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那时粮管所职工一般是城镇户口当兵退伍,大中专毕业生,按政策独生子女分配等人员,只要赶上那机会,进粮管所工作一点都不难。

其次,只要投上关系,粮食局下属各单位内部人员,和外系统单位人员,都能调动到粮管所,显得一点都不难。而难的是没有一定关系的外单位人员,想进粮管所想都不要想,就是手捧猪头也摸不到庙门。

六七十年代,计划供给制,在粮管所上班的人员,收购粮食忙一阵、其余时间就清闲,关键是买粮无需排队,还能买到口感好吃的米面油,也能随时兑换到粮票,在社会上有关系吃得开,大家一般不敢轻意得罪在粮管所上班的熟人。

其次能分些碎米头等下角料,补贴家人粮食不够吃的难题。至于工资福利等待遇,那时候各行各业都拿级别钱,也没有奖金一说,应该没有差别。

总之,那年代想进粮管所上班,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人而异…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六七十年代的正式工作,不是你想到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去上班就能去,都是由正规学校毕业,或有关组织推荐和分配的。

过去管粮食的部门就是粮食局,下面就是粮站,我地好象没有听说有什么粮管所。

到粮部门工作的一般是商校、农校等中专毕业生,还有复退军人,接班的子女及其他单位转行的。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粮食紧缺,城市居民的食用粮食、菜油及一副食如粉条之类都是实行计划供应,因此,那时的粮食部门和食品站一样走红还有一个杀猪卖肉的、供销社卖副食及化肥等的人员关系及威望超过一个公社书记,像开车的司机,医生及教师在他们面前无不点头哈腰,听他们吆喝,更莫说一个普通群众了,因为要巴结他们恩赐点利益。

同样粮部门的工作者特别是站长及具体搞经办人和销售人员,也是个走红的职业,农民交公粮希望不受收粮员的打磨刁难;一些人还想找他们开点后门占点便宜,别人买不到的他却能去买到,如买点处理粮、米糠、谷壳等,都要千方百计地和他们拉上关系。所以那时的粮食工作也是一个非常走红的职业,羡慕的职业,也不是任何人想进都能进的。

世事无常,历史总是在和人们开玩笑,往往会把被颠倒了的事又颠倒了过来,并反复地重演着。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不太难。

那时侯,初中毕业生,由劳动局分配进粮管所的很多。我的街坊邻居中就有。

后来,粮食部门改革了,有的人自寻出路走了,现在也大都退休了。留下的人,依靠着场地仓库机械设备,收入挺好,有的还成了先富。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物以稀为贵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物质匮乏,想在粮食、食品部门上班是难上加难。我举几个例:

有次,山乡粮库便道上一座涵洞塌了,正是秋粮收购季节,粮站负责人找到我们工程队请求支援。他说:

及时修好,奖励你们三袋清仓谷子。

虽然清仓谷含有砂土等,在那时也很珍贵,也可碾三百多斤米。当晚,二十多个小伙子组成突击队,一夜功夫就修好了。我们食堂足足一星期放开肚皮吃饱饭

有油水的职业,对我们风歺露宿的工程人员有强大吸引力。虽工资差不多,但不用风吹雨淋日晒,且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记得1979年,当时老的退休,儿子可以补员。有位青工,他爸在粮站退休,他辞职去粮站补员。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中离开。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物质丰富,1992年取消粮食供应,粮站人员下岗自谋出路。那员工已是中年汉子了,咋办?他到工程队要求回来复工,遭拒。只好四处打工。到了退休后,原工程队人每月领三四千,他才领一千多。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六七十年代在粮管所上班比现在的派出所牛多了!想去粮管所上班当然难了,农转非上户口必须得先办粮食关系,待遇就是能以粗换细,换粮票也得到粮食管理所找关系。

六七十年代,想在粮管所上班难不难?他们现在待遇如何?

六七十年代,进粮食局上班,需要遇上县里招工,符合招工条件的年轻人,必须是城镇户口,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经政审,体检等审核,报县劳动部门批准,才能成为粮食部门的正式职工。入职工资二三十块钱。分到县粮食局下属各公社(镇)粮管所,粮食仓库等部门上班,当时的粮食系统职工,虽然说工资不高,但油水多多。最起码家里的粮食不愁吃,收稻谷需碾米,供应城市人口,其米糠在市场上是最好的猪饲料,只有职工才买得到,比市场上便宜八成。别看不起米糠,喂猪属于精饲料,买卖米糠都能挣大钱。加工大米的工作虽然累,但收入不会比县委书记少。在门市部当售粮员,专卖供应的大米,面粉,香油之类,油水照样多,还可以做人情,当年在粮食部门的职工,就晓得内情了,当然都早退休了。但养老金比公务员,教师,医生之类退休人员少得太多了。我们县里粮食系统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少的三千块左右,最多也就四千多块钱。但福利在上班时就享受了。现在生活条件好,粮食也便宜,米糠也不稀奇了。

六八老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