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就看自己怎么理解和解读,我以为无非是鼓励和鞭策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好好的认真学习与教书育人。
我在一所中学干保安时,听新来校长作报告中穿插一段小故事,迄今还很有体会。新校长在乡里一所中学做校长期间,听说有班一位学生,头脑迟纯而且弱智,大考试小测试门门都是大鸭蛋,校长有次找到该生谈心,希望他好好学习并加以许诺,只要经后考试能得分数就送支好笔给他作为奖励,说者无心听者动心,果不其然,这位大脑存在问题的学生在月考中语文考了10多分,校长闻讯后十分高兴,特地买了一支好笔亲自送给他……
所以,我是这样看待这句话的,此话的初衷是,只要学生尽心努力过,只要老师尽心争取过,在学习和教育中学生老师各自问心无愧,而且老师使其自己的学生不成才却成了人,这就是教育者的成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立论。
一、出处
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二、如何理解
1、定性
本观点应归属为学生观。即从学生方(含家长)的视角得出的结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只要没能取得好的成绩,过错在于教师,而非学生。众人皆知,立场决定观点,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被教育的。而非朽木不可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理论有一定道理,却,实属片面观点。不然,如何解释自学成才、如何解释同一老师教出的学生不同?
2、标准模糊
1)“教好”,本身标准偏向主观,不具体。所谓教的好不好,是比较的结果。源于参照物的水准如何,比较的结果,必然是动态的。故,教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2)好学生,标准偏主观
A、家庭标准
每个家庭,对其子女学习好坏的标准不同。学霸父母可能还期待超级学霸。学渣父母可能期待毕业就好。
B、社会标准
社会对教育系统的标准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而最新观点主张,要允许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同程度的通常理解应该是容许差异的存在。个人觉得该观点更加贴近现实,也具备实操性。
C、短期与长期
教学是个过程。短期成绩未提高,不等于长期成绩无法提高。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向“学好”靠近的过程。截断学习过程,去评价学习的优劣有失偏驳。
D、个体与整体
针对具体学生,其,能够较之前有所进步,就应该认为达到教好的效果。
对于班级整体,总成绩的提高即为“教好”。哪怕其中某些学生成绩不升反降。
3、逻辑观
因上述立论观点,更多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有违背辩证主义思维之嫌。故,立论本身的逻辑不完整、不客观。
1)学生成长因素多元化
学生的成长,要受到家庭、学校、同学、社会及资讯传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具体的学生从来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学校一方的教育。故此,学生的好坏全部归属学校一方,立论是无法成立的。
2)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之间,天然存在智力、体力、兴趣、爱好等多方差异。单一学生,自身也存在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力、敏感度、接受度等方面的差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自身内在的差异系客观事实,故,统一的“教好”,该标准本身脱离现实,过于理想主义。
3)不会教,标准偏主观
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从业老师的基础门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该证书系国家认可的教师从业资格。等于教师在教学资质上已经获得国家教育系统的认可。故,是否有资格当老师的标准是明确又具体的。
反观,会不会教学生,该标准本身属于主观评价,其本身并无客观、具体的标准。
有人会说,用考试成绩可以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会教学生。实务中,不少学校如法炮制。但,请允许笔者提出问题,各位思考;
A、“考分主义”下的成绩与学生日后的实践能力是否成正比?
B、同一场考试,张三老师不划重点、不刻意辅导。李四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情形下,两个班级的成绩孰好孰坏是否仅仅凭借班级总分即可定夺?
4、反思
老师、学生们,做分数的奴隶久已。分数至上的危害可谓众所周知。本文不赘述。需要反思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应该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健全、有真才实学于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宗旨。脱离本质的教育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无益于社会的废材。这种导向令人担忧,应该予以纠正。
教育,涉及多方因素,单一将责任推给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做法本身,系简单粗暴,推卸责任的错误做法,不值得提倡。
结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立论本身,因主观、片面,存在推卸责任之嫌。难以服众,自然无法成立。修正为“既有教不好的学生,亦有不会教的老师”,似乎逻辑更严谨,观点更客观而公正些。
朋友们,对此论点,您有何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貌似有道理,其实荒谬至极。
人与人天生不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老师理应因材施教,这是对的,问题是因材施教就可以达到予期之效果吗?如果真有什么样学生都可以教好的老师,那么社会上要有多少行业会消失。天下无贼,公捡司法机构万事大吉了。
在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内因,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老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句话应该改成,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确有在利益的诱惑下,偏离轨道的老师。
教育学生老师义不容辞,但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休闲在个人。成材与否,最重要的还是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这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一句自勉词,是对职业操守的要求,不要过度解读。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自勉词,例如:警察纠正违章先敬礼,营业员把顾客当上帝,相声演员说观众是衣食父母等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作为一名老师,我挺反感这句话的。老师都是万能的吗?老师都神仙吗?给厨师一把青菜,他能炒出肉来吗?
孩子的教育完全取决于老师吗?跟家庭教育没有关系吗?跟社会教育没有关系吗?
当然,我并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只是这句话说的太绝对了!简直就是道德绑架!
确实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一位好老师的的教导下,帮助下,感化下,努力下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但是必须有家长的配合,想改变一个人,不是光凭老师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一个老师教育孩子,传授孩子知识,是一个老师的责任。但说实话老师有很多,但像魏书生这样的老师还是少数的,只能说我们都应该向魏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水平。帮助更多的孩子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都是老师的本分,但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也会遇到很难搞的学生,我们也努力了,下功夫了,但效果甚微,这时候说我们是教不好的老师确实很让人伤心。
但我也不否认,教师队伍里确实也有不负责任的老师存在,但我相信不负责任的都是少数,正如社会上的坏人还是少数的。
孩子初期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家庭教育,毕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特别是低年级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如果从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初高中阶段老师的作用就比较重要,毕竟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是多一些的,但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学校、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师尽职尽责尽心了没有,并不是把教不好的学生全部归怪给老师,有些老师同样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解释,这又去怪谁怨谁。每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绝对的,是相互的相对的,是亊出有因相互联系配合的,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不能只怪谁怨谁的问题。
不要说是教人育人,一样的老师教出不一样的学生,老师没有分槽喂养,只教谁不教谁,只存在努力的不努力的,智力差的智力强的。同样的米粮吃出不同的人,同槽喂养的猪,也有长肉的不长肉的,只要教师尽心尽职尽力尽责了,该好的自然会好,该坏的自然会坏。没有好中差,就没有低卑劣,好与坏是相辅相称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这不能全怪老师冤枉老师,老师也愿意教出好学生,父母也愿意养出乖儿女,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