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你怎么看?

网传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湖北黄冈人杨宝德,28岁,因不堪导师奴役,轻生溺亡。

读到博士生花费家人多少心血,寄予亲人众多希望,然而一切化为泡影,父母姊妹痛苦伤心之情可想而知,令人惋惜,愿逝者一路走好,安息吧。

对博士生在校生活与学习情况不甚了解,不便多言。现在人生活在金钱至上,工作节奏快,适者生存,处处不易的环境中,一定要注重心理、心态和抗压能力的培养,显然博士生杨某在这方面欠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发人深思深省啊。

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你怎么看?

杨宝德和导师之间,其实是一种古代学徒和师傅的关系

韩松落(V:hansongluo85)

西安一个名校的药理学博士杨宝德,在去年年底自杀了,随后,她的女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他的遗书和生前的聊天记录,并且把矛头对准了他的博导周老师,她认为,杨宝德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不堪博导的奴役。

在事情刚刚曝光的时候,人们对杨宝德女友的说法,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些知名大V认为,杨宝德有严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问题,过于脆弱,给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压力,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但当杨宝德的女友写下长文,把杨宝德生前和导师的聊天记录曝光之后,人们才发现,事情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聊天记录里看,导师几乎压榨了杨宝德的大部分时间。更重要的是,导师在杨宝德的学业上,也常常朝令夕改,许诺之后又马上推翻。而杨宝德的处境并不轻松,他是硕博连读,如果博士无法毕业,就只能是本科学历,当前的环境下,他也不可能换导师,一旦换了导师,他和新导师都无法在学院立足。内焦外困之下,杨宝德选择了自杀。

仔细分析事件的整个过程,我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杨宝德和他导师的关系,其实不是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而是中国古代的学徒制下,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这是这件事的关键。

中国古代的学徒制,是从家庭内部的技艺传授中发展出来的。以前,手艺的传授,都是在家庭和血缘关系内部完成的,一门技术,通常是在家庭内部流转的,由父母传给下一代,传递的过程,缺少计划性,也比较随意,后来,这种传授模式,渐渐无法满足生产力的要求了,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出现了。

这种师徒关系,在形式上模仿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却比家庭关系要残酷许多。徒弟和师傅之间,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徒弟多半来自穷人家庭,或者是由亲生父母卖给师傅的,或者由父母签下生死状,交给师傅之后,就任由师傅处置。

师傅承担徒弟的吃住,并且负责传授手艺,徒弟则在学手艺之外,充当奴仆,甚至性奴(请参照《白鹿原》里鹿马勺和师傅的关系)。徒弟是否真正学到手艺,是否能出师,全要看师傅愿意不愿意,在徒弟出师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对师傅有所交代,例如不能在师傅的势力范围开业,师傅也要从徒弟的收入中抽成。

之所以有这样的学徒制度,是因为,第一,古代的生存资源非常珍贵,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送去当学徒,其实只是因为养不起孩子,只有送出去生死由命;第二,古代的教育资源是稀有资源,如果想要学习技术,选择很少,必须付出很大代价,当学徒,是比较实惠的一种,虽然孩子要受苦,但至少求学有门,也不用让父母的钱受苦,当然,有些行业,当学徒也是要交钱的,而且费用也并不低。

但即便是这样的学徒制度,也还是让中华文明得到了流传和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美丽图画、精美的雕塑,都是通过这样的师徒制度传递和发展下来了。所以,人是有多耐磨啊。

资本主义萌芽之后,这种学徒制度,慢慢有了变化,师傅和徒弟,变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双方会有契约,徒弟也有人身自由,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完成技艺的传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学徒制度也随之现代化,变成一种较为现代的学徒制度,例如我们在学校、工厂、公司里见到的那种学徒制度。

但杨宝德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显然还是古代的师徒关系,杨宝德看起来是博士生,但他的地位以及和师傅的关系,和一个古代的学徒没有什么两样。杨宝德虽然不是卖给导师的,也没有签生死状,但导师捏着杨宝德的学业和前途,甚至行业内的声誉。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杨宝德承担不起学业失败的后果,这样的失败,成本实在太高了,他实质上还是和导师有依附关系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会这样对待学生,我的很多朋友,在高校里工作,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像学生的父母一样照顾他们。但当一个人手里有绝对的权力时,他怎么对待别人,就要看他有多善良了,而善良,通常是靠不住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那就是,一定不要相信,人类社会有所谓更加现代的人际关系,任何事情,只要和人有关,只要有人际关系在里面,就不可能有所谓的现代色彩。人性的进展是很慢很慢的,人和人的关系,汉朝什么样,现在就是什么样。相信有所谓现代人际关系的,最后一定会失望。

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你怎么看?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研究生导师,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我的回答对你能有帮助。

答案:痛心,人已经死了,受伤害最大的是学生家长。从责任上说,如果报道中的情况属实,那导师有责任;同时,学生也有一定责任,可以采取向院领导反馈,然后更换导师,或者休学一段时间,甚至退学。我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但事情对我们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对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发生是有价值的。1、博士自杀不是新闻,可能每年都有

基本上每年都会看到博士自杀的新闻,当然也有可能存在博士自杀但没有上新闻的。我自己也读过博士,目前也是研究生导师。

2、读博自杀和学业压力的关系很大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心理脆弱的学生,这类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手头也不宽裕,对家庭责任的思想负担很重,就是想成绩优秀、读完博士、干高薪工作、报答父母等,全家人都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这一些列的东西如果再加上心理脆弱,一遇到挫折,心理就容易出问题,如果没有好的自我疏解途径(比如喝酒、聊天等),很容易抑郁。

3、和导师关系怎么处理?

我相信学生都是好学生,因为博士和导师之间,导师是站在绝对上风的,而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拿到博士学位。读博除了努力学习,早发论文,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干活,这些活不要简单狭隘的理解为给老师赚钱,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导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人都是社会动物,所以,平时出去开会等,记得带点小礼物给导师,和导师的关系就会好很多。

我出去开会都会记得给导师带点茶叶、糕点等当地特色的小物件、小吃、小工艺品,花不了多少钱。如果你真送的是特别贵重的,还真不太好,导师会直接怀疑你肯定有什么企图,你毕竟是个在读学生,花个小一百,或者三二百的东西是最合适的。

谁又说,为人处世不是大学问呢?俗话说,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个顺序还是很对的,我觉得。你看曹雪芹不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总结及建议:博士在读时自杀,非常痛心,受伤害最大的是学生家长,培养孩子到博士是非常难的。博士自杀也是有原因的,肯定是碰到的过不去的坎,可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和导师关系的处理、学业的处理很重要,尤其是要学会自己调节压力。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再发生。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动动手指请点个赞,让我知道你来过。

我是“导师说”,一个关注大学生成长,助力本硕博成才的高校老师。

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你怎么看?

看到最不理智的回答就是,你怎么那么傻,想想你的父母怎么怎么样,那么你们怎么不想想,究竟是什么让他选择自杀,你们没有过他的经历,就不要肆意揣摩,他的心理素质肯定是有问题的,但这不是关键,记住永远不要忽视语言的杀伤力,特别是一个人长期负面因素影响,挤压,情绪难以宣泄才最终导致他的自杀

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你怎么看?

有些时候,对于一个对未来充满热情与希望的年轻人,他努力地向目标一步步艰难地前行着,目标是他的信念唯一的支撑,就快到达时,却发现总差一步,回头一看,曾经以为会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一直在他腰间系着绳子,目标己经变成遥不可及,瞬间一切崩塌,换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濒死的绝望。小伙子,你遇人不淑,老师,你害死了一个人,一个对你很好的人。学校如此纯粹的地方,青草下己是被污染的腐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