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女娲的功劳是具有开创性的,她不仅造了人,而且还补了天,造福了百姓,收获了女娲娘娘的称号。在《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了一个叫轩辕之国的地方,“轩辕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女娲的形象也是人首蛇身,但在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的神并非只有女娲,还有远古时代的大智者伏羲,怒撞不周山的共工,食人兽窫窳、好战之神贰负等。他们的分布甚广,海内西南、海内北方及海外西北都有。为什么上古神话中会出现这么多的人首蛇身,而且不论性别的大神呢?从两点原因分析,第一,“遗传”的可能性,
第二,人面蛇身的女娲不只在中国的神话里
第一,“遗传”的可能性鸡和蛋的故事是一个没有开始的故事,人面蛇身的传说也类同。如果一定要追索起源,那只能从图腾的角度来解释。蛇的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要悠久,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时候,蛇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这样推测的,蛇属于爬行动物,人类的祖先属于灵长类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爬行动物比灵长类动物进化时期要早。蛇类历经1.3亿年的漫长进化,发展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类群,它与人类同行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同时也成为艺术、宗教等领域的灵感之源。人们对蛇既敬畏又恐惧,这种感觉从远古时代到现在都没有变过。蛇还是一种冬眠的动物,这一特点在上古时氏的祖先眼中,好比一生一死。蛇是可以死而复生的动物,充满了神性。对于生和死的敬畏与恐惧,就好比蛇本身,所以蛇也就自然而然的作为部落的图腾。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女人怀孕很好奇,把这一现象与自然现象或者动植物相联系起来。比如,炎帝神农氏的母亲,受孕时有神龙附体之感。黄帝轩辕氏的母亲因看到雷电环绕北斗,于是怀孕了。那么必然有某部落的女人在接触到蛇时怀孕了,恰好蛇是本部落的图腾,那生出来的孩子在他们的眼中必然是有神性的。于是人首蛇身的画像问世,人们把对蛇的崇拜在原始艺术上进行了加工。在考古界的发掘中,伏羲女娲画像尾交首上,像极了人类的DNA图谱。女娲作为一个天神,她的祖先就是原始画像了。在《山海经》里出现了诸多人面蛇身的大神,各自聚集成国,既长寿,又有各种超能力,代代相传,这都是原始艺术的遗传。
第二,人面蛇身的女娲不只在中国的神话里埃及的金字塔堆中,也坐落着狮身人面像,这些怪异的形象并不只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在西方文化里,蛇的名声并不好听。在《圣经》故事里,西方人的神话祖先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规定,起因是源于一条蛇,它将智慧和生育能力带给西方人类。上帝因此将不遵守规定的亚当夏娃逐出了伊甸园。所以蛇在西方文化里有点邪恶,通常以复仇者、魔鬼或者敌对的身份出现在西方人的艺术世界里。虽然在我们的艺术世界里,也有像美女蛇精这样的造型,牛鬼蛇神、毒如蛇蝎等,但我们对蛇并不完全是邪恶的像征,而是呈现两面性。在世界各国的创世神话里,蛇都有参与,人面蛇身的造型不谋而合。比如埃及的丰收女神和她的丈夫,苏美尔神话中的天界蛇母阿玛乌舒姆伽尔。有意思的是苏美尔神话、罗马神话中的双蛇杖造型也与DNA双螺旋结构非常相似。不得不说,人面蛇身这一形象在全世界的上古神话中是通用的。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这个需要大家了解的知识点很多,首先要明白女娲是既盘古开天地之后创造华夏民族人文的先始,是后期人类发展的期望和大神。龙是蛇的进化,因为繁殖能力和攻击能力并且具有毒性受到当时人类恐惧和敬畏,后来出现了蛇图腾,女娲的形象也就源自于这里,代表着当时人类的向往和寓意,为什么是人首蛇身需要从几个方面去解释。
第一女娲的人面蛇身的形象符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华大地的一片荒凉需要人类来建设,所以女娲蛇身代表着繁殖能力强,每天捏人来建设一个荒无人烟的大地是符合当时的境界的,就有了后来《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第二当时的人类没有攻击性的武器,而蛇的毒性和攻击性让当时生存的人类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里,人们希望把女娲形容为蛇的化身让蛇不再攻击人类,以至于后来的蛇图腾都是一种美好期望和对人类跟动物和平相处的愿望,希望蛇不再攻击人类反而走到保护人类的行列中来,人们不断的供奉和朝拜都是一种期许表现当时人类的美好愿望。
第三龙是蛇的化身,指的是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就会腾飞,而腾飞的过程中蛇的身体就会化身为龙,女娲是当时人类补天救世和捏人的女神,大家把这些美好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也不足为奇了,所以白蛇传中的典故就可以联系起来一起理解吧,因为蛇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成为当时人类认为是永恒生命的象征,所以人面蛇身大家能理解了吗?
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要说这个问题,就要说蛇、女娲和伏羲。
在远古时代,蛇是人们接触的最诡异的生物,所以赋予了它很多的神秘和能力。
蛇,无足却可爬,有卵生有胎生,小则指上,大则树粗,可爬可游可飞,有些又有剧毒。
在人们对万物认知不足的原始时代,可以算最诡异、最厉害、最可怕的生物。
所以蛇就被赋予了很多象征。
比如后来龙就是蛇身
比如蛇蜕皮看成生生不息。
女娲和伏羲,作为中古神话中的万祖之祖,自然先要赋予生育繁衍的属性。
由此,蛇、生育、女娲自然的会在发展中融为一体。
最早的伏羲女娲图,就是一男一女两条蛇。
后来的发展,慢慢演化成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
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说文解字》上说:“也、女阴也。”也字与它字的字源是相同的。而它字最初就来自蛇的形象。为凸出女阴的生育力,所以女娲的下半身是蛇。蛇头又象男生殖器,所以在交配时,伏羲的下半身也是蛇。在交配的图像中古人最喜欢蛇的形象,缠绵悱恻,纠结在一起,恩爱美满。画面优雅。而且蛇又象男生殖器,又暗示女生殖器。
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女娲造人的传说,兴于战国,盛于西汉,在中国神话系统里,并不算很古老。
女娲,原本是“苗彝”的祖神。战国至秦汉,被中原华夏族融入了自己的神话系统。
女娲之所以人首蛇身,应该与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以蛇为图腾有关。
一顾颉刚先生曾说:“在盘古未出的时候,女娲实为开天辟地的大人物。”
就是说,女娲造人传说在前,盘古开天辟地在后——盘古传说出现,大约晚了女娲近四百年,在三国时期。
秦之前,女娲已经称为了华夏族之神。
公元前230前后,有两本重要的著作,一是秦嬴政仲父吕不韦组织人搞的《吕氏春秋》,另一本是赵国史官整的《世本》。
《世本》载:“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
《史记.夏本纪》说到了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但没说娶的就是女娲。大概,《世本》面世百年后,各种信息更繁杂了,太史公为了省去很多麻烦,干脆不提涂山氏之女是何人了。
西周的时候,禹是华夏族敷布土地的天神,这从《尚书》就可知道。《世本》专门说到禹的妻子是女娲,也是将其作为天神看待的。
最早详细记载女娲神绩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庶孙、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
其《览冥篇》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这说的,是女娲补天的神绩。
二《淮南子.精神篇》还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又,《淮南子.原道篇》亦云:“夫道者,覆天载地,……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
这两段话,显然说的是开天辟地和造人了。但是,这里说的是“二皇”。
闻一多写过著名的《伏羲考》。他说,伏羲和女娲“二人名字并见之例,则始于《淮南子》,他们在同书里又被称为二神或二皇。”
汉代,谶纬之书盛行。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无命苞》,都以伏羲、女娲为“三皇”中的前二皇。郑玄所注《中候敕省图》中,亦是。
这是伏羲参与到华夏族神话系统中来的开端。
比高诱稍晚的东汉应劭,写了《风俗通》,也称《风俗通义》。里面说:“女娲,伏牺之妹。祷神袛,置婚烟,合夫妇也。”
在《淮南子》约四百年后,已经有了这样的说法——女娲和伏羲,不仅成为兄妹,后来还做了夫妻——天下的所有婚姻,自他俩始。
《风俗通》也讲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和细节:“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カ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先用黄土捏泥人,又嫌太慢,于是弄了条绳子,沾了泥巴抡,黄土做的就成了富贵之人,绳头线脑的就是贫贱之人。
三前面说的,是女娲神话,包括后来与伏羲一起进入华夏族神话体系的过程。
如果再往前追述,最早讲到女娲的,应该是《天问》。其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这样特殊的身体,是谁把她造成这样?
可知,《天问》那个时候,女娲一定就是人首蛇身了。
这里插上一句,刘起釪先生认为,《天问》成篇,当在春秋末战国初,早于屈原。大约屈原对其做过加工并传承了下来。简单把《天问》归入《楚辞》未必合适。
即便《天问》成于屈原之手,也是在战国中期了,与《山海经》的突然流传,恰好同时。《山海经》里,也提到了女娲,不过说的比较简单,只在《大荒西经》中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还是蛇的形象。
东汉王延寿写了《鲁灵光殿赋》,曹植写了《女娲画赞》,都说道女娲是人首蛇身。
就是说,从战国到东汉,女娲的形象一直是如此。
著名人类学家芮逸夫先生,写有《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他列举了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有关洪水故事,其中湘、黔、川境苗族的十二种,桂境瑶族的二种,滇境彝族的三种,海南黎族的一种,台湾阿眉族的一种。另外还有越南蛮族的二种,印度中部土族的二种,婆罗洲土族的二种。
他发现,这些传说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就是洪水成灾,兄妹避水得救, 便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而苗族和瑶族故事中的兄妹,大都说是伏羲和女娲。芮先生认为,“伏羲女娲本当是苗族的祖神。”
闻一多进一步考证说,《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名为延维”,这个延维,亦即《庄子.达生篇》所云“委蛇”。
就是说,这些少数民族,曾以蛇为图腾,他们的祖神,因而也是人首蛇身了。
可以为证的是,先秦时期,所称“蛮”“蜀”“闽”等,皆指南民,所称均有“虫”字,“虫”即蛇。最初造字,当因这些民族以蛇为图腾之故。
概括起来,就是——
战国时期,实际上是一次规模浩大的民族大融合。楚地和更南地区的少数民主的文化,包括神话,也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文化和神话发生了融合。秦汉时期,上述地区已成为域内,文化融合更为深入。
这样,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神话,也就被中原文化广泛吸收了。
作为人类之母,女娲为何会是人首蛇身?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就会以主观思想去神化它们。
比如说,打雷闪电了,就认为是雷神在天空作怪,刮风下雨了,同样会认为是风神、雨神在主导。对于一些十分强大,人们无法战胜的动物,比如说龙、凤、老虎、狮子、鳄鱼、蟒蛇等,人们对它们既畏惧又崇拜,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制导下,就产生了图腾崇拜。
(女娲造人)
图腾崇拜往往把一些猛兽当做神灵一样来敬畏,甚至把猛兽看作是自己的祖先,目的是为了从猛兽身上获得某种强大的能力。
女娲被中华民族誉为人类之母,她的形象是人首蛇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相互融合后,人们想象出来的形象。实际上不光女娲,盘古、伏羲、共工等远古大神,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之所以是这样,主要原因两个。
(女娲)
一是蛇有超强的能力,符合人们对强者的心理预期。在中华先民的图腾崇拜里,龙图腾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个图腾崇拜,由于人们没有见过龙这个形象,因此,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加工龙的形象。
在人们的意识里,蛇一直被誉为龙的前身,有“小龙”之称,女娲、伏羲、盘古等大神,都是传说中的中华先民,他们跟蛇结合后,自然能产生超强的能力,才能成为洪荒时代的救世主,要不然他们怎么征服洪荒时代的巨兽。
(女娲补天)
在传奇古籍《山海经》里记载,洪荒时代的巨兽非常多,如,九尾狐、狡、蛊雕、驳、狰、穷奇,等等,被认为实力最出众的是应龙和巴蛇,应龙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先是帮助皇帝打败蚩尤,后来又帮助大禹治水,为人类征服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
巴蛇的实力同样很强悍,它以大象为食物,张开口能轻易吞下洪荒时代十几吨重的巨象。
从侧面能看出,应龙和巴蛇实力非常强大,符合人们对强者的心理预期。所以,人们在想象女娲、盘古等远古大神的形象时,自然而然赋予他们人首蛇身。
(应龙)
二是蛇的生殖、繁衍、生存能力都很出众,符合人们对适者生存的美好祈愿。蛇这个生物早在1.5亿年之前的侏罗纪就已经存在,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跟蛇同时代的生物绝大多数都灭绝了,然而,蛇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一直繁衍下来,存活到现在,不得不说,蛇的生存能力太强悍了。
(巴蛇)
并且,蛇的生殖能力非常强大,每年集中在4——6月产卵,平均一窝可以产卵20枚左右,跟母鸡下蛋一样,蛇在两个月时间要产出很多窝卵,每颗卵能孵化出一条小蛇。
由此可见,没有哪种动物能比得过蛇的生殖能力,这是蛇在地球上生活1亿多年没有被灭绝的根本原因。
人们在想象人类之母女娲时,自然希望她能像蛇那样,繁殖和生产出更多的人类,让人类世界生生不息,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因此,会把女娲形象想象成人首蛇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