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农村50、60后有幸福感的人少?

那过年代,农村的大田土地归集体所有,以大队和生产队为单位,什么季节种什么都由县公社说了算,粮食上场入库后,要按时定额上缴公粮,每户人家按人数领取口粮,凭工分结算工钱来维持全家日常开支,到了冬季全大队满18周岁的男壮力冬季还要轮流摊上"河工"。

我是60后,自己的母亲娘家在农村,就拿舅舅家大表哥来说孩子5女1男,为生男孩,挣些钱都贴在计x生x上,其生产队大良田地势欠佳,每年每季庄稼收成都不高不好,每个工分不到1毛钱。当年表哥家较贫穷,我家接济不少,全家老少身上穿的都是我家人穿剩下的衣服,补丁叠补丁。

包产到户分田到人,改革开放,舅舅家大表哥的儿女早已成家立户,而且都外出务工逢年才回家,农村留下我那50后的表哥表嫂,60多岁无养老金,靠儿女逢年过节给些零用钱,迫不得以,现在老俩口还在家忙种田,如今粮食比较而言,又值不了几个钱。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农村的50后60后子孙满堂外,还有多少幸福可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