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刻画了两个接近完美的人物,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赵云。赵云智勇双全,战无不胜,特别是长坂坡一战成名,给人印象深刻。这是小说中的赵云,那么历史的赵云也是一样的吗?我们分别从史籍《三国志》和《云别传》中寻找真相。
《三国志》中的赵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三国志》长坂坡之战)在《三国志》中,对赵云的记载总共不到三百字,而且叙述平平,未有过人之处。记述他的长坂坡表现完全没有小说中那么一波三折。而且他因战事失利,还遭遇了降职。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他追随刘备,做过 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候,迁镇东将军。入驻汉中后,再出征失败被贬,隔了一年便去世了。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我们感觉到的赵云并无特别的过人这处,也就是一位普通的武将。可见,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威武不可挡。刘备也没有刻意重用他,与刘备兄弟团的关系也没有那么亲密。《云别传》中的赵云根据《云别传》的记载,历史上的赵云也决非是平庸之辈。有必要说下《云别传》,这是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赵云传》所做的补充。为了区别于陈志本赵云传,另称《云别传》。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解,原书已失传,但遗留有赵云的补注。
首先,他深明大义“义”字在《三国演义》的众英雄中,份量很重,赵云身上也不例外。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段话记载了赵云选择善主的出发点,一句“从仁政之所在”,体现出他的仁义之心,他追随公孙瓒,后来追随刘备,皆是从大义出发,一直把民众放在首位来选择追随者,均是解民于“倒县”。其次,忠真敢谏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这段话是说刘备攻下益州后,想要赏赐诸将,结果被赵云阴止了。后来,刘备为报私仇,要去讨伐东吴,赵云也是挺身而出,竭力劝阻。这些记载都表明了他敢于谏言,见识久远,忠君爱民的思想。
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在博望坡一战中,赵云俘获了夏候敦的部下夏候兰。他们二人认识,是同乡,为了避嫌,“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也因他的秉公办事,刘备让他掌管内事,任留营司马。第四,谦虚敬慎赵云也是一代开国将领,也是老资格,并且还真的救护过刘禅,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曾遭遇街亭之败,赵云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过程中,赵云作为大将亲自断后,维护了队伍,稳定了军心,保存了军资。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于是就要赏他,便是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并建议将所有物资纳入库存,过冬用。赵云一席话,体现出他的胸襟开阔,律己严格,不愧是一位智者。通过《云别传》中的记载,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比较丰满的赵云,以及他的一些特点。但是在勇字上始终没有大的表现,在智和义上表现抢眼。可见,历史中的赵云并没有小说中那样勇猛无比。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谢谢邀请!
在《三国演义》里,被神话的人物有诸葛亮,关羽,当然也有赵云。只不过前两位已经被拨开了历史真实的面目,大家有了重新的认识。唯独赵云依然是人们的最爱,很少有人怀疑演义里神奇的描述。那么,让我们来试着拨开历史上云雾,看看赵云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赵云原在公孙瓒处,刘备投靠公孙瓒时,他们曾一起合作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虽然勇武,但在公孙瓒处并没有什么建树。后来,赵云知道刘备在袁绍处,投靠了刘备。
长坂坡“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既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并没有杀进曹军“七进七出”。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qian)为(今乐山市犍为县),飞定巴西,德阳。
“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赵云“空营计”,被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这时赵云是翊军将军。
诸葛亮北伐,“扬声谷由斜谷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云,芝兵弱敌强,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这些基本是赵云所有的战场表现,基本上没有镇守关隘,攻城略地,或是任先锋,统帅独当一面。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仅是翊军将军。还没有魏延,黄忠的爵位高。
很多人认为刘备是瞎了眼了,不重用赵云。事实上,刘备在知人,用人,识人远远超过诸葛亮。赵云一直守护在刘备身边,护卫安全,其实是最大的信任。关键时刻,赵云充当了救火队的角色。
从历史上看,赵云的战功比不过一些将领,但是他的眼光,足以说明他的确是位出色的将才。
刘备得益州时,要分成都田宅与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备从之。
刘备要举兵伐吴。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
亮问邓芝曰:“街亭兵败,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兵败,赵云兵将军资都没少,诸葛亮要分军资给他的将士,赵云不受。“亮大善之”。
由此可以看出,赵云的大局观和政治判断能力,是前后左右四位将军不能相比的。赵云几次救急,都能说明他的临危不惧。“空营计”的创举,更好的证明了赵云,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慌的超人胆识,以及处变不惊的沉着。
去年去了一次成都的武侯祠,很奇怪的发现,赵云是一副文官的打扮。武侯祠可是在《三国演义》的作者出生前就有了。忽然觉得,赵云这位单枪匹马杀进曹军的白马将军,又有了他另一面的魅力与神秘。赵云成为一个完美的传奇。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刘备评价赵云“一身都是胆”,后主刘禅说他:“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他:“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也就是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起义,诸侯互相征战,赵云随本乡青年去投奔割据幽州(今北京一带)的公孙瓒,被大家推举为头儿。当时,袁绍在冀州自立为牧(刺史),不少人都去投奔他。公孙瓒见赵云等不去投奔袁绍,而是归附自己,非常高兴。打趣的问:“听说你们那个地方很多人都去归附了袁绍,你们为什么会来到我这里呢”?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对谁错,老百姓相信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仁义的明主,我们来到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不知道大家都去投奔了袁绍,只是认为您比袁绍仁义爱民,所以才到你这里来了”。公孙瓒没有话说,就收留了他们。赵云此后就在公孙瓒手下效力。
刘备参加剿灭黄巾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南)县尉。因督邮索贿,刘备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公孙瓒处。公孙瓒与刘备是同窗好友,曾先后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公孙瓒接纳了刘备他们。所以,赵云有缘结识了刘备。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赵云受公孙瓒的派遣协助刘备。赵云因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求回乡服丧。刘备料知赵云此去不会再回到公孙瓒身边,握著赵云的手叮咛嘱咐、不舍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不背德也”。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而依附袁绍。赵云在邺城与刘备邂逅,两人感情好至同床眠卧、亲如兄弟。赵云从此终身追随刘备。期间,刘备密遣赵云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所托,招来了数百名士兵,这些人对外都称以前是左将军刘备部下,袁绍不知就里,一直蒙在鼓里。同年,刘备离开袁绍投靠刘表,赵云随刘备到了荆州。刘备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防止曹操进攻荆州。期间,赵云参加了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战斗,生擒魏将、同乡夏侯兰。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刘表病逝。他的小儿子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刘备措手不及,率军南逃江陵,不少百姓不愿放弃、自愿追随刘备。因此刘备军行走很慢,曹操大军很快就追了上来,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赶上了。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向南逃逸。逃着逃着,不见了赵云。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大怒,将手戟向那人扔过去,说:“赵子龙绝不会丢下我逃跑的”!过了不久,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来到。刘备等与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汉水),遇到刘琦及其所率领的一万余人,与刘琦一起到达夏口。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江南诸地。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取代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寡嫂樊氏,长得很漂亮,赵范想把她许配给赵云,为赵云拒绝,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是我的嫂子,怎么可以呢”!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没有同意,说:“赵范才刚投降,心意还未知。何况天下女子不少”。后来赵范叛逃,赵云未受牵连。
赵云处世谨慎,早在建安七年(202年),赵云生擒夏侯兰,这个夏侯兰是赵云同乡,小时候的朋友,赵云知道他喜欢法律,就向刘备推荐让他为军正(军中执法官)。夏侯兰上任后,赵云为了为避嫌疑,很少与夏侯兰来往。
建安十四年(209年),在平定荆南四郡,为巩固孙刘联盟,刘备娶了孙权妹妹孙尚香为夫人。刘备认为赵云为人威严谨慎、忠实可靠,任命赵云掌管内务。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襄助自己、对付张鲁。法正、庞统劝刘备图取益州。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守荆州,自己带人去了益州。孙权得知刘备入蜀,派遣大船迎接妹妹回东吴,孙夫人打算将刘禅带走,幸得赵云、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势力,次年,庞统战死,刘备并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关羽等留守荆州。张飞从陆路入川,赵云诸葛亮从水路入川,一路平定郡县。张飞、赵云在江州(今重庆江津附近)会师。诸葛亮命赵云从外水沿长江而上进至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乐山),最后到达成都。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平定益州后,刘备打算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劝谏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必须等到天下的乱贼都平定之后,才可让众人返回家乡去种植桑梓,回归故土去耕作田地,这样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战争,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叫他们服兵役,纳钱粮,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同意了赵云的建议。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次年,黄忠在定军山打败张郃并斩杀了夏侯渊,曹操率大军增援。赵云见黄忠过了约定未归,料到黄忠中了埋伏,所他便带着数十骑的小部队出了兵营的围栅,赵云先后两次杀入曹军重围,先后救出了黄忠、张著。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围栅,见曹操大军杀到,便欲闭门拒守。赵云回营后,下令大开栅门,全军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与诸葛亮无关。曹军撤退时,赵云下令敲响战鼓,紧吹号角。命蜀军用弩箭射向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坠入汉水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联想到当年长坂坡大战,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赵云在军中便有了“虎威将军”的称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关羽战死,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不听赵云劝谏,恣意率东征大军与吴军在猇亭爆发了“猇亭之战”,刘备大败病逝。建兴元年(223年),后主刘禅继位,因赵云此时于永安防卫东吴,故将赵云封为中护军,转驻汉中。次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取郿,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马谡在张郃攻击下“失街亭”。蜀军败退,赵云乃亲自断后,又烧毁栈道阻止曹军的追击,因此军需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亦自请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逝世,刘禅于景耀四年(261年)三月追谥为“顺平侯”。后人称其为“常胜将军”、“虎胆将军”!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赵云这位同志一般人都会喜欢。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武将如云,星光灿烂,赵云作为刘备手下的爱将,虽然战功不是那么卓著,但他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历史也给予了他独特的地位。
他平时认认真真做事,保驾时舍命护主,没事时不惹事生非,有意见时就大胆提出。总结一下赵云的优点如下:
武艺高强;
警觉冷静;
胆气过人;
忠诚事主;
敢于直谏;
人品端正。
最好的留给自己,正因为他有以上优点,刘备才把他留在身边做卫戍司令,保护他和家人的安全。
至于赵云的军事谋略,指挥才能,由于刘备给他展示的机会不多,因此不好判断。赵云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自然也不会太差。
赵云被刘备、刘禅父子高度信任,死后被追谥顺平候。
能让君主绝对信任和放心的人是极少的,赵云是其中之一,可以推断,赵云是有做人的大智慧的。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史载“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可谓是大帅哥一枚,其为三国蜀汉名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赵云大部分都可以说从《三国演义》中得知的,三国演义可以算是一部史书,但却是七分真,三分假,汉末到三国基本历史框架和情节都算是真实的,但是在细节描述或者其他一些人物描述上都充满了罗贯中个人的“主见”,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全信。比如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是五虎上将,但是在正史中并无五虎上将之称,赵云最高的官职是镇东将军,其地位远远不如关羽、张飞和马超等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赵云在三国演义上参假的成分不是很多,赵云也的确是一名文武双全、忠肝义胆的一流名将,这点即时在正史《三国志》也未被否认,其作者曾评价赵云“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想想看在汉代夏侯婴和灌婴都是何等人物,在西汉功臣的排位上,这两位名将可是仅次于萧何、张良、韩信、曹参、周勃和陈平这六人之下的人物,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武略自不必说开国武将功臣,哪个武力和谋略不是上上之选,就说文韬,这两个人西汉开国之后都官至丞相、太仆等职,参与国家废立之事,和国家政策的创立,就这等人物,不是文武双全是什么?陈寿将赵云与这二人相比,足见赵云的武功、谋略和能力是由多高。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同时据史书记载赵云跟随刘备三十余年,期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并也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等战役,可以说在这些战斗中赵云几乎未尝败绩,可谓是“常胜将军”,就算是在箕谷之战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马谡丢失街亭而导致北伐失败,赵云慌忙由箕谷退兵,曹真军趁机追击的时候,赵云也能保证自己的军需物资以及兵将都能安然无恙的退回汉中,这足以说明赵云的谋略很厉害。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当然赵云不仅仅只是谋略厉害,他的武力更是一流,这点从长坂坡之战就可以看出,在刘备败退之际,其子刘禅和其妻甘夫人都还困与万军之中的时候,赵云一个人就敢冲入阵中并顺利救出刘禅和甘夫人就足以看出赵云的武力绝对不是盖的,这里我稍微吐糟下,刘备个人感觉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么的伟大,从长坂坡之战中就可以看出来,史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只在乎自己的命运,而丝毫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里要不是有赵云在,恐怕他们的孩子和妻子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啦,刘备到时候也只是哭了。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不过赵云这一生除了四处征战,也有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驻守地方,并掌管一地的军政大权,他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可以说在他主政期间,百姓们安居乐业,地方上的政务和政策的推行都被赵云管理的井然有序。而且赵云也只有一个有大智慧的名将,他曾经再刘备攻取益州之后,极力劝阻将益州的田和房分给有功之臣,而是建议将其分与百姓,令民众得以安居复业,而刘备在采纳了这条建议后,并十分的顺利就收取巴蜀民心,同时夷陵之战时,赵云也极力劝阻刘备大军东征,力主趁曹丕代汉,人心未固时全力北向以此夺取天下,可是刘备最终没有听取赵云的意见,终至丧师惨败,军中菁华十去其七八,也注定了蜀汉的疲弊衰亡,纵国士无双天下奇才如诸葛孔明,亦无力回天。
《萧氏续后汉书》记载:“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读通鉴论》记载:“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赵云可以说是蜀汉政权中那些重臣之中,少有的几个品行完美的人,其他的重臣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瑕疵,如法正睚眦必报、魏延招祸取咎、李严迷罔上下、关羽目下无尘、张飞暴而无恩、马超背父弃族等等,赵云与他们相比,人品不可谓不高洁。可以说为什么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也是最让尊敬的名将,原因大概就是如此,我们现在的社会就缺少像子龙这样的人,性情耿直而大功无私,是以敢言能言,并无惧得罪君主和同僚,这些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是对是错在他们的心里真的很重要。赵云终期一生对蜀汉、对刘备、对刘禅可以说都是忠心不二,他能在刘备最弱小的时候就一心一意跟随着,即使君主遭遇多少的失败,他也依然不理不理,他能在刘备要举全国之兵为弟报仇攻击吴国的时候,在百官都不敢与谏言的时候,甘冒被贬官削职的风险出言谏阻,可以说赵云无愧于大丈夫之称。再者人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喜欢他的那份忠心,那份义气,更是喜欢他的那份大胸襟,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可以孤身犯险去救刘备的儿子和妻子,为了不让蜀国的士兵白白牺牲,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去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只能说赵云真的是天下少有的大丈夫。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
堪称完美将军的赵云一身是胆,他救主有功、护主无双,在三国时期,是典型的忠臣无二的将领,其美谈留在今日,映照古今。
一、几近常胜将军的赵云。说“单挑”也好,说指挥群战也罢,赵云几乎在沙场上游刃有余,纵横捭阖。
要说长坂坡赵云单骑救阿斗,或者是诸葛亮赤壁借东风,都是演义小说为了突出主人公的鲜明角色而设定的情节,包括诸葛亮舌战群儒都是正史没有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有此一说呢,很简单,就是想突出故事主人翁的鲜明特色和文治武功。
在历史上,赵云作为刘备的贴身侍卫,确实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赵云的忠肝义胆护主,就没有刘备后来的蜀汉政权。
说赵云是常胜将军也不为过。正史记载他输过一次沙场,那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候,由于魏军势力过于强大,导致诸葛亮主攻失败,赵云佯攻也不利,但赵云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境下,还是抢夺了些许战略物资。诸葛亮对赵云是大加赞赏。赵云的武功不但体现在这次战斗中,两次救阿斗都展现了他的不同凡响、异于凡人。
二、亦武亦文的赵云,有勇有谋。赵云非但武功了得,文治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赵云在与曹操大将夏侯兰的对战中,将夏侯兰生擒。此人与赵云是同乡,赵云也深知夏侯兰的为人和秉性。于是赵云胆大将此人推荐给刘备作为军正。缘于此人法纪严明,更能严于律己。所以赵云也识人善任,将他推荐给刘备。由此可见赵云不单单是一名虎将,也是一位心思缜密的文官。
赵云一生,不论是两次营救少主,还是贴身刘备身边,都是殚精竭虑,是并无二心的忠臣老将,包括诸葛亮也要敬重此人三分。就是因为此人的忠臣和睿智,包括他的与人为善、正义凛然等性格,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三、忠臣莫属赵云将。纵观历史上,不论是伍子胥的鸿门宴救主,还是大将郭子仪的忠肝为国,类似赵云这样的忠臣良将是刘备的幸运,也是三国的传奇。就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刘备哪怕摔阿斗于地上,也要怜惜赵云这位大将的安危,且不论刘备是不是佯装此举,但可以反应出刘备爱惜人才、爱惜赵云,因为赵云值得托付、值得生死交付。
赵云是历史上的一位良将,也是一段传奇。论武功他不是千里挑一,论文治他也没有诸葛亮的论断善谋。可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为刘备识得,并委以重任,且值得重托。此人实属奇才,实属义薄云天之人当不在话下。(赵云忠肝义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