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王夫人对晴雯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长期堆积起来的,至第77回,王夫人撵走晴雯,一是情感上的极限使然,一个也不排除自身实力的提升。

情感移植的作用,由晴雯到黛玉

人与人之见的偏见往往始于第三者的煽风点火。王夫人对晴雯的关注始于王善保家的一番话,王挑拨说: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诰封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更点名指晴雯一副西施样儿,能说惯道,指尖要强,话不投机,便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大不成个体统。

王夫人因此而触动往事,想起了之前遇到晴雯骂人的情景,于是干脆将晴雯找来进行了一番发泄。那么晴雯即使有一副浪样儿,和王夫人有什么 关系呢?

这中间就牵扯到一个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第四代掌门人,这是一个重担,且责任重大的位置。因此,贾宝玉的各项事务都是最重要的,他的生活起居,他对外要接触的人,还有在内身边的人,都在王夫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依照王夫人的价值观,生得模样儿好些便是“狐狸精”,会勾引宝玉,把他带坏。生得笨笨的,便不会兴风作浪。从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角度看,护子心切,勉强可以理解她这样的焦虑,但在这其中主观臆断占了太大的成分,对晴雯是很不公平的。

纵然如此,王夫人与晴雯在小说见面也不过几回,她何以招致王夫人如此至深的怨恨。王夫人在骂晴雯时说过一句话,说晴雯的眉眼有点像林黛玉。不得不说,黛玉很惨,不是被人说像戏子,就是被人像贾府的下人,都是没有地位的比方。

王夫人的这句话暴露出,她并不喜欢林黛玉,否则不会拿她与贾府的下人相比,关键比作同类人。王夫人在晴雯身上一直在寻找着另一个人的影子,什么 “病西施”、“轻狂样儿”、“一年之间病不离身”,等等这些用来挖苦晴雯的词,都带着林黛玉的影子。

王夫人对晴雯的偏见,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所做的错误的主观判断,将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因错误的主观判断而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

移情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无缘无故的对某个人,事件或地点、东西、环境产生仇视或偏爱。正向的移情是偏 好,负向的移情是偏 见。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 ,真正的病西施是林黛玉。王夫人鉴于对黛玉的身份,无法像对待晴雯那样去驱赶林黛玉。但黛玉已然感觉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生境遇,而晴雯也难以理解,她虽模样儿比别人好些,但同宝玉却是清白的,为什么也会被赶出去?这都是王夫人移情的结果。

王夫人对漂亮女人本身存有偏见,而传说中的西施不只是病态美,关键还误国,这就造成了王夫人在心底对病态美女性的偏见,这种偏见先是移情到黛玉身上,又移植到晴雯身上。而晴雯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下人,拿晴雯出气是自然而然的事,至77回,一恨之下,将晴雯赶了出去,这是情感上愤怒达到极限的一种表现,以致于她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法,同时,也与她自身实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王夫人自身实力的提升

黛玉刚进贾府时,贾元春还没晋升成贤德妃,至16回才选凤藻宫后,紧接着28回,端午节礼便赏赐给宝玉和宝钗一样的礼,黛玉反而低了一等,甚至宝玉认为一定是传错了。

薛宝钗是王夫人的表侄女,贾元春将橄榄枝抛向薛宝钗,这其中不乏王夫人的进言。从权力的角度来说,身为贵妃的贾元春远比贾母更有威慑力,这充分表现在,元春归省时连贾母都要跪拜元春。

贾元春是王夫人亲生闺女,身为贤德妃的妈再怎么低调,也还是要骄傲一些,比其他人要有优越感 ,这是其一。

第二点,王夫人的娘家实力也不容忽视,王子滕升了九省提督,也就是说王家还是在走上坡路的。而贾母这边的史家呢?看看史湘云连请客吃饭的钱都没有,而且还要做很多家务活,这足以说明史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可能在走下坡路。

第三,再久的王朝也摆脱不掉权力更迭的命运。贾母在贾府也是从年轻媳妇做到了德高望重的位置,随着她的年老体衰,新的势力也要成长起来,王夫人便是她的接班人。贾母迟早都要让位于王夫人,这也是规律。

以上三点都说明,王夫人自身实力的提升,同时也是贾母忌惮王夫人的地方。因此,在王夫人的心中认为,撵走一个下人,她还不至于丢饭碗,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综上两点,不难看出王夫人“大胆”的原因,撵走一个晴雯,对她来说,并不是什么 大不了的事,更不会对她的地位有丝毫撼动。

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如果是在《红楼梦》的开始,王夫人是不敢赶走晴雯的。

在《红楼梦》开始,王夫人的女儿贾元春还只是一个宫中女官,王夫人的娘家兄长王子腾还只是京营节度使,而贾母不仅是王夫人的婆婆,娘家史侯府一门双候,女儿嫁于林侯府,大儿子是继承荣国府,领一等将军衔,也就是说贾母的后台实力远远超过王夫人。

但是到了《红楼梦》第76回,王夫人的实力就大大增长呢。她的女儿贾元春升为贵妃,她的娘家哥哥王子腾被升为九州提督,朝廷一品大员,贾元春和王子腾二人隐隐成为四大家族的保护伞。而是侯府已经渐渐败落,甚至家中女眷都已经自己做手工了。所以这时候王夫人的一言一行都显出了自己的底气。

王夫人不但把晴雯赶出了大观园。还把背叛贾母的袭人提为了宝玉的妾室,这是金玉良缘向木石姻缘明晃晃宣战的节奏。而贾母此时,已经年老体弱,女儿女婿又去世了,娘家是侯府也败落了。所以她对王夫人赶出晴雯,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罢了。

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晴雯是贾母为宝玉安排的丫鬟,可是却被他的儿媳妇王夫人撵走,而没有征求贾母的意见,这自然是不合情理的。

可是王夫人为什么敢如此呢?

第一、王夫人撵晴雯他是要传达信息的,他就是不希望黛玉嫁给宝玉。

第74回王夫人对王熙凤说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林黛玉和晴雯她们的外貌,而在前80回,我们昃看不到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的,多的是对他的神态的刻画。

可是王夫人为什么要把一个自己讨厌的晴雯,与林黛玉作比较呢?这里其中的一个原因,应该是表达王夫人对林黛玉的不喜欢。这里他一箭双雕,既要撵走晴雯又要向他人传达自己对林黛玉的态度。这样赶走晴雯就成为必然了,而要实现赶走他,那就必须在贾母不知情之前最有把握。

第二、王夫人撵晴雯,在他看来贾母知道后也不会怪罪他的。

第79回,当贾母知道贾迎春要嫁给孙绍后,“贾母心中却不大愿意,但想女儿之事,自有天意,况且她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因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我们可以看到贾母对迎春的婚事都不深入的去管,他会能管一个既成事实的晴雯的走留吗?

贾母的做事是有分寸的,特别是她面对王人。在第29回,贾母清虚观打醮洗这个内容中,张道士为宝玉提亲,聪明的贾母以孩子命里不该早娶为由,回绝了他的提亲。我们知道这次清虚观打醮,是由贾元春安排的,并且王夫人是有意识的不来这一活动。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无外乎就是王夫人要听一听贾母对宝玉亲事的态度。贾母的精明会明确这一点的。

这一回中,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就是元春在端午节给众人的礼物,这礼物视每个人的不同,也是有区别的,如黛玉的就少于宝钗的。

第三、王夫人就撵走晴雯,在向贾母汇报时也是很讲究策略的。

在第78回,王夫人趁贾母喜欢,便回道:晴雯病不离身,淘,懒,得了女儿痨,他先说晴雯的不足,接下话头一转,“老太太挑中的人缘不错,只是她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显然这既是夸贾母又是在表示对晴雯得病的可惜,但这里哪一句是王夫人的真心话呢?由此我们也能够判断出王夫人到底想干什么了。

王夫人他要坚定的实现自己的所想,虽然他可能想到贾母是一个障碍,但他是有通过这个障碍的办法的。所以他才有胆,在撵走晴雯之前不告诉贾母。

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贾母与王夫人这对婆媳看似和睦,其实两人价值观大相径庭。贾母对王夫人的态度其实与邢夫人相去不远——都不喜欢,这点王夫人自然也是感觉到的。第35回,贾母与宝钗说起凤姐时,评价王夫人,“他(凤姐)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人疼她?”凤姐的话锋机敏,众人倾慕,但不如贾母,可又比王夫人“强远了”,可見贾母比之于王夫人可算云泥之别。“公婆跟前不大显好”显見表明贾母不大喜欢王夫人。贾母一边直言王夫人“木头似”,一边又由衷赞叹伶牙俐齿的凤姐,其取人标准不言而喻。第29回张道士要为宝玉说亲,贾母给出的标准颇有意味,“不管根基富贵,……。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王夫人的根基自是富贵,但她“木头似”的性格实在无趣,难怪贾母不屑。

二人的审美趣味也泾渭分明,截然有别。贾母欣赏凤姐、黛玉、晴雯模样灵巧、言谈趣味之属;而王夫人则欣赏袭人那类“笨笨的倒好。”她还想当然地认为,“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有些歪调。”凡贾母欣赏的,王夫人则全盘否定。

价值观的不同是不可调和的分歧。王夫人对贾母的尊重顺从是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而不是心悦诚服的尊重。小事上,王夫人对贾母极尽尊重,比如吃饭,“老太太说在哪就在哪”,贾赦欲纳鸳鸯,贾母借题发挥责骂,她也低眉顺眼,但事涉宝玉,王夫人便分毫不上。

她觉得晴雯狐媚宝玉,便不顾贾母对晴雯的欣赏,决意逐出。但当众还是虚枪一晃,算是在下人面前给了贾母的面子,“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他。”

贾母与王夫人算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婆媳,价值观高度冲突,所以对大事的决断一定也是迥然不同。而对王夫人来说,宝玉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封建礼制母以子贵嘛。她以她的方式规划宝玉的生活,为他择偶——力促“金玉良缘”,为他选妾——瞒过贾母,定下袭人,全不顾贾母的安排,“将来只他(晴雯)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宝玉娶妻纳妾,王夫人都不许贾母染指,驱逐一个丫鬟又何须知会贾母?

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王夫人私自赶在晴雯应该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

王夫人表面上虽然吃斋念佛,好像不管事儿似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荣国府内帷的事情还是由王夫人做主的。

老太太虽然号称贾府老祖宗,但是已经不大管事了,是处于退休状态的。

王夫人一直不喜欢过于张扬、过于伶俐的人。她对笨笨的袭人、麝月都很欣赏。唯独对聪慧伶俐的晴雯很是讨厌。尽管她装着不认识晴雯,其实那是她不想让别人说她针对老太太。因为晴雯是老太太给宝玉的。她一直对儿子的事特别上心,怎么会不认识儿子的贴身侍女呢。

本来王夫人就不喜欢晴雯的性格,加上晴雯模样长得又像黛玉。因为宝玉迷恋黛玉,和王夫人盼望的金玉良缘相违背。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没有办法针对黛玉,就把火气撒在晴雯身上了。

赶在晴雯,然后再回老太太,这种先斩后奏的事儿王夫人干这么做,就是因为她知道老太太不会因为一个丫头和自己翻脸。毕竟,自己是荣国府的当家人,是元春的妈,这个面子老太太是一定会给的。

王夫人不给贾母说,就撵走了晴雯,她为什么这样大胆?

这么做,当然无甚过错,晴雯只是一个下人而已。而且王夫人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宝玉好,这点与贾母是毫无二致的。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第二回出场,系贾政之妻,贾珠、元春、宝玉之母,王子腾之妹,王子胜、薛姨妈之姊,薛蟠、宝钗之姨母,王熙凤、王仁之姑母。在《红楼梦》中,她是四大家族的一个重要关联人物,活动过程贯穿全书,在她并不十分显露的活动中,却处处展示出极为鲜明的性格特征。她是荣府二房媳妇,由于贾母偏爱贾政,故本应由长房执掌的家政大权就落在她身上。她也不寻常地得到贾母的嘉许,说“上上下下哪不是她操心”(第四十七回).但她体弱而精神短缺,因此主要的庶务尽委诸侄女王熙凤。她素以念佛、吃斋、好静为重,给人一种宽仁慈厚,惜老怜贫的印象。刘姥姥初进贾府求助,她并不以王狗儿家道中落而嫌弃,这也为日后巧姐遇难得救奠下了基础;贾瑞病急,她亦命凤姐寻参送去,说“吃好了,救人一命”。作为母亲,她更是一个慈母的形象,由于长子年未二十而亡,元春又被选入宫,故她将宝玉爱得如同性命一般,每每在贾政面前为宝玉掩饰说情,宝玉也常在她面前任性撒娇。

王夫人的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成算和威势。一且有谁触犯了封建伦常道德,她的反应是迅速而果断的,此时连爱子也不敢多言一句。宝玉受笞后,袭人进谗,王夫人随即采取了暗中将袭人扶为宝玉侧室的措施,这显示了她胸中实际极有成算。王夫人欣赏的是“廉静寡欲极爱素淡”的宝钗式性格,而“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所以她一旦得知有人与宝玉调笑,或有人在宝玉面前娇嗔,就会怒火攻心。撵金钏而金钏投井死,逐晴雯而晴雯含恨亡,便是她一手导演的悲剧。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后,她赶去讯问风姐,这时,连平素目中无人的凤姐也吓得六神无主,这同样反衬出她素日隐而不露的威严性格,她喝命抄检大观园就是这种性格可憎的展现。作为维护封建道德标准的贵夫人,这也是她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这样做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