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带给人们很多遐想,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世界上没有无根之水,女儿国在历史上确实有原型。

历中上的东女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西部的称西女国,东部的称东女国。由玄奘和弟子辩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一个雪山中的东女国,也叫苏毗国。此国出产上等黄金,也称金氏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该国世代以女为王,因此也叫女儿国。

东女国的鼎盛时期,其影响力远大于西女国,所以,一般提到传说中的女儿国,都是指东女国。

东女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其先祖原是居住在现今三江源附近和果洛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即羌人部落,后来逐渐发展壮大。

作为一个女权国,并不是没有男人,它有着自己严格的法规和政权体系,也有着森严的等级和政权分工。

在这个国度里,重妇女、轻男子,这是基本原则。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极高,从国王到官吏都是女子,而男子只能当兵或者种田,不能干预国家大事。

东女国的政治机构中设有女王和大女王,一般有两种继承途经。第一种,如果两位女王都死了,大臣们就从死者族中选出两位最有声望的女子,一个立为女王,另一个立为小女王,如果女王死了,小女王优先继承王位。第二种,女王死后,由女王的侄女继承王位。

实际上,东女国的体制类似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的的模式。

东女国的消亡对于东女国的消亡,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也可以从一些史料中推测出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与外部的战争

东女国北接于阗,东北与青海通天河相邻,西至天竺,东与吐蕃接壤。关于东女国的记载,《旧唐书》的资料最为详细,由此有学者推断东女国的消亡与吐蕃有很大关系。

公元7世纪,吐蕃很强大,东女国为了示好吐蕃,主动与其通婚。但是,贞观年间,东女国也向唐朝进贡。这样一来,引起了吐蕃的猜忌,担心东女国联合唐朝攻打它,于是先发制人,借这一缘由向东女国发兵。

东女国在与吐蕃的交战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吐蕃攻战了东女国,并在其地盘上建立了新的属地孙波茹。之后东女国人也起来造反过,有过短时间的独立,但最后被松赞干布收复。

松赞干布最终改变了东女国的政体,由女权社会转变为男权社会,东女国的大势逐渐退去,此后,东女国的遗留部落,一直夹在吐蕃与唐朝的博弈之中,最终也走向了消亡。

第二,内部权力斗争

东女国被吐蕃打败,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内部权力斗争。由于东女国实行女王与小女王共同执政,由于政见不一,两位女王各自内部也是拉帮结派,政局动荡,内部四分五裂。

对于政权斗争,不论女权还是男权,斗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可以说,东女国内部的分裂加速了她们的消亡。

第三,历史发展的趋势

东女国被吐蕃攻占后,还有遗留部落。这些部落主要依附于唐朝,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也是时松时紧,战争不断。唐和吐蕃相继衰落后,东女国的遗留部落有些靠近交通枢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逐渐瓦解了东女国的母系社会体系。

最终,最后一批东女国人也被历史演变,女儿国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女儿国虽然在吐蕃人的征计中逐渐消亡了,但是她们独有的文化与吐蕃文化合二为一,最终变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西游记》故事脱胎于唐玄奘曾经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许多经历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痕迹。那么,女儿国能不能找到?还真有!唐玄奘记述了一个“大雪山中”的“东女国”,并说在这个国家“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从记载来看,玄奘并没有到过东女国,而是到了这个国家的附近,听到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传说。

具体的记载是这样的: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蓄羊马。气候寒烈,人性躁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也就是玄奘记载说:这个国家(婆罗吸摩补罗国)以北的大雪山里,有个苏伐剌拿瞿呾罗国,这个名字是梵文,意思是金氏,因为这个国家出产上等的黄金而得名。他们世代以女性为王,尽管女王的丈夫也是王,但是这个王不知政事,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个国家的男子地位低下,只管种地和打仗。)

女子操持家业,男子下地种田,这样的生活小编也是羡慕的!

虽然唐三藏没有去过,但绝对不等于说这个东女国是子虚乌有的。众多的历史资料充分地表明,这个东女国在现实历史中确实存在。

慧超是唐玄宗时的西行求法高僧,也到过印度,他有部书叫《往五天竺国传》,里面也提到了这个国家,除了强调他们是以女为王以外,还说“属吐蕃国所管,衣着与北天相似,言音即别,土地极寒也”(这个国家是归吐蕃管的,语言文字和北印度很相似,但是语音不同,这个地方极其寒冷)。

《新唐书·西域传》则记载得很详细,说他们是“羌别种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以东别之”。也就是说,这个女儿国的居民是羌族,而且在这个国家的西边还有以女性为王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西域和中亚的史料很贫乏,用当地的语言文字保留的史籍很少,而恰恰在这个女儿国的问题上,出现了个例外。

迦湿弥罗国的古籍中也提到,这里附近有个国家叫Strirajya,意思就是女子的王国。

因此大致可以确定,这个东女国确实是存在的,它是古代西藏西北部山区靠近印度的一个小国家,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新疆和田以南,拉达克以东,正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就像我国的摩梭人一样。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西游记里的女儿国显然是在新疆一代,与现在人们说的摩挲族母系氏族的女儿国不是一个地方。

摩梭人现在生活的地方——泸沽湖,已经是国家级旅游圣地,那里的人们还是以女性为主的母系氏族大家庭,一直以古老的走婚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婚姻和人生,是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纯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大约是在新疆的深处,有个古老的母系王国,苏毗。据说在隋朝唐时期都有记录,有许多相传至今的美好故事。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没有看到过任何女儿国存在的考据理论,女儿国应该是不存在的。来说说理由。

一是文学虚构。这见之于《西游记》这部著名小说和由小说而改编的电视剧。特别是银屏上艺术家朱琳饰演的女儿国国王的成功艺术形象,更一度给女儿国蹭来了热度,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话题。

二是母系女权社会的泛化。这个存在于原始社会,也存在于云南少数民族摩梭族中。一系列介绍摩梭风光的影像作品,以及从摩梭族中走出来的公众人物杨二车那姆,更增加了摩梭少数民族的异质牲神秘色彩。

三是生命本体理论的否认。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类不可能是单性维系的。男女的结合,是一种美好的现实存在,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依托,是一种诗与远方的无限神奇瑰丽……

综上,女儿国是不存在的。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载,明确是没有,世界史里也没有找到。更没有《西游记》里一国全昰女人,女人国王、女人大小官吏、女人老百姓的;如果女人想传宗接代了就去喝子母河的水;甚至有唐僧、八戒、沙僧怀孕之说……因此,这完全可以当做一个神话或一个个凄美的传说。

但虽然没有女儿国,但在中国或世界的古代,一定有女人多而男人少聚居的村寨或小的城邑。她们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争世世代代避居在那里繁洐生息,等到外人闯入就误认为是女儿国什么的……如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山里还有这样的地方。

还有的是我国散居的某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婚姻习俗还处于比较原始阶段。女人们聚居在一个村子,男人们聚居在一个村子,他们实行走婚式婚姻。也只有在走婚的日子男女可以生活在一起,走婚的仪式期过后男女各归本村。来年如生下儿女、是男孩由男方村落抚育,是女孩由女孩村落抚育……我想,这样的女人村落和村寨大概就是误闯进的外人和我们现在口头上的女儿国吧!图片与文章无关,如有侵权通知就删除。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女儿国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着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肖走婚生活,这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在四川、云南大山的交界处,有一片神秘的“泸沽湖”.这方水土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这里最着名的,就是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走婚”风俗。,进入现代社会,仍有为数众多的摩梭男女,实行“走婚”.走婚是什么呢?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羁留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母系”当家,在现代人眼里,自然非常奇特。

其实,“泸沽湖”一带,并不是历史典籍中的“女国”,至于“东方女儿国”的称谓,也是后人从《西游记》里“借”来的词汇。虽说只是吴承恩的一部神话小说,其中很多人物和地名,却写得有鼻子有眼。《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实在是禁欲,豆蔻女子都无福消受“风月事”.世时代代的“性饥渴”困绕着全社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