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我和孩子爸爸结婚十来年了,异地婚姻,结婚那会身上两百块钱都没有,别提什么人情往来的钱了,后来就出门做生意,常年不在家,那会没有微信什么的,所以就没有什么朋友,也不用随什么份子!后来变成了一种习惯,觉得人情往来累的慌,两个孩子都是她奶奶办的满月,我们基本没有给谁随过份子钱,也可能是觉这些亲戚朋友他们之间勾心斗角的不和睦,就随和钱完事了,没有人情味,更别提什么帮助你帮助我了,没啥用去!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这样做不对!我以后应该怎么做?

一般正常人家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的家庭很少见,但是有,也并非稀奇。

我家就有位老邻居,夫妻俩都是外地人,都是学校毕业的机关科室人员,在谈文凭时期,俩口子才随大浪被提拔成股级干部。他家就有些畸形和奇葩,一年到头不见他家有亲朋好友光顾,连自己亲兄弟亲姊妹都不上门,唯有女方老母亲在此居住过十多天。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俩都一德性,到四邻家闲谈阔论,串门借东西,但关键时间从来不出礼,据这家男主人自己讲,一辈子夫妇俩出过几位同科室人家礼,而且是各单位时兴的集体礼。

反之他家独生女儿出嫁连一挂鞭都没有放,听说是旅行结婚。对于如此家庭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上个月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附近村里的朋友打电话拜托我帮个忙,让我找十几个伙计来他们村里参加一桩婚礼,每个人随礼1000元,当然了随礼的钱给报销,然后来的人每人发300元红包,一人一盒烟,白吃白喝一顿饭,还给300元钱还发烟,这样的事情你听说过吗?

刚开始接到朋友的电话,我一头雾水目瞪口呆的,这样的事情以前可是听都没有听说过,我问朋友怎么回事?朋友在电话里面给我解释了事情的原因,要结婚的是朋友一个家族里面叔叔的孩子,这个小孩初中毕业以后常年四季在外地打工,村里面的同龄人几乎都不怎么来往,父母有都是那种老实巴交,人有抠门,没有人情来往的那种,他们家族在村里有属于非常小的那种,一共就没有几户人家,孩子在外面谈了个对象,未婚妻是东北人,女方家庭条件也不错,属于那种很敞亮要面子的,现在马上要结婚了,怕到时候参加婚礼的人少,随礼的人少,到时候面子上过不去(我们这里农村结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要把随礼的金额和名字,写到一张红纸上面,然后张贴在大门口)让村里人笑话,让女人看不起,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知道我朋友人际关系广,就让朋友帮忙找人。

该说不说的,我活了三十多岁,还是第一次遇见这么奇葩的事情,我问朋友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朋友有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如果方便的话,就尽可能地早一点来,多开几辆车,有好车的话就尽量开好车,来了能搭把手,做点顺手而为的事情更好,当然了啥也不做,人家也不介意,就是找一些人充充场面,我在电话里面高度赞扬了朋友这种,有好事情就分享,苟富贵勿相忘的好品质,再三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朋友还打电话安排,千万当成个事情办,不能出现什么纰漏,第二天早上我给朋友确定,参加婚礼的人数有15个人,朋友直接就把4500元钱给转了过来。

当天早上我们一行15个人,开着6辆车就奔着朋友的村里赶去,可别说我这些狐朋狗友在家里都一个个都邋遢得很,可是这一出门打扮得都还是非常帅气,很有那么一种人模狗样的味道,刚刚到朋友村里面,新郎官就在朋友的带领下来接我们,小伙子客气得很,一边让烟,一口一个哥哥的叫着,在外人看来,这关系好着哪。

一行15人都去随礼,每人随礼1000元,这场面在农村也算是不小了,新郎的父亲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当然了我们这些人去了也都没有闲着,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像是放鞭炮、迎接女方家人,这些事情也都尽心尽力的帮忙了。

15个坐席两桌,朋友还亲自陪着,新郎新娘也都给劝酒了,一顿酒席吃的是非常惬意,吃得高兴喝得也痛快,大家心里一高兴,一商量,直接就一致同意把新郎家给的4500元,又转给朋友了,说是朋朋友友的互相帮忙,我们白吃白喝也就算了,这个钱就不要了,就当是给新郎官随礼了,朋友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新郎,新郎激动地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有亲自过来陪喝了几杯酒,酒足饭饱以后,大家拿着烟就兴高采烈地打道回府了,半路上朋友给打电话,说是晚上他安排,新郎官感觉过意不去,又转给朋友1000元钱,一条烟,说让朋友晚上再请我们一场,这家伙搞得我们也都不好意思了,直夸新郎官会做人,一分钱没花,吃了两顿饭,朋友也落了面子,这场面皆大欢喜啊,我告诉朋友,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一定还找我们,绝对给他办的事半功倍。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客观事实来说,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从来不参与身边亲朋好友的人情来往,不随礼不赴宴,不参加红白宴席红丧嫁娶,那么这种人多多少少的,在心理上面会有一些认知上的弯曲,在城里生活的话,各方面的服务行业都到位,自己有事情应该还能应对,可是如果在农村生活,这样的一个家庭基本上寸步难行。

清高自傲也罢,洁身自好也罢,想独处想有个性,想不和世俗的人接触,那么你必须得有个人实力,比如你资产千万,你身边的人都不如你,又或者你位高权重,身边的人都要依附你,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我行我素,活出自己的真实独特,可是如果是没有实力,无知的耍个性,那么到最后吃亏难堪的绝对还是你自己。

人情世故是每个人成年人,每个家庭都必须要面对的,农村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就是人情来往,相互捧场,这不是浮夸和虚假,这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本质,街坊邻居乡里乡亲的,你有事情了,我给你帮忙,我有事情了,你给我面子,互助互爱,互相架势,这样才能长远,才能生活的如鱼得水。

不随礼,不参与任何的人情来往,你不但会寒了亲朋好友的心,街坊邻居也都是不会待见你的,因为你不合群,你的特立独行会让你和你的整个家庭都举步维艰,别人家里有事情你不参加,等你有事情的时候,你即便是放下所谓的自尊,去求别人,也是不会有人搭理你的。

我们村里曾经发生过一个很真实的事情,村里一户人家,仗着家里有钱,孩子都在外面上班,所以一家人都自持过高,在村里面总感觉高人一等,对谁都是爱答不理的,村里面红白宴席婚丧嫁娶的事情,不但不帮忙不随礼,看都不看一下,这家人总感觉,自己家里人有本事,村里人他都用不上,所以架子大得很。

直到又一年的冬天,大雪封门,他家里的老母亲去世,整个村里面,除了他家族里面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帮忙,村里没有一个外人参加的,棺材都抬不出去,最后是他们家的长辈,带着他一家几个人,挨家挨户的给大伙磕头赔礼,这个丧事才能办下去。

这一点都不虚构,在生活里面你要记住,你有个性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所以你不能拿自己自以为是的个性认知对待别人,要不然吃苦头的还是你自己,该说不说的这种心态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种狭窄的畸形。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华夏乃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人之常情,但也得分情况说话。不能说没有人情往来的家庭属于畸形。

对于三亲六友,知己故交,还是尽量多走动,多联系为好,人家蓄心蓄意办个红白喜事,如果你知道,不去不好。至于随礼多少,出得你的门,进得他的门就行。我们这里有句俗话说得对,“亲戚门前一块塔,一礼有一答”。你若去了,你办事,人家也会前来随礼的。再说,亲友如果长期不走动,那关系就日渐疏远了。

对于乡亲邻里办大事,如果邀请了你,应视为尊重你或瞧得起你,还是应该去送个恭贺,至于随礼也随大众之多少。日后人家还不还情,那是他的问题,不必放在心上,因为凡事只有一理,不可能有二理。

另外,关于投机钻营,攀高结贵式的随礼,听说大有学问。我没有做过,也不想去分析。因为那是商业性质的,风险极大,有的一本万利,也有的血本无归。没有金钢钻,这细瓷活最好别揽。

总之,一个家庭,无论贫寒,还是富有,他都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和睦相处,礼尚往来,才能和谐平安。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这叫宁财克礼,吝啬,外界视野面窄,坚守人光不沾,自财不舍,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构筑情感。生活圈窄小、封闭,与家庭人的性格与教庭传承教育有关。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人在社会上生活,会遇到很多事情,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自古至今就是一种规矩,如果不按套路出牌,一定会遭人非议。

对于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的家庭,邓州市有句方言说“关住门吃吃,开开门屙屙;”或者用“GB牙门,允许进不允许出”去埋汰人。

谁家都有三姑六婆,谁都交往三朋四友。东家有事,随个礼,捧捧场;西家有事,凑个热闹,联系一下感情,这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随礼,是没有利息的零存整取理财。别人家有事,你去随个三百五百块钱,对你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等你有事了,亲戚朋友都来捧场,事情完毕,你拿着礼单一看,哇!这么多钱!这岂不是一很开心的事?

随礼,是众人捧柴火焰高;是一家有喜,百家贺;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礼仪。随礼,还是移风易俗较好,各人要根据自己情况量力而行。

当然,大家不会喜欢只随礼,而人不到场(除非特殊情况)的现象。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

对于您说的这种情况,我来说一个。我老家村里一家的一个例子,这家是一家三口有一个闺女。他家办过的酒席就老两口结婚的时候,和他家老人健在的时候办过大寿的酒席。

还有就是他家闺女办满月和闺女结婚的酒席,可是尤于他们老两口结婚办酒席的时候。是很多年以前的时候了,那个时候份子钱才几块钱。到后来他家给老人办大寿的酒席,份子钱才高一点。

记得那个时候是三五十块钱,到后来他家闺女结婚的时候也刚赶上份子钱涨到一百块钱。但是他家给闺女结婚办酒席的时候,村里人随一百块钱的也并不多。因为那个时候份子钱刚涨到一百块钱,村里人还没达成共识,所以还是按照五十块钱的份子钱随的。

后来别人家在办酒席的时候,他家就要随一百块钱。一边随礼一边心里不平衡,还有就是他就有一个闺女。确实是没什么事办酒席,后来一堵气谁家的礼都不随了。

虽然这家开始谁家的礼也不随了,对于村里人来说没什么影响。必竟村里人才一百块的份子钱,可是对亲戚来说就等于断了走动的联系。

前段时间还听到这家人在抱怨说,兄弟姐妹们回来都拿东西去大哥家看看。就连侄女和侄子们也是一样,都是拿东西去他大哥家。并没有去他家看过他们,都只是见了面才打个招呼。

这家人就跟村里人抱怨说,这以前的礼不都白随了吗。怎样怎样的,说实话对他家亲戚的这种做法我也不是很认同。但是没有办法人情社会,你不随礼就等于是和亲戚朋友断了走动。

所以就会出现上面那家人抱怨的,亲戚们来了只是带东西去他大哥家看看。并没有去他家,这就是不随份子钱的结果。

就拿这家人来说,以前他家办酒席的时候份子钱没有那么高。或者是刚份子钱刚涨到一百块钱,但是村里人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所以去他家的时候随一百块钱的还不是很多,这家人就心里不平衡。

其实我觉得这个也可以理解,但是完全没必要把所有的礼都断掉。完全可以还按自己家的礼单来还礼,比如随他家一百块钱的,他家也可以还一百块钱的份子钱。

随他家五十块钱,他家也可以随回去五十块钱,就连亲戚家的礼也是一样。他随你多少你就随他多少,这个时候要想心里平衡。就别管份子钱涨价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心里才能平衡一些。

然后在把份子钱根据情况慢慢往上涨,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办酒席的事情少。也可以在份子钱来找,比如现在村里的一百块钱份子钱是没法在少了。

但是这家可以把亲戚家份子钱高的,少随一些。然后这样即能达到不断人情往来,也能在份子钱上少花一些钱。我觉得人们都知道他家没什么事办酒席,也都会表示理解一些。

不随礼,没有人情往来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很畸形?最后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我个人觉得这到也不至于,但是我觉得还是和身边的亲戚朋友多走动。

因为现在很多时候都是要靠办酒席随份子钱这种习俗,才能和亲戚朋友之间才能建立起联系。虽然这么做不一定对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帮助,但是要有事了能帮助你的也还是亲戚和朋友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