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名气大与小,与称仙还是称圣并无特别关系,倒是李白的仙与他爱喝酒能扯上点关系。

对于仙与圣,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仙人通常都是飘逸的逍遥的,与道家一脉相承,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讲得就是一人成仙,与他相关的人和动物也一起高升。 圣人在我们的印象中,相对来说比较庄重严肃,尤其是在儒学文化中,儒家所称道德才能极高的理想人物称之为“圣”。仙人与圣人都是高高在上,但”高“的味道却不相同。这就好比拿孔圣人与佛道集大成者相比,有着内核区别。李白和杜甫也是如此。

诗仙李白我们知道李白的自号中,有谪仙人之称,其实是有出处的。李白35岁初到长安时,住在终南山脚下,有天去紫宫阁问道,遇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他们二人此前没有见过面,但都读过对方的诗作。李白上前拜见了状元出身的贺知章,并把自己的诗本呈上。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蜀道难》《乌栖曲》,大为惊讶,称道“公乃谪仙人也!”,并解下衣带上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最初给他如此称号的人便是贺知章了,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诗仙的称谓还与他的个人经历、性格与爱好、诗词风格内容等相关。

李白在25岁的时候,怀着远大的抱负离蜀仗剑远游,长达十载。”任侠“是李白诗歌和性格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他开始漫游的这一时期,他豪放的性格和任侠的行为表现很突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将进酒》的豪情。”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有游侠、剑侠、侠客、侠士、义士等称谓。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游侠是”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正义之士。李白所推崇的就是这种侠士精神。

李白一生修道求仙,道教是李白的主体信仰。在他游离的生涯中,他不止一次隐居修道。道教讲究精神上的超脱,清净自然。受此影响,李白主张返归自然,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这种道骨仙风在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他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展现了李白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的志趣。

除了道教,佛教对李白也有一定的影响,李白还有个自号”青莲居士“,这是受佛教影响的表现。佛教讲究禅意,讲大彻大悟,要求信徒达到无我之境,以内心的平和度一切危难,以求得解脱。佛教和道教都使李白的内心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

李白还有”酒仙“的雅号,在他现存一千多首诗文中,以酒、杯、酌、饮、樽等为题入诗的就达二百余首。他在诗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与李白的关系,如同星火与烟花。在酒的点燃催化下,李白的诗情喷发,色彩更加浓烈,气势更恢弘。可以说,酒给李白营造了一个思维的世外桃源,让他可以置身事外,在诗的国度里,信马由缰,纵横驰骋。

李白兼有游侠、隐士、道人、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上,李白上承屈原,下启李贺、苏轼、辛弃疾等,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理解李白的诗,要先了解李白其人,他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将豁达与放浪,悠然自得与人性本色融入诗中,读来已是”仙味“十足。

诗圣杜甫杜甫诗圣的名号并不是在唐朝加冕的,而是在明代才正式被加冕。但是早在宋代,就有人发现了杜甫诗歌中的伦理价值。一开始,人们喜欢给杜甫的诗加注解,至南宋加注成风,当时号称“千家注”,杜甫的诗也和其他儒家经典并列其中,人人皆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代圣贤立言的作用,规范着人们的言行。

杜甫一生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用诗把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悲天悯人。著名诗论家张戒在评价杜甫和李白时说:“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太白所无也。”其意在赞美杜甫诗歌中浓郁的儒家之风。杜甫自称”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儒教文化的熏陶,使他大济苍生的目标变得极为明确,后世称之为“诗圣”亦是必然了。

再从杜甫诗歌的体裁来看,他的诗体裁很丰富,比较多样化,博采众长,并能推陈出新,独辟蹊径。他的五言古诗记录了自己的旅行见闻,既感时事,又抒发情怀,内容丰富,开创了唐代五言古诗的新境界。五言古诗著名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七言古诗则长于陈述意见,感情真挚浓郁。代表作如《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此外还有五律,如《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阳楼》等,很知名篇。七律如《登高》,也有绝句,以反映时事为主,并在在其中增加议论的成分,对诗歌的发展贡献颇大。再看杜甫诗的内容,人们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其意在指杜甫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能反映出时事政治、社会生活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这与杜甫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经历了盛唐气象,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主要集中创作于”安史之乱“前后,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浸染着诗人的真情实感。诗歌内容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感情深沉浓重,杜甫自称自己诗歌的特点为”沉郁顿挫“,将现实主义推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深刻的影响着后人,这也是他赢得”诗圣“的原因之一。总之,杜甫本人受儒家影响深刻,他从现实出发,其诗内容走的是写实路线,运用丰富多样化的体裁,其实既记录了历史,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故被后世推崇为”诗圣“。纵观李白与杜甫,不难总结出,李白的诗融合了李白本身的道骨仙风,属于由内而发,充满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是由外而入内,充满济世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这样理解,孰仙孰圣,你也会有判断。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谢邀。

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仙”,什么是“圣”。

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就是“仙”,达到这种境界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优哉游哉,长生难死。“仙”是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有任何约束的存在,也就是道家的“得道”状态,御风而行,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所以在道家修炼中称为“得道成仙”。

而“圣”虽然也有偶尔理解成“神仙”的意思,但是表意就复杂得多,而用得最广泛的当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达到极高成就的人,如“医圣”、“棋圣”、“妇科圣手”都是这类意思,同时由于儒家的影响广泛,孔子的地位空前崇高,成为集所有知识大成之儒,于国于民,功盖万世,所以“圣人”成为孔子在儒家内的专属名词。

称一个人为“圣”,等于是在这个专业领域内颁发了最高成就奖。而最高成就奖并不会单单是才华横溢一个方面,是各方面综合、积累才有资格得到的。

李白的“仙”相当于“影帝”,他在台前纵横飘逸,无人能敌;而杜甫的“仙”相当于“成就奖”,他在幕后,集思广益,泽被万物。

这和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性格、文学成就有关。

李白的诗,汪洋恣肆,浪漫激情,但他并不在乎格律,也不在乎诗歌发展理论,他的才情,宣泄出来,就惊艳了整个盛唐。

而杜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格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用文学理论对盛唐诗坛乱象的风气走向一锤定音(《戏为六绝句》),同时开始追求拗律体的突破,形式上登峰造极,在内容上也不像李白只管自己情绪、朋友交情,老杜的诗堪称一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史。他的眼光,更多地投注到社会、人民、国家、战争,虽然无力改变,但忧国忧民之心处处可见。

这就是等同孔子忧天下的圣人情操。

李白是个求仙的道士,精神上是,身份上也是,所以他走的是“求仙”的路子。他才华横溢,诗风奇特,有飘逸如仙之意境。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李白在世已被称作“谪仙人”,而杜甫去世了好多年,才被元稹、白居易发现他的诗才,推到大众面前,并迅速崛起,成为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在中唐诗风走向沉雄之时,对杜甫的评价甚至高于李白。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到了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孔子成圣久矣,而在唐诗领域,杜甫拿到“诗圣”这个称呼也就名正言顺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大诗人,在名气方面不分伯仲,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所以不存在李白名气比杜甫大的情况。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是大诗人都擅长以诗言志,通过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理想,但是两个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李白是天才诗人,写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在《醒世名言》中记载李白是其母梦长庚入怀而生。

长庚即太白金星是也!也就是说李白其实是天上的太白金星转世,这从他的名字李白字太白也能看出端倪来,既然是天上星宿下凡那么李白的诗歌自然是充满了仙气,没有太多的烟火气,他被称为诗仙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了。李白的诗歌豪放、雄奇、瑰丽,气势恢宏,是同代乃至后世诗人无法模仿更无法超越的。

李白一生寄情山水,又是一位美酒爱好者,可以说这辈子除了玩就是喝,不但人显得洒脱而且他的诗同样洒脱。我想作为诗人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哪怕骨子里再浪漫都得被残酷的现实摁在地上摩擦。李白是幸运儿,他一生娶了四个老婆其中两个老婆都是宰相的孙女,这种家底和财力显然足够李白踏遍名山大川,尝尽天下美酒的。

更何况李白并不是吃软饭的人,他自己也是有钱人,当年李白从朝廷辞职的时候唐明皇就赠给他两千两黄金,同时赐给他一面金牌,凭借这面金牌李白到任何一个地方衣食住行都是免费的。李白骨子里是浪漫的,又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再加上美酒的刺激故而才能写出诸如《将进酒》这样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诗篇。

杜甫一直是李白的迷弟,他曾写诗称赞李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从年龄上来说李白比杜甫要大十一岁,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两个人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的。李白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游山玩水不亦乐乎但是这个杜甫一生则命运多舛,过着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贫困生活,最后竟然是死在一条破船上。

也许杜甫内心是浪漫的但是在饥寒交迫中他不得不选择向现实低头从而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从而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充满悲愤批判色彩的呐喊,由于杜甫的诗歌主要表现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因而被誉为诗圣。

李白作为诗仙关注的是盛唐王朝的锦绣山河;杜甫作为诗圣书写的是民间疾苦,两人关注的领域不同成就和名气也不分高低上下。正如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对李杜二人最准确的评语。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用现在很流行的话说:杜甫很接地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现实生活。而李白从宫庭高层出身,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场面。所以后人称李白是浪漫主义。

杜甫与李白在唐诗方面的造诣都是杰出代表人物。后人为了尊重和推崇他们,把李白尊称为诗仙,可能也与李白善饮有关。而尊杜甫为诗圣,是否与杜甫生活在社会底层,用诗词呕歌百姓有关。肤浅看法,可供争鸣。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谢邀。论名气的话李白名气也不比杜莆大,他们只能说名气不相上下,他们曾被当朝并称为李杜。问为什么李白是诗仙,杜莆是诗圣?

因为一、李白一生所写诗的诗风有超凡脱俗之感,

因为二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贺知章起号为"谪仙人‘’。其缘由是李白虽然早年才华横溢,但前半生却始终未能走上仕途之路,一直都在游浪四方、漂泊天涯。在他四十二岁这年,李白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长安,打算一展抱负,他找到了当朝的知名高官贺知章代为引荐。李白奉上了《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洋洋洒洒三百多字,颇有微斯乎的感觉,贺知章大为震动,马上将李白奉为座上宾,并称其为“谪仙人”,即从天宫之中被贬谪下来的仙人,不属于人间。从此李白开始名声大噪,家喻户晓名满长安,而时人皆称呼他为“诗仙”。

因为三就是李白有好几首诗中都无限的艳羡天仙般的生活,真到了醉生梦仙的地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如:

玉真仙人词 [唐] 李白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还有另外两首成仙诗为证,题作《上清宝鼎诗》。第一首: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裆。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第二首:   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近。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醉著鸾皇衣,星斗俯可扪。

以上是不是能说明人们为什么叫他诗仙的原因呢?

那么又为什么称杜莆为诗圣呢?

诗圣一词顾名思义是诗中的圣贤的意思,杜莆完全可以担的,名副其实。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一生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但依然能心怀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而奋笔疾呼,甚至为此甘愿牺牲自己!这种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主义古今少有。杜甫的作品多以此类题材为主,自然称得上“诗圣”的雅号。如看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作品便知端底。

尤其是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可见其诗品诗德不可以称诗中的圣人吗?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李白的知名度和国民喜爱度都比杜甫要高。这是毋庸置疑的,李白活着的时候名气比杜甫要大,死后还是如此,不少文人编撰了许多有关李白的故事,让李白的知名度更高。

主要还是李白诗写的好,很接地气,属于通俗易懂的那种,所以流传度广。李白的才高在于写诗能够在平淡处出奇制胜,就比如将进酒,劝酒这么平常的事,他能写的这么好,是其他诗人所不能及。所以他被人称为诗仙是对的。

杜甫是典型的“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诗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样的大乱世,杜甫可能在唐朝诗坛不过就是三四流诗人,而他身前并不出名说明了一切。

可以说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他的现实主义风格遇到了用武之地,三吏三别这样的诗在当时很应景,如同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一样,所以他的诗如同历史,有诗史之称,所以被称为诗圣。

杜甫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还是因为唐朝的元稹白居易推崇他,将他的地位抬到李白一样的高度,所以才有了“李杜”这样的称谓。

不论是诗仙还是诗圣,都是对诗人的一种赞誉,并没有诗仙高于诗圣,也没有诗圣高于诗圣的说法。排字论辈的学问就不要拿出来用在诗人身上了。

这样的学问应该在梁山忠义堂,排座次,做交椅;应该在常委会比一比省委政法委书记大,还是进入常委的省会城市书记大,那才是有用之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