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那个年代学校的学生不但要去工厂车间学工,到田间地头学农,还要到部队营房学习解放军,而且要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课堂所学的文化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国家建设事业接班人,各行各业又红又专的能工巧匠。
我是七十年代的学生,那时没有补课班,但晚上有学习小组,即家住附近的几个同班同学,一起到老师指定的其中一个同学家,围坐在一桌上做家庭作业或者温习功课,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六七十年代的学校,教学质量差,真正以教学为主的太少了,学校的老师都不敢管学生。在这种不重视学习的年代,补课一词都没听说过!如果有个别的学生爱学习,真的环境都不匀许,你正写作业呢,几个淘气包就打起来了,各种东西乱飞,谁学的进去?所以,谁还会在乎学的怎么样,又怎么会去补课呢?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答:我是50后,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上学过来的,我们最有发言权。那时的学生就没有补课这一说。
虽然不补课,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错,都很优秀的。
我们上学那时期,实行德、智、体全方面发展。小学以算术、语文为主;那时的老师要求严格,学过的算术必须得会,语文会按着笔划写字,要工整。在小学四年里,还要学会珠算、大仿,那时的小学毕业生,就可以在生产队了当小队会计,会珠算会算账;小学毕业就可以写毛笔字,自己家过年的对联自己写。
老师上课时必须注意听讲,在课堂上完成留下的作业,放学以后没有家庭作业。一个星期一篇作文,作文要打底稿,打好的底稿要检查几遍,觉得没有错别字,段落清楚,中心思想突出的,就可以抄在作文本上,再交给老师,老师给盼,给出评语。
那时的老师鼓励学生,让放学后帮助自己的父母干点家务活,或者去地里干点活,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别看学生那时没有补课这一说,但学生成绩都很好,考试都在60分以上,没有留级生。
现在不行了,孩子一上小学,家长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补课,唯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补课是在星期六、日。现在还实行放学后,跟着老师写家庭作业,老师收看着写作业的钱,按月收钱。这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多少次晚上七点多了,去接孙子写作业的地方去接他,(那时上小学和初中时候)孙子跟着老师写家庭作业,写不完,回家接着写,我孙子也是写作业磨蹭,总是写到夜12点,星期六日还补课,说是再次的巩固一下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尽管是这样的写作业,补课,交补课的学费。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强,始终也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学生补课虽然说是为了学生更加巩固学过的知识,让学生不落伍。那学习好的不用补课,学习差的,家长没有时间陪着写作业的,家长文化浅,辅导不了孩子学习的,无奈之下,必须让学生去补课。
我认为,补课,用一分为二看补课,补课名誉上是为学生好,但助长了老师挣钱的虚荣心。应该取消补课。
(这是我的简单想法,不知对与错。可能眼光看到旧一点,不符合现在事情。)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文革前有没有补课不知道,文革中基本上没有补课,因为文革时期流行的是读书无用论,学好学坏都是下乡的命,反潮英雄黄帅,白卷先生张铁生,是当时中小学生的学习楷模,在这种形势下有谁愿意学?又有谁愿意教?正课绝大学生不想学,还有多少去补课,补课又有什么作用?没有用就没市场,所以补课的很少很少,但从77年开始很多学校开始免费给学生补课,利用下午、晚上、假期大量的补课,77年寒暑假我们各只放15天,78年寒假基本上没有放,所以我们78级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回报了自己的母校及老师。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那时十年内乱,读书无用论盛行,取消中高考,老师都被各种运动整得灰溜溜,学生学习全凭自觉,学不学都没事,别提补课,正课不上都没事。我们就是那时候过来的。
为什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生很少去补课?
那时没有私企,国营工厂大门敞开着,直接考工,招工,接班,国营工人比事业单位待遇还好呢!初中毕业甚至文盲都能进国营工厂,谁还刻苦学习啊?遭那罪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