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为什么非要从蒙古手里买战马?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冷兵器时代,作战工具对于战争的成败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攻城利器云梯,没有它要爬上高大坚固的城墙,难度还真不小。再比如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它虽然是属于后勤工具,负责为北伐大军运输粮食,但如果没有它,军队后勤保障的压力就会很大,因此,它也算是间接参与了战争。

战马也一样,理论上讲也属于作战工具之一,并且它还有一点特殊,它是战场上除了人之外,唯一有生命力的动物。作为一种活力四射的动物,再加上战马的用途不同于普通马匹,这就决定了战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

战马是如何炼成的?

早在战国时代,骑兵即作为一个新兵种登上了战争的舞台。骑兵,顾名思义,骑着马的士兵,由此,人们对战马也开始重视起来。

在兵书经典《吴子》里写道,战马一定要养在合适的地方,适时的饮水吃草,节制其饥饱。冬天马厩要保持温暖,夏天要保持清洁凉爽。战马的鬃毛要勤剪勤刷,马蹄上要钉马掌。平时还要多加训练战马的听力和视力,锻炼它的镇静能力,以避免在战场上因为声音或颜色的干扰而惊慌失措。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训练战马的奔驰追逐能力,并且要娴熟的掌握主人的指令,比如何时前进与后退、停止等指令。人们常说,马是通人性的,还要注重培养骑兵与战马、战马与战马之间的相互默契与感情,要让他们之间形成一种亲近感,这样的战马才能在战场上使用。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战马的装备也很重要,比如马鞍、笼头、马嚼子、缰绳等装配也要严格要求,一定要保证其完整坚固。

此外,还要爱惜战马,对于战马的使用要合理,尽量不要过度使用,伤及战马。战马不能过于饥饿,也不能过饱,要节食。在作战期间,战马常在战争的开始阶段或者在战争的末期受伤,要么用力过猛,要么伤于过度疲劳。因此,骑马与步行要交错进行,宁可累人,也不能让马累坏,让战马保持充足的体力,以防备敌人突袭时,战马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培养一支精税的骑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单就战马的养成就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从马的生存环境特点来看,马性耐寒而畏热,繁衍生息均受气候土壤的影响。因此,我国自古良马均产于西北高寒草原地区。

综上特点,再放眼我国境内,哪些地方适合养战马,已是不言而喻了。

北方的马区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

大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及古西域一带。特别是河套平原,水草丰富,地势平坦,自古就是良马基地。

蒙古高原地区,也就是古人常路说的塞北,草原有着天然牧场之称,不论从气候还是饮食方面,都很适合养战马。少数游牧民族在此相继兴起,比如匈奴、突厥、蒙古,辽、金、元,一直到清代,他们都是擅骑射的民族,拥有庞大的马群。

西南地区的云贵、滇藏高原地区。宋代由于受辽国的牵制,失去北方马匹资源,为发展军马,转而重视在西南地区养马。从北宋到明末的茶马贸易,主要以蜀马和大理马为代表。但西南马与北方马相比,在军用上还是处于劣势。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明朝购买蒙古战马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马种的角度来看,就是蒙古战马品种优良,战斗力强,在战场上能发挥重大作用。

那么明朝购买蒙古战马,是为了防御还是作战?如果是防御,防谁?作战又是要攻打谁?

明朝需要庞大的战马用途何在?

古代战争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就是骑兵。回首历史会发现一个与战马有关的独特现象,凡是马匹充足的时代,比如汉唐,中国的武力最强,反之,一旦战马不足,战斗力就急剧下降,比如宋和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骑兵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当初的战马来源,一靠掳掠元朝在西南区的官办马场,二靠在战争中俘获战马。因此,明朝才有实力与蒙古铁骑硬碰硬,最终将元朝政权瓦解。

明初统治者意识到战马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明朝统一中国后,特别注重战马的征集工作。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回蒙古后,虽然主要盘踞在大漠南北,但影响力仍然很强大,对明朝也是一个巨大威胁,并且双方不断发生战争。

另一方面西南、东北边境地区的危险系数很高。在西南要削弱土司的势力,在东北要安抚和招降受制于元朝残余势力的女真各部。

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明朝随时有可能要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抵御外敌入侵。优良的战马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作战工具,亦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明朝的统治者想在马匹上获取长远的发展,大张旗鼓地从官方到民间都为养马努力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历代朝政都设有马政,就是指政府专门为畜养战马颁布的管理制度。

那么明朝也不例外,但是自明朝起,原本打算政府经营的马政,最终还是落到了民间。民间百姓养马成为明朝的重要义务,养马户不仅要保证马的健壮,而且完成孳息之额,否则要如数赔偿。这样一来,马政成为百姓身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从饲养战马的难易程度来看,数量还是其次,更为严重的是质量问题。战马生下来如不能加强驯养工作,也不足以成为优良战马。

明朝的情况与宋朝不同,比如永乐年间的明朝,疆域辽阔,有着足够的牧场。但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优良的牧场用于放养战马,那么屯田政策就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养马与农耕起了冲突,再加上对马匹管理不力,马匹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战马的质量下绛。

这样明朝政府要想获得优质的战马,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边境贸易换取马匹。早在明初就制定了用茶叶与吐番换马,“茶马贸易”在明朝尤其突出。

明朝在北方的指定地点开设了马市,与蒙古各部和女真进行以马为主要商品的互市。每年开市一到两次,按品种、等级定出马匹价格,用银、钞或绸缎、布匹、铁器、茶叶和其他生活用品折价换马。

马市作为官市,有明朝专职官员管理,有驻军维持秩序。明朝将互市中得到了的骟马送到边关用于作战,或者发往各都司卫所进行训练,对于母马、小马驹和未调配的马匹都送到苑马寺饲养。

明前朝宋朝在茶马贸易中也获益匪浅,据记载公元1094~1098年,宋朝每年从西南边疆购买的马匹多达2万匹,极大缓解了宋朝的战马压力。

茶马贸易在明朝也是一个双赢的政策,明朝从蒙古、女真、藏族等地区得到了大量优质的战马,这些边境地区则从明朝获得了重要的生活资料,如盐、茶叶、铁器等物资。这项举措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在农牧业、副业等领域的共同发展,对边疆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明朝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必须品必需品,因此明通过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作为加强和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并且严禁私茶。

但是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交流的深入,私茶兴起,官方对茶叶贸易渐渐失去控制,明朝的茶马贸易制度也随之日趋走向崩溃。

明朝失去马匹的重要来源,再加之对外作战对马匹的损耗,导致作战能力下绛,也是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明朝从蒙古买马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家马匹质量高,二是自己实在养不好马。所谓的地域优势可见一斑。

明朝军队为什么非要从蒙古手里买战马?

明朝建国初期,北方的蒙古一直是敌国,所以谈不上什么贸易,所以主要的马匹贸易集中在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主要是用茶叶和盐来和 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换马,这就是所谓的茶马贸易。

到了明朝中期,蒙古首领俺答终于争取到和与明朝贸易的机会,于是大量马匹开始进入中原。

明朝后期,明清战争,明朝需要大量的战马。从土默特、察哈尔采购。

在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后,明朝开始于与外喀尔喀接触买马。皇太极将外喀尔喀击退,自己通过代理人贸易垄断了明朝边疆马匹贸易。

但是,明朝这么大的国家,上百万的军队,需要的马匹数量仅仅靠外购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明朝实际上还有庞大的国内马政系统,自己养马才是马匹补充的主力,外购马匹只是做为品种改良和补充而已。

然而,明朝军民联合养马,即没有质量也没有数量,制度更加不合理。说白了军民联合养马就是驻军养马和百姓养马需要钱和草场。当然开始时候效果还是有的,但到了后期就不行了。

明朝军队为什么非要从蒙古手里买战马?

明朝初年,为了获得足够的马匹,明朝是强迫民 间养马供官府征用,但是民间老百姓不愿意,宁愿弄死马赔钱也不愿意养马供官府征用。

后来,因为缺乏马匹,明朝不得不改为收购,即花钱从民间买马。

买马的价格一般在10-15两之间浮动。

随着这项政策落实,河北山东一带涌现了大批私营马场,专门养马向官方销售。同时,民间的马车运输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明朝后期,因为对蒙古的常年战争获得胜利,蒙古正式向明帝国称臣,与蒙古的贸易通道打开,明朝官方可以从蒙古大量购买到更便宜的马匹,停止了在国内民间采购马匹,导致河北、山东的私营马场纷纷倒闭转行。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虽然从蒙古买马更便宜,但是明朝官方采购来的马成本并没有降低,期间差价去了哪里,自己想吧。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河北山东马场的大规模倒闭,以及满清兴起,从蒙古买马成本激增,高峰时达到了50两银子一匹。网络上流传,十匹马中才能挑选出一匹战马,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问过养过马(耕地用马)的老人,被明确告知,所有的马,只要养护的好,都能够用来骑乘。如果肯多花点本钱伺候,至少半数的马可以用来当战马。

所谓的花本钱伺候是指平时也给精饲料。普通耕地用马平时是放养的,不喂精饲料,只有农忙时才喂精饲料。而所谓的花本钱,也并非完全喂食精饲料,而是在平时投放部分精饲料。

而历史上,明朝中期著名的山东响马起义,山东响马们也是大规模掳掠、抢夺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马场,从而组建了高峰期超过十万的骑兵大军。如果十匹马才能选出一匹战马,难道他们是从100万匹马中挑选出来的?

当然,这种说法确实有史料证明。但是需要注意,这种史料也是假的,不是后人造假,而是时人造假。负责马政的官员为了贪污腐败,所以捏造谎言,说十匹马才能出一匹战马,以掩盖其贪腐行径。

类似于此的古代仙侠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火枪枪管的制造。明朝官员、清朝官员都说,打造火枪需要用精铁,普通熟铁3斤才能炼出一斤精铁用于制造枪管。

熟铁的铁元素含量是98%-99%,三斤炼一斤,我想问,另外两斤去哪了?一个论坛网友的回答非常精确而有创意:另外两斤熟铁被修真者用了物质转换技术,转换为银子进入负责官员的腰包了。

明朝军队为什么非要从蒙古手里买战马?

因为蒙古是平原,盛产马类,马都往往会比中原的强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