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7月20日上午我县国地税合并后的税务局正式揭牌。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1994年的拆分到2018年的合并整整24年,税务经过又一次改革回到了“分工不分家”的状态,这样不仅对于税务系统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更加容易开展衔接,对于所有的纳税人来说办税更加的方便,所有的业务只需跑一次,那么这次国税地税的合并,工作人员的安排大概是以下这样的:

正式职工整体不瘦身

只是合并,所有的税种征收仍保持原样,所以在以前征收岗或者会计岗的职员无需变化,所以正式人员的编制不会削减,不会收缩,也就是不会施行瘦身。

领导职位灵活处理

合并的改革方案一出就说明了领导职位的安排,对于两个正职的情况,留一个在合并后的单位任正职,另一个回上级单位任副职,剩下的则为小系统内的管理职位,按能分配,必有留级,也有降级,但是待遇不变。

公益人员的安排

税务系统也会有一些临时工我们叫做公益人员,就是拿的钱少,帮着做一些平时的征收工作,这类人员其实短期内是不会被替代的,毕竟成本低,活也干的好,还不会参与某些游戏中,所以有保留的价值。

另外,社保的征缴也由税务来管辖,所以人员的编制方面如果发生变化也只能是有增无减。

感谢阅读,欢迎添加我的关注!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国地税机构合并改革不只是税务机关本身的改革,还直接涉及到广大税务干部的切身利益。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因素,往往对改革有极其敏感的牵动作用。

国地税合并已经开始实施,目前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整体原则,人员目前不瘦身,慢慢消化,从省局挂牌,市局挂牌,县区局挂牌全部统一时间,体现了总局在这次机构合并的整齐划一,工作做的非常到位。

二、领导安排,省局采取党委,行政分开,其余副职采取拉长板凳的办法安排,市县区局党政一肩挑,副职也是拉长板凳的办法安排,中层干部要等“三定方案”出来之后,再妥善安排,暂时不动。

三、一般人员按照现行岗位工作,新岗位也要等“三定方案”出来才会安排。

国税与地税机构长期分设,已形成了各自独立运行体系,在合并后内部是重新进行机构设置整合,还是维持现有格局,逐步整合调整?在短期内,人员安排、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办公场所、薪酬待遇都需要有一个协调、融合和磨合适应过程。形式上合并之后,人员如何配置、消化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国企的改革重组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国税和地税合并之后,剩余的工作人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还是到国企,往其他相关的单位里面插一点人,应该不算是特别难的事儿吧!不过这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需求小,算是硬挤出来的。

第二条,国企之所以改革重组,为什么,因为经营不善呗,人多了,效益低了,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相信那些工作人员中还是有一些有真本事的人才的,去私企,民营企业未必就不是一条出路,政府出面协调,我觉得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分开24年,两个队伍的办事方式、福利待遇、队伍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虽然都是税务人员,但已经是两个不同的队伍了。这种简单的机构合并有很多问题。首先地税系统多年来和地方政府关系良好,人事安排占优势,合并时简单论资排辈容易让国税的领导层受到挫折,打消积极性;其次合并方案最初说以国税为主,然后把金三、营改增、数字人事、国地合作办公等大量工作推给国税去主导,等合并方案落地却和原先说的大相径庭,直接简单合并,在地税主导的单位会让国税人有被愚弄的感觉;再次,国地税有大量的基层干部工龄长、资历老,在这种简单合并面前不但得不到政治待遇,还得看别的单位来的新领导脸色行事,等于从头再来,肯定会有既然没希望那就不想干的心态;最后,强扭的瓜不甜,两个队伍分手24年了,思想和社会关系早已割裂,现在简单合并,在若干年时间里国地税干都会是两个帮派。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一个局有十二个副局长,科长不计其数。每天早饭、午饭人都来了,吃完饭人都走了。真正在柜台办业务的都是劳务派遣人员

国税地税合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安排?

地税福利待遇好,提拔干部灵活机动,税收政策宽泛偏松。不像国税号称正规军,福利待遇差,审计署年年检查,严格执行国家人事工资制度和提拔用人标准。合并以后,国税呵呵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