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我们县城叫城镇供销社,也有几家供销门市部,后来又在闹市区盖起二层楼的供销商场,记得开业当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还有供销系统文艺宣传队在跳忠字舞、唱样板戏。

当年是计划经济,逢年过节,我们户口本上供应的糖、烟、酒等,指定在供销社门市部排队购买,那时候人家生活都很拮据,供销社卖的都是散装货,酱油、白酒、粗盐、豆腐乳、大头菜等,都需购买人自备瓶、碗,水果糖论颗卖,火柴论盒卖,甚至香烟论支也卖…

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谢谢邀请!不仅经历过,而且记忆犹新。

一、供销社的创业年代。

✍①、初建领导班子。根据历史档案资料记载:我们所在地的供销社,是1950年10月正式建立的。当时由遂宁地区人民政府,委派了五名工作队负责,协助组建区供销社领导班子。并由区农会主席,出任供销社主任、中共党支部书记。

✍②、原始资产组成。因政策性很强,亦由遂宁地区委派的五名工作队负责牵头(后来也简称为“五人小组”)。协助地方政府的工作,并负责审批、公有资产的评估与划拨,包括财政部门拨付部分相关资产。比如:庙宇、公园、庄园、哥老会的不义之财…等。划拨给供销社作为仓库、门店之用,并将拨付的启动资金就地入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信贷支持,作为营业场地的整改、以及经营活动的资金周转…。

✍③、接纳社员入股。1956年前后,为适应“三农”生产发展的需要,政府鼓励农民自愿入股,每股金额为1~3元人民币不等,一并开设了社员账户,填发社员证给参股人。入股者凭社员证优先购物,或退股、领息。(注:后于1982年统一口径为3元/股,可以自愿补足3元。对不愿意补办的,也可以按原始股额不变)。其社员股金融入供销社流动资金,存入信用社或农业银行,并接受其金融监督与管理。

✍④、艰苦创业,积累自有资金。建设初始阶段,主要通过摆外摊、送货下乡,走村串户和扩大代销店的经营活动。通过扩销增效实现税后利润,逐渐积累资产,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固定资产的逐步投入。

二、供销社的兴盛年代

凡是“三农”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的,供销社都积极组织,负责购销,保障供给。

✍①、农业生产资料类。包括自制和生产经营的农机具。如:打谷机、打麦机、犁头、锄头及其配件,粪桶、粪瓢等农用具;各种菌肥 与化学肥料、农药、水泥、石灰;饲料生产与经营,种猪、种羊、种牛…等基本的生产资料,供销社都千方百计地组织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②、生活资料类。包括:城乡居民生活中的各种吃、穿、用,以及学习科技知识方面的书刊等商品,也一应俱全。例如:供销社办有新华书店、国药店、自办工厂、酿造厂(酒厂、酱园厂)、食品加工厂、糖果厂、冰糕厂、机面厂、饮料厂、自来水厂,以及其他各种农具加工、维修厂;

✍③、发展经济保障供给。50~80年代初期,践行票证管理还经营有煤油。在物资缺乏的时期,实行票证计划供应。比如:布票、肉票、酒票、糖票、煤油票、粮票(买糕点、包子、饼子、饼干、面食…之用)。工业票(买胶鞋、瓷碗、瓷杯、瓷盆)等凭票供应,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给。

✍④、农副产品。供销社职工肩挑担子,下乡收购鸡鸭蛋,收购站还收购箩筐、晒席、竹席、海椒、鲜果、棉花、各种皮毛、斗笠、草帽。及其废旧物资…等大宗商品的购与销,解决了农民朋友的卖难问题。

⑤、汽车运输。组建成立有运销公司,专业从事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商品、物资中转与运输,确保市场不断供、商品不脱销。

✍⑥、餐饮服务行业。开办有旅店、酒店、餐饮店、理发店,茶馆、电视、录像播放厅等业务。

✍⑦、生猪和家禽收购及其宰杀与加工业务。制作销售供应猪油,盐肉、腊肉、香肠类,满足了市场需求。

由于供销社的业务项目较多,经营范围广泛,购销吞吐量大,安置复、退、转业军人,大中专学生等各种就业,也相对较好。谢谢您的阅读!

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答我经历过,我出生于五十年代初,在我刚记事时候临近生产队有一位老年货郎,挑着两箱装满生活上常用的小物品,走街串巷,。一路上手里摇着特制的波浪鼓,节拍是这样的-咚嗒、咚嗒、咚嗒咚嗒、咚嗒。就这样循环往复......(可以听一下郭颂的新货郎歌曲)。

大约在1958年左右生产队就有供销社了,记得我找妈妈要钱去买过笔和本,那时候笔叫蒿子杆,本是田字格,纸章发黄不平,价格加起来不到一毛钱。

供销社有大家日常生活用品,如油盐酱醋酒,饼干、火勺、麻花。有做衣服用的种类不是太多的布匹。还有家用电器手电筒🔦[微笑]。每逢过年等节日凭票供应白面、糖(糖块)、鱼、苹果等等。对了过年之前还可以去挑选自家喜欢的年画......。

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供销社提供的商品逐渐增多,如化肥农药,公社所在地的大供销社还有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等商品基本上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了。

我经历过哪个从无到有的年代,我庆幸我赶上了我们国家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经历过的。

那个年代农村的供销社,就是农民的衣食父母,穿的、用的、吃的(除主食外的全部副食),都由供销社一手包办。

供销社的主任是农村最香最香的香饽饽,上至乡上的干部,下至每一个庶民,没一个不敬重他的。原因是那个年代有物质就是草头王。

至于在供销社上班的,也都是路上行走的鸭子,zhuai的不得了的。

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不但经历过,还是供销社的常客,因为家里的哥哥在供销社上班,那时候家里都很穷,我是家里最小的大概六七岁,没事就去供销社混点吃的。

那时候供销社各种吃的喝得非常多,比如,麻花,烧饼,大块饼干,炉果,酥饼,汽水,糖球等等,品种齐全,但是你不能随便吃,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一铆钉一坑凭粮票购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是能吃到好吃的,一般情况下就像麻花掉一个揪,饼干渣,掉碴的半个糖球,跑气的汽水了,都能满足我大吃一顿,在那个年代能吃到这样的美食那是非常了不得了,有的人连闻闻味都困难。

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天捡破烂,破鞋,麻绳头,马掌钉都能卖钱,攒够了两毛钱就能买一本小人书几个糖球吃,整天的是乐此不疲,一般的家庭无论买什么东西基本上都得去供销社买,小孩子最愿意去跑腿了,最起码能剩几分钱跑腿钱买点好吃的。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的作用可谓是最大的经济体了,农产品收购及供应,确实是功能强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供销社那个年代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你们经历过有供销社的年代吗?

、经历过,我老公八十年代,就在属于供销社性质的商店里站柜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