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红楼梦》在写法上采了一虚一实,而虚实切换的关键线索人物就是一僧一道。他们在书中也从开篇走到了最后,出场主要次数先后有九次,正所谓九九归一。他们的每一次出现都很关键,甚至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他们每一次的出现都是在度化人,随了佛家的善缘,这大概是作者在向世人表露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切向善,得善方得始终。

我们来看这一僧一道的九次关键性出场。

第一次出场为了顽石的心愿,决写带它到人间享受一番。无材补天的顽石好奇风流富贵,恳求他们带它入人世享受一番。僧道劝解无用,于是将顽石变成了美玉,携其一道下了人间。

第二次出场,这一僧一道先入甄士隐的梦,然后又走进甄士隐的真实生活。一僧一道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交待了他们此次下凡的目的,要了结一断公案。这公案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一段冤债。他们一要促成绛珠仙子报恩的心愿,二要满足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此外,还要送一干人入世。

一僧一道从甄士隐的梦中走入现实则是想度化他。僧人指出了甄英莲的命运,“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并要求抱走她。果不其然,甄英莲在元宵夜丢失后走上了坎坷路,甄士隐失女后,人生命运也开始直线下滑。此外,这一次僧和道就此别过,约好了日后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次出场还是与甄士隐相关。甄士隐败落后,投靠了岳丈封肃。然读书人终不善农活,越过越穷,老丈人也嫌弃起来,他自觉人老无处安身的无奈。这时那位道人出现了,唱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隐听罢,又赋了一首解注,经历了繁华与落寞后,人生开悟,随着道人出家去了。

第四次出场属于暗场,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和众人说起,在她三岁时,家里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要度她出家,以治身上之病,父母不肯,和尚又嘱托,凡是外姓人一概不能见,方可一生平安。黛玉家人只当他说些疯话,无人听进去。

黛玉的病从小便有,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一直未断。何得如此怪病,在一僧一道第二次出场时交待了,绛珠仙子受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幻化成一个女体,因未酬报灌溉之德,终日游离于离恨天之外,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缠绵不尽之意”就是绛珠仙子的心病,下界化成了林黛玉,这心病也一并带到了人间。

这一次是癞头和尚在人间对林黛玉的度化。

第五次出场同样也是暗场。我们对林黛玉的病印象深刻,对薛宝钗的病却不甚入心。其实薛宝钗也是一直在服药的,叫做“冷香丸”。她天生胎里带来一股毒热,花了不少钱来治,但效果甚微。直到遇见了秃头和尚,也就是癞头和尚。和尚给了她一剂方子才得了这“冷香丸”。

话说这薛宝钗怎么天生也有毒热呢?脂砚斋有批语云: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我们知道赤瑕宫神瑛侍者下凡皆因“凡心偶炽”,就是动了凡心,一心想去人间历劫,在警幻处特意备了案。这个炽字,此处可以理解为炽热,热情。薛宝钗也是如此,这么说来薛宝钗与贾宝玉却了相似的根源,同是天上之人,也是下凡来历劫的。这么说来,这金玉姻缘倒也合情合理了,同根同源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六次出场又是明场了。王熙凤戏贾瑞,害得贾瑞得了病,将死之时,跛足道人出场了。他上次出场是度化甄士隐,这次又来度化贾瑞了。他给了贾瑞一个写有风月宝鉴的镜子,嘱咐其只可照背面,千万不要看正面。贾瑞不听,偏偏照了正面,陷入死局。且说这镜子背面是骷髅,正面却是他日思夜想的凤姐。如此把持不住,陷入情网,枉送了性命。

贾瑞一死,家人欲毁那风月鉴,跛足道人见状急忙赶来,夺过镜子,飘然去了。

第七次出场又是僧道出时出现。贾宝玉和凤姐遭马道婆和赵姨娘合谋施计中邪,疯疯颠颠,寻死觅活。关键时刻,再出了青埂峰下的缘份。一僧一道同时到了,与那顽石一别已是十三载,也暗示宝玉此刻的年龄十三岁。有缘再见,却又是一番度化。

第八次出场度化柳湘莲。尤三姐自刎后,柳湘莲自悔不及,身心憔悴不堪。在一破庙中遇到了跏腿道士,也就是跛足道人。两人简短的对话极富哲理,柳湘莲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听罢,柳湘莲便削发为僧了。

道士要表达是,人生一场,不问来去,不问何方,都是过客,何必神伤?

第九次出场又呼应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出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仙去,神瑛侍者历劫完毕。他们在太虚幻境又遇到了甄士隐,提到顽石已回,要把它放回原处,至此完结此书。

在《牡丹亭》中,有写到“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一众痴男怨女为情所迷,为情所困,在佛家的眼中,这都是冤孽,一切冤孽的解决办法就是行善,佛家讲究行善积德,讲因果。

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书中贯穿始终,在虚实之间穿针引线,也算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在《红楼梦》中贯穿了整部剧的应是甄士隐。

甄士隐这个角色,是整部《红楼梦》的眼睛,虽然占的位置不大却是关键的部位。甄士隐这个名字,就是作者告诉读者自己写书的目的——真事隐藏。

在《红楼梦》中甄士隐出场不多,却是唯一同贾宝玉梦中见过太虚幻境的人,说明甄士隐和贾宝玉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

甄士隐一生的经历,也是贾府的缩影。作者在写主人公的一生的坎坷和结局,在甄士隐身上呈现。

甄士隐出现:

故事的开头,也是大关键,作者首先就写得是甄士隐。用正面介绍甄士隐的身份、性格、状况以及家人。其实,这才是作者要写的主要人物。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以隅,有处曰姑苏。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称“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脂砚斋在一旁的解释,更是替作者自嘲。自认自己是个废物,可见对作者在世态社会面前的无力感。不随波逐流,就会被社会抛弃,这就是结局。

而在甄士隐身上,导致他最后败落的却不是因政治等原因,而是因运数不好,命中遭劫。先是聪明灵慧的女儿被家人霍起抱着看花灯,被人贩子抱去。甄士隐自从女儿被偷走,甄家的运气全失,开始厄运连连。先是全家人整天哭哭啼啼,愁容满面,后家又遭遇火灾。甄士隐本是个个性恬淡的人物,不善于钻营又不会管理家务、财物,如今落魄的投奔岳父,连岳父也都嫌弃。

很多读者认为甄士隐在岳父封肃遭遇的冷漠,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贾府被抄家,贾宝玉在薛家的处境。最终导致贾宝玉出家的原因,与甄士隐的经历相似。

甄士隐的结局

甄士隐在几乎“走投无路”的处境中出家,也与作者在《红楼梦》中主题的思想一致,繁华富丽的生活不过是人生幻境,只有看破红尘,心灵才能得到安慰和升华,其实这是作者接受庄子的观念以及自己不善于经营生活导致的结果。在灾难来临时,失去了生活能力。

人生最重要是是过程,而不是结局。

《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红楼梦》贯穿故事始末的,唯有一人乃男主人翁賈宝玉,所谓的空空道人.癞头和尚以及贾语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去)皆是陪衬,烘托“顽石贾宝玉”始终。从第一回青埂峰下顽石(贾宝玉)出场,石上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就告诉读者主人翁“顽石贾宝玉”的传奇一生。至第一百二十回,“顽石贾宝玉”重归青埂峰“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续书者所写的这两句显然不十分通顺的赞语,虽无曹公之才,诗词功底一般,但也基本说明了,顽石在青埂峰与贾宝玉在人世间的两番不同经历,其实同属一人。現在故事结尾了,“真”与“幻”合二为一。“真”界的贾宝玉,“幻”界的顽石,即是《红楼梦》贯穿终终的主人翁“顽石贾宝玉”也。

《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是曹雪芹根据自己家族兴衰历程而写的曹雪芹祖上历代都是为官,很授康熙器中,但是雍正即位后就开始打压曹家,从此败落,曹雪芹幼时也像宝玉一样过

《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是那几块石头,和假雨村言先生,他们共同引出了红楼情怨一梦,让世人费神

无聊地去研究红学,太不值得了;他能富国

强兵吗!他能光耀中华吗!拙见。

《红楼梦》里,是谁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为什么?

应该是那一僧一道。

故事始于一僧一道把青埂峰下女娲炼石补天所弃之灵石带到人世,结尾时应该是僧人和道士带回灵石,于是在青埂峰下就有了刻着故事的石头,并被情僧所录,被称为《石头记》。

那一僧一道又下凡人间,意欲度脱 沉迷于俗世之人。第一回中,那道士说: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第一个被度脱的是甄士隐。甄士隐在家破女失,落魄潦倒之时听道士的“好了哥”后,彻悟人生,跟着道士走了。

第二个被度的是林黛玉,来度的是癞头和尚,“说要我去出家”,当然世人不识神仙,黛玉没有出家,这个“度脱”自然是失败了。

第三个被度的是薛宝钗,但与黛玉不一样,不是让宝钗出家,而是给了八个字,来多事的这位也是癞头和尚。

第四个被度的是贾瑞,来度的是跛脚道士,但贾瑞不听劝告,正照风月保鉴,一命呜呼。

第五个被度的是柳湘莲,他跟着跛脚道士走了。

另外,这两个神秘人物隆重登场的是在第二十五回,凤姐和宝玉被魇,这两神仙一起出现了。

这两个人物是神仙,也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设计的这两个人物超乎俗世,好像一直关注着俗世,关心世人,要度脱世人,可是世人却不识神仙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世俗中。

曹雪芹要说的不只是男女之情,贵族败亡,我认为他向人们揭示的是人生如梦如幻,情爱也好,富贵也罢,不过是一场空。

所以与其说是这两个人物贯穿整部剧的始末不如说是作品的主题思想贯穿整部剧的始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