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在进入正题前,先需要搞清楚何为魏晋之风?其次再回答《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
魏晋南北朝,又称六朝。六朝时期常被视为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唯士人审美大受重视,文学艺术繁荣,理论著作亦竞相迭出。因此六朝美学尤其是魏晋美学是最受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魏晋之风”,即“魏晋风度”,指的就是魏晋士人的形貌、言行、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的士人美学风貌。这一概念最早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并被学界广泛接受。
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它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由此而凝铸的人格精神,是魏晋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虽不能为之而心向往之的人格范式,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我期许的精神家园。依据对魏晋风度的简短了解,我们用易中天老师对魏晋风度的总结作为答案的模板。易中天老师说魏晋风度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即: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在《红楼梦》里找与这九个字匹配的人物,不止一个,至少可以找出三四个。在红学界,大家最喜欢把史湘云与“魏晋风度”相关联。为什么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真性情“憨”是曹雪芹对史湘云的性格总结,红学研究者们还概括出了另外两个字,即“豪”与“直”。对于史湘云性情中的豪,有学者这样说,她豪中有秀气,豪得率真,豪得自然,豪得妩媚,豪得令人爱。在《红楼梦》以前,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对于“豪”的形象的确有很多,但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曹雪芹笔下,却诞生了一位女中豪杰,这是难能可贵的。
湘云之“豪”是她性情中最突出的特点,对于这一点,从古人到今人,读者与评论者都有深切的感受。史湘云虽有候门背景,但从小便父母双失,一直寄居在叔父家,虽贵为小姐,但也一样要做许多女红。她的身世与林黛玉也有相似之处,同是孤女,但拿二人相比,性格却截然相反。对于这一点,第5回,关于史湘云的红楼梦曲《乐中悲》这样唱道:”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第76回,史湘云对林黛玉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这些都显示出她豁达的人生观。
史湘云身上的豪放不同于张飞、李逵式的粗鲁与莽撞,而是有嵇康、李白式的浪漫与耿直。第49回,众姐妹在芦雪广做诗,碰巧贾府有新鲜鹿肉吃,史湘云私下与宝玉说,要一块肉拿到园子里,又顽又吃。两人一拍即合,拿了肉就到园子里围着炉子做烤肉吃。这情景在宝琴及李婶等外人看来深为罕事,熟悉他们俩的姐妹们才不以为然。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黛玉取笑他们是一群叫化子,湘云回怼,“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史湘云自评为“真名士自风流”,吃了这烧鹿肉,再吃了酒,这诗才从腹中喷涌而出。她把诗与酒,烧吃鹿肉与真名士,相互联接起来,这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同时也显示出她率真的性情,不做作,爱我所爱,无关风与月。
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在宝玉的生日宴上,一众少女举杯同庆。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席间行酒令,史湘云饮了不少酒,宴席散了却不见史湘云的人影,派丫头去找,发现她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芍药花瓣作枕头,凉石板为床,一群蜂蝶相伴,落花铺满地,酣睡之中,口内还在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一幅唯美的少女酣睡图,再加上醉梦之诗,俨然一个女版李白,睡出了诗意,睡出了性格,睡出了豁达,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湘云醉眠,意在表现她的竹林名士风采。魏晋风度以喝酒,不拘于礼法,我行我素而著称。史湘云大嚼烧鹿肉,酣眠芍药茵,都是魏晋之风最浓郁的表现。晋人喝酒,成为风尚,在红楼诸钗中,每每宴席间虽均不离酒,但或拘于礼,或为养生,都有所节制,唯有史湘云能放怀豪饮。
史湘云心直口快,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15岁生日,请了戏班子,戏子中有一个11岁的小旦,长相酷似林黛玉,凤姐便故意问众人像谁,宝玉宝钗因知道黛玉的秉性,心下了然断不能说出口。哪知史湘云出场不久便惹恼了林黛玉,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向她使个眼色,这也惹恼了史湘云,吩咐丫鬟收拾东西要走人了。
第三十七回,众姐妹起诗社,史湘云姗姗来迟,先罚他和了诗:若好,便请入社,若不好,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再说。湘云和了诗要自罚东道。晚间到了宝钗处又犯难,说起这做东,钱从何而来。若不是宝钗帮衬,她这个东道主倒是不好做。可见她这人豪气过溢时,口快得不顾后果。
第五十七回,邢岫烟住在迎春处,月钱二两,其中一两受邢夫人吩咐给爹妈,剩余的一两自己都不够用,还要打酒给迎春的下人们,只得把棉衣服给当了,大冷天连个御寒的衣服都没有。那当票无意中到了史湘云手里,弄清原委后,她动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被宝钗拦下后,又提议把邢岫烟接到宝钗这里。
史湘云心直口快,还有一副行侠仗义之气。与探春相比,她的男儿之气在于神韵,而探春的男儿之气在于言志。她身上的三个特点憨、豪、直,透露出她的性格特点,第一,她属于男性化的性格,豪爽旷达是性格男性化的外部信号;第二,她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与贾宝玉一样,有魏晋风度的投影,也有他憧憬的理想人性。有学者认为,薛宝钗属于太懂事的一类,林黛玉属于不懂事一类,而史湘云则则好处于他们二人之间,使她保全纯真的特色,又能不流于世俗的虚套。第三,她有着乐天的性格。与林黛玉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不同的极端,一悲一乐。史湘云之所以受读者喜欢,也是源自她乐天的性格。
高智商魏晋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智力大开发、智慧闪光的时代。易中天老师认为,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春秋战国。在这个时代,智商低的人不好混,如果智商特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就会受到追捧,成为一号人物。史湘云的真性情显示了她的“豪”与“直”。除此之外,她的智商也不在宝黛之下。
第63回,众姐妹晚间继续为宝玉庆生,不分等级的凑了银子开了席,席间又开始占花名。轮到湘云,她边笑边揎拳掳袖的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黛玉是在取笑湘云白天醉卧芍药花圃的事。湘云马上反驳,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这是湘云在拿前不久紫鹃情辞试莽玉之事,反趣林黛玉。这一回合下来二人不分伯仲。事实上,林黛玉在史湘云面前也不占什么优势,二人斗嘴,史湘云不像宝钗,也从不让着她。
再看湘云的才情也不输宝黛。她的诗才分别散落在第37回“海棠社”,第七十回“桃花社”和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以及“芦雪庵联句”等章回中。第37回,探春在大观园中发起第一次诗会,史湘云原本错过了,后来加入后,她一人一气呵成两首海棠诗,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边看边称赞。可见其才思敏捷。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她一人大战宝钗,黛玉,宝琴三人,堪称经典。事后众人细细评论一回,独湘云的最多,果然是那鹿肉起了作用,她果然做起诗来“锦心绣口”。史湘云才华横溢,可与宝黛试比高,不论吟诗作赋还是喝酒行令,她的思维敏捷,总会令众人刮目相看。对于大观园的诗社活动,她总是表现得很积极主动。红学前辈周思源先生认为,林黛玉把诗词视作生命,史湘云把诗词当成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薛宝钗的诗才虽也是一流,但在她的心里,诗词不是女孩子的正经事,所以心中对作诗是有偏见的。史湘云对诗词的热爱以及与她在芦雪庵联句抢命式的作风,一方面是出于真的热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想表现她的才干,体现一下自我价值。这种争胜的意识与林黛玉在元春省亲时想要“压倒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仪容魏晋时代除了崇尚智慧,长相英俊俏丽也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从汉末到魏晋都如此,所谓美仪容,包括了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比如“竹林七贤”的老大嵇康就是这样的人物,易中天老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有人曾经对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说,嵇康的儿子嵇绍真是“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鹤立鸡群”成语出处即于此)。王戎立马便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他爹。那嵇康到底有多帅呢?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这样描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意思是平时站着像一棵孤独的劲松,而喝醉了酒,则像碧玉堆成的一座山,马上就要崩塌下来。对于史湘云的容貌,作者对她的女儿样惜字如金,但对她的女扮男装样却大肆渲染。不得不说,曹雪芹将魏晋风度在史湘云身上体现深刻。
她的女孩正面形态描写,在第21回,作者写了她的睡态,“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这是从宝玉的视角对她的描写。其睡态之美与唐五代词人温庭筠《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词句相合。第四十九回,又通过李婶之口进行了侧面描写,李婶对宝玉和湘云的描述为: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可见湘云是一位容貌清秀的脂粉佳人。
她的男装形态倒是相当仔细。第31回,宝钗说史湘云爱穿别人的衣服。旧年三四月里,她把宝玉的袍子、靴子还有额子都穿上,贾母也说她扮上男人好看了。第49回,写史湘云的冬装,从外到里,透着英俊豪放的气质。众人看了都笑他,偏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她打扮成女儿更俏丽了些。
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史湘云女扮男装的游戏也突出了她的豪中之秀丽。美仪容的魏晋风度,实际上是中国人智慧艺术化和人间化的一个里程碑。从曹雪芹对史湘云身上投射的魏晋风度,我们也可看出曹雪芹身上的魏晋风骨,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崇尚自然。回答完毕。《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魏晋之风”即“魏晋风度”,是鲁迅先生率先提出来的,主要特点是“简约云淡,超然绝俗”,自带“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几追仙姿!
红楼梦中人,最具有“魏晋之风”的应该是林黛玉。具体分析如下:
一、思想上自然出世,弃儒入道。林黛玉是红楼女子中最没有人间烟火气的,这也难怪,人家本来就是绛株仙草转世,世外仙姝,即使来到人间,不染烟火气这也正常。
但在贾府大院,又不得不与入世者相接触。
贾家本来就是靠仕途经济起家的,世代簪缨,钟鸣鼎食,已历几世。加上元春晋封贵妃,更是烈火烹油,一派兴旺。府中子弟,不管是纨绔,还是膏梁,除了贾宝玉、林黛玉以外,都很关心仕途经济,连丫环都关注,袭人就劝宝玉要读点正经书。
黛玉父亲林如海也是搞仕途经济的,探花出身,巡盐御史,正是搞经济的肥缺。林如海应该为黛玉积攒下不少家当的。
但是黛玉偏偏对仕途经济不关心,思想上早早就“出世”了。
儒家重入世,道家、佛家倡导出世。黛玉明显是弃儒入道,并且还杂着一些佛家寂灭观念。
黛玉“出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那一回,宝玉观看了《寄生草》悟了,但并未悟彻底。
宝钗、袭人很着急,黛玉却不急,她们一齐来找宝玉,黛玉提出两个问题: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被问住,答不上来,讪讪而笑。宝钗、湘云以为宝玉回到现实了,谁知道黛玉把宝玉的偈子加了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黛玉的这两句堪称狗尾续貂,一下子就把黛玉自己出世的思想表达淋漓尽致!
这说明黛玉平明没少看老子、庄子和佛家书籍,这也是黛玉出世的思想源泉!
魏晋风度中的那些才子们,大多数都崇道信佛,追求自然,不理世俗经济。陶渊明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印辞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自然中追求恬淡宁静的生活。
而这些,也是黛玉追求的。
黛玉不能去躬耕田园,但却选择清幽的潇湘馆做为自己的居所,难道这不是在效仿竹林七贤吗?
二、言谈上清高自许,脱俗出尘。你要是看世说新语,发现魏晋人那都是语言大师,不仅幽默,而且非常清高。另外,还善于怼人,一句话就能怼你十万八千里,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厉害!
黛玉妹妹口才也是厉害的,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林妹妹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你受不了!
首先,林妹妹敢怼人。史湘云、王熙凤、李纨都被她怼过。李纨被怼后,气得“诅咒”林黛玉将来出嫁遇到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才解“恨”。王熙凤被怼后,只能让黛玉嫁给宝玉,让黛玉羞得大骂王熙凤破落户。
其次,林妹妹敢甩脸。对不尊重自己的人,林黛玉就敢甩脸给你看,哪怕当着贾母、王夫人的面都敢甩脸。宝钗过生日时,请了小戏子来唱戏,其中一个龄官长得像黛玉,其它人不敢说,史湘云就敢说,黛玉当即甩脸走人,把一众人都晾在那儿。元妃送来宫花,黛玉听说自己是最后一批取花的,直接甩了不要。
其三,林妹妹说话不落俗套。比如称刘姥姥为母蝗虫,让惜春作画起名“携蝗大嚼图”,就让人笑断肠子。探春结海棠诗社,取名“蕉下客”,黛玉马上让人把探春烤了,原来庄子有“蕉下覆鹿”一语,正好应了湘云烤鹿肉吃的情景……展示了黛玉活泼幽默又不落俗套的一面。
其四,林妹妹言谈清雅脱俗。藕香榭的荷花枯了,影响划船,宝玉要找人拔去,黛玉说李商隐的诗都不喜欢,只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你偏偏要拔去,宝玉赶紧不让拔了。贾母大观园宴请刘姥姥要行酒令,黛玉张口就来《西厢记》、《牡丹亭》的清词丽句,虽然事后遭到宝钗挤兑,也难掩黛玉清丽。正月里和宝玉闹别扭,张口闭口就说“死”,也不避讳。
黛玉的言谈,其实是她率真的性格写照。而这一点,和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何其相似!
三、行为上特立独行,孤标傲世。魏晋名士的行为一个个都特立独行,人人堪称行为艺术家!
林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位行为艺术家,特立独行,孤标傲世,其独特的行为主要有:
首先,还泪。
黛玉爱哭,因为她来到尘世就是来还泪的,这在贾府也是人尽皆知的了,探春直接点破,让她取艺名潇湘妃子,就是因为潇湘馆有竹子,而且斑竹是泪染成的。
黛玉爱哭,不是因为泪点低,而是身世凄凉和风刀霜剑逼的。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本以为寻到真爱,却又咫尺天涯,又怎么能不让人有穷途末路之感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黛玉与阮籍的穷途之哭如出一辙。
黛玉的哭,有的是心痛而哭,如宝玉被打,那是心疼,真的心疼而哭。有的是迷茫而哭,题帕三绝写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有的是误会而哭,去探望宝玉,晴雯不开门,以为宝玉不理她,就哭了,结果栖鸟都不忍听,“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有的是伤景而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有的是绝望而哭,“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魏晋时,阮籍以哭出名,但他只有一种穷途之哭。而黛玉呢,哭出这么多花样,阮籍要是穿越过来,看到红楼梦,只怕是哭不出来了!
其次,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了,比起宝玉各种痴狂举动还要别具一格。
红楼里,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落花就是人凋零!
对待落花,惜花的宝玉怕踩脏了,用衣服兜起来抛到水里,演绎的是落花流水的老桥段。
林黛玉把落花用绢袋装起来,葬在花冢里,让落花化作春泥,来年再护花。演绎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精神!
其实,在黛玉心里,花就是人,就是自己,自己死了,肯定要葬在土里,而不是水葬!这么讲,黛玉葬花完全符合常理。
但这种行为之所以特立独行,是因为没有人真正把花当作人!
所以,当宝玉把花委流水时,黛玉要葬花,给出的理由是怕园外的水不洁,玷污了花!其实黛玉担心的不是怕玷污了花,而是怕玷污了自己!
所以她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走时说身子是干净的,和葬花相呼应!
红楼梦里描写葬花的情节有两次,一次是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描写了黛玉为什么葬花,理由给的非常充分!
另一次是第27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凄凉的春风中,黛玉边哭边唱边葬花……演绎的其实是黛玉自己未来的葬礼!
魏晋时代的名士有各种狷狂行为,比如曹丕带人在乔玄墓前学驴叫,阮籍母丧饮酒吐血,王子猷“何必见戴”,刘伶鹿车载棺饮酒……这些都没法与黛玉葬花相比美!
也许只有嵇康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在美学上可以和葬花一拼吧!
其三,焚稿。
黛玉焚稿是《红楼梦》续书中出现的,是不是曹雪芹原意先不管。焚稿这个行为,正好把断绝痴情的目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常人都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诗词是黛玉的心血结晶,人死了,留下诗作,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的延续。
但是黛玉偏不想留,临死前偏要把一切痕迹都烧了……显得特立独行!
但这一切却又是合理的……把心血都化成灰,不正符合曹雪芹“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原意吗?
黛玉泪尽而亡,遗骨归葬姑苏,诗稿都焚化成灰,只留下几竿枯竹在潇湘馆的秋风中摇曳,也是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呼应!
四、 处世上逃避现实,寄情艺术。魏晋名士之所以行为怪诞,其实都是现实逼的,特别是司马氏的政治清洗,让那些不愿意丢掉风骨的文人们只能选择消极的方式以避世,而他们避世的方式除了喝酒,又大多选择是艺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也是避世后催生的艺术奇葩!
林黛玉生活在贾府,感受的却是风刀霜剑,苦闷无比的绛珠仙子,只能在艺术世界里去寄托情思,谁让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呢?
黛玉的诗词,个人觉得是红楼群芳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黛玉写诗,有几个特点:
一是写诗速度“快”。黛玉因为才高,所以写诗速度特别快:
元妃省亲,本来想大展诗才,结果只让作一首。无聊之中,看宝玉只作了两三首,就让宝玉先誊写,自己则神速地作了一首杏帘在望,结果不仅诗压所有人,元春还因为这首诗把浣葛山庄改成稻香村。
探春结海棠诗社,要咏白海棠,群芳包括宝玉都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只有黛玉不着急,自顾自地赏花玩。结果大家写好了,黛玉挥笔立就。
二是“风流自然”。黛玉人长得风流袅娜,诗也写得风流自然。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桃花帘外开依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最自然的还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颇有陶渊明风采。诗如其人,黛玉的诗,就是黛玉自己写照。
三是“凄凉哀婉”。红楼梦本来就是末世悲歌,而黛玉通过诗作把这个末世的凄凉场景写出来了。最凄凉的就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菊梦》、《桃花行》等,伴随着凄凉情素的是泪、是雨、是落花、是秋风……“醒时幽怨同谁诉,蓑草寒烟无限情”写的是秋风里的寂寞无言;“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的是无人理解的月夜闺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和“冷月葬花魂”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归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写出了秋窗风雨夜、斯人独凄凉;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这个眼里流的已经不是泪了,而是血了……
“魏晋之风”怪诞的背后,其实是魏晋“风骨”!是魏晋文人士大夫不向世俗和司马氏专制低头的骨气!而这样的骨气移植到《红楼梦》里来,只有瘦弱的林黛玉才真正具备。这样的骨气,宝玉也有,但没有黛玉彻底;湘云也有点,但没有黛玉坚定!
因此,不论从思想、还是言谈,进而行为及追求上来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魏晋之风的那个人!
《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整部红楼梦都是魏晋之风。什么是魏晋之风?超然脱俗,倡道敬手敬佛手就是魏晋之风,与儒学世俗相逆相抗就是魏晋文化之风。超然脱俗就是立争技术及人手能力超越领先别人,也即“争一”、争创新。《三国志》《汉晋春秋》就是逆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的大史观,就是“一观”或“大一观”。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之儒史皆以人物人情故事为线索,以仁义、礼义、情义及以个人名声、社会地位的变化变迁为衡量,严重脱离技术和人手能力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主纲。魏晋的作家,为什么大都采用儒史人情故事为表而道佛“大一”史观为骨的写法?就是因为“立言”的儒文化尽管是不成熟的少儿浅浮性,但对文字文化普及率极低中华民族具有非常强非常大的吸引力诱惑力,就是因其是世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且具有传播讲授讲解的容易性。不采用表、骨两相逆的写法,就很难使作品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有很多难以解释的文词成语也来源于魏晋时期,如“信口雌黄”等,明显明确的指示了“口”不可信和国家民族“信口”的严重后果就是弱化,“雌”表达的就是弱势弱化之意,“黄”就是中华民族黄种人。什么可信可依赖?就是人手。所以国家民族“立手”、“敬手”、敬技术创新、敬劳动能力劳动效率的提高的文化才是紧跟世界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没有哪个民族是“立言”敬情播情种的,只有儒家文化敢这样干!所以红楼梦作者在红楼梦引子中发出“开劈鸿蒙,谁为情种?”“引子”就是要引领文化,“子”就是文化。开劈鸿蒙,打破愚昧,所有的人种都是靠手深入探索未知,靠手创新创造的精巧制造,智慧治国治世的,播撒的都是勇于探索未知自然,勇于创新制造的文化种子。
儒学“立言”、“立仁”、“立礼”、“立孝”、“立忠义”等都是立的动物界王国的共性、通性,等同于“立足(脚)”,也即立笨脚而废弃巧手,巧手探索制造、创新制造之人本特性;违背背离了人类特长本性进化发展的趋势方向或原则,因此,可以把儒文化之立看作为“立足”,且“立足”又是儒观念最乐于接受的词,这就是红楼梦二十二回中的“禅机”、“谶语”,也即“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无立足境”,就是指没有儒学文化的环境是干净的,“立足境”就是儒文化儒观念环境。
《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我觉得《红楼梦》里黛玉、晴雯、柳湘莲都比较有魏晋名士的风采。
说到魏晋之风,咱们先得了解什么是魏晋之风。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比较严,当时有两句诗很能代表当时的社会情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比较能代表魏晋风度的人主要有“竹林七贤”,这些人都是不追求富贵,品德高尚的人。
晴雯我觉得晴雯身上有一点魏晋之风。这个也许不太恰当,但晴雯身上是有这样的品质的。《红楼梦》里的人是鲜活的人,因此我们太苛责他们了。《红楼梦》里比较隐晦的写了袭人等人为了讨好宝玉便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可同样身为丫鬟,并且也喜欢宝玉的晴雯却没有这样做。不仅如此,晴雯还对袭人的做法进行了讽刺,一点面子都不给。单凭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晴雯是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女孩。虽然她也贪恋人世的繁华,但这不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毕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要生活,没有谁可以做到完全不爱“财”。你们说呢?
柳湘莲我觉得柳湘莲身上也有魏晋风度。虽说柳湘莲长得眉清目秀,但这个人却是个十足的好汉。贾琏给他介绍媳妇,他想了想就答应了。可当他觉得尤三姐有问题时,他果断去了三姐的家。他决定推掉这门婚事,可不曾想尤三姐却是个性如烈火的女人,尤三姐当着柳湘莲的面自杀了。这个时候柳湘莲才明白自己错怪了三姐,他悔恨不已。在和宝玉诀别的时候,他明确的指出贾府的肮脏与龌龊。柳湘莲至此与贾府断绝关系,他选择为三姐的死负责,他一直都在忏悔,最后跟着道人出家去了。大家觉得这个人有没有魏晋风度呢?
林黛玉再有一个人就是林黛玉了,我觉得黛玉身上有魏晋风度。拿黛玉和宝钗来说吧!宝钗为人圆滑,黛玉给人的感觉就是言语辛辣。这种表现在贾府上下的眼中比较明显。贾府不论是主子还是下人都对宝钗高度赞扬,可除了贾母和宝玉,几乎没人喜欢黛玉。因为黛玉不会装,她看不惯的事,她就要说出来,因此她得罪了不少人。黛玉并非不知道这样会得罪人,而是她不想和这些人打交道,黛玉是一个清高的人。有一次宝玉把北静王爷送给他的汗巾给黛玉,黛玉却说这是什么臭男人用过的,她才不要呢!你们看看黛玉是不是很有特色呢?因此我觉得黛玉身上最具魏晋风度。
《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魏晋之风有两个浅显的标签
一是真实性情,如阮籍;二是名士之风,如谢安。
前者是史湘云,后者是贾探春。
史湘云内心孤苦,但性情豁达,琐碎不萦于心。甚至对礼法也不大在乎,所以只有湘云才有资格去醉卧芍药。湘云和黛玉睡在一张床上,黛玉睡的像小鸟,湘云睡得就比较豪迈,甚至还露出半拉香肩。
都说黛玉敏感,可是十二钗里和黛玉相好的却是湘云,同样一句伤人的话,唯独湘云说出来,黛玉才会真的不会往心里去。
湘云是心胸光明,真性情,不遮掩。
贾探春是改革家级别的存在,战略家,是商鞅,管仲,诸葛亮级别的人物。从他临代理大观园事物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凤姐是解决问题,探春是避免问题。
或者一个是治标,是维系。另一个是治本,是改变。
红楼梦史湘云的结局并不好,应当是寡居。探春的结局是远嫁,可是远嫁对探春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一个人的才华是无法隐藏的!
湘云变不成探春,但探春可以变成湘云。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
探春!
《红楼梦》里,谁有魏晋之风,为什么?
《红楼梦》里,这三个原因表明林黛玉最有魏晋之风!
01 “魏晋之风”的界定:(一)魏晋盛行饮酒作诗:
1、魏晋士族的文人借酒吟诗作赋,直抒胸臆,洒脱豪放不羁,既想建功立业,而又想出世,归隐。显得有点矛盾。
2、饮酒作诗原因:
首先,在于是士族,有财力,并且饱腹诗书,有才情,善于作诗表情达意。
其次,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不敢直面惨淡的现实生活,借酒后的沉醉获得短暂的解脱。
再次,当时玄学盛行。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的“道”无法用器官去感觉或证明它的存在,只能靠内心的直觉去把握,而人们在饮酒之后的那种混沌的感觉,与玄学家描述的本体混沌十分接近。
当然,随着发展,他们带有理性的感官去体悟入世与出世。
3、代表:建安七子、蔡琰等。
(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创作倾向。他们在诗中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时代士人的追求,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三)建安之风的界定:
1、指作品有建安的“风骨”:不是儿女情长,逸靡颓废,铺陈堆砌而无风无骨,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关注民风、社会现实,有一定思想,“风骨”。同时,又大气豪放,有超尘脱俗之感,有淡泊名利、隐逸之风气。
2、人符合要求:至少是士族,会作诗。
3、思想境界:至少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建安风骨代表的水平和境界吧?
02 按界定,《红楼梦》有建安之风的最佳人选非林黛玉莫属!(1) 出身及才高,诗词造诣均高:
林黛玉出身诗书之家。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作诗不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或者展示自己文学造诣。纯粹为了怡情!
(2) 思想境界高啊:
林黛玉自己有隐逸之遗风,也反对贾宝玉去谋求一官半职,或者说看不起尔虞我诈的官场。
(3) 行为直率,不违心:
林黛玉虽然有时顾忌礼仪,但是行为是耿直的,不会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哪怕可能得罪人。反对宝玉读书博取功名,教英莲学诗,不阿谀奉迎之事太多了!
03 作品是最好的证明: 有魏晋之风试看:《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看似写白海棠,没有香味,但是非常的有风骨!
恰似林黛玉孤高的性格,在别人看来,就是其人格没有让人亲近的香味吧。
她的遗世独立,让人爱,又让人遗憾!
再看《咏菊》 :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既有魏晋之风,更有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痕。
《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更是作者寄与的深情遗恨!
林黛玉人格独立不羁的魏晋士大夫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卓尔不群的魏晋之风凌空飘舞,全因她有超凡脱俗的诗魂,处淤泥而不染!
我思故我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