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此一时彼一时,计划经济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忙田种地,城镇上班的工厂都在自家附近,儿女都在父母身边,只有当兵的子女在远游。
而市场社会,种粮只能解决全家人的吃饭温饱问题,为了父母,为了孩子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壮劳力外出打工挣钱,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而城镇人口过日子每天都离不开钱,男人女人只有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去经济发达省市奔波谋生,父母在,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也得远行,不成在应不应该的问题,实属无奈和情不得已…
好在如今交通、通讯十分发达便捷,父母思儿心切或者头昏老热,只需一个电话,儿女当日就能来到父母的身边。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里仁》”“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可以说是指“方法”。
孔子所提出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者是在家务农赡养父母,或者是在家照顾父母的起居,或者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又没有确定的方向、地点,那么势必造成父母长久的牵挂,对父母身体、身心健康都不利。所以孔子才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主要是表达要对父母尽责。 也可理解为孔子强调子女应赡养并孝顺父母,但并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确的目标、方向时远走他乡去奋斗。
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孔子的时代已经远去,几千年的时代变迁,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跟他老人家所处的环境、条件已经千差万别,相去甚远。
在马车、牛车还是身份象征的年代,在骑马、骑驴还是土豪特权的时期,面对交通闭塞、通讯迟缓、山水阻隔,对远游的人来说,一旦家中父母有什么意外、不幸,从传递信息到赶回家中,花上数月半年是很正常的事情。真有什么紧急情况,根本不可能返回处理。
中国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养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养老送终。一是防备老了无人赡养照顾,还有重要的一点:送终。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去世时子女都守在身边,是最欣慰的事,也才算是寿终正寝。
因此,在一个重孝道的国度,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并不主张父母健在时,子女远游。万不得已,也必须有正确的方法。
21世纪的今天,交通、通讯高度发达,几千公里转眼抵达,一天之内可以完成过去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距离。所以“父母在不远游”早已经成为过去,被历史所淘汰。现在是不仅父母在可以远游,还可以带上父母一起远游。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随这时代的发展,交通和通讯事业促使了各地的交流,使得远游的情况更加普遍。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的学习和事业,而不是受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但要经常回家看看。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谢谢!这不是应该不应该的事,根据你的意思,人想孝顺不一定就干一件事,关键在于你的心。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这个问题应该因人而论,如果你有工作和固定收入,理所当然可以陪在父母身边。我家是农村的,为了改变家庭状况,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也是身不由己。那一年因为母亲生病,我立即回家照顾母亲,至到母亲完全康复才又离开父母。
父母在应该远游吗?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段话选自“论语•里仁第四”第十九章。告诉我们如何尽孝,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就必须有去处。古代的农业社会,一般人都不太会远离家乡的,远离家乡多半都是出去念书,或者是做官。而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交通非常便利,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告诉父母你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事情,让父母心里踏实。
尽孝的方式有很多,同样是“论语•里仁第四”第21章,告诉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做子女的要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的时候别忘了祝贺,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日渐衰老的身体操心。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