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选择了光绪接任皇帝?光绪的亲生母亲后来如何了?

光绪帝载湉是当年慈禧太后亲自敲定的皇位继承人,而从当时的情势来看,慈禧太后选定载湉,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

同治十年,同治帝载淳英年早逝,然而尴尬的是载淳并没有留下子嗣,按照传统的继承制度,有子立子,无子立嗣,也就是说从同宗兄弟的子嗣之中选择继承人来继嗣。

按照父子相继的准则,慈禧太后应该从宗室之中选择一位溥字辈的成员作为同治帝的嗣子,继承宗祧与皇位,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这么做,与给亲儿子立嗣相比,慈禧太后当时心中所想的,仍旧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

载淳驾崩后仅仅1个时辰,慈禧太后就在养心殿召集宗室诸王与重臣议定继承人的人选,有人提议成亲王永瑆的玄孙溥伦为君,却被惇亲王奕悰直接反对,认为溥伦已经算相当疏远的宗室,不能继承,而慈禧太后趁机放话“溥字辈无当立者”,一下子就否决了为同治帝立嗣的打算,这么一来,只好从同治帝的同辈中选人

这个时候,作为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想要为自己的儿子载澂争取机会,但还是被慈禧太后所不许。慈禧太后心里很明白,毕竟恭亲王年纪不大,而且能力杰出,一旦他的儿子成为嗣君,将来必然与自己发生冲突,若是真有逼宫那一天,势单力孤的慈禧太后可没有足够的反击之力,而奕訢推荐的终究是自己的儿子,他只能提,不能极力推荐,免得有闲话

最终,慈禧太后直接选定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当时只有四岁的载湉作为嗣君,继承咸丰帝的宗祧继立为皇帝,而选中载湉的时候,奕譞双腿发软瘫倒在地,痛哭不止。

慈禧太后之所以反对立溥字辈,又从载字辈里选中载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理来说,同治帝绝嗣而崩,慈禧太后作为他的生母,本应该为他立嗣继后香灯,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治帝留下了一位皇后,即阿鲁特氏,一旦册立溥字辈为君,那么阿鲁特氏就能名正言顺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就像自己当年那样,而慈禧太后就只能是太皇太后

阿鲁特氏这个儿媳妇向来就不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却很受同治帝宠爱,就算她日后公然与慈禧太后对着干,朝臣也会看在他是同治帝嫡后的份儿上,更支持她,这是礼法所在

据说阿鲁特氏当时本来还怀有身孕,但慈禧太后为了阻止阿鲁特氏成为皇太后,竟然暗中害了阿鲁特氏。不论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权位,决不能容许当时由溥字辈继位。

那为何又从众多的载字辈里选中载湉呢?

事实上,载湉算是当时与慈禧太后最亲近的宗室,不仅因为他的父亲奕譞乃是咸丰帝的亲兄弟,载湉的母亲更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载湉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夫家侄儿,也是她的亲外甥。可以说,载淳死后,载湉就成为了皇室之中与慈禧太后血缘关系最近的晚辈。

更何况,醇亲王奕譞与恭亲王奕詝不同,奕譞当年在咸丰朝,就对当时还是懿贵妃的大姨子慈禧太后非常忠心,而且其为人比较怯懦,没奕訢那么多心眼,对慈禧太后又是言听计从,并且办事能力也不弱,所以相对于奕訢,慈禧太后自然更愿意重用奕譞

载湉当时仅有四岁,刚断奶没多久,这么个黄口小儿成为皇帝,那么慈禧太后就能名正言顺继续垂帘听政,无论是亲缘关系,还是出于利益考虑,载湉都是最佳人选。

虽然最终载湉成为了皇帝,慈禧太后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这件事对于载湉的生母春亲王福晋叶赫那拉氏婉贞,却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婉贞后半生的悲凉。

婉贞一生共生育四子一女,载湉实际上是次子,长子载瀚年幼夭折,而载湉被抱走之后,神受打击的婉贞虽然又生养了三个儿女,却也都没能留住,最终,光绪帝载湉成为了婉贞唯一活在世上却又无法相见的孩子。

由于接连丧子,婉贞的精神受到了重创,性情开始变得非常古怪,逐渐失宠,而这一时期,奕譞的妾室生子不断,其中就包括了生下了载沣的刘佳氏。失去丈夫的宠爱,接连失去孩子,唯一在世的孩子却又咫尺天涯无法相见,婉贞在醇王府就在孤苦折磨中度过了几十年

也因为慈禧太后夺走了载湉,婉贞再未给过慈禧太后好脸色,甚至在同治帝的丧仪上公然顶撞,亲姐妹俩的关系也因此僵化。光绪22年,婉贞病重不治,临终之时载湉被允准探视,但当时的婉贞已经完全说不出话,而且几十年不见的儿子骤然出现,她也已经不认识了,就这么,黯然离开了人世。

慈禧为什么选择了光绪接任皇帝?光绪的亲生母亲后来如何了?

慈禧选择光绪接任皇帝有两个理由,一是光绪年龄小才三岁,二是光绪与同治同辈。这两点可以保证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同治驾崩,没有子嗣,这时雍正的秘密立储没有用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法执行,能够操作的只有兄终弟及,同治没有亲兄弟,只好从堂兄弟找,载字辈年龄最大的是载澄,应该由他继位才是正章。

载澄比同治小两岁,同治驾崩时他十七,已经成年,继位当皇帝年龄正当,不过慈禧是坚决不会让他继位的,这家伙不正干,同治逛妓院就是他领的道,最终他和同治一样死于性病。而且载澄他爹是恭亲王奕訢,奕訢很能干,要是载澄当皇帝,这爷俩把持朝政,就没有慈禧啥事了。奕訢也曾经为载澄继位做工作,怎奈底气不足,呼声不大。

再往下排就是载滢,十四岁,也是奕訢的儿子。载滢八岁就过继给了钟郡王奕洽,失去了继位资格。

载字辈的除了这哥俩剩下的年龄都很小,既然都不大,没啥区别,不如近水楼台找一个,于是慈禧提出让载湉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光绪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父亲是醇亲王奕譞。光绪管慈禧叫大姨。大家都知道慈禧徇私情,但光绪根正苗红,没啥反驳理由。

慈禧选择光绪继位,觉得抬高了妹妹家的地位,实际上是坑了妹妹。婉贞生有四子一女,长大成人的就光绪自己,慈禧把光绪要走了,剥夺了婉贞当母亲的权力。光绪是皇帝,连见面机会都很少,见了面还要对儿子三拜九叩,哪里可以享受一点点母子亲情,婉贞思子之切,转为思子之痛,悲伤至极,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思念成疾,于光绪十年(1880)四月带着遗憾和惆怅离世。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慈禧为什么选择了光绪接任皇帝?光绪的亲生母亲后来如何了?

1875年,对于40岁的慈禧而言,绝对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驾崩了。这是清朝寿命最短的皇帝,年仅19岁。他甚至没来得及留下子嗣后代。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慈禧失去了自己的骨肉。站在一个掌权者的角度看,慈禧必须提前为自己谋划布局了。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残酷的权力洗牌。即便慈禧身处太后的位置。同治没有留下子嗣,这意味着继承人的血统、法统关系,会直接影响慈禧将来是否得以继续在这场权力漩涡中继续掌权的可能。

当然,想要在这次洗牌中获得权力的,不只慈禧一个。除了一般的宗室亲王,朝堂大臣,恭亲王奕訢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选手。他颇有才干,遇事颇有应变才能,才加上对洋务运动的支持,任用汉人大臣,在当时颇有声望。

同治驾崩后,朝廷军机大臣就极力拥戴恭亲王的儿子载澂继承皇位。对慈禧而言,立载澂为帝,虽然在辈分血统上比立“溥字辈”宗室好。因为立了溥字辈,慈禧的太后身份就牢固了。

可是,载澂已经17岁,不容易控制。跟慈禧,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血缘关系。再加上载澂的父亲恭亲王奕訢又是个有本事的人。

慈禧如果同意立载澂为帝,虽然军机大臣同意她继续垂帘听政,可毕竟不能独揽大权。于是,慈禧最后还是立了载湉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当时实际只有3周岁半,年龄极小,辈分上可继承,又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更加上光绪的父亲奕譞不像恭亲王那样锋芒毕露,难以控制。年幼的光绪,就被慈禧接到皇宫里,在自己身边养着。

或许因为是亲妹妹儿子的身份,又或者是年幼的光绪,确实讨喜。慈禧对光绪,十分疼爱,穿衣吃饭,读书识字,慈禧亲力亲为。可对于光绪的亲生父母,如何安排,倒是个大问题。

从自己所处的位置讲,慈禧肯定不愿有过高的地位。因为这会影响她独揽大权的机会。可是,众目睽睽之下,慈禧也不能过于苛刻对待他们。毕竟从朝廷礼仪讲,他们的皇帝亲生父母,又是亲王。从私人关系讲,他们都是慈禧的亲妹妹,亲妹夫。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光绪的亲生父亲奕譞主动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放弃官职王爵,告老还乡。这当然是奕譞用来自保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做法,凭慈禧容易猜忌的性格,将来才真的是危险重重。可是,正如前面所言,奕譞毕竟是皇帝亲生父亲,慈禧等人不会同意让他的待遇直接降为平民。这容易招来天下人的非议。所以,慈禧在同意免去奕譞官职的同时,又给他塞了一个修建皇陵的闲差。还把奕譞加了一个世袭亲王的待遇。

种种做法,就是剥夺奕譞实权的同时,给他足够丰厚的待遇。光绪的亲生母亲叶赫那拉·婉贞作为亲王福晋,待遇自然也跟着提高。她可以超越自己福晋身份,乘坐杏黄色的轿子,作为地位身份的象征。可是,对她而言,这种失去亲生儿子的痛苦,还是无法用各种待遇来满足。

将来即便对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得三叩九拜,而且还不能时常看见。叶赫那拉·婉贞在光绪被带走以后,虽然再生了一个儿子,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对她而言,接连失去儿子的打击,让她备受郁闷和痛苦。

奕譞的情况稍好些。他这种敬小慎微的态度,换来慈禧的让步。她让奕譞可以到光绪身边陪读。光绪年幼离开父母,如果长期没有接触,很容易失去感情。奕譞的出现,让父子二人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只是名分上来说,两人只能以君臣身份见面。

不过,奕譞倒没有因此张狂,反倒更加小心谨慎,慈禧对他愈加满意。不仅俸禄待遇再次提高,后来恭亲王被赶出中枢的时候,慈禧给了奕譞参与军政事务的权力。后来让他总理海军衙门的事情,又兼着颐和园的差事。

海军衙门是当时最有钱的几个朝廷衙门之一。颐和园则是当时最费钱的投入之一。两相互抵,就是逼着奕譞把海军的军费挪用到颐和园里。

奕譞的待遇也越来越高了。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先后封爵。这位王爷的内心,却越来越惶恐不安。他太清楚自己的位置。光绪十六年,奕譞突发病故,享年五一岁,加“皇帝本生祖考”的名号。六年后,叶赫那拉·婉贞病故,加“皇帝本生妣”名号。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