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潘安生活在西晋,而西晋本身就是一部乱史,朝廷内部兄弟叔伯之间争权夺利,不是我杀了你,就是他剐了我,连王公贵族都难以保命,更何况一个攀附于人的潘安呢?
潘安之美乃魏晋之风潘安,也叫潘岳,字安仁,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另外三人分别是兰陵王、宋玉、卫玠。这些美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才貌双全,而且出行的时候,都能引起轰动效应,堪比当今的流量明星。
据说潘安坐车出去游玩时,洛阳城里的女人们都会跑出来,竞相一睹他的美仪容,而且也带礼物去。她们手拉着手将潘安围着看,然后把带来的水果投到他的车里。
当时有两人听说此事,也是西晋的文学家,左思和张载。他们打算也效仿一下潘安,于是这两位也手拿弹弓坐车出来游玩了,他们也引起了围观,也得到了礼物,只不过据说女人都冲他俩吐口水,最后拉了一车石头回去了,又一个东施效颦的例子。
魏晋是一个唯美的时代,崇尚美学,在魏晋人看来,人物之美不仅要长得漂亮,而且还要有才华,关键活得也要漂亮。魏晋也是一个名士时代,他们的做派又被称为名士风度。
汉末对魏晋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名士与英难,两者尽管有相通之处,但他们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样。英雄是有可能创造历史的,而名士更多的只是在派头方面做戏。
潘安之所以在当时能成为大众情人,又被后世追认为俊男的标准答案,无疑也受到了当时时代美学的影响。
潘安虽美,但人品并不怎么样。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要想出人头地,才华与美貌固然重要,但要想活得漂亮,还得攀附政治权贵,潘安便是如此。
潘安:贾谧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痴呆皇帝,根本无法胜任皇帝一职,但他有个强悍的老婆叫贾南风。皇后贾南风不仅面貌丑陋,而且生性残忍,嫉妒心极强,更可怕的是权力欲望也极强,总想着干预政事。
玩政治搞阴谋,贾南风的确是一把好手,作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她一人拉开了司马家族的相互残杀的序幕。司马炎死后,由于长子早亡故,于是好事便落到了司马衷头上,贾南风也跟着沾了光。但司马衷能躲过司马炎的重重考验,贾南风在背后也是立了功的。
司马炎将死之时指定的辅政大臣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外祖父杨骏,这对于贾南风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她要力捧的是自己的家族,于是她勾结司马玮,也就是司马炎的第五子,发动了禁卫军政变,将杨骏给杀了。
尽管杨骏死了,但政权还是没有全部收到贾南风手里,而是到了司马亮的手中,贾南风自然不甘心。司马玮掌握着兵权,司马亮为了争夺兵权,与司马玮又产生了矛盾,于是贾南风又借此矛盾,蛊惑司马玮杀掉了司马亮。
接着贾南风指责司马玮矫诏滥杀无辜,假传圣旨,挑战皇权,最终司马玮也难逃一死。司马玮死后,贾南风的政敌基本肃清了,从此开启了她十年的独揽朝政。
潘安当时攀附的对象就是贾氏家族的成员,贾南风妹妹贾午的儿子贾谧。当时与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共同参与中央政府的决策。
贾谧作为贾家的后代,深得贾南风的宠爱,他为人高傲奢侈,房屋奢华,不过也有一个优点,喜欢读书,也有一定的才华,平时也喜欢结交一些士大夫,于是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文人骚客,都竭力攀附他。
贾谧就在攀附他的这些人中,精心挑选了24人,经常在洛阳郊外修建的豪华会所里聚会,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潘安排在首位。
潘安也是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潘瑾担任过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安貌美聪明,少年时代便被称为“神童”,很早就被司空太尉府征召为秀才。22岁作赋赞美晋武帝司马炎带领群臣扶犁耕田,因此名气大震,后因被众人嫉妒而赋闲十年。
十年后又出任河阳县令,潘安认为此职与他的才华不符,因此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之后又因嫉妒晋武帝赏识的人才乱说话而被贬到更远的地方做县令,不过潘安做县令的成绩还是有的,之后又被调任为尚书度支郎,接着又因公事被免职,后来被太傅杨骏引入门下做了太傅主簿。
杨骏被杀后,潘安原本也面临被杀头的危险,后经司马玮的长史说情,免其一死。之后又出来做官,升任为给事黄门侍郎。由此可见,潘安的仕途并不顺利,随时都有面临被贬的危险。于是,他便转头开始攀附贾谧了,其目的自然是寻求政治上的发达。
为了讨贾谧欢心,他们集体写文章称贾谧有贾谊之才,二十四友中,石崇和潘安讨好贾谧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据说他们每次故意等到贾谧和祖母外出时,来到门前,躲到一旁,等二人走后,望着卷起的尘土叩拜,就叫望尘而拜,也叫“拜望尘”。
潘安攀附贾谧,贾南风倒台的那一天,也就是潘安受死的那一日。
潘安之死西晋内政因八王之乱,国力锐减,其中司马亮和司马玮,就是其中的二王。此二王死后,贾南风又盯上了太子司马遹(司马衷与谢淑媛之子),于是又与司马伦勾结在了一起。
贾在贾南风面前搬弄是非,说太子购买田产和人马,其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贾南风。贾南风也担心自己的处境,毕竟女流之辈当不了皇帝,不如重新立一个听话的太子,以便日后作威作福。
于是贾南风暗地里便开始恶意宣传太子的缺点,并假装自己怀孕了,到待产时把妹妹贾午的幼儿弄进宫来,然后便可立为太子。
贾南风的神操作,没多久便露馅了,满朝文武都知道她要谋害太子,但可笑的是,就太子司马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儿,于是也没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制衡贾南风。
一日,司马遹进宫问安,被贾南风安排人员灌了个酩酊大醉,之后将潘安已拟好的谋反信件,让司马遹抄了一遍,司马遹最后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导致司马遹的太子之位被废黜,贬为平民。
太子司马遹的遭遇,令朝野议论纷纷,不少人为他打抱不平。原来在太子手下办事的司马雅、许超等人,打算利用司马伦为太子复仇,一举废黜贾南风的皇后之位。
孙秀是司马伦手下的红人,为了打通司马伦的关系,他们先找了孙秀。孙秀听后,大喜过望,如果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成功的话,就成了肱骨之臣了,那么孙秀的身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司马伦对孙秀言听计从,孙秀不费吹灰之力便说服了司马伦。但他们也另有主意,主仆二人打算等贾南风将太子司马遹诛杀后,他们才动手,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于是司马伦、孙秀煽风点火,劝贾谧、贾南风早日除掉太子,以绝后患。贾南风的确做梦都想杀了太子司马遹,太子自然最后难逃其掌心。
可惜贾南风算来算去,最终也把自己给算了进去。太子遇害后,司马伦、孙秀便发动宫廷政变。他们假称接晋惠帝诏令,下达命令给京师二卫所属的三部司马,令他们绞杀贾南风、贾谧,理由就是谋害太子。
就这样,贾谧在混乱中被杀,司马伦给贾南风灌了毒酒,结束了一代妖后的擅权生涯,时年44岁,然而西晋之乱还在继续。
贾氏家族倒台后,所谓的24士也该散场了。话说孙秀曾经服侍过潘安,那时候孙秀为人狡诈,潘安也不是省油的灯,曾经多次殴打污辱过孙秀。
后来孙秀得到了司马伦的欣赏,贾南风死后,孙秀一路升迁至中书令,辅佐朝政。潘安面对孙秀自然很不安,还忍不住问孙秀,还记不记得之前的往事,孙秀说简直刻骨铭心,未曾敢忘。潘安便知道离自己大限不远了。
没过多久,孙秀便诬告潘安、石崇等人密谋造反,把他们给抓了。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潘安、石崇等被灭三族,潘安时年54岁。由此可见,潘安之死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人称四大美男之首的潘安,为啥会被灭族?用今天的概念来讲,他严重触碰了职场的忌讳。
号称古代四大美男之首的潘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他在史书中的名字是潘岳,字安仁(为了习惯,下文都称“潘安”);至于他帅到“掷果盈车”——即吸引众多女子赠瓜果示爱的传说,也是真实存在的。
但他最后落得灭族的下场,则跟帅完全无关,而是源于他踩到了封建职场中的两颗雷:
选边站队太明显、为了荣华富贵急于抱大腿,沦为不同利益集团绞杀战中的炮灰;
身在风口浪尖却不知低调,轻易得罪了小人。
潘安的硬实力非常过硬。他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父亲先后担任太守、内史的显贵职位。年少时进入洛阳就读太学,“掷果盈车”的典故就发生在这期间。
当然了,除了帅,潘安也是具备真本事的,史称他“尤工辞藻”,也就是文笔非常出色。而且他的文风非常有特点,那就是极其华丽,据说他的妻子早亡后,他亲自写的悼文风格哀艳绝伦,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在故意炫耀文采。
魏晋时期的社会结构,本质是阶级固化,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规则下,潘安的仕途基本无忧。在20岁时,他就进入官场,曾经在权臣贾充帐下做事,后来如愿担任京官。(注意:贾充就是贾南风的父亲。)
也许是由于风头过劲,潘安一度被人贬斥到地方当县令,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刺激。公元291年,他积极加入了“二十四友”这一组织,成了贾谧等党羽。
贾谧是谁?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而贾南风,则是当时西晋的实际掌权者,当然,这背后经历了一番曲折而残酷的争斗。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临终前,鉴于儿子司马衷智力不足,他原本下令让叔叔汝南王司马亮、老丈人杨骏共同辅政;但当司马衷即位后,在杨氏的排挤下,司马亮被赶出了京城、杨骏大权独揽。
可惜杨骏能力不足却又刚愎自用,很快招致朝廷上下不满。公元291年,原本就愤愤不平的皇后贾南风趁机联络手握重兵的楚王司马玮,里应外合杀掉了杨骏、废掉太后杨氏,此外,被株连而死的杨氏一党多达数千人,其中不乏众多被夷三族的惨烈案例。
这也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接下来,在连轴转的权力更迭中,获胜者对失败者及其党羽进行大清洗就成了惯例,动辄数千人被杀头、族诛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封建政治博弈的血腥由此可见一斑。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回京主政。贾后一族自然就此青云直上,她的舅舅郭彰、侄子贾谧(本是妹妹贾午之子,后来过继给贾家)大权在握,吸引了无数趋炎附势之徒前来依附,“权势愈盛,宾客盈门”。
贾谧虽是个年轻气盛的官二代,但却并不是个草包,其人“好学,有才思”,虽然生活奢靡,却也喜欢与文人同行谈天说地、交流心得,对于那些有才华的士大夫特别客气。于是,当时的一众顶级文人纷纷前来依附,其中24个佼佼者人称“二十四友”,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石崇、陆机、陆云、刘舆、刘琨,当然了,还有潘安。
这二十四人中当然都有真才实学,绝大多数也担任了朝廷的各个岗位。他们依附于贾谧,也许真的有交流艺术的想法,但主要的还是想抱大腿,以便“朝里有人好办事”。
这其中,最积极钻营的当属石崇和潘安。他俩每次在路上遇到贾谧、郭槐(贾南风的母亲)等人的车队,一定会利索而谦卑地下轿,其后“望尘而拜”。
两人中,又属潘安尤为热衷于溜须拍马。身为顶流文人,他却没有一丝魏晋名士的恬静,反而跳上跳下的结交富贵、积极谋求高位。当然,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逐渐官运亨通。
但潘安并不满意,仍旧积极活动,甚至连他的母亲都看不过眼了:“以你如今的身份地位,早该知足了才是,为啥还如此钻营不休!”但已经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的潘安哪里听得进去。
此外,潘安还有个毛病:媚上、但却欺下,当时他的手下有个名叫孙秀的小官,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被他痛打,日积月累,对方怀恨在心。后来,孙秀投靠了赵王司马伦,并得到了信任和重用。
在潘安依附贾氏后,西晋统治集团的内乱并没有结束。没多久(就在公元291年6月),贾南风以司马衷的名义密令楚王司马玮杀害了汝南王司马亮、太尉卫瓘,其后又顺手除掉了司马玮。不消说,随后又是一番惨烈的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大场面。
此后八九年间,贾氏一党彻底掌握了西晋朝廷的大权。但贾后族兄贾模的能力、人品倒没什么问题,他协同名臣张华、裴頠尽心尽力处理朝政,西晋朝野倒也维持着稳定的发展局面。
而这段时间的潘安,自然处于人生中的期,他被贾氏任命为黄门侍郎,可以理解为皇帝的秘书,这是一份处于权力核心的尊贵实权岗位,潘安常年的钻营终于收到了成效。
但权力争斗的风气一旦开始,就再也刹不住车,深陷其中的潘安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公元299年,眼见司马中的太子司马遹(非贾南风所生)日渐年长,而且与自己一族关系不佳,贾南风决定设计除掉他。为此,她先把司马遹骗到宫里,然后让人以司马衷的名义将其灌醉;紧接着,他们拿出黄门侍郎潘岳事先撰写的一封信,内容是逼迫司马衷退位,其后让迷迷糊糊的司马遹抄写。
以司马衷的智慧,自然对“儿子逼迫自己退位”这一假象深信不疑,太子司马遹由此被废,被贾南风关押起来。在这起事件中,身为贾氏亲信的潘安,扮演了一份不光彩的角色。
贾南风再次得手,越发志得意满。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时任太子太傅赵王司马伦向来刻意讨好贾南风,因此得以掌握禁军。但在内心中,他同样觊觎贾氏独断朝纲的权力。
公元300年,为了推翻贾氏一党,他在亲信孙秀(就是曾经被潘安揍的那位)等人的协助下,设计撺掇贾南风杀了太子、以激起朝野的愤怒。也许是一向顺风顺水的原因,贾南风这次昏了头,竟派人用药杵把司马遹活活打死。
消息传出,朝野越加激愤;司马伦、孙秀等人则大喜,他们迅速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谋杀太子的罪名,利用手中的禁军对贾氏及其党羽来了一锅端。贾南风被赐毒酒而死,名臣张华、裴頠等核心大臣被诛杀,其他党羽则大多被罢免。
潘安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他别高兴太早,别忘了此时的朝廷归司马伦的亲信孙秀说了算。他曾经在朝堂上碰到过已经担任了宰辅的孙秀,竟然腆着脸问对方:“您还记得当初吗?”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潘安自知逃不过一劫。果然,没过多久,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伐司马伦,却不幸功亏一篑;在秋后算账时,孙秀没有忘记老上司,他以“勾结司马允”的罪名诛杀了潘安的全族。潘安临行前向当初劝告自己的母亲告别,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懊悔:“负阿母!”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潘安的下场,固然是那个封建统治阶层内斗的产物,但更大程度上也是他自己作恶的结果。身在职场,选边站队难以避免,但越是这样,越是要自我约束;我们可以站队,但也要心存敬畏,不能为了追求更高权位而毫无底线地助纣为虐、排除异己,更不能肆意践踏、羞辱那些比自己权位低的同僚。所谓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同为二十四友之一的刘琨为例,他并没有像潘安那样积极钻营、损人利己,因而得以在频繁的权力更迭中独善其身,并且成了一代名臣。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潘安的教训,值得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吸取。
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潘安眉青目秀,相貌俊美,有文人才子的书香气息,据说每当潘安出门,上至老妪下至少女都拥在街头争相围拢潘安。只要潘安驾车出门,那些女粉丝便会用水果往车里面仍,来表达她们对潘安的爱慕之情。所以,后世就有了“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两个成语,让人们永远记住了潘郎之美。
潘安除了相貌优秀于常人之外,还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他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为亡妻杨氏所写的《悼亡诗》是中国悼亡题材诗歌的开山之作,历代以来被奉为经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耀眼的名篇。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那么,为何才貌双全的潘安竟被灭三族?说起来挺窝囊的。当时的皇太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邀请潘安成为贾府的门客。潘安答应了,并且认识了石崇、欧阳建等人,史称“贾谧二十四友”。 “贾谧二十四友”仅是些文人墨客常聚聚,舞文弄墨的俱乐部而已。可这样一个纯文学俱乐部被歹毒的皇太后贾南风利用,成了皇宫夺权牺牲品。
贾南风想独揽朝政,扶植亲信,便开始着手除掉皇太子愍(min)怀。他让“贾谧二十四友”当中的人,模拟太子的笔迹,写了一篇内容上尽是劝晋惠帝退位的《愍怀太子祷神文》,紧接着,她又假传晋惠帝诏书,赐予太子烈酒。太子酩酊大醉后趴在书案上。贾皇后立刻接命人把模拟的《愍怀太子祷神文》放在人事不省的太子身旁。
很快太子被废,贾南风顺利一手遮天。时局变幻莫测,太子被废后,“八王之乱”中的第三位——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处死贾南风,尽诛贾后党羽。潘安本是贾氏一党的智囊和文胆,在所难逃。另外,曾经备受潘安打击的孙秀此时得势竟荣升宰相,孙秀很轻易地罗织一个罪名,说潘安、石崇要和某王爷一起造反......最终潘安被株灭三族。
再多说一次孙秀:这个孙秀狡黠善辩,以前不过是潘安父亲门下的小吏,潘安讨厌他的圆滑,经常打他。孙秀得势后,立刻找了一个理由处死了潘安。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八王之乱”中司马伦能成功上位,皆是孙秀对司马伦的功劳,他给司马伦献了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如是:不若借贾后之手,除掉太子。然后公废贾后,为太子报仇,这样不仅能免除祸根,还可觊觎皇位。司马伦从其言。
潘安之死,在于他没有正确而长远的政治见解,对当时的政局没有清醒的认知。一味依从世俗趋炎附势,没有想到政坛的水很深很浑。纵使容颜再美,没有一个“精明”的大脑,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件政治牺牲品。
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潘安生在西晋中期,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类拔萃。仪表堂堂,潇洒风流,正如那句妙语,貌似潘安,流名于世。
潘安虽然貌美,心美要打个引号。为攀附权贵,与时局而逆,最终落得满门抄斩。
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潘安,字安仁,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之首。在这个排行里不仅有文采斐然的宋玉,还有因帅得国的宋文公,“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嵇康也名列其中,但他们均位于潘安之下。
那么潘安究竟有多么美貌呢?《世说新语•容止》中记载道:“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除此之外《语林》也写道:“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两则写的都是同一件事,即潘安因为长得十分英俊秀美,年少时出入洛阳道中,妇人们都向他的车上投掷水果来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至于为什么投掷水果,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是用向心上人赠送水果来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的。宋玉的这番经历在后世还演变成为两个成语“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让人们永远记得了潘郎之美。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潘安由于其俊美还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潘安小名檀奴,因而“檀奴”、“檀郎”、“潘郎”等都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韦庄曾写过一首《江城子》:“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这其中就用到了潘郎这个意象。潘安的容貌对中国人的男性审美观念影响极大,如《金瓶梅》中的王婆就曾经说,完美男人有五条指标,第一条就是需要有像潘安一样的容貌。这样的审美标准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除了美貌之外,潘安还满腹经纶,文采济济。他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讲究形式美。他的《悼亡诗》是中国悼亡题材诗歌的开山之作,历代以来被奉为经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耀眼的名篇。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而潘岳也和陆机并称,称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从这样的评价我们就可以看出潘安的文才有多么出众。
这样的美男子、才子又为何被灭三族呢?潘安在晋朝担任官职时,常常依附于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并且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后来赵王司马伦擅政,把握了大权,他的亲信孙秀也做了宰相。曾经的孙秀不过是一个令人鄙夷的小吏罢了,在孙秀做小吏时,潘安的父亲正好是孙秀的上司。潘安在那时因为看不起孙秀为人狡黠,计谋深沉而经常带领仆奴鞭笞孙秀。孙秀当上宰相后,潘安问他:“还记得曾经的事吗?”孙秀回答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那时起,潘安就已经料到了会有这样的一天。
永康元年(300),孙秀污蔑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潘岳因此被诛三族。潘安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他和石崇的美好友谊。潘安《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意思是说两个人关系很好,即使到了年老白头时也要一起玩耍。没想到一语成谶,他们二人真的共赴刑场,这首诗也成了他们死亡的预言。
潘安的美不仅在他的容貌,更在他出色的文采上,那时的人们对待潘安就像现在的追星一样疯狂。潘安卓越的才情,对夫妻情感的忠贞以及他出色的容貌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具有着“魏晋风骨”的男性形象影响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审美要求,儒雅秀美的男性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美男子潘安为何被灭三族?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妥妥的中古第一美男。但就是这么一位才貌双绝之人,最终却落得个家败人亡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潘安生于公元 247 年,属兔,美男子原来是个兔宝宝,因此严格来说潘安也算是半个三国人。两年后的公元 249 年,老戏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没脑子的曹魏实权派曹爽,曹魏政权由此名存实亡,16 年后司马篡魏,西晋建立,潘安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潘安到底有多美,具体怎么个美法,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但就当时人的反应来看,颜值铁定不低。据说潘安每次坐车上街,旁边的大小女性粉丝宝宝们纷纷将自己的水果扔到潘安的车里,潘安上街就跟进货一样,满满一车回家,这就是“掷果盈车”的典故。有一位叫左思的同学,看潘安的生意这么火,也坐着车出门,路人一看这么丑,本着“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你就错定了”的原则,纷纷吐口水,于是左同学拉着一车口水回家,人和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潘安长得好,家庭背景也不错,父亲祖父都是地市级国家干部,绝对是当时的顶级优质偶像。潘安从小还好学,有神童之称,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做地方官时,潘安也勤于政事,确实有相当的施政能力,而不是纯粹的文化花瓶。但西晋建立后的一系列派系斗争,潘安要想获得仕途上的进步,就必然选边站。
当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肉糜帝”。皇帝是个白痴,朝廷大权便在皇后贾南凤,丞相杨骏以及各个司马王爷家轮流坐庄,潘安便依附于贾氏一族。
贾氏那是当世第一大族,司马篡位那些事儿,摆在台面上的黑手套便是贾充。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是贾充派人杀的,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退位是贾充逼的最紧的,堪称是司马家的第一打手。西晋建立后,贾充官儿做的大的没边,女儿贾南风更是身为皇后。此时贾充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继子贾谧也是当朝红极一时的人物,此人还附庸风雅,喜欢探讨一些文学,潘安,陆机等人便围绕在他身边。
潘安的母亲历史上虽没有留下她的名字,但确实是位有见识之人,建议潘安激流勇退,潘安虽表面答应,内心实不甘心与功名利禄擦肩而过,与贾氏一族走得很近。
公元 300 年,司马懿的小儿子赵王司马伦以贾南风毒杀太子为名发动政变,诛杀贾氏一族,潘安的命运也走到了最后关头。
政治上站错队,更要命的是潘安还有一个仇家孙秀,此时正是赵王司马伦跟前的红人。孙秀这么一撺掇,潘安之死就板上钉钉了。
潘安身死,年 53 岁,而且被诛灭三族,曾经劝他的老母亲也不例外。潘安本也是一个孝子,曾经为了母亲而辞官,即所谓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这本也是“二十四孝”之一,后人在重新编定“二十四孝”之时,因为潘安之故而连累母亲,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也从“二十四孝”中消失。
当潘安被押赴刑场之时,他的好基友,西晋首富石崇也因得罪孙秀被绑赴刑场,两人相视一笑,共同前去。这就是潘安,有才华,有容貌,有缺点,有毛病,生的漂亮,走得潇洒。
潘安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 301 年,赵王司马伦兵败身死,孙秀也脑袋搬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