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走出哪些两院院士?

我仅知道安徽宣城走出十二位两院院士:

汪卫华 院士,材料物理专家。1963年7月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叶向东 院士 ,动力系统专家。1963年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教受、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德元 院士,植物学家。1937年1月出生于宣城市绩溪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鞠 躬 院士,神经生物学家。1929年11月22日生于上海,原籍宣城市绩溪县人,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汪应洛 院士,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1930年5月21日出生于宣城市泾县,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 兰 院士,数学家。1946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原籍宣城市泾县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6年获得西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得第6届陈省身数学奖,2011年获得第10届华罗庚数学奖。

翟光明 院士,石油勘探专家。1926年10月1日生于湖北宜昌,祖籍宣城市泾县翟庄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永𣿰 院士,同名朱永贝睿,核化学化工专家。1929年12月15生于上海,原籍宣城市泾县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 杰 院士 (1901-1989)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出生于宣城市广德县,祖籍河南罗山,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生前曾任过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大学校长,安徽省副省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会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任新民 院士 (1915-2017)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祖籍湖北谷城县,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浣留学,先后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生前任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获得过中国载人般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江泽涵 院士 (1902-1994) 数学家。出生于宣城市旌德县江村,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生前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院委员(院士)。

查全性 院士 (1925-2019) 电化学家。生于南京,宣城市泾县人,1950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安徽宣城走出哪些两院院士?

1.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谷城县盛康镇后营村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2.许杰(1901-1989),号兴吾,男,生于安徽广德,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长期担任地质部及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对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很有贡献。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等。

3.翟光明,1926年10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祖籍安徽泾县,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

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石油学报》主编、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环太平洋矿产与能源理事会理事、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成员,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秘书长等职,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中国科协第三届常委。曾参加编制老君庙庙田注水开发方案,并组织实施。先后组织和参加编制大庆、胜利、任丘、辽河等大油区的勘探规划,并组织实施。1972年总结了渤海湾断块油田富集规律。撰有《中国沉积盆地的特点及油气资源分布》、《渤海湾油气聚集规律》等论文。

4.江泽涵(1902-1994) ,出生于安徽省旌德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代数拓朴学的开拓者。1927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数学系,获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任职,跟随拓扑大师S.莱夫谢茨教授做研究助教,193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翻译出版从国外引入的《拓扑学》,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拓扑学教科书《拓扑学引论》。第一个把“拓扑学”引进中国,并进行深入而有成效研究的数学家。他的博士论文和有关论文内容被国外数学界称为“江泽涵定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美国数学会和法国数学会会员,被评为“安徽百年著名人物”之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赞誉他为:“一代宗师,学术先驱”。

5.洪德元(1937—),男,1937年1月出生于安徽绩溪,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1年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7年7月荣获全球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同时荣获国际植物分类学协会的恩格勒金奖。

6.文兰(1946—),男,汉族,1946年3月出生于甘肃兰州,籍贯安徽泾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得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 1996年获得陈省身数学奖, 1997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文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7.方荣祥(1946—),男,汉族,1946年1月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绩溪。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分析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及其变异的特点,阐述1968年香港流感病毒基因可能来自于动物流感病毒的观点。完成花椰菜花叶病毒(新疆株)和水稻黄矮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发现弹状病毒中的一个新基因。界定了水稻细胞壁蛋白GRP基因启动子中负责维管束特异表达的DNA序列;发现融合CMV外壳蛋白多肽可大幅度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章基嘉(1930年1月1日—1995年10月5日),安徽省绩溪县瀛洲村人。曾任长期天气预报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从事气象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在大气环流和中长期天气预报、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为纪念在章基嘉气象学上的贡献,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了章基嘉奖学金。

9.汪应洛(1930—),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泾县,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主要从事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已培养了博士后9名、博士52名、博士生40余名和一批硕士;出版著作22部、教材8本,发表了学术论文30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查全性(1925年4月—2019年8月1日),1925年4月1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泾县。 著名电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7年,查全性面谏邓小平同志,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2019年8月1日5点08分,查全性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5岁。

11.汪卫华,1963年7月出生于安徽宁国,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非晶材料的研制、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199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德国Gottingen大学、柏林Hahn-Mitner所作博士后和洪堡学者。

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2007年、2010年三期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