是唐中宗李显,伯母是韦皇后,祖父是唐高宗李治,祖母是武则天。
武则天在当皇太后时期,把李隆基的伯父皇帝李显废为庐陵王,把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立为傀儡皇帝,即唐睿宗,等到李隆基5岁时,武则天登基为帝,建立武周,他的父亲李旦也被武则天废为皇嗣,即皇太子。
由于父亲被废,李隆基在皇宫之中也被软禁了七年之久,直到武则天晚年,他的伯父李显被立为太子,他的父亲李旦被封为相王,李隆基才开始在宫中担任官职。
原本唐朝皇帝之位是轮不到李隆基来做的,但是在武则天晚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和政治斗争,经历了两场政变后,李隆基成为大唐帝国的太子,随后不久即位皇帝,在李隆基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先后有三个女人被杀,就是: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
首先是神龙政变,神龙政变是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为首的朝臣,杀害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的政变,由于政变的目的是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宗室,因此得到了李唐宗室的大力支持。
政变成功后,李显即位为皇帝,大封参与政变的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五人为王,因此五人遭到韦皇后及武三思等人的嫉妒,韦皇后在唐中宗李显表面诋毁五人,这五位参与政变的功臣下场都不太好,张柬之、崔玄暐被贬官后病死,敬晖、桓彦范、袁恕先后被杀。
由于唐中宗李显性格软弱,朝廷大权落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而韦皇后想学自已婆婆武则天的做法当皇帝,大肆打击政敌。
安乐公主的丈夫是武崇训,武崇训是武三思的儿子,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因此武三思、武崇训及韦皇后结成一党,打击唐中宗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因为李重俊不是韦皇后所生,矛盾升级后,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想去杀韦皇后的时候,由于在玄武门受阻,李重俊被手下士兵倒戈所杀。
李重俊被杀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更加骄横,韦皇后为了想当女皇,联合女儿安乐公主下毒毒死了自已的丈夫唐中宗李显,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行为引起了李唐宗室的极大愤怒,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宗室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成功的夺回了政权。
而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成为李隆基政变首先被杀的2个女人。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立为皇帝,李隆基成为皇太子,但由于李唐一直有女人参政的习惯,因此太平公主也自恃政变有功,强行干涉朝廷政事,但李隆基已是太子,当然再容不得别的女人干政,因此与太平公主开始产生矛盾。
太平公主与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越来越大,也让皇帝李旦显得不安,因此李旦干脆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已做了太上皇,但仍握有部分大权,而太平公主与身为皇帝的李隆基矛盾终于暴发,双方开始兵戎相见,都想除掉对方。
最终李隆基先发制人,先诛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最后赐死了太平公主,就是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李隆基也不许可,最终李隆基成功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坐稳皇位。
而太平公主就成为李隆基政变过程中被杀的第3个女人。
李隆基为何如此狠心?
很简单,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李隆基不杀她们,她们就会杀了李隆基,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任何亲情、血缘可讲,直到杀尽一方为止,而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就成为李隆基夺权路上的牺牲品。
唐朝在武则天去世后,发生了一系列为了争夺权力的宫廷流血政变,直到李隆基时代才正式稳定下来,并创造了后来的“开元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李隆基的果敢杀戮,才导致唐朝后期的盛世和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