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薛姨妈不是不着急,而是有所考虑,为儿娶妻为女寻夫,她有着自己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也是所有封建贵族家庭所遵循的,就是有着深远影响力的“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封建时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儿。作为四大家族的薛家,还有薛姨妈本身又是出自王家,她的一双儿女的婚事自然不是小事,她在等待的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再急也不能违背以上两个大原则。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下薛姨妈对儿女婚姻的安排。攀高枝

第一,对于女儿薛宝钗,薛姨妈的首选是攀高枝。薛宝钗进京原是为选透而来的,选秀进宫是薛宝钗的第一首选。我们知道贾元春当年也是选秀进宫,后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一举成为人上人。这对家族来说是何等的荣耀。可惜的是,薛姨妈的首选没成功。

再看薛蟠,字文龙,这名字寄托了多少希望。本人却是这个名字的反义词,挥金如土,不学无术,终日只做偷鸡摸狗,游山玩水,就是不会读书。封建贵族家庭通常都把仕途放在首位,望子成龙是每一位母亲的愿望。毕竟母凭子贵的影响力也不小。可是惜蟠不是读书的料儿,这样一来,薛姨妈给儿子要找的媳妇标准有所降低,书香门第是不可能了,作为皇商,只能考虑从其它方面考虑了。门当户对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二,书中有一首著名的诗,贵族联姻,亲上加亲,这在古代很常见。强强联合,利益均沾,扩大家族影响力,形成一定的势力,稳固相互的地位。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联姻也很频繁。贾母的娘家是史家,贾政娶了王家的女儿,贾琏也是,薛家也娶了王家的女儿。对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来说,他们之间内部的相互联姻是儿女婚姻首选。

薛姨妈也早就听说了金玉姻缘这一说,薛宝钗那金锁恰好排上了用场。薛家是皇商,,珍珠如土金如铁,不缺钱,可能在地位上稍弱。薛宝钗自幼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熏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人又聪明美丽大方。而贾府的贾母和贾政也正好吃这一套,如果贾政发自内心为儿女好,就不会把贾元春送进宫。在贾政心里,什么都不与贾府的荣誉相比。薛姨妈也是算准了与贾府联姻成功的机率很高,选择一直寄居贾府。这样一来,贾府里的人,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薛宝钗。要知道,薛宝钗可不是吃素的,她这一住,在贾府再也没出去啦。薛姨妈这步棋走得好,姜不愧是老得辣。她表面上拿林黛玉开玩笑,暗地里早就盘算好了。

再看薛蟠,先是强娶甄英莲(香菱),薛姨妈管吗?不管,娶就娶吧,横竖只不过是个小妾。薛姨妈对儿子一向是纵容和溺爱,明着骂,暗着疼。试想,薛蟠这样的事肯定没少干,在香菱之前,他也不可能没有小妾。但就是一直没有定正室。

香菱笑道:“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虽离开了这几年,前儿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没儿子的,一见了你哥哥出落的这样,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见了儿子的还胜。又令他兄妹相见,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就一心看准了……

这正室最后定到了夏金桂身上,她是什么人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背景,夏薛两家原来就认识,是故交。这名字和薛蟠还真配,都是反着来。两人身世还差不多,都是无父,由母亲养大,自小也是娇生惯养,金枝玉叶般的金贵小姐。两家都还是皇商,更配得是,两个人的品性都接近。薛蟠人称“金陵一霸”,外号“呆霸王”,在金陵城是排得上号的。夏金桂也有外号,人称“河东狮”,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泥土。

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你不趁早施为,还等什么?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地跑了我们家做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夏家自然也有自己考虑,商人攀权附贵是首选,夏金桂不缺钱,她更看重的是薛家背后的靠山贾王两家。薛姨妈看重的也不是夏金桂本人,而是她的家族和夏家的巨额财富。夏家独女,娶了夏金桂就等于娶了百万资产,薛姨妈这是一箭双雕啊,这如意算盘打得太到家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个封建婚姻原则不知在古代拆散了多少对恩爱夫妻,著名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就是受害者之一,结了婚叫你离也得离,父母之命就是权威的代表。在书中,林黛玉成了受害者,她对贾宝玉的感情贾府人尽皆知,可怜纯朴的紫鹃还指望薛姨妈帮忙说和,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贾宝玉结婚来了个调包计,薛宝钗也默认了,这样的奇耻大辱她也能忍,这不只是一个冷香丸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是父母之命,言出必听,听必行之,薛宝钗的礼数在这里呢。薛姨妈也能忍,必竟贾家还有个空架子在,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她们比谁都了解。正因如此,要促成这段家族式的婚姻,调包计倒显得不是个事儿了。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这姑娘的,且又门当户对,也就依了。和这里姨太太凤姑娘商议了,打发人去一说就成了。薛蟠看上了夏金桂,然后回去和薛姨妈说了。薛姨妈又和王夫人凤姐儿,三个王家的女人商议过后,觉得这事儿靠谱,打发人去“一说就成了”。薛夏两家联姻也是建立在“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两大原则基础之上。所以,你说薛姨妈是不是太精明了,可惜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薛宝钗守寡,薛蟠丧妻。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如果说薛姨妈不着急自己儿女的婚事,这实实在在是冤枉了薛姨妈!

假如评选《红楼梦》中哪个母亲最焦虑儿女的婚事,首当其冲是薛姨妈无疑。

宝钗的婚姻是薛家当下面临的头等大事。

根据明清法律规定:男性的适婚年龄为16~30岁;女性的适婚年龄区间则要小得多,为15~20岁。

第四回中薛蟠、宝钗一出场,年龄都比较大了,一个15岁,一个13岁,都接近了婚龄下限。

因为男性适婚年龄区间比较大,薛蟠的婚事还可以暂缓。

但女孩青春易逝,倏忽之间就有成为超过20岁的“老女”的危险!(“老女”是元明清时期对超过20岁未嫁女的贬称)所以,薛姨妈首先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解决宝钗的婚姻。

宝钗的年龄其实有很清晰的线索:

第四回,13岁;

第二十二回,15岁;

第二十五回,宝玉13岁(青埂峰下,一别十三载矣),可知,宝钗应该比宝玉大岁,这一回中宝钗应该是17岁;

第四十五回,黛玉15岁(感叹自己长到15岁,没有人像宝姐姐一样教导自己),宝钗比宝玉大岁,即比黛玉大岁,这一回中宝钗为应为18岁;

第五十三回写除夕、元宵,宝钗生日是阴历一月二十一日,很快就19岁;

第七十回中写“年近岁逼”,对过春节一笔带过,即七十回以后宝钗20岁。

至此,宝钗终于达到当时女性适婚年龄的上限,向“老女”迈进!

薛姨妈能不着急吗?都快着火了啊!可是,没办法啊,精心设计的“金玉良姻”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贾母的抵制!

薛姨妈携女进京表面上的理由是送宝钗“待选”,事实上待选只是让宝钗进京的由头,从薛姨妈决定进京那一刻起,就是剑指宝玉的。以下为具体分析:

宝钗的“待选”到底是选妃嫔还是选宫女?能不能选上?

先看这段文字:

今上崇诗尚礼,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可亲名达部,选为公主、郡主读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细审文意可知,宝钗待选的是后者,即公主、郡主的伴读宫女,而非妃嫔选秀。

其实,从薛姨妈和薛蟠对金锁的说法中也可以推翻选秀妃嫔这种误解。

薛姨妈说宝钗这金锁须得有玉的才能结为“婚姻”;薛蟠说须有玉的才可“正配”。什么是“婚姻”?什么是“正配”?

按照古代的婚姻制度,只有“正妻”才是婚姻,才是正配! 元春是贵妃,其实只不过是皇帝的妾室。

古代皇室婚姻主要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元春身为荣国府嫡女,不过一妾而已;薛家只是皇商,怎么可能对皇帝“正配”——皇后之位痴心妄想!

事实上,公主、郡主伴读宫女的身份,宝钗也是落选无疑的

给皇室公主、郡主选择伴读宫女,家世背景的考察必然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从书香门第的女子中选取,而以宝钗皇商之女的身份肯定第一轮就会被淘汰。

旨意说的很清楚,从“世宦名家”中选择,什么是“世宦名家”?世世代代为官的有名望的家族啊!

薛家身份的逐代下降在小说中写得很清楚。宝钗的祖上做过“紫薇舍人”;再下一代没提及,但从那时还可以与王家联姻娶薛姨妈来看,应该是做官的。但是,起码到了宝钗父亲这一代就是白衣了,宝钗的父亲与宝琴的父亲都是商人而非官身。薛父去世后,由于薛蟠不学无术、行事荒唐,主管伙计等渐渐乱做,生意渐亦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薛姨妈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宝钗的婚姻来拯救薛家。

说到宝钗的身份,很多读者都弄错了,以为她是贵族闺秀,其实不是的。什么是贵族?有爵位和封地才是,其他都不算。贾府是公爵、史府是侯爵、林家是侯爵、王家是伯爵,都是贵族。薛家显然不是贵族,连“世宦名家”都不算,顶多因为祖上做过官、与王家是联姻、又领着内帑采买,算是金陵一个地方上的大家族。

所以,宝钗的身份与贾府三艳、黛玉、湘云相比,有本质区别。

进一步说,古代是四民社会——士、农、工、商,既是四种职业身份,也是四个阶层,商的地位是最低的,薛家是皇商,也还是商。

从薛蟠命案的根本解决一事上也可以知道,仅靠薛家用钱贿赂只能让官员拖着不办;彻底解决还得仰仗薛家与贾府、王府的姻亲关系。

黛玉的老师贾雨村,由林如海托付贾政办理复职一事,在贾府和王府的操作下空降为金陵知府。经此一事,贾雨村切身感受到权势的巨大力量,从此趋炎附势一路黑化下去。他回报贾府、王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徇私枉法、葫芦提断了薛蟠一案。不救香菱,放走薛蟠。

薛蟠一案由悬而不决到顺利解决,应该给薛姨妈很大的刺激和启发:想要保住薛家和薛蟠的未来,必须与京城贵族圈建立进一步的关系。关系怎么建立呢?联姻。古代讲究“高嫁低娶”,嫁女儿要比自己家门第高,而娶妻不用。从薛蟠后来娶了同样是皇商家庭的夏金桂来看,这种婚嫁风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所以,能不能通过婚姻攀附豪门权贵,唯一的指望就是宝钗了。

上文说了,以薛家的家世门第——皇商——而非书香诗礼大族——来看,宝钗连伴读宫女也选不上(虽然宝钗确实博览群书)。这一点,出身王家而不是村妇的薛姨妈当然心知肚明。

所以,从薛姨妈做出进京决定的那一刻起,待选就是宝钗进京的由头而已。而且,伪造了金锁、吉言的故事,准备好了“金玉良姻”的说辞,剑指宝玉。

果然,在“亲名达部”即报名参选伴读宫女不久,宝钗就毫不意外地落选了。很快,从第八回起,由宝玉梨香院探访宝钗比通灵玉和金锁开始,“金玉良姻”的小风就吹起来了!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所谓“金玉良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一、久经世故的贾母听到这个说法,第一反应就是:假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深信神佛的贾母不但从不正面回应这个说法,反而时时给薛家难堪。从贾母的表现就足以证明:她认为和尚送金锁也好,八字吉言也好,统统都是薛家编造的。

不信?请看贾母的一系列操作:

1.第十八回中,因为元春省亲从苏州买了十二个小戏子,薛姨妈居然被通知为小戏子腾房子。

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能做出变更房舍安排的人是谁?

荣国府只有三人:贾母、贾政、王夫人。

贾政不理俗务。

王夫人是薛姨妈的亲姐姐。

只要智商不欠费,就能明白这出于贾母的授意。

金玉之风一吹,老太太看着最疼爱的两个玉儿三天两头因为金啊玉啊吵闹不休,真是恨不得薛姨妈一家马上搬走!

修建大观园是个机会。贾府请薛姨妈——王家的女儿、薛家的主母、王夫人的亲妹妹——为几个小戏子腾房子。

梨香院是荣国府东北角的一处僻静小院,薛姨妈后来搬进去的还是东北上一所幽静院落。这两个小院有什么区别吗?看不出来啊,就是折腾事啊!就是示意您可以回自己家了啊!

按照生活的“事体情理”,薛姨妈肯定面子上挂不住,愤而搬回自己家啊!毕竟薛家在京城有几处房子呢!

奈何薛姨妈装傻充愣,宁愿忍辱含垢搬家,就是不离开荣国府!正是:你有千条计,我就不接招!2.贾母无奈,祭出第二招:自己掏钱给宝钗过15岁生日。姑娘大了,赶紧回自己家准备去!

很多读者看这一回故事,对15岁生日完全无感,因为现在15岁小姑娘还是初中生呢。

但是在故事发生的时代,15岁生日就是及笄礼,是成人仪式,是女孩与成年人的分水岭,意味着女孩可以准备嫁人了!

有人说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是因为欣赏宝钗稳重和平啊!书里写得清清楚楚!

是的,作者就善于欺骗这样的读者,但是,贾母的想法有一个人清楚啊——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的凤姐。

我们弄明白凤姐做的两件事,就能弄清楚贾母想借及笄宴表达什么。

a.大家齐聚一堂,凤姐突然笑着打趣贾母:

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做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要花上几两。巴巴地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

翻译过来就是:老祖宗您是大富豪,既然主动提起为宝钗过生日,就大大方方地多掏点钱,别让我这操办的人再往上贴钱。您这“巴巴地”“寻出”“二十两”“霉烂”的银子,想干什么?不诚心啊,寒碜人啊!

凤姐这是在暗示大家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并非诚心诚意。

b.贾母特别喜欢小丑、小旦两个小戏子,额外另赏。凤姐拉过小旦说道:

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当然,凤姐这么一说,大家都看出来了,这小旦(龄官)像黛玉。大家都笑而不语。

湘云脱口而出:像林姐姐的模样!宝玉给湘云递眼色,示意湘云不要说。

读者的思路就此被宝玉带跑偏了,就像宝玉和湘云随后的纷争中说的那样,以为拿小戏子比黛玉是对黛玉的侮辱。

让智商回来吧!凤姐在荣国府可以说一切唯贾母马首是瞻,居然当着阖府女眷侮辱黛玉?凤姐脑子进水了吗?

凤姐这话是在提示黛玉,别以为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就是更喜欢宝钗,放心,在贾母心里还是更爱你,贾母喜欢龄官是因为她像你,是爱屋及乌啊!当然,凤姐这也是替贾母向在座各位表态。

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是提示薛姨妈,你的女儿大了,收拾收拾回你们家吧,毕竟,万一有人想提亲,你们住在荣国府不方便!

另外,贾母让黛玉点戏时,黛玉出于礼貌让王夫人、薛姨妈先点。贾母说:

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乐,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她们。我巴巴地唱戏、摆酒,为她们不成?她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她们点戏呢?

细品品贾母这话,我是为咱们取乐,不是为她们!咱们是谁?她们是谁?绵里藏针啊!

薛姨妈和宝钗应该很尴尬了,可是脸上还得保持得体礼貌的微笑……3.元春赐端午节礼暗示对宝钗的支持,贾母借此机会在清虚观与张道士演双簧,明确拒绝“15岁的小姐”。

元春赐端午节礼很是蹊跷,对比元宵节礼物很容易就能发现奇怪之处:元宵节礼物宝、黛、钗大家都一样。隔了几个月就变成宝钗、宝玉的一样,黛玉与贾府三艳一样。

这很古怪。

从血缘关系上看,元春与黛玉是姑表亲,与宝钗是姨表亲,在古代宗法关系中,元春与黛玉关系更近;平日贾母对待宝玉、黛玉一个标准,三春一个标准。元春此举把黛玉降到三春的标准了。

元春深居后宫,为什么对宝钗、黛玉差别对待?之所以如此,原因出在王夫人身上。

在元春省亲故事中,作者留下一个信息:每逢二、六日期,家眷允许进宫探视一次。谁去探望元春呢?当然是母亲王夫人。

王夫人不喜黛玉,在小说中多有反映,不赘述。

元春受王夫人所托以赐宝玉、宝钗同样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二宝婚姻的支持,之所以如此含蓄,是因为这是“金玉”一派对贾母的试探之举。

连宝玉都觉得这礼物奇怪:为什么宝姐姐的和我的一样,林妹妹和我的不一样,别是传错了吧?

贾母更是一眼洞穿这礼物的特殊含义,马上回击了三招!

a.安排宝玉“明儿五鼓进宫谢恩”,凭宝玉与元春“情同母子”的感情,宝玉一定能向姐姐表明心迹。b.本来是元春命贾府爷们打“平安醮”的祈福活动,生生被贾母鼓动成阖府上下人等都去参加的大型活动。贾母为什么这样做呢?她要制造机会当着阖府上下人等宣示她对“金玉良姻”的反对!

贾母事先一定给张道士通了气,所以张道士配合贾母演双簧,好巧不巧地要把一位“十五岁的小姐”说给宝玉。

薛姨妈借和尚说事,捏造金玉良姻之说,贾母也借和尚说事:“和尚说了,宝玉命中不该早娶!”

贾母的言外之意就是:宝钗比宝玉大两岁,宝玉如果到二十岁再娶,你们可能等得起?到时候宝钗可就二十二岁了!奉劝你们最好别冒险!

c.第二天是端午节,王夫人办了家宴,贾母拒不出席。在封建贵族家庭,贾母此举对儿媳妇王夫人是相当不客气了。

由于宝玉亲自进宫向姐姐表示了对礼物的疑问,元春顾及到祖母与弟弟的感情,对宝玉婚事不再干涉。(二十八回之后至八十回,再没有一次表态)

由于失去了元春的支持,又在清虚观被贾母借机拒绝15岁的姑娘,金玉一派大受打击,端午节家宴草草收场。4.贾母借宝琴暗示薛姨妈:别再耗下去了,我是不会接受宝钗的。

很多人认为贾母不再支持黛玉了,改支持宝琴了。事实是这样吗?

宝琴早已订婚。此次赴京是凤姐哥哥王仁、邢夫人兄弟邢大舅、李纨娘家李婶、薛蝌宝琴等四家结伴而来。从金陵至京城一路行来,彼此进京的目的都互相了解。

而贾母是肯定知道宝琴进京为了完婚一事的,读者知道了这个前提,再看贾母和凤姐的言行,难道不是又一次演双簧给薛姨妈看吗?

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庭情况,

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

注意,是薛姨妈自己猜想的贾母的意思,联系上述贾母知道宝琴进京完婚的前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贾母这是虚晃一枪,借宝琴拒绝宝钗——宝琴刚来,我就要“求配”,宝钗从13岁来到荣国府,到现在18岁了(第五十回),我可曾提过一言半语?傻子也明白我看不上宝钗了吧!5.元宵夜宴,贾母一出“掰谎记”含沙射影在批评谁?

第五十四回中,贾母批评《凤求鸾》这类才子佳人故事: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难道贾母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黛玉?且看,紧接着外面放烟火花炮,

林黛玉秉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她在怀中。假如贾母刚才是在批评黛玉,然后一转眼就把黛玉搂在怀里,贾母是精神错乱了吗?所以,贾母想教导黛玉的话,私下里怎么教育都行。何至于当着族中女眷和客人的面如此毫不留情地近乎斥骂?

贾母当然另有所指,大家认真思索,答案自明。

是谁“通文知礼、无所不晓”?是谁一见了宝玉,便想起终身大事来?是谁忘了书礼,无论早晨、中午、晚上都往宝玉房中去?此时的宝钗,应该如坐针毡吧!作者借贾母之口毫不客气地指出,宝钗“哪一点是佳人”“算不得是佳人”,实实在在是个“伪佳人”。综上所述,深信神佛的贾母如此含蓄而坚定地对抗着“金玉良姻”之说,足以证明:在她看来金锁和八字吉言都是薛家伪造的,就连宝钗也是个假佳人。二、金锁的出现实在过于诡异,真实性实在可疑。

金锁的来历,按照薛姨妈对王夫人等的说法: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综合第八回中宝钗和莺儿的说法就是:

金锁是薛家自己的,八字吉言是癞头和尚送的,让錾在金器上。

作者在第一回就给出了他写作此书的原则:

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

什么是“事体情理”?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所写事件必须符合生活的情理逻辑。现在,我们从金锁出现的时间点上来分析一下“癞头和尚送金锁”在逻辑上是否成立。首先,这个事情不会发生在薛家进京住进梨香院之后。如果是在荣国府发生的此事,不需薛姨妈母女亲自鼓吹,荣国府人多口杂,早就不胫而走了!则,只能是薛家进京之前发生的此事。那么最起码有两个漏洞。

1.薛家得到癞头和尚送的金锁,并被告知女儿宝钗要嫁给“有玉的”,则不能有送宝钗待选伴读宫女的举动。

先假设薛姨妈不知道这“有玉的”是谁。但是,既然命中注定宝钗要嫁给“有玉的”(玉上得有与金锁上八字吉言相对仗的八个字)就不可送女待选,因为万一选上了,宫女也得25岁才放出宫,那个“有玉的”男子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一直在等一位老姑娘?

2.薛姨妈早就知道“有玉的”特指宝玉,则关于“金玉良姻”的说法不会迟至薛家住进梨香院才开始流出。

“有玉的”男性太多了,所以这个玉是专指,必须是一块有着与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相对仗的八个字的“玉”才行。

虽然薛家远在金陵,与贾府相隔千里,但薛姨妈肯定知道通灵玉上的八个字。

王夫人生了衔玉之儿,这在古代就是天降祥瑞的神迹,当时肯定口口相传,连北静王都主动要见宝玉一观通灵玉。王夫人的亲友几乎都要奔走相告吧,而薛姨妈——王夫人的亲妹妹,有什么理由不知道呢?第八回,宝钗主动提出要鉴赏通灵玉,第一句话就是“成日家说你这玉”,可见,一家人平时没少谈论通灵玉啊!既然早就知道与宝钗相配的是亲外甥宝玉,薛姨妈为什么一直忍着不说呢?真相只有一个:在薛家进京之前,也没有和尚送金锁这回事,关于金锁和八个字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和骗局。事实就是如此,在薛蟠命案仰仗贾府的力量解决之后,薛姨妈为了挽救日益败落的薛家以及薛蟠的未来,指望通过才貌双全的宝钗攀附贾府。然而,就像作者通过“傅秋芳”影射的一样,有哪个豪门贵族会愿意与皇商联姻呢?无奈的薛姨妈只好利用当时人们对神佛的迷信,编造出“和尚送金锁,指示姻缘”的谎言。我同时还认为,仿造八字吉言这么机密的事情,薛姨妈肯定不能假手于人,薛姨妈自己和薛蟠没这文字能力,但是,自从七八岁上,《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无书不读的宝钗,完全有能力仿造来。

有人说宝钗是爱宝玉的,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是的,这话没错。

但是,这场婚姻如果从一开始就是筹谋已久的,以欺骗和算计为手段,以挽救薛家为目的,那么,与宝玉三观不合的宝钗对宝玉的感情究竟有几分呢?毕竟,作者评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宝钗确实很能打动一些人;但是,她终究是“无情”的,爱的只有薛家和她自己。那些“动人”之举,难道不是作者安排她们住在“梨香院”所揭示的:都是做戏而已!

无情的宝钗,在听到宝玉梦中喊骂“和尚的话如何信的,什么金玉良姻,我偏说木石姻缘”的时候,已经知道宝玉不爱自己;在亲眼目睹宝玉因为紫鹃一句“林妹妹要回苏州了”而死了半个的时候,已经知道宝玉离了黛玉无法独活……

可是,她依然不服输、不放弃,誓将金玉良姻进行到底!

又怎么样呢?黛玉逝去了,宝玉出家了,自己被弃了。

也算是咎由自取吧。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薛姨妈↑

这个问题如果让薛姨妈自己来回答的话,薛姨妈肯定会喊冤:“谁说我不为一双儿女的婚事着急?!我当然急啊!心都急烂掉了啊!只是表面上还要装出不着急的样子而已!”

没错,薛姨妈携一双儿女进京多年,一直以亲戚的名义客居贾府;眼看着薛宝钗、薛蟠的婚事毫无进展,反而后来送妹入京的侄儿薛蝌顺利解决了婚姻大事,这叫薛姨妈如何不急?

看似不急不徐,实则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明明内心火烧火燎,表面上还要装成无所谓的样子;——薛姨妈到底下了多大的一盘棋呢?

薛宝钗(左)薛姨妈(中)薛蟠(右)↑

第一步棋:举家进京

薛家虽然位列四大家族之一,但今时不同往日,昔日风光的薛家早已大不如前;随着薛家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婚姻大事也需要尽早谋划;故此,薛姨妈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意进京。

为什么一定要进京呢?原因有两点。

  • 薛姨妈给薛宝钗定的三个目标其中有两个就在京城,而这两个目标是绝对没有来俯就薛家的道理;因此,进京是薛家想要达成目的走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 京城乃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王公世家、贵族豪门。在京城,有望能和薛家结亲联姻的资源更多,机会更大;邢岫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她一个清贫人家的姑娘就因为上了一趟京城,去了一趟贾家,就嫁给了皇商之家的薛蝌,成就一段美好姻缘;这,也就是京城的好处所在吧!

薛宝钗↑

小结:薛家是商贾人家,有道是:“无利不起早”,算盘自然是打得哗哗响;自然,薛蟠、薛宝钗二人的婚事也不会单纯地只是简单的嫁娶那么简单,而是被掺杂了许多的利益考量在其中。而进京,只是薛家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步棋:薛宝钗的婚事,是重中之重,又最为急迫;

实际上,薛家虽然被列入”四大家族“,但是因为商人的身份,在当时封建社会阶层中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是垫底的;尽管他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可供联姻的人家仍然没有太多选择;更何况,身为家中长子的薛蟠不成器,能力不足以支撑起薛家的家业;万般无奈的薛姨妈只能寄希望在女儿薛宝钗身上,指望她能有朝一日平步青云,又或者攀上个显赫世家,最不济也要找个官宦人家嫁了;总之,前提就是要能对薛家有所帮衬和臂助。

薛蟠↑

因此,在薛宝钗身上,薛家定下了三个目标,分为上、中、下三策。

  • 上策:效仿贾家,参加皇宫的”选秀“;薛姨妈希冀薛宝钗能凭着她的美貌与聪慧,得到命运的垂青,”一朝选在君王侧“,假如此步成功,那么薛家就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薛蟠就是下一个”杨国忠“了;

  • 中策:利用自己是王夫人姐妹的关系,亲上加亲,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贾家此时元春已封妃,正是外人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时候,如果薛宝钗能成为贾府未来的管家媳妇并执掌贾家,那么这对薛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 下策:倘若嫁入贾家也无望,那么薛家只能祈求京城中有其他适龄婚配的人家能主动上门求娶薛宝钗。而在薛宝钗的身上,还有个至关紧要的年龄问题。《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就已是”将笄之年“,而此时的她,婆家仍无下落。然而,比薛宝钗年龄小的史湘云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就已明确交待”有人家来相看“,至于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更是早有婚约在身。薛家如果等贾家不得,耽误了薛宝钗出嫁的最佳年龄,最后恐怕会使其成为下一个”傅秋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薛姨妈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布局再周详,也抵不过世事无常。薛家的这盘棋看似完美无缺、毫无破绽,那么到底走势如何呢?

  • 首先,很可惜的是,薛宝钗选秀失败;

  • 其次,上策落空后,薛姨妈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贾家,利用此前预先就炮制好了”金玉良缘“的说法,抢先一步占得先机,拉来王夫人同盟,顺带借来元春的助力,意图尽快促成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事。

  • 不过,有意成全林黛玉与贾宝玉婚事的贾母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无奈之下只好用了一个“拖”字决,声称“贾宝玉命中不该早娶”,希冀待接下来会出现转机,又或者薛家在等不及的情况下转而另寻他家联姻。

小结:至此,薛宝钗被完全拖入贾家这个泥潭之中,进退维艰,薛家第二步棋被搁置。第三步棋:薛蟠仓促迎娶夏金桂;

虽然在薛蟠身上并没有太多年龄上的顾虑,但是在妹妹薛宝钗的婚姻大事迟迟不能落定的情况下,薛姨妈觉得不能总这样干等着,也该考虑一下薛蟠的婚事了。

和妹妹薛宝钗一样,薛蟠娶妻,也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好在薛蟠本人不太计较这个,看到了喜欢的香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抢了来做妾,想要娶夏金桂,就风风火火娶回了家。

夏金桂↑

但是对于娶夏金桂,薛姨妈是什么想法呢?

先不提夏金桂品性如何,单单只说家世的话,她是配得上薛蟠的。更何况夏金桂是家中独女,偌大的一份家产将来终归是要带到薛家来的;对于这样一份豪华大礼包,薛姨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拒绝的。

但是怎么看,都有点饥不择食的意味在里面。

总结:《红楼梦》书中通过描写薛家一双儿女的婚姻问题,为我们折射出了当时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其中的一个边角,也得以窥知各大封建门阀是如何层层叠叠将彼此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可怜的薛宝钗,薛蟠,贾宝玉,他们都是家族利益下的棋子,他们的心中所爱以及终身幸福在家族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们的婚姻,乃至他们的人生,最后统统都只是家族利益的殉葬品而已。这,也是《红楼梦》中诸多悲剧中的其中一个悲剧。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你当他她们的婚事是现实社会存在吗?书中的人物均是作者虚拟,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作者之所以通过贾母、薛姨妈论其婚事,其要领在于引导读者进行真假分档归档认识真假并勇敢的舍弃假而取真。真在哪?就在与“薛(雪)”相映而耀眼的“梅”,也即引导读者舍薛(雪)而见梅,这就是薛宝琴自幼许配梅翰林家的原因。薛宝琴舍薛(雪)即“宝琴”,就是作者所弹奏的真音。

薛蝌,表达红楼梦隐藏(薛即雪)真意的表面人情故事性质是微小低俗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东西,“蝌”就是虫科,就是蝌蚪。邢岫烟,表达红楼梦的人情故事只是悦目(邢)或饱耳福的虚文化,“岫”即“山由”,表达的与真与水(道,上善)相对立,“大道废有仁义”,“岫”就是:,就是儒学世俗情理之理由,“烟”也是同理,即“火因”与“水因”相对立。薛蝌,邢岫烟就是与红楼梦之真相立的假。这就是薛蝌配邢岫烟的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种文化孕育培养产生继承传承人的问题。因世俗凡俗儒文化比比皆是,尽管其低俗无用,但在一定时期,甚至相当长的时间都不会绝后断后的,薛蝌与邢岫烟结合而产生的后代则占“蝌(蝌蚪)”这个小,但其繁殖力很强,众多的“小”正是影响“大”产生的原因。因此,这就是导致仓颉老子古道文化理念遗失失传的原因。薛宝琴嫁给梅家,就是要借假拯救濒临灭绝古道文化,梅就是雪中之真,这样就可以借薛(雪)孕育成长“梅”家后人,就能使梅家孕育后人传承红楼梦内真傲雪不怕雪(冷天、冻天)的内真梅精神,也即能承扬红楼梦之真志,能在后辈中不断出现与假家(雪家,岫烟)所育后人继续争斗到底,直至胜利!薛宝琴许给梅家只是一方所定的契约,距结识“梅”家达到“婚”的程度还有一定的时间,这就是与蝌、邢岫烟婚的不同或差別。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薛姨妈把薛蝌当作侄子,又当儿子,老了还想依靠他,自己儿子薛蟠不争气,找了个金桂,整天弄得家里鸡飞狗跳,把薛蟠弄得到外地做生意去了…

薛姨妈对宝钗重于厚望,希望她能向元春一样,选秀进官,到时一家人,能靠她光宗耀祖。可是命运不济,这年宫中无选秀,她只能把目光投向姐姐的儿子,宝玉。无奈宝玉钟情黛玉。最后她也是如愿以偿把宝钗嫁进豪门,也算心计深厚。

薛蝌是侄,也是她的依靠,老了,她想跟侄子生活,帮侄子成家,也是她份内之事。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

《红楼梦》中,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薛宝琴也有了婆家,为何不急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其实这句话说错了,作为母亲,谁不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啊,尤其在古代,那个及其封建的时代,婚姻实际上是每个人的第二次投胎,薛姨妈肯定是着急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薛姨妈对于薛蟠是失望,因为薛蟠一直不学好,是个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薛姨妈就希望薛蟠能踏踏实实过日子,就算烧高香了,但是还是没有如愿以偿,薛蟠纳了香菱为妾,一点都不珍惜,反而虐待香菱致死,薛姨妈是对他失望的,有一会薛姨妈还和薛宝钗取笑林黛玉嫁薛蟠,她们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还在玩笑中提了,看看黛玉的反应,这当然是不行的,她们也知道是痴心妄想还是不死心,后来就明白了黛玉的意思,知道黛玉钟情于贾宝玉,她们也就作罢了,再未曾提及此事,后来薛蟠取了一个很厉害的媳妇,直接导致香菱致死,薛家还是败在薛蟠手里了。

第二,薛姨妈对薛宝钗的婚事是及其用心,因为对她来说,薛宝钗随她所愿,在她看来女儿很优秀,她的培养方向是做皇帝的妃子,所以的其他的人,薛姨妈是看不上的,所以她觉得薛宝钗有更好的前途,所以她觉得自己稳操胜券,但是薛蟠的胡作非为葬送了薛宝钗的先秀资格,薛姨妈及其伤心,几近崩溃,所以薛宝钗从选秀的美梦中坠落。于是薛姨妈的目标看准了贾宝玉,于是与姐姐贾宝玉的母亲合作,通过贾元春利用皇家权威冷酷无情地拆散了宝玉和黛玉,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这样达到了她的目的,起码薛姨妈是心满意足的。

第三,对于薛姨妈给薛蝌张罗婚事,只是出于一种家族利益上的客气,她只是想通过这些来达到亲上加亲,从而更能扩张人脉和权势,并不是真正用心的。

所以薛姨妈对自己儿女的婚事是最关心的最着急的,最全力以赴的,甚至不择手段的。这是我个人观点,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