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曲牌相同,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也十分的类似。蒋勋老师说,在元代形成了一种孤独美学,这种孤独和寂寞与汉族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关,也和读书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握,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放逐的情感有关。这两首散曲都演绎出了这种孤独美学。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从元代的孤独美学说起

元代的历史并不长,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异常的活跃,这种现象很奇特。元朝是文人的不幸时代,但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大幸时代。

我们知道,元朝轻科举,儒家的独尊地位和思想统治力量相比前朝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使得大批文人士大夫失去了固有的地位,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失去“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为了生存,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谋取生活资料,加强了他们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

他们的作品无疑直接爱到读者或听众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世俗生活的众生相及其美学情趣,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东西,同时也导致他们的人生观、审美情趣,都发生了与以往“士人”不同的变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如诗、词、文,仍是知识阶层表达自我情感的主要输出口。

在以上这两首散曲中,我们首先发现语言上的一个特点,便是通俗易懂。作为现代人,相比唐诗宋词,理解起来相当容易,几乎没有什么时代的距离感。我们感谢元朝给予了文人一个专心独立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让文人身上赋予了民间性。

这一特点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元代戏剧的异军突起,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拉近了文学与民间的距离。

其次,我们还发现,曲中所描述的物和景,我们也很熟悉,甚至可以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画面。曲中大量使用了“形容词+名词”的形式,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这些事物都是可以独立表达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都无疑充满了“悲凉”之感。

为什么提到秋都要有悲凉之感 ,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啊?秋天的丰收是民间性的,而秋天的悲伤是文学性的,涉及到一个秋在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意境,文人都不由自主的“伤春悲秋”。也就是说,在意境方面,两首曲都深刻借景表达出了秋的悲凉之态。

第三,不论诗、词还是曲,其目的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文学形式都是文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所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蒙古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无视科举的重要性,文化人失去了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这也意味着他们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文人不仅在经济上丧失了最可靠的来源-官俸,而且在精神上陷入了报国无门的困境。因此说,元代的文人是孤独的。

为了弥补经济上的缺失,在作品的内容上,他们不得不走近民间的“俗”,但同时也保留了文人的“雅”,而这个“雅”,我个人认为,就是通过文人所赋予作品的个性情感表达出来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是一种人生的落寞与无奈,以及苦闷之感。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回到白描,更偏向于对人生轮回的无奈,像是在安慰自己。

在这两首散曲中,作者也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情感表达。从整体结构看,我们从中不难读出“孤独”的味道,二者相比,很明显马致远的秋思,所表达的孤独感更强。

意境的独立与联系

这两首散曲都是十八个字,各自都使用了并列的元素,就前半部分而言,白朴的作品出现了六个,即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马致远的有九个,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共同描述了秋的悲凉。

很显然,马致远的秋思在铺排上更到位,更有力量。九个元素交代完,又加入第十个元素:夕阳西下,接着结尾点出整部作品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真正做到了人景共同的一种悲凉之感。

相较而言,白朴的秋,通过六种元素并列描绘出秋的悲凉,随之有一句过渡“一点飞鸿影下”,接着又进入复苏“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其主题更接近表达事物的轮回,由悲观到乐观,一种自我安慰式的表达。

所以,从两首散曲的整体氛围来看,马致远的秋思气氛是统一的,而白朴的秋前后气氛是有反差的。前者重在透过景物表达人的“思”,后者通过反差性,重在呈现岁月时序的往复回环,生命中的快乐与不快乐放到大自然里,最终不过是一种轮回。

但是,马致远的秋思并不是没有反差,我们把“小桥流水人家”,单独拿出来看,脑子里呈现出的画面感肯定不是悲凉,相反,而是一种温馨又流淌着江南风情的美感。再结合这一句的前后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合在一起来理解,才能发现,原来“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另一种孤独之美。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独立理解,也可以联合起来理解,本身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所以,天净沙·秋思》能传诵这么久,是因为它有很高的现代性,经得起全方位的锤炼,不管从绘画、电影还是艺术的角度,它都是一首好作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秋天已到,写这样的问答正当时。

元曲以“天净沙”曲牌名写景,成为千古绝唱者莫过于元曲大师马致远的“秋思”与白朴的“秋”了。王国维先生分析认为:“白曲属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马曲由于构图简洁,意境幽深,语言明白如画,言外有无穷之意。‘纯是天籁, 仿佛唐人绝句’,成为散曲中的绝唱”。

1.《秋思》与《秋》的艺术手法

先原汁原味欣赏一下两个小曲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的《秋思》,把秋天苍凉迟暮的九种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孤苦的情思,简捷的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感怀悲秋夕照图,立体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朴的《秋》,把秋天12种自然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铺陈给读者一幅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画卷,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两位元曲大家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出了秋景的苍凉和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他们以不同的心境写出了大自然的秋色、秋景和秋意,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水彩泼墨般地飨现给了读者。

如果说白朴的小令宛若一幅山水风景画,人物隐而不见;那么,马致远的小令就如同一幅山水人物画,人物跃然纸上。如果说白朴的小令是工笔艺术,充满了情趣;那么,马致远的则是水墨技法,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两首元曲都是采用白描艺术手法,不事雕饰,自然纯朴,雅俗共赏,虽都是写秋,但情致却不相同:一个是心灰意冷的悲愁,一个是充满清新和明朗;一个是悲秋,一个是赏秋; 一个是借景抒情、思绪万千、情景交融,一个是以景为由、置身景中、自然天成; 一个落笔“断肠”,一个突出“情趣”。虽都是秋天的傍晚,一个是冷色调,以深秋的苍凉为基调,表达了人生不尽如人意的沧桑之感;一个是暖色调,在秋日残霞的苍凉之下,写出了秋色的多彩、清新和生气,表达了人生的希望、光明和未来。

2.《秋思》与《秋》的表达意境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暗点深秋,昏鸦说明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枯藤攀缠着老树,树上栖息着乌鸦,眼前景物一片昏暗,令人黯然神伤。“小桥流水人家”,流水虽动而不息,小桥却止而不动,依着流水、傍着小桥的人家,更加透出谧馨宁逸。“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即秋风,秋风吹拂之下,疲惫的瘦马踽踽独行于古道之上,更加衬托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夕阳西下”,撷出在深秋的傍晚,鸟归巢、人回家,才引起了诗人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乡愁之情。诗人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一组蒙太奇图像灌注到读者意识之中,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充分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贯穿的一条红线,一切景物都是透过在天涯的断肠人感受到的。

《秋》中把“孤村落日残霞”这一人们并不罕见的景色,很自然地跃然纸上。太阳就要落山了,云彩在残阳的映照下现出片片红云,孤独的一个村落在夕阳下时隐时现。一边是孤独的村落,一边是暗淡的天空,作者伫立在这幅画卷前静静地欣赏着。紧接着“轻烟老树寒鸦”,袅袅的炊烟升起,一群乌鸦在树枝上鸣叫,打破了沉静的画面,给这静静的场景带来一点波澜。一静一动,波澜起伏。落日残霞、老树寒鸦,不仅点名了时间为秋日傍晚,而且与孤村轻烟相融,使读者不经意中置身于一片萧瑟中,给人以静道与远离尘世的超逸纯洁、幽静纯朴之感,它是“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再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一点飞鸿影下”,似是要把这种沉静唤醒,给这暗淡的场景带来了生机。随着雁群的流动,作者眼帘映现出了一片片绚丽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远山葱绿,流水清澈,青草变白,枫叶变红,金黄的菊花盛开。由远景而为近景,描摹由朦胧变为清晰,色彩由清淡变为艳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此时此刻,作者不再为寂寞的村落烦恼,反而心胸开阔、意气风发。虽然这首小令很短,但作者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静到动,从动到静,使这首小令余味无穷。整首作品,从着色用墨到格调韵致非常和谐,浓淡相宜,远近有序。白朴的小令,恰恰出于同一种审美意境。

3.马曲和白曲的和而不同之处

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评曰:“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从小令中可窥其风流文采。二人有许多词语相似,白朴的《秋》本为《春、夏、秋、冬》四题中的一首,其 中《春》里还有“小桥流水飞红”一句,而马致远《秋思》里又恰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句 子,但艺术上都各有独到之处。

赏读这两首小令,马致远和白朴的最大共同之处是,他们不但是元曲大家,似乎在美术创艺上也比较精通,善于将水彩和成景色,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光观察事物;他们都是借景抒情的大家,很自然地把周围景致铺陈到心间,借“秋”的意境直抒胸臆。正如元代文人画很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如果说白朴的小曲色彩鲜明、冷暖相间,如青绿山水写出秋光的流丽可爱,那么马致远的小曲却暮色黯淡,水墨点染,一片苍茫萧瑟。白曲心平气和,闲适安谧,俊爽秀美,清丽逸人,情调开朗,只见得秋日景致赏心悦目;马曲却孤寂凄苦,情调低沉,见景突增乡思,赏秋更添离愁。白曲只是以自己独到的观察体验写出秋景的新意来,别无深意,而马曲的着眼点却在一个“思”字上,虽然写得含而不露,却巧妙地道出了天涯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感谢马致远和白朴给后人留下了这两首经典的写秋小曲,两首小曲水墨画般的情境已深深刻在了人们心头。庚子年的深秋,再回味这两首经典的写秋名曲,怎不让人情思满怀,温怡恬静。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天涯旅人断肠曲

一一谈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向来被认为是散曲小令中的杰作。

这一支曲子很简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前三句每句只有六字,却都写了三样不同的事物,在语言结构上是很特殊的。这种特殊性正说明了文学的语言不同于科学的语言,而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又有区别,散文无论是叙述或描写,都要由作者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用明确的语言,按照逻辑的次序,为读者联系起来,而诗则往往由作者将要表现的事物艺术地安排在一起,让读者自己驰骋更多的想象。

象这支曲子的前三句,虽然每句将三样事物合成一组,三组共写了九样事物,它们之间好象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后两句,即通过一个旅人的眼睛,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就将这些事物全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这支曲子是写一个远行的人在旅途上的感受。作者要写出一个旅人的思想感情,却先着力写出他的环境。他并不是在他乡作客,寄居旅舍。而是正在旅途上奔走着。地点是野外,季节是深秋,时间是黄昏。他所接触到的正是秋郊黄昏时的景物。 这九样事物搁在一起,就组成一幅鲜明的画面,恰好表现出秋郊黄昏时的景色。就写景来说,是非常真实而优美的。但是好的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所描写的景物并不是孤立的、多余的,而是能够造成一种气氛,

更好地表达出人物或作者的内心活动,成为作品中必不可缺少的描写,是整个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古典文学的作家和批评家对于作品中写景的传统看法来说,,他门所要求达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最高标准,也正是"情景交融"。

象这支曲子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写出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了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由枯藤老树感到秋深岁暮,感到秋深岁暮还不能回家,说不定还有"迟暮之感"。由昏鸦的归林,更感到自己的飘泊无依,有家归不得,引起更多的感慨。

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更引起羁旅之苦。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自己不是也有一家老小吗?故居或故乡不也是有这样的小桥流水吗?然而对于这个旅人来说,这却是旅途,是天涯。

"古道西风瘦马",既不是"冠盖满京华"的长安道上,也不是"轻裘肥马"的得意气象,而只是在西风中冷落的古道上,独自骑着一匹瘦马旅行。这不但写出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也同时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着的原因。由古道更想到古往今来的许多的旅人们的生活和感情,由自己推想到古人,由个人推想到许多同样情况的人,感情就更深刻,更扩大,感慨也更多了。

"夕阳西下"写时间愈来愈晚了。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旅人的感情,他的悲愁和所以悲秋的缘故。这一句使得全篇都生动起来。

马致远就是用这样一支极其简短的曲子,来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旅人的环境和他的内心活动。它给予读者的感染力,自然也就很强烈了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为元曲中的“北曲越调”。该曲牌形成于金代,盛于元朝。

此调的格式特点,分为两种格式,全曲五句,要求每句都要押韵。

天净沙的代表作,主要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01

首先,我们欣赏一下马致远的作品。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意:萧瑟的秋风吹过,映入眼帘的是枯败的景象。枯萎的藤、干枯的老树上站着几只乌鸦;不过处的一条小河在流淌,过了小桥,就是一处农家院落。

古道上,从远处走来一个中年男人,牵着一马瘦马。蓦然,眼前的景色,让男人有些发怔。他走上小桥,在清澈的河水中,他看见一张写满沧桑的脸,鬓发已有些灰白。

站在桥上,望着不远处的农家。小院里,几只鸡在悠闲地寻食,农夫刚回来,坐在茅屋前修理着农具。农妇不时地走进走出,她在忙着做晚饭。

眼前的一切,让桥上的男人,眼睛有些湿润。他想到了家乡,思念起亲人。想当年,为了功名和理想,少年离开家乡,以为凭借壮志豪情,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现实总是残酷,多年的努力打拚,梦想越来越远,人却渐渐苍老,思念却愈发悠长。

天渐晚,男人收起心思。轻唤一声瘦马,走吧。

残阳似血,一人一马,行在古道,渐渐消失在夕阳余晖中。

这首小令,仅二十八字,写秋却不见一个秋字,但给读者眼中,满目的深秋荒凉肃杀景象。未用一个思字,却将游子浓浓的乡愁与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中原音韵》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可见马致远的《天净沙》的文坛地位与历史影响。

02

白朴的《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词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映红了秋色,温暖着群山中小山村,寂静,祥和。炊烟袅袅,村口的老树上,站着几只老鸦,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在地上留下身影。

这里,山青水秀,芦苇随风摇曳,红枫叶和黄菊花相映成趣,多么美丽的秋色哦。

03

解析与对比。

两曲同为《天净沙》词牌,押韵格式规整,都是以秋为题

二曲的表达的情绪与色调差别很大。《秋思》描绘的是天涯孤旅的哀伤,抒发的是浓浓的乡愁与情思,表现的是游子的感伤与孤独;而《秋》则着色于秋色下山野农家,温暖而恬静。

若将二曲比作油画,《秋思》无疑是灰暗的,亮色无多,暗影成片。一人一马,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更是忧郁色彩的极限。

《秋》则不同,画面以暖色为主,晚霞的温暖光线,布满了整个画面。即使是老树寒鸦和大雁的影子,都显得柔美和温馨。

何况,还有青山绿水,白色的芦苇、金黄的菊花,让这个山村的秋景,显得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总之,《秋思》表现的是萧瑟秋景下的游子乡思与孤独;《秋》则描写了山村的美丽秋色。

前者悲秋,后者颂秋。

忧伤与欢喜,一目了然。

(图来自于网络,侵必删)

作者 / 烟雨立凡,一本书,一杯茶,只谈温暖不言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源于宋金词调,每一曲5句28字,属小令。元朝时,曲这一艺术形式发展至巅峰,《天净沙》则是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据统计元代《天净沙》曲共107首,但要说影响力最大的,托中小学课本的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谓老少皆知,除此之外,就数白朴的《天净沙·秋》了。

马致远和白朴这两首《天净沙》放在一起对比,确实非常有趣,相同的词牌,相同的季节,题目都只差一个字,都非常短小精致,该如何去欣赏它们?其实也不用自己动脑子,王国维老师早就替我们赏析过了,这一篇文章,我就偷个懒,直接以王国维先生的评价,跟大家一起分享。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妙处在于景,他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3句就摆出9种景物,每一句都是多种景物组成,又把所有景物汇聚成一副秋天傍晚的郊游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

“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可是,你眼看都是景,他却又用一个“断肠人”的形象,把纯粹的景融入了思乡之愁,漂泊之苦,不用刻意雕琢,自然就给人一种愁苦之感,无论情与景,都是自然感发,王国维最推崇元曲中的“自然”,他曾说:

“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宋元戏曲史》

《天净沙·秋思》就把“自然”表现到完美境界,因景入情,又因情入理,可谓是处处写景,却不见雕琢,又境界悠远,让人回味,因此后人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和马致远一样,白朴这曲《天净沙》也是一个劲儿地描写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共12种景物,比马致远还多3种,但少了断肠人,这也是两首曲子最大的不同之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重点借用断肠人,最后落在“思”字上,表现出乡愁和凄苦,而白朴这首《天净沙·秋》,虽然也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但气氛却又改变,前3句是萧瑟,后2句突然变得明朗了。

古人作文,多以苍凉寂寥来丰富秋天的内涵,所谓悲秋之情,把秋天写的明丽清朗的实在不多,白朴算是一个,唐朝还有个刘禹锡,把秋天写出了豪迈,这都称得上是大家手笔了。白朴的《天净沙·秋》,没有断肠人,也没有“思”,纯以景物,描绘出秋天给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从萧瑟寂寞,到清丽明朗,不落入俗套,可谓神来之笔。

王国维没有直接评价《天净沙·秋》,但他评价评价白朴非常有趣,他说白朴这个人啊,作曲非常牛,《秋夜梧桐雨》为元曲第一,他又喜欢填词,但他填的词真是臭狗屎,连给辛弃疾提鞋都不配: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之冠。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

王国维对白朴作的曲评价却非常高,虽然对《天净沙·秋》没有直接评价,但白朴另一首《双调得胜乐·秋》,同样是写秋天,王国维的评价是: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把这段评价总结一下,无非一个字:真。作诗作词作曲,如果作者没有真情真情,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自己的境界,即使古人有境界,他也学不来的。

所以啊,马致远的自然,白朴的真,就是这两首曲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他们得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两首诗同样都是写秋景的诗。而且都很有意境,让人读后都能身临其境求感受到秋的美和凄凉之感。也能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

马致远的秋思是凄凉悲怆的秋,是一悲到底的秋。表达了作者徒旅的悲苦之感。

而白朴的秋,前三句同样写出了秋的凄凉,而后两句却又笔锋急转写出了秋的生机,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的心境。这是一种很独特的表达。

这两首诗都很美意境也很深远,都是很不错的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