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我们要解读“国朝定鼎百年”究竟是从哪年开始到哪年结束为百年,单就作品本身年代是无从考证的,书中没有提及哪年哪月,都是“甄士隐”“贾雨村言”。所以这个考证只能从作者曹雪芹身上求证。
01 国朝定鼎鼎字除了是一种器具之外,还引申出很多意义。有显赫尊贵的意思,更为得要是,在古代,它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传说夏朝初期,大禹治水有功,接替了舜的王位。他把天下为九州,并用铜器铸造九鼎,象征为九州,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置于夏朝都城。在商朝,对于鼎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要行九鼎大礼,因此,鼎流传下来成为了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所以此处的国朝定鼎,是指清政府建立政权,从国号大清开始算起。02 如何理解百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为大清,至乾隆元年(1736年),刚好是百年。书中第五回写到太虚幻境,荣宁二公偶遇警幻仙姑求其指点贾定玉。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之后马上,到第十六回,贾元春就才选凤藻宫。根据刘心武先生的考究,这第十六回就是乾隆元年。第十八回,贾元春元宵节省亲。根据过年的习俗,一般旧历年要过完元宵节才算一个完整的年过完了。所以这三回都是发生在同一年的事情,即乾隆元年。所以从国朝定鼎至贾府百年后家道沦落,时间考证从曹雪芹家族的发展史找到了答案。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一丶“百年”就是指贾家富贵百年。不是指皇家定鼎百年。
二、“国朝”定鼎一词是指新旧王朝定都建国。
三、“国朝定鼎”是指崇祯白缢煤山后,清兵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的甲申年。到清中期乾隆9年甲子年,正好是100年。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5次。致清朝乾隆十九年(|754)甲戍。脂砚斋开始抄阅、重评《石头记》这样计算推断,似乎完美的解析了“国朝定鼎百年。”
从“红楼梦”里人物历史,家族历史的时间线来看。书中第5回。宝玉面见警幻仙子时。得知宁荣二公之灵所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无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是子孙虽多竟然无以继业。其中唯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归引入正。”
贾家虽赫赫扬扬,将近百年,后续无人。或见乐极生悲,盛极而衰。 作者曹雪芹开篇即说明了基本写作手法。“假语存”“真士隐”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来通过荣国府的兴衰悲剧命运。揭示出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并以铁的事实教育炎黄子孙,务必要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要修身克自,万不可放纵啊!!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此句载自《红楼梦》第五回,是说警幻仙子交待领引宝玉的原因,是警幻仙子见到了荣宁二公之灵,那荣宁二公对警幻仙子说出如下一句话来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
表面上看,这是交待荣宁二府的光荣历史,但实际上后面几句话才是重点。“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交待出了目前的现状。
荣宁二府,后续无人!
只是交待了结果,而原因归结为“运数”,由所谓的烈火烹油,盛极而衰。所以这荣宁二公比较捉着,觉得后代人里面也就贾宝玉还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拜托警幻仙子引来此处,通过情欲声色还警醒他步入正途,好光宗耀祖。
如果说非要影射清廷入关,好像也无不可。但小可觉得没有必要做如此延伸,因为作者在第一回中就已经对政治小说及忠义属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批判,甚至对强插某个朝代作为背景也是嗤之以鼻。所以小可并不认可将这一节做为考据材料。
小可更偏向于只是一种社托的方法,毕竟一是要交待出贾宝玉为什么去警幻仙子处的原因,二是暗中交待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必然性。作者归结于后续无人。
依小可看到,更像是皇帝的御下之术,富贵百年,若是再扶持给予权力,自然更是盘根错节,岂不是尾大不掉,因此,这样的家族需要敲打一番才好。
后续无人,不仅是事实,更是高级层面有心营造的结果。
事实上在小说中处处描写了荣宁二府的奢华生活,与之相对照的便真的是“后续无人”。
真的后续无人么?
那贾兰怎么算?荣宁二府为什么不说贾兰?
难道贾兰他??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从国家定都开始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有成语,″问鼎中原"。《红楼梦》中的定鼎中原,是创造性的成语。按原著推理,应该是满清入主中原。国朝定鼎中原百年,也是″荣宁″二府的百年兴衰。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是根据自身现有的认知和阅历来回答。
这个“国朝定鼎百年”的说法,出现在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中:
一见了宝玉,仙子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旧景,故我久等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偏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风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换回者……’”如果从字面含义来解释“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这句话,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家从本朝定都开始,已经历了百年富贵荣华的生活。这样一来,就涉及到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科学考证方面来做一番探究性的理解。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即1750年左右,这是经过了史料考证已被公认了的事实。这个时候正是清乾隆年间。按二公之言,往前推一百年,则贾氏这一族从大清定都开始至今已经历的百年功名盛世。即以清朝定都的时间(1644年)算起的百年时间段。贾氏子孙已享受了该享受的,现在是家运衰落的时候到了。当然,这样的理解似乎太苍白了,少了点文学味。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必定来源于作者生活的这个世界,且夹杂着他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即使像《西游记》这样的神魔作品,其人物形象也必须是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令读者认可。所以,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来了。
二是从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来理解。
作者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的指出: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世人,此书的由来:历梦幻、隐真事等。为何要将真事隐了去呢?即使是文学创作,那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像《水浒传》一开始就直接点明所记之事的朝代年间:“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三国演义》也是开场就交代了故事的写作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这样的开篇之言,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令读者一目了然。
《红楼梦》却借“通灵”之说来写故事。何谓“通灵”?即指一种通于神灵虚无缥缈的东西。借这样的说法来写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似乎这样才能让作者放心、大胆地去写。这应该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来这样写绕过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绕过了很多当时的政治敏感事件。让本书所记内容纯粹地成为人们的消遣之物;二来的就书中所记的内容来看,它所反应的东西,在当时确实是很前卫、又很与众不同的思想:不为英雄豪杰唱赞歌;不为雄主名王歌功颂德。而是奏响了一曲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歌。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为生活的主宰者。这样的思想觉悟,这样的言说是不会被正那时所谓的正统教育所容的。它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如果不将真实的时代背景隐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付出的心血将会付之东流,化为灰烬,那真真是梦一场,只不过是噩梦一场。所以,出于对自己作品的保护,作者只能是将真事隐去,就让人认为那只是一个传说――满纸荒唐言。
但,谁不想让自己的作品传世,让读的人解其中的味呢?为了既能够保护著作,又能够让世人看透里面的玄机,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一面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一面又借故事人物之口道出其中的种种秘密。这里就借宁荣二公之灵去言什么“国朝定鼎百年”一说,这不是作者的自相矛盾,而是让读者去悟出写作者的用意,真是用心良苦。这也与“通灵”之说相契合。
想想看谁还会去追究一个荒唐之说呢!就像那一僧一道飘忽于天地之间,用游戏的心态,看待一切。所以,谁还会在乎那虚幻之境、虚幻之言呢!所有的都藏于一个“隐”字背后,留给读者去感悟,或许这就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心意。
书中“国朝定鼎百年”之言,若要给它解密一番,那真是揭开层层迷雾――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若无心去留意什么,就当是一个文学语言罢了。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