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要求末代皇帝溥仪一家全部搬出宫,限时只有两个小时,如果不走,那就等着炮轰。

尽管溥仪觉得很委屈,但无奈在枪炮面前,就算是皇帝也只能低下那颗“昂贵”的头颅,于是只好草草收拾一番,在卫兵的催促下出了宫,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醇亲王府。

溥仪是封建时代的主要象征,尽管清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封建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各方势力在对待溥仪的态度上各有千秋,有扶持有踩踏也有拉拢。扶持者们大多对君主专制还存有幻想和希望,比如袁世凯在称帝前就做足了功课,对溥仪毕恭毕敬。踩踏者们的目的又呈现出多样化,有的是为了真正的民主,有的则是为了自身利益。比如冯玉祥搞北京政变的目的并不单纯。而对于拉拢者,大多都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如日本人、张作霖。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宫壮大了自己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事儿就是冯玉祥干的。他这样的做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民主,实质上并不能排除扩大自身利益的嫌疑。

冯玉祥于1896年参军,1902年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老袁死后,北洋集团分裂,由于他并不是出身于天津小站的练兵阵容,与各大派系头目都称不上兄弟,这就造成了他在身份上具有某种中立性,因此对于他的派系划分很难界定,这可能也是造成他之后不断倒戈倒戈再倒戈的深层原因之一。

驱赶溥仪前,冯玉祥名义上是直系的将领,当时直系的一把手是曹锟,二当家为吴佩孚。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吴佩孚名声大噪,曹锟得意忘形想过一把总统瘾。曹锟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吴佩孚的反对。吴说,如今虽然三分天下你有其二,然两广和东三省还不在控制之下,此时如果贸然妄动,恐怕不好收场。

但曹锟不听执意要贿选,为了筹集经费,他以借军饷为名,通令直隶所属170个县,按大中小组分,每县负责筹借1万到3万不等,然后用搜刮来的1300多万,收买了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10日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五任总统,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罕见的丑闻之一。

曹锟贿选总统时,冯玉祥是主力,他带人去闹了黎元洪的总统府,逼走了黎元洪,也因此与二当家吴佩孚结下了怨气。冯玉祥这事儿干得是好是坏,后人自有评说。但尴尬的是,曹锟当选总统后却没有给他封官加爵,这也为此后冯玉祥发动政变埋下了伏笔。

但冯玉祥发动政变的主要诱因还是来自于和吴佩孚的矛盾。冯玉祥性格倔强,具有一定的革命意识,吴佩孚最担心的就是怕他做大,因此不断排挤他,还一度曾想要逼冯玉祥交出兵权,最大的问题是长期拖欠冯玉祥的军饷,这谁能受得了啊。

于是,冯玉祥便找曹锟哭诉,说吴玉师压迫他,还要缴了他的械。曹锟也对他够意思,说,既然你俩不合,那你就在我身后待着吧。于是把冯玉祥任命为陆军检阅使,驻军北京南苑。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吴佩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由于二人矛盾由来已久,在乱世中,不甘久居人下的冯玉祥也看到了机会。于是他私下勾结张作霖,提出只要张作霖不入关,就倒吴,张作霖嘴上说答应了,心里怎么想则是另一回事儿。

1924年10月12日,吴佩孚前往山海关督战,留他的参谋长张方严在司令部值班。这事坏就坏在张方严身上,此人虽是参谋长,但从来没参谋过军事。于是,趁着吴佩孚不在,很想表现一下,结果闯下大祸。

吴佩孚不在,前线发来电报要求速调援军。于是张方严就给张福来发电,但张福来的军队距前线太远,一时赶不过来。于是他又发电给冯玉祥,老冯等得就是直军的形势危急。被誉为民国军阀头号墙头草的冯玉祥,惯用手法就是按兵不动,等着双方打到头破血流时,他再见机行事,

于是他掉转矛头进攻吴佩孚,且连战连胜,11月3日占领了天津,11月5日将溥仪赶出宫,囚禁了大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政府,将自己的军队改称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史称“北京政变”。

冯玉祥给吴佩孚来了个釜底抽薪,直军败亡已成定局。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在官方看来,这是肃清封建残余势力,具有革命性,其功劳值得肯定。但实际上,他这是在给自己往脸上贴金。

一个人要想出名,让更多的人认识你记住你,你总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吧。冯玉祥将溥仪清除出紫禁城,在当时不少军阀眼中,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特别是赢得了民主救国人士的好感。

首先,他把自己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联系起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捞取了政治资本。他后来曾得到苏联人的支持,拿钱又拿武器,凭借的也是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其次,他的身份很尴尬,没有什么铁杆同盟,那他只能靠自己,通过投机获取利益。他发动政变,限时两小时令溥仪搬家,这么短的时间,溥仪的财产怎么处理,这是一个问题,很明显冯玉祥也觊觎这位大清皇帝的财产。同时,他还处死了曹锟的亲随李彦青,侵吞了李彦青的巨额财产。这些财产都去了哪里,不用问也都是用在了他的军费开支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捞取资本是要付出代价的。吴佩孚战败后一路逃去了湖北。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冯玉祥以张家口为基地,和张作霖在华北争地盘,张大帅赢了,于是和吴佩孚化敌为友,两人又联合起来搞冯玉祥。

就这样,吴佩孚在张作霖的帮助下,再次东山再起,冯玉祥又出局了。那么,冯玉祥搞政变,张作霖为什么要大发雷霆,原因有二。

溥仪出宫,张作霖生气了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张作霖为什么生气?实际上不只张作霖生气,北洋军阀不少旧将都不愿意将溥仪赶出宫,逊清小朝廷能存在,并且每年还有大量活动经费,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更何况张勋还搞过复辟呢。

人都是有感情的,溥仪虽然是个小朋友,但他代表的是一个封建帝国的存在,张作霖的发展也是挂着清朝的名义才起来的,包括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还有那些军阀,他们与大清至少有那么一点感情。所以,张作霖发飙很正常,毕竟溥仪是他曾经的主子,他和溥仪在曹家花园相见时,人家行的可以跪拜大礼,这其中可是浓浓的君臣味啊,这是其一。

其二,张作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他想把溥仪弄到自己门下,这样他在东北的发展就有了正统性。东北地区是大清的老巢,在这一地区,清朝与蒙古王公贵族一直有着特殊的关系,张作霖如果能把溥仪弄到满蒙地区,那犹如梦想插上了翅膀,绝对能提升自己在此地区的影响力。

其实,张作霖和日本人想一块去了,日本人也在打溥仪的主意,也想利用溥仪的身份来统治东北地区,实现以华治华的目的。这当然是张作霖不愿意看到的,张与日本人在东北也在博弈。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张作霖最怕的就是,溥仪去投靠日本人。因为溥仪虽然穿着西装,但脑袋里有着深刻的帝王思想,这与他从小受到的封建教育息息相关。他认为大清毁在了他的手里,心有不甘,没有一天不想着复辟。

他离开紫禁城后,后来又去了天津,在天津结识各路人士,包括各路军阀,甚至日本人,其目的都是为了复辟。后来,张作霖也在天津见到了溥仪,对其也进行了一番拉拢,他的低调姿态也的确赢得了溥仪的许多好感。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民国时代,各路军阀都是为利益而战,为了抢地盘,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是这样,张作霖想拉拢溥仪也是如此,而溥仪的存在,也成了各方势力眼中的一块肉饼,随时都有可能被利用,被吞噬,实际上,他是一个可怜人。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宣统皇帝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后,张作霖确实非常生气。不过张作霖并不是因为溥仪受欺负了而生气。要搞清楚张作霖为何要为冯玉祥驱逐溥仪而勃然大怒,就要先搞清楚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

民国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张作霖统领的十五万奉军和由吴佩孚统领的二十万直军。

当时直军的实力要强一点,奉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张作霖在出兵前,就提前拉拢了直系的重要将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关键时候倒戈一击,与自己夹击吴佩孚。

那么,冯玉祥身为直系将领,为什么会被对方的张作霖策反呢?这是因为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后,直系大哥曹锟因为当总统的问题跟直系的二当家吴佩孚起了矛盾。冯玉祥因为支持曹锟,被吴佩孚所嫉恨,把他整得很惨。

当时吴佩孚坚决反对大哥曹锟当总统,因为他认为与其把钱浪费在选总统上面,还不如利用这笔钱去买军火,扩充武装,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但是曹锟坚决要当总统,于是吴佩孚和曹锟就闹掰了。

后来吴佩孚一怒之下就回了洛阳大本营,让曹锟很没有面子。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只是直系边缘人物的冯玉祥站了出来,他对曹锟大献殷勤,为了能让曹锟当选总统,他忙前忙后,大肆张罗,最终赢得了大哥曹锟对他的信任。

曹锟当选总统后,冯玉祥一飞登天,吴佩孚反倒很没有面子了。为了这件事,吴佩孚和冯玉祥结了仇,身为直系二当家的吴佩孚没少挤兑冯玉祥。

然而,冯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见吴佩孚容不下自己,便在暗中策划搞倒吴佩孚,然后连曹锟也一并搞倒,然后他当老大。

于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就主动派人去联络张作霖,然后双方一拍即合,为达成了联合攻击吴佩孚的计划。

时间来到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瞅准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战时,临阵倒戈,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然后冯玉祥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连夜带兵杀回了北京城,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当年被他捧上了总统宝座的曹锟。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总统曹锟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吴佩孚大惊失色。他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就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一支精锐杀回北京,想趁冯玉祥立足未稳,一举击败他,稳住后方。

结果吴佩孚失算了,他部署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听说吴佩孚“跑了”,瞬间军心涣散,被奉军打的丢盔弃甲。而吴佩孚在回援北京的路上也被冯玉祥所阻挡,未能回援北京。

最终,从山海关杀到的奉军联合北京的冯玉祥部队南北夹击,将吴佩孚在华北的十多万主力全部消灭。此战后,吴佩孚变成了光杆司令,只得只身逃亡湖北。

吴佩孚败亡后,看见死对头覆灭的张作霖原本很高兴,但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当时的情况一片混乱,直军纷纷溃逃,北京和天津变成了三不管地带。冯玉祥派兵赶在张作霖之前,大抢地盘,把河北和平津三地全部揽入了自己的手中。抢到地盘后,冯玉祥决心干一件大事情。

到了11月5日,也就是吴佩孚兵败逃亡后的第三天。冯玉祥让部将鹿钟麟带兵,进宫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

关于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按照官方的说法:冯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

然而实际上,冯玉祥的动机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虽然冯玉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霸占了北京。但是他的实力弱于张作霖,北京的实力派都不支持他,都在等张作霖进了北京后,向张作霖献殷勤。这对于冯玉祥来说就尴尬了。

他如果不想在日后被张作霖欺负,就要赶在张作霖没来之前,抢先发展自己的实力,让北京人都支持他。然而,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嫡系。别人不可能支持他。

于是冯玉祥就走了一个偏门,他进城之后给树立了一个新形象:进城之前是军阀冯玉祥,进城之后是革命者冯玉祥。然后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拢革命志士支持他。

既然自称是革命者,那自然要干一些激进的事情。否则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凭什么相信他是革命者?

那么当时在北京城,干什么事情是最激进的事情呢?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咯。于是,溥仪小朋友就成了冯玉祥改头换脸的牺牲品。

另外,冯玉祥当时缺军费,他赶溥仪出宫的目的,也存在进宫收刮财宝,用紫禁城里的财宝补贴军费的嫌疑。(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总之就是,冯玉祥靠驱逐溥仪,积攒了巨大的声望,同时还弄到了军费。

听说冯玉祥驱逐了溥仪之后,张作霖当时就怒了。他之所以会勃然大怒,倒不是因为冯玉祥借着铲除封建余孽的名义,背着他抢宝贝,吃独食(张作霖不缺那点零花钱)。他真正动怒的原因,是他一直想利用溥仪,想把溥拉到自己一方。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要拉拢溥仪的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袁世凯死后,张作霖一直想当东北王。但是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经常在东北搞一些复辟运动,这些人的背后还有日本人的支持,让张作霖很是苦恼。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为了讨溥仪的欢心,张作霖平时没少在他身上砸钱。比如民国八年,张作霖给溥仪的爸爸载沣汇了一笔巨款,以资助溥仪的日常开销。那时候正是紫禁城比较苦难的时期,开支全靠民国政府的施舍,或偷偷盗卖文物国宝度日。张作霖在这个时候资助溥仪,让溥仪对他顿时起了好感。

之后张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进京巴结溥仪,又让溥仪对他非常感激。当时民间甚至有传闻,认为张作霖会支持溥仪在东北登基继位,这让张作霖在东北的满蒙贵族眼里,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后来张作霖好不容易占领东四省,但是东北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满清复辟势力继续在东北策划独立,日本人对此蠢蠢欲动,而这两派人共同要拉拢的目标就是溥仪。(因为满清复辟势力得到溥仪,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搞复辟;日本人得到溥仪,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扶持他,在东北扶持傀儡政权)

当时在张作霖的眼里,溥仪就好比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不管谁得到了他,立马在东北就有正统性。

因此,溥仪对于张作霖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张作霖需要稳住溥仪,向溥仪不断的示好。最起码的,不能让溥仪跑到日本人那边去。因为溥仪一旦被日本控制,那么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就有被颠覆威胁。

结果溥仪这么重要的一颗棋子,却被冯玉祥一脚给踢跑了。张作霖岂能不恼火?

事后,张作霖害怕溥仪被日本人控制,便派人跟冯玉祥交涉,让他撤走驻扎在醇亲王府外的军队。然后找人去跟溥仪疏通,表示这事是冯玉祥干的,跟他没关系,让溥仪不要担心。然而溥仪并不信任他,还是派人去日本使馆,秘密接触了日方代表。

当张作霖听说溥仪溥仪潜往日本使馆后,立马慌了。他赶紧找人跟溥仪搭线,但前两次都被拒绝,然而张作霖并没有放弃(这种事情不能放弃),仍然要求面见。最后溥仪答应了,两人约在天津曹园见了一面。这才让张作霖大舒了一口气。

到了见面的那一天,张作霖也不含糊,他走到溥仪面前,毫不犹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个响头,然后毕恭毕敬的给溥仪行了一个大礼,就像前清官员给皇帝行的大礼一样,很给溥仪面子。

随后张作霖大骂冯玉祥,说冯玉祥是为了拿宫中的宝贝才赶溥仪出宫,而他张作霖是个十分留意维护国宝文物的人,他不光把奉天的宫廷维护得极好,并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要弄去,赢得了溥仪对他夸赞。

然后,张作霖话题一转,对溥仪直言说:皇上你不该在我带兵到了北京之后,还往日本使馆里跑,我是有满足力气维护你的(张作霖要搞清楚溥仪为什么要派人潜入日本大使馆,他最担心溥仪被日本人利用)。

溥仪听后,连忙解释说:说当时冯玉祥的军队还在,他是不得已才进日本使馆的。

听溥仪这么一说,张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愿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宫廷里,只要有我在,怎样都行。(主要还是为了控制住溥仪)

溥仪平时最爱听这种奉承话,因此在张作霖这次表态后,他也就不再跟日本人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一直到孙殿英盗掘东陵之后,溥仪才又开始与日本接触。

综上所述,冯玉祥驱逐溥仪后,张作霖很是恼火。但他恼火的原因,并不是他关心溥仪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仪会被日本利用,成为日本的棋子,影响他在东北的统治。对于张作霖来说,他为了稳住溥仪,不仅砸了巨资,还每次都表现的很卑微,堂堂的东北王每次都要在逊位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他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用最小的成本圈住溥仪,不让溥仪跑到日本那边去。

结果,革命者冯玉祥沽名钓誉,瞒着他把溥仪赶走了,让他在溥仪面前很没有面子。并且更关键的是,溥仪不知道去哪了,他也不知道溥仪在想什么。想到这些,张作霖勃然大怒是轻的,没有发兵跟冯玉祥火拼,就算好的了。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件事,其实干的很不理智。驱逐就驱逐嘛,不让住皇宫,可以请他去住大牢,为什么要放他走呢?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二次直奉大战,直奉两军对决的关键时刻,属于直军阵营的冯玉祥在背后狠狠地捅了直系吴佩孚一刀。

战局由此扭转,奉系张作霖大胜,直系吴佩孚败北。

冯玉祥之所以又临阵倒戈,一来因为他和吴佩孚积怨极深,借机搞倒吴佩孚的算计早就在他心里酝酿了;二来张作霖为收买他开出的条件极其诱人,啥条件呢?奉系只为报仇,事成后,奉系绝不入关,关内赢下的地盘全归冯玉祥。

既泄私怨,又占大便宜!有这样的好事,倒戈老油条在背后当然要朝吴佩孚猛捅刀子。

然而,大战胜负分定后,张作霖翻脸不认帐了。

在乱世枭雄看来,你姓冯的不过是收买来敲敲偏鼓的,一个变节之人哪有资格登堂入室。至于此前谈妥的约定,更是不值一提。

在乱世枭雄的江湖规则中,任何城下之盟,事后都是可以撕毁,都是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认账的。

在这一点上,张作霖倒是深得孔子对盟约看法。

君子谈到一定境界就是枭雄。当年,孔子从陈国来到蒲地,公孙氏正在蒲地叛乱。蒲人拦住孔子,开个了过路条件,如果你不去卫国,我们就给你放行。孔子二话没说,立马与蒲人订立了盟约。

于是蒲人礼送孔子出东门。哪知道,孔子一出东门径直就去了卫国。为此,子贡就问,难道盟约可以背叛吗?言下之意,老师你也太小人了吧。

孔子对子贡洗脑道,要挟而定的盟约,老天是不会管的。

圣人如此,何况枭雄!

然而,虽然张作霖极度藐视外加强势不认账,冯玉祥还是近水楼台,抢先霸占了京城。

始一进城,冯玉祥激进无度、沽名钓誉的一面随即就暴露了出来,他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清廷废帝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赶溥仪出宫的条件在此有必要说一说。冯玉祥下令,此前签的优待条件作废,最关键一点,紫禁城里的资产不能全归溥仪所有,要分出公私来,属于公的部分必须留下,属于私的部分溥仪可以拿走。

但是,分出公私只给两小时。

在别人的枪口下,还两个小时,对溥仪来说,这实质上就剩简单打打包,然后乖乖走人的份了。

对此,有社会经验的一眼就能品出味来,冯玉祥此举目的不单纯,有抢夺紫禁城财产的嫌疑。

而这也正是张作霖对此勃然大怒的一个主要原因。

照张作霖的说法,铲除啥残余,姓冯的这就是明目张胆地偷东西。

除此之外,张作霖勃然大怒还有权力博弈下的深层次原因。

在张作霖的枭雄棋牌上,直奉大战后,执中央政权牛耳的应该是他张大帅,冯玉祥此举无疑是一种示威,一种造次。

果真认为京城就是你姓冯的私家地盘了,想怎么来怎么来!

要知道,优待溥仪是北洋政权的传统,是北洋正统人物的共识。冯玉祥此举不仅大大地坏了规矩,更给张作霖在今后的博弈中带来了某种不确定因素。

看待溥仪,虽说谈上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也是“困废帝以稳天下”。草率地将溥仪扫地出门,你知道这废帝会做出何种举动?又有何种险恶势力对这废帝加以利用?

论政治智慧,张作霖远在冯玉祥之上。

所以,张作霖大怒实在是因为,冯玉祥此举不仅坏了他的权威,也坏了他的棋盘。

正因为如此,张作霖随后提出要和溥仪见面。

关于乱世枭雄和清廷废帝的见面,很精彩,也很值得说上一二。

1924年11月26日,张作霖派密使约溥仪私人老师庄士敦与张文治到帅府一叙。庄士敦立刻与溥仪商量,张大帅有请,溥仪想了想,让庄士敦带了两样东西交给张作霖:一张由溥仪亲手签名的相片,另一样则是一只镶满钻石的黄玉戒指。

张作霖热心接待了庄士敦,并独自与之密谈了数小时。当庄士敦把溥仪的礼品拿出来,送给张作霖时,张拿着那帧相片,打量好久并深思着。

最后决定:收下相片,退回戒指。

在与庄士敦密谈的时候,张作霖彰显了乱世枭雄的老奸巨猾。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张作霖这里得加上一句,见废人要会说漂亮废话。

张作霖告诉庄士敦,他有意协助皇上并收拾残局。

听到张作霖这句话,溥仪果然产生了天真的幻想。

给别人不用付任何成本的幻想,实乃最聪明的玩别人于股掌。

有了这个前奏,很快,张作霖跟溥仪见上面了。

这一历史会面,张作霖依旧是拙中藏锋。

一见面,乱世枭雄直接给溥仪来了个君臣跪拜礼,嘴里还说,皇上好。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在庙堂博弈上,真枭雄是没有膝盖的。

坚硬如山的人终究要让柔软若水的人淹没。

根溥仪后来自己回忆,“我在天津的七年间,拉拢过一切我想拉拢的军阀,他们都给过我或多或少的幻想。吴佩孚曾向我称臣,张作霖向我磕过头,段祺瑞主动地请我和他见过面。其中给过我幻想最大的,也是我拉拢最力,为时最长的则是奉系将领们。这是由张作霖向我磕头开始的。”

注意两个关键词,幻想最大,拉拢最力。

站张作霖的角度,这何尝不是一种吊着的双赢。

然而,在表面的谦恭下,张作霖又是霸道的。

他向溥仪说了一句话,此话即是质问又是宣示实力——我有足够力量保护你,为何你还要往日本使馆跑?

透过这话其实是能看出张作霖心思的,置溥仪这个废帝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让其他势力染指利用是最好的。

更进一步说,溥仪只能为我所用,为我贴金,绝不能为他人所用,为他人贴金。

而像冯玉祥那样在火候没到的时候就打烂、扔掉泥菩萨实在太愚蠢——

聊到这里可以为张大帅的勃然大怒做个小总结了——偏激如冯之辈,太丑陋、太愚蠢、太狼子野心!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把小皇帝溥仪赶下了龙椅。但在当时各方的博弈下,溥仪一开始是仍然住在故宫里的,民国政府还每年拨出400万两银子奉养着小朝廷。“宣统”年号也可以继续用,可以说很慷慨了。

然而冯玉祥改变了这一切,他撕毁约定,把溥仪和清朝遗老们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军阀时代,不算稀奇,毕竟已经取消帝制了嘛。但是有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勃然大怒,他就是有“东北王”之称的张作霖。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对这事反应这么激烈呢?您且听有书君仔细分析分析。

一、这是张作霖的本能反应。

别看张作霖是个军阀,其实他的封建帝王思想很浓厚。虽然生逢乱世,他对朝廷一直有种莫名的“敬畏”。这一点从他发迹之初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他千方百计接受清廷招抚。接受招抚之后,他又以清廷的忠实子民自居。先是剿胡匪,后是剿蒙匪,出生入死,只为换取清朝廷的奖赏与重用。

小皇帝溥仪不光曾赏赐张作霖顶戴花翎,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过他龙袍一件,表示对他的重视与肯定。

在张作霖的心里,不仅有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还有对行将末路的清王朝的感谢。尽管这个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却让出身低微的他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跻身社会名流。清廷是有恩于他的。

所以辛亥革命时,张作霖果断决定,保卫清廷,镇压革命。他以“社稷之臣”的身份,联合多名武将,给当时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拍电,表示要武装勤王。

对于那个他从未谋面的小皇帝,他可能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只不过是他政治上崛起的一次有利契机。不过,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他拥护帝制的基本立场毋庸置疑。

对冯玉祥的行为,他当然很生气,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二、这是张作霖表明立场的“作秀”。

按照张作霖一贯的作风,他的这种反应也可以理解为“作秀”。做给谁看?当然是做给小皇帝溥仪和拥护帝制的清朝遗老们看的。

皇帝虽然下了台,可是拥护帝制的还大有人在,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也是一种人心所向。那么善于审时度势的张作霖,是不会轻易失掉人心的。

张勋复辟派人联络他,张作霖欣然同意,并派代表副官赵锡嘏参加了张勋在徐州召开的策划复辟会议。

张勋率“辫子军”北上复辟,拥立溥仪重登帝座之后,张作霖即被任命为奉天巡抚。他马上向朝廷呈献贺表,并用宣统年号。

张勋复辟失败后,对徒有虚名的皇帝溥仪,已登上东北王宝座的张作霖仍不想放弃。他有自己的盘算:宣统皇帝虽然只剩空名,但其在满蒙地区仍有不小号召力和影响力。

借助“宣统皇帝” 的名号,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光彩,为进一步夺取满蒙造声势。所以清廷的存在,对于张作霖是有必要而且是意义重大的。谁让自己在人家老祖宗地盘上混呢?

因此,张作霖与溥仪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他巧立名目,在经济上扶持接济溥仪;他在军阀混战的危难之际充当小皇帝的“保护神” 。

他属下的将领们与那些王公大臣, 也打得火热, 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 打牌、 吃饭… …

深谙政治的张作霖不会逆潮流而上,成为历史前进中的炮灰,但是他也不会放弃一切可利用资源。

所以,面对冯玉祥的行动,他有必要立刻做出一个回应,向清廷遗老们表明他的态度。因为这有利于他在东北的统治。

三、冯玉祥打乱了张作霖的如意算盘。

如果仅仅是因为冯玉祥的行为过于粗暴,张作霖不至于生这么大气。张作霖当时已是民国手握兵权说一不二的大人物了 。如果他愿意帮助溥仪恢复皇帝尊号,返回清宫居住,按其能力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作霖生气的主要原因,还是冯玉祥的行动触及到他的利益了。张作霖后来去天津拜谒溥仪时说了实话。

张作霖先是对溥仪痛骂冯玉祥,然后又说,冯玉祥那是为了要拿宫中的宝物!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张作霖还特别申明,他本人非常注意保护国宝文物,他不但把奉天的宫殿保护得很好,还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好好保护了起来。

不可否认,冯玉祥把溥仪赶下帝座,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确实意义重大。不过张作霖的说法倒也真不冤枉他。据说他的确偷藏了宫中不少宝贝。

为洗白自己,冯玉祥还曾经安排过一场表演。他在故宫宴请北伐军高级将领,席间突然将故宫全体杂役人员集合,让这帮人齐声高喊“冯将军是清白的,没拿故宫一针一线”之类的话。

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刻意安排,当时就引起哄堂大笑。

此后,皇宫的宝贝便在古玩市场频频出现。冯玉祥的得力干将鹿钟麟也曾说过,冯玉祥的确曾卖掉故宫大批文物用于战事。

冯玉祥突然包围紫禁城“逼宫”,溥仪没有防备时间又紧迫,当然也带不走什么东西,因此大批的文物宝贝都留给了冯玉祥。

这恐怕才是让张作霖真正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张作霖虽然尊崇溥仪, 但他最终是以利己为原则,不会甘心在“宣统皇帝”脚下称臣。

他虽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但他不愿人们说他有野心,所以一有机会就表白,只有报国志,而无个人野心。

末代皇帝溥仪对于他来说,是最理想体面的掩饰其政治野心的挡箭牌。而皇宫里珍宝无数,即便暂时养着皇族们,从长远看,他也不会吃什么亏。

而冯玉祥粗暴的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彻底消灭了帝制,独吞了所有珍宝。全盘打乱了张作霖的如意算盘,他怎么能不勃然大怒呢!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1924年10月22日深夜,“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率领部队快速向北京进发。

没开一枪一炮,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将大总统曹锟监禁起来,并且解除了直系军阀二号人物吴佩孚的所有职务。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领部队荷枪实弹,包围了紫禁城。遵照冯玉祥命令,鹿钟麟要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此时的冯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态度坚定不移,他亲自进入紫禁城督促驱逐工作。

尽管有多人前来奉劝冯玉祥暂停将溥仪驱逐出宫,但是,冯玉祥决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象征封建帝制的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溥仪向冯玉祥央求,按照条约、降低俸禄,准许他继续在紫禁城中生活。冯玉祥果断拒绝,并且说:如果赖着不走,就用大炮轰炸紫禁城。

冯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将470多名太监、100多名宫女遣散;然后用6辆卡车,把溥仪及其妃嫔装运到什刹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着溥仪父亲一家人。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的消息,传到张作霖那里时,张作霖却勃然大怒。

张作霖之所以对冯玉祥驱逐溥仪十分恼火、并且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是有深刻原因的。

原因一:冯玉祥抢占先机、妄想独大,很可能会使张作霖统治全国的企图化为乌有。

很长时间以来,冯玉祥都受到吴佩孚的排挤、打压,也得不到曹锟的帮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才会主动与张作霖约定,双方联合夹击吴佩孚。

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烈战斗时,冯玉祥却放弃了对关隘的把守,拱手让奉军进入关内。

冯玉祥自己率领军队快速进占北京,囚禁了曹锟、进驻了紫禁城。冯玉祥这一招大获全胜,既彻底摧毁了政敌吴佩孚;又使自己抢占了先机、为自己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冯玉祥趁张作霖没到之前,命令军队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统统占为己有,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坚定革命决心,树立革命冯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赢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

冯玉祥的伟大志向,张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张作霖当然非常恼火。

于是,张作霖不顾与冯玉祥曾经签订的“奉军不得入关”的协定,把奉军主力部队直接开进关内,目标正是控制北京。

为了能将冯玉祥赶出北京城,张作霖与段祺瑞勾结起来,联合对付冯玉祥。

当时部下给冯玉祥献上一计:把张作霖父子请到北京,趁着只有少量警卫人员时,把他们两人枪杀了。后来,这一计策没有机会实施。

原因二:张作霖担心溥仪一旦被日本人控制、利用,自己很早就谋划好的利用溥仪的一盘大棋就会无“帅”可保。

经营东北多年的张作霖,对东北形势了如指掌。

东北地区满蒙势力比较强大,而且复辟的愿望也很强烈。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并且总是在寻找机会、甚至是尽力制造机会,从而利用满清势力。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在这种现实面前,张作霖希望控制溥仪、或者讨好溥仪,利用溥仪的名号,真正称霸东北、进而统治全国。

张作霖一直在努力。

张作霖曾经给过溥仪爸爸一笔很大数额的金钱,帮助他们一家人维持生活。溥仪及其爸爸对张作霖都有好感。

现在,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赶出去了,对于张作霖来说非常危险!

因为现在的张作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溥仪,也没有把握控制溥仪。所以,张作霖对冯玉祥驱赶溥仪非常恼火。

如果满清复辟势力控制溥仪,就可以打着溥仪的旗号正式复辟满清帝国;

如果溥仪投靠了日本人,那就更麻烦了。日本人扶植溥仪在东北当皇帝,溥仪傀儡政权一旦成立,整个东北地区就被日本人霸占、成为殖民地了。

权衡复辟与傀儡的利弊、比较满清与日本的实力,张作霖更怕溥仪投靠日本人。

当张作霖知道溥仪被驱逐的时候,他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派人跟冯玉祥谈判,请求不要为难溥仪及其父亲一家人。

同时,张作霖也派人赶到醇王府,想找到溥仪,当面告诉他,张作霖会保护他的。

年轻气盛的溥仪,这时候志向高远,他很想找一座靠山,实现东山再起的愿望。

在溥仪最苦闷的时候,日本人几次到醇王府与他联络。1924年11月29日,溥仪没让父亲知道,悄悄逃进了日本使馆。而且,日本公使高调对外宣布容留溥仪。

张作霖几次派人到日本使馆联系溥仪,都被拒之门外。

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护送下、转移到天津租界张园。张作霖求见溥仪,溥仪应允。

看见溥仪的时候,张作霖毕恭毕敬跪到地上,向溥仪磕了三个头,和前清大臣向皇帝跪拜一模一样。溥仪挺高兴。

张作霖对溥仪说:我之所以到北京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你。你现在跑进日本租界里,我真是很为难啊!

溥仪相信了张作霖的话,开始大倒苦水,之所以住进外国租界,都是被冯玉祥等人逼的。

自从进驻北京之后,张作霖一直忙于自己的政治布局。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力达到鼎盛。1926年,“安国军”组成,张作霖担任总司令。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中华民国最高统治者。

当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的时候,当自己不需要扶植傀儡的时候,张作霖也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理会溥仪了。

从1925年到1932年,溥仪都在天津生活。他在积极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拉拢过军阀、他收买过政客、也任用过客卿,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只有日本人支持他,所以,日本人在溥仪心中位置最为重要。

很显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之所以勃然大怒,根本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失去政治上的优势。一是害怕冯玉祥的力量超过自己;二是害怕溥仪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从而导致东北、甚至整个中国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冯玉祥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去,自有他的理由;张作霖勃然大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军阀、政客的正义与否,常常是由他们力量对比、以及博弈结果来确定的。

你怎么看待张作霖的勃然大怒呢?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什么十分生气?

答:现在谈论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认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制的革命行为,其实,这是多种势力交织的结果,里面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且,扒开这件事件的外衣,我们会看到,冯玉祥的为人似乎不那么高光正。

原先,曹锟和吴佩孚是一对黄金搭档,曹锟一口一声“子玉、子玉”叫得很甜,吴佩孚也一口一声“三爷、三爷”应得欢。

老实说,吴佩孚能叱咤风云,成为乱世中的赫赫中州王,跟曹锟的赏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而曹锟能成为直系首领,呼风唤雨、坐镇一方,也与能征惯战的吴佩孚对其死心塌地的效忠有关。

但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后,爱好沽名钓誉的曹锟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竞选总统,过一把总统瘾。

吴佩孚是个务实主义者,认为有那个闲功夫和那个闲钱去干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大量购买军火、抓紧练兵,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

两人谈不到一块去,一下子就闹掰了。

这个时候,原本寂寂无闻的冯玉祥乘虚而入,在曹锟鞍前马后奔走,获得了曹锟的好感。

这么一来,吴佩孚就和冯玉祥结下了梁子——当然,也为吴佩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奉系首领张作霖是出了名的滑头,他敏锐地侦知了吴佩孚就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很好地收买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吴佩孚和自己在干仗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

冯玉祥做事精准,他看到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突然发难,反戈一击,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还先奉军一步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当年的大哥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大佬落难,老巢失守,吴佩孚不淡定了,他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偏师杀回北京,准备出其不意,击溃冯玉祥,稳住后方。

哪料,吴佩孚一走,守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军心涣散,一下子就崩盘了。

吴佩孚进退失据,只好仓皇遁往湖北。

打败了吴佩孚,张作霖很是乐了一阵子,但他知道了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怒火渐炽。

偏偏,那边的冯玉祥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而不鸟他,就有些悻悻然,有些搁不下面子。

前思后想,决定重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

当然,冯玉祥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这么一来,张作霖就更怒了。

因为,冯玉祥破坏了他正在精心下的一盘大棋。

张作霖的目标是当东北王。而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另外,日本人也正想利用溥仪做文章。冯玉祥驱逐溥仪,这等于是把溥仪往日本人的怀抱里送,张作霖平焉能不怒?!

事实也是如此,溥仪从紫禁城搬出来后,就潜往了日本使馆。

所以,张作霖恨死冯玉祥了,后来不惜与段其瑞合作,共同对付冯玉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