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公元前321年,秦国派出一小队人马偷袭秭归,二十岁的屈原听闻消息后,组建了一支军队,深入秦军后方,趁其不备,抢钱烧粮,逼得秦军只能撤兵。
没过多久,屈原打退秦军的消息传到了楚怀王耳朵里,楚怀王对这个果敢勇猛,机智过人的少年赞赏有加,随即将他提拔为鄂渚县丞,两年后又升任左徒一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博闻强识,文采斐然,为人刚正不阿,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在君臣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楚国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土地也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辽阔的。
但是,这盛世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当时,各级官员由世袭贵族担任,贤能之士报国无门。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但是,在变法初见成效时,楚怀王却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
那么,屈原到底做了什么让楚怀王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屈原在楚国受尽排挤,为何不离开楚国呢?他最终为何又选择跳江自尽呢?
这一切,还要从屈原变法开始说起。
01谗言陷害这一日,屈原正在书房中草拟变法诏令,家仆忽然来报,上官大夫前来拜访,已经等候在门外了。屈原心中一惊,赶紧将写有法令的竹简收了起来,然后将上官大夫迎了进来。
上官大夫刚进书房便扫视了一圈,之间书案上放着一份竹简,上官大夫随即问道:“屈子是写了新的大作吗?可否让我一睹为快?”
还不等屈原同意,上官大夫就伸手拿过书案上的竹简看了起来。屈原大惊失色,立刻将竹简抢了过来,厉声回道:“上官大夫,你怎可如此无礼!”
上官大夫见屈原恼怒了,也不计较,摆摆手就告辞了。从屈原家中出来之后,他也没有立刻回府,而是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楚王宫,觐见楚怀王。
大殿之上,上官大夫向楚怀王痛心疾首地说道:“大王,您被屈子蒙蔽了啊!”
楚怀王疑惑地问道:“上官大夫何出此言呢?屈子一心卫国,你可不要信口雌黄!”
于是,上官大夫便开始诬陷屈原恃才傲物,仗着楚怀王的信任目中无人,将变法内容到处宣扬,还将在屈原府中偷看到的变法内容一一说给楚怀王听。
楚怀王一听立刻心生警觉,质问道:“这可是机密,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上官大夫恭敬地回道:“我这是听屈原亲口说的,每一条新的法令推出来的时候,屈子都洋洋得意,在众人面前吹嘘,说变法这样的大事只有他屈平可以做到,完全不把大王放在眼里。”
楚怀王听罢,心中对屈原生出了一丝怀疑,更重要的是,他对变法也是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楚怀王也想变法图强,收旧贵族手中的权力过大,导致王权旁落。想秦国重用商鞅变法,便能东征西讨;魏国重用李悝变法,呼风唤雨几十年。
而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变法的脚步过快,激发守旧贵族的矛盾,引起内乱。在楚悼王时期,曾重用吴起变法,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可吴起最终却被守旧贵族所害,变法失败。
所以,在上官大夫进献谗言之后,楚怀王对屈原变法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转变。从这之后,屈原呈上去的新法草稿,楚怀王看都不看,便搁置在一旁。
上官大夫高兴了,可是屈原却忧虑万分,变法无法继续推行,楚国要如何强盛。
公元前313年,齐国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齐楚联盟让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于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又怕楚国出兵援齐。
于是,他召张仪前来商量对策,张仪便主动向秦王请旨,出使楚国游说楚王,秦王欣然应允。当张仪出使楚国的消息传来后,楚国朝野一片哗然。
楚怀王自然不知道张仪出使的目的,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强秦自从商鞅变法后,目空一切,东征西讨,从未将哪个诸侯国放在眼里,如今,他派相国张仪来访,莫非是怕了楚国。
上官大夫摸透了楚怀王的心思,于是,赶紧奉承道:“楚国在大王的领导下蒸蒸日上,连强秦也不敢小觑,此次秦王派张仪前来,定是向大王示好的。”
楚怀王听着这些奉承的话,更是心满意足,冲动之下,便决定亲自到郊外迎接张仪。
可是,楚怀王的决定遭到了屈原的反对,张仪不过是秦国相国,楚怀王以一国之君的尊为去迎接他是屈尊。再者,张仪来意不明,若是楚国太过热情,容易陷入被动。
屈原的话很不中听,让楚怀王有些恼怒,上官大夫见状,又立刻讨好道:“大王亲自迎接更显楚国的大度,也最能表达和平的诚意,秦国定然会感念大王的。”
楚怀王对上官大夫的话万分同意,也不容屈原再劝说,便挥手说道:“就按上官说的办!”
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中,秦国最强,齐、楚次之。当时,各国的外交策略可分为两种,合纵和连横。
所谓合纵,是指东方六国联合共同抵抗强秦;所谓连横,则是与秦联盟以求苟安。而秦国的连横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秦国和齐国一直都不对付,因此楚国就成了两国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楚国惧怕秦国的强大,最终选择与齐国联盟。
当时的楚国朝堂上也分为两个派系,而屈原无疑是主张合纵,联合齐国等弱国抵抗强秦,齐楚联盟便是他一手促成的,而这也是张仪最忌惮的地方,也是他此行的目的。
张仪到达楚国的这一日,楚怀王率满朝文武在郢都郊外迎接,并且亲自安排食宿。入夜之后,张仪便带着厚礼偷偷去见了上官大夫。
张仪一见到上官大夫后,便恭敬地呈上了礼物,直言这是秦王准备的,上官大夫一听,心中便有些自傲。之后,张仪便表明来意,希望上官大夫能为他多美言几句。
但是,上官大夫也知道,楚怀王虽说对屈原有所疏远,但是相比于他,还是更信任屈原。若是屈原反对的话,任上官大夫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便有些推辞。
张仪不禁对屈原有些好奇,问道:“那屈原因何受到怀王如此信赖?”
楚怀王脾气随和,耳根子软,这样的人作为执掌一国朝堂的君王来说缺乏了独断专行的霸气,朝堂上廷议时,往往拿不定主意,很容易被朝臣蛊惑。
而屈原是个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的忠君爱国之人,只要是有了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计策,他便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楚怀王建议,最终归纳总结为可实行的法令和对策。
因此,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只要是屈原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楚怀王都会一一照办。即便有时候屈原据以力争,有失态的时候,楚怀王也觉得屈原十分可爱。
而更重要的是,屈原促成了六国合纵,这让楚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都稳步向前。
张仪听罢后,反问上官大夫道:“大人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破合纵,助连横,若是六国合纵破灭,那屈原还能得到怀王的信任吗?”
张仪本是魏国人,更是鬼谷子的学生,当初学成下山后,他本是想抱楚怀王的大腿,无奈楚怀王没看上他,他才转投了秦国,坐上了秦国相国之位。
当初,张仪投奔楚国的时候,写了一篇策论向楚怀王毛遂自荐,但是楚怀王没有看上张仪。为了养家糊口,张仪就勉强投入了楚国令尹的门下。
一日,楚国令尹在家中宴请门客,酒酣耳热之际,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璧拿了出来,给众人欣赏。谁知,宴席上人多手杂,不一会玉璧便消失无踪了。
令尹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所有门客。正在此时,有人向令尹打小报告,怀疑张仪就是那个偷玉璧的小偷。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众门客觉得,张仪家中贫困,见到了价值连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盗了玉璧。令尹闻言,直接将张仪捆了起来,严刑拷打,无奈张仪誓死不认,令尹只得将他放了。
此后,张仪转投了秦国,被秦王嬴驷拜为相国。为了出口恶气,他还给楚国令尹写了一封信,直言我张仪早晚有一天要来偷你们楚国的城池。
因此,张仪此番出使楚国,于公于私,都没安什么好心。
第二日,楚王宫的朝堂上,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地劝说楚怀王与秦国结盟。楚怀王尚不明确张仪的目的,于是问道:“秦相如何看待秦、齐、楚三国的实力。”
张仪思索片刻回答道:“三国之中,秦国最强,若秦国与齐联盟,则齐重,若秦国与除联盟,则楚重。”
楚怀王又问:“那秦王为何意在楚而不在齐?”
张仪答道:“齐国有三个方面不如楚国!第一,国不如楚。楚国幅员辽阔,连绵千里,让亲人敬仰,而齐国地窄人稀,虽然富足却只是得了先祖庇佑,难以让秦人敬服。”
楚怀王一听这些奉承话,就开始找不着北,连声回道:“有道理!有道理!”
张仪见状,继续说道:“第二,君不如楚。大王是楚庄王之后,威名远扬。秦王多次与臣说,他最敬重的是大王您,最想见的也是大王您,最想结盟的还是大王。而如今的齐王,不论是治国还是带兵,魄力与威望都远不及您。”
张仪将楚怀王夸得天上有,地下无,让楚怀王十分高兴,直说:“有眼光!有眼光!”
张仪又说道:“第三,齐民不如楚民。以前,齐风纯正高雅,可如今时移世易,齐人刁钻虚伪,世人皆知。反观楚民,淳朴诚实,待人赤诚,早已成为世人美谈,这都是大王训教有方的结果。”
张仪句句话离不开奉承,这让楚怀王很是受用,对张仪更是亲切了许多。
在张仪的一番游说攻势下,楚怀王的态度似乎有些松动,于是他拿出了一张王牌。若是楚怀王愿意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双手奉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从商南县到河南西峡县的六百里土地被统称为商於之地,这里曾经是楚国的领土,后来被秦国攻占了,于是,夺回商於之地六百里一直是历任楚国国君的心愿。
屈原见张仪抛出如此大的诱饵,顿觉不好,于是厉声问道:“你身为秦国国相,为何要为楚国谋取利益,不仅主动与楚国联盟,又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若不是秦王昏庸,那必定是有诈!”
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瞬间警惕了起来:“秦相口说无凭,寡人要如何相信秦王的承诺呢?”
张仪面对质问,也不慌张:“大王若是愿意与齐国立刻断交,可派遣使者随我回咸阳,带回秦王承诺的六百里土地。”
张仪的话滴水不漏,这让楚怀王有点心动。屈原急在心里,脱口而出:“这是张仪的阴谋,大王切不可上当啊。张仪来次的目的就是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张仪不可信!”
此时的楚怀王还是对屈原足够信任的,见屈原有所怀疑,他也不敢贸然决定,于是又继续问道:“若是寡人不与齐国断交呢?”
张仪耐心地说道:“当今乱世,大王有三种国策可以选择。下策,独自与秦国对抗,只能是两败俱伤,于国无益。中策,与齐国联盟,秦国交恶,后患无穷。上策,与秦国结盟,不仅能保证楚国的安全,还能得到商於之地六百里,到时候您马踏商於之地,挥鞭于秦川,这是何等的威风!”
不得不说,张仪的游说之术非常厉害,他能精准的抓住楚怀王的所思所想,适时的将他最想要的东西摆到他的面前。他知道,这个诱惑很大,楚怀王定是心动了。
张仪与屈原第一次的较量也结束了。他发现,楚怀王虽然对屈原直言进谏的强硬态度有些不满,但还是听取了屈原的意见,因此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为了让楚怀王尽快答应联盟,这次他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美女。当年,他去高唐游玩时,曾梦见与神女相遇,神女不仅美艳绝伦,还向楚怀王自荐枕席。
楚怀王的好色人尽皆知,都把心思动到了仙女身上。于是,张仪托上官大夫转告楚怀王,若是楚国与齐国断交,就将秦女嫁给楚怀王为妾。
楚怀王早就听说,秦国的女子肌肤胜雪,温柔多情,早就迫不及待想一睹芳容了,思及此,便满口答应了。
屈原得知消息有,还想再劝。但是楚怀王早已对屈原心生不满,他不看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顶撞楚怀王,不仅伤了楚怀王的面子,还将他的自尊心击碎了。
他不想再听屈原的谏言,直接下了命令,派遣使者逢侯丑跟随张仪去秦国拿回商於之地,另一边则由上官大夫向齐国发出绝交文书。
此后,楚怀王彻底冷落了屈原,屈原在楚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
另一边,张仪带着楚国使者踏上了回秦国的路,他时常与与逢侯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将逢侯丑哄得十分高兴。
可是,当张仪的马车刚入咸阳,他就一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然后称病不出,整整三个月没有上朝。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
可是,秦王却推脱不知,要等张仪身体好了,亲自来说。逢侯丑见状,只得修书一封,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以为秦国有所顾忌,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国大骂齐王。
当齐国与楚国断交的消息传得天下皆知的时候,张仪才主动找到了逢侯丑,将自己封地的六里土地交给他,让他带给楚怀王。
逢侯丑一听是六里土地,十分诧异,明明是六百里,怎么就成六里了。可是张仪却坚持说,当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过是个臣子,怎么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
事到如今,逢侯丑才意识到这是张仪设下的一个骗局,没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离开秦国,将事情报告给了楚怀王。
楚怀王见张仪戏耍自己,怒不可遏,为了找回颜面,他发兵进攻秦国。秦军在丹阳与楚军决战,最终楚军大败,彻底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掌控权,八万将士也因此丧命。
而此时的齐国,因为恼怒楚国的背信弃义,不肯发兵救援,更是联合韩魏两国,趁着楚国军力空虚,发兵攻占了楚国的邓。
楚怀王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他连忙召见屈原,希望他能再次出使齐国,重建齐楚友好,促成齐楚联盟,共同对抗强秦。
可此时的屈原却十分为难,想他一生清高自傲,却因为楚怀王的决策,背上了背信弃义之命,早已无颜再面对齐王了。可是,楚国危在旦夕,思前想后,他还是再次出使齐国。
这一日,郢都北门,屈原出使齐国的车队缓缓离开,此时的他已经42岁了,两鬓已有丝丝白发,但是他从未忘记过他的祖国,从未忘记年少时的热血。
我想屈原是矛盾的,他一生清高自傲,但是为了楚国,不得不一次次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若是他不那么爱国,他或许可以像张仪那样,转头别国,照样风生水起。
可是,屈原舍不下他的祖国,舍不下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楚怀王,他的原则桎梏住了他,让他不得不一遍遍地为楚国寻求生计。
02公元前311年,秦国不愿看到齐楚再次修好,于是提出拿一半的汉中地区来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以此来安抚楚国,想要求得两国暂时的和平。
楚怀王意识到,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将张仪交给他,黔中地区便可双手奉上。
秦王得知消息后,想让张仪出使楚国,却也碍于情分,不好意思开口,正在犹豫之际,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走一趟。
就在屈原为重建齐楚联盟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张仪又一次来到了郢都,不同于之前收到的礼遇,这次他刚进城就被抓了起来,送进了死牢。
此时的楚怀王已经磨刀霍霍,他要选个好时辰,在太庙前杀了张仪,来祭奠楚国八万将士的亡魂。
张仪深知此番出使危机重重,为了保命,他请来了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想通过他传话给楚怀王的宠妾郑袖,希望她能劝说楚怀王放了自己。
这郑袖可是位蛇蝎美人,心思十分狠毒。
据史料记载,楚怀王身有异味,所以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郑袖为了争宠,便欺骗楚怀王的新宠魏女掩着鼻子见了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割了魏女的鼻子。
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yì ,割鼻)之,无使逆命。
这便是魏女掩鼻的典故,也足以说明郑袖的狠毒。
而张仪与郑袖的相识也是机缘巧合。当年,张仪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投奔楚国时,被诬陷偷盗玉璧,遭到楚国令尹的羞辱,离开之时,他前去求见了楚怀王。
楚怀王好色,张仪便一直投其所好,跟他讲各国的美女。两人正聊到兴头上,郑袖突然走了进来,张仪见郑袖貌美,将郑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哄得楚怀王与郑袖十分高兴。
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
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
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醍醐灌顶,意识到一时冲动,差点犯下大错,于是决定将张仪放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怀王贪财好色,不辨忠奸,并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是他对百姓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年,楚国大雪,天气寒冷,楚怀王穿着皮袄坐在火炉前还感觉寒冷难耐,他想起了楚国的百姓,于是下旨为百姓送去了取暖的木炭,这便是成语雪中送炭的由来。
本来,他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
可是,被放出来的张仪并未立刻离开楚国,反而再次进宫游说楚怀王。
他表示,愿意劝说秦王放弃黔中地区,将太子送来楚国做人质,将公主送给楚怀王做侍妾。而楚国只需要将太子送到秦国为质,两国结为兄弟邻邦,世代交好。
张仪的这番游说,让楚怀王再次信以为真。于是,他再次背弃合纵联盟,选择和秦国结盟,以此来保住黔中地区。
等到屈原成功说服齐王再次和楚国结盟,匆匆赶回楚国后,得到的却是张仪已经被释放的消息,屈原立刻进宫觐见楚怀王,直言,将张仪放回,便是放虎归山,祸患无穷。
当楚怀王醒悟过来,派兵前去追捕时,已经为时已晚,张仪早已安然的回到了秦国。
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5年,仅六年时间,秦国便接连换了两任国君,国内局势动荡。此时,两次欺诈楚国的张仪已经去世了,秦国再次向楚国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秦国的示好,楚怀王再次犹豫起来。
正在此时,屈原向楚怀王进言,称秦王刚刚登基,内乱不止,若是此时与齐国结盟,出动数千乘战车,数十万大军,定能拿回楚国失去的土地,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熊子兰却认为,秦国军事实力强盛,之前丹阳之战,楚军损失惨重,此时不可再轻举妄动,和秦国交恶,楚国讨不到半点便宜。
以屈原为首的主战派和以熊子兰为首的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楚怀王很是头疼。
正在此时,刚刚继位的秦王给楚国发来一封国书,宣称将一半的汉中之地归还给楚国,并邀请楚怀王前往两国边境黄棘签订盟约。
楚怀王见秦国放低姿态来求和,将之前被骗的事情又忘到了九霄云外。可是屈原还是担心这是秦国的阴谋,极力劝阻楚怀王去黄棘。
屈原认为,秦国内部不稳,各国诸侯已经加快合纵的步伐,齐国派遣使者来楚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破坏合纵联盟,秦国定会再次破坏齐楚联盟,因此在此时来献地示好。
楚怀王听完屈原的分析,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可屈原还是坚持己见,情急之下说道:“秦国亡楚之心不死,大王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到时悔之晚矣。”
屈原的话直接惹怒了楚怀王,怒斥道:“屈平,你说这话是在咒寡人死吗?”
屈原被楚怀王问得哑口无言,只得低下头不再言语。
公元前304年,秦王在秦国边界重镇黄棘隆重欢迎楚怀王,并以国宴宴请。秦国热情周到的接待让楚怀王十分满意,黄棘会盟顺利进行。
至此,秦楚两国的关系已经到达了顶峰,得到土地的楚怀王更是不顾屈原的苦心经营的齐楚联盟,再次向齐王发送了断交文书。
其实,屈原分析得没有错,秦国此时内忧外患,正是楚国反攻的大好时机。但是,苟且偷安的楚怀王并没有把握住这次良机,而是一再相信秦国,看似拿了土地,其实危机重重。
楚怀王回到郢都后,为了炫耀黄棘会盟的丰功伟绩,在楚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在众人的一阵阵恭维声中,楚怀王洋洋得意,只有屈原独自埋头喝酒,不说一句话。
熊子兰见屈原如此,便开始挑拨道:“屈大夫,当初你可是极力阻拦父王前去会盟的,如今可还后悔?”
屈原也不甘示弱,借着酒劲大声回道:“这有什么可恭贺的?秦国归还的一半汉中土地本来就是楚国的,如今他们归还是天经地义。再说,就算是今日归还我汉中,明日仍可夺取,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
屈原不再理会熊子兰,而是朝着楚怀王行了一礼,而后说道:“大王,臣本可以取悦于您,可是臣这么做,于国何用?于民何利?臣所言都是为了大王的千秋霸业,还请听一句臣的逆耳之言吧!”
屈原的话再次惹恼了楚怀王,他叹了口气道:“屈子的好意寡人承受不起,你也不必再与寡人同流合污了,屈子贤智,寡人望尘莫及,不敢在驱使你,这个官你还是别当了。”
经此一事后,屈原被楚怀王驱逐出郢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其实,以屈原的才华,他如果不从政,他也可以做一个诗人,也必定会成为诸子百家中一颗璀璨之星,但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他无法放下自己的责任。
公元前303年,因为楚怀王与秦国交好,背叛了合纵联盟。齐、魏、韩三国商议,共同伐楚,楚国不敌,只好向秦国求援。
楚国虽然答应出兵,却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让太子熊横去秦国为质。秦国的要求让楚怀王大为光火,他知道,太子一旦入秦,秦国便会借机辖制楚国。
就在楚怀王准备拒绝之时,宠妃郑袖再次蛊惑楚怀王,使他最终改变了主意,将太子熊横送到了秦国。
可谁曾想,太子熊横到秦国的第二年,竟然当街杀死了秦国大夫,然后逃回了楚国。于是,秦国借此机会联合齐、魏、韩三国共同伐楚,大破楚军,占领重丘。
至此,楚国北方门户大开,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
到此时,楚怀王才幡然醒悟,之前的一切都是秦国设下的骗局,如今的楚国已然成为砧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他突然想起了屈原,于是连忙将屈原召回了郢都。
屈原奉旨返回郢都后,楚怀王亲自接见了他,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屈原,只见他面容枯槁,身形消瘦,已然没有了之前的意气风发。
他为自己之前对屈原的误解而悔恨不已,希望屈原能留在郢都,再为楚国效力。只是希望屈原能在朝堂上给他这一国之君留点颜面,不要再公然顶撞。
屈原见楚怀王真心挽留,便勉强答应了。
屈原深知,楚国如今危在旦夕,而秦国的国力已经远超其他六国,若是单打独斗,定不能与秦国抗衡,为今之计,只能与齐国求和,组成合纵联盟,威慑秦国。
这次,楚怀王没有再反对。
公元前300年,屈原为楚国重新制定了外交政策,向齐国求和,将太子熊横送到了齐国做人质,换得了短暂的和平。
之后的五年里,楚国得以休养生息,而屈原也在郢都安稳地生活了五年,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拯救楚国已经衰弱的颓势。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到无所忌惮,随意欺凌其他诸侯国。为了防止楚国再次与齐国结盟,秦国先后两次出兵伐楚,斩杀两万楚军,攻占八座城池。
秦国此举,是为了再次逼迫楚国与齐国决裂。
公元前299年,正当楚国被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楚怀王突然接到了秦王的书信,请他到秦国协商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
屈原认为,这又是秦国的诡计,胜利者求和,自古未有,他极力反对楚怀王去秦国。
可是熊子兰却认为,楚国实在是得罪不起秦国了,若不是太子熊横一气之下杀了秦国的大夫,秦国也不会派兵攻打楚国,这一切终究是楚国理亏。
就在此时,宠妃郑袖也楚怀王前去秦国。在两人的一番劝行之下,楚怀王这才打定主意,前往武关会谈。
楚怀王主意已定,任屈原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其实,楚怀王已经知道此次去武关凶多吉少,可他身为楚国国君,一再决策失误,他不想再看到无辜百姓遭殃,想去武关碰碰运气。
楚怀王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登上了马上,车队缓缓离开,屈原看着远去车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这一次大概就是永别了。
事实正如屈原预料的一般,楚怀王刚到武关就成了秦国的阶下囚,虽然他好色昏庸,但也不失为一位血性的君主,任凭秦王如何逼迫,他都始终不愿割让巫郡,黔中郡。
三年后,楚怀王在秦国病逝。
楚怀王去世后,太子熊横继位,史称楚顷襄王,熊横登上大位后,将弟弟熊子兰提拔为楚国令尹。大权在握的熊子兰与屈原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
公元前296年,在熊子兰的谗言之下,楚顷襄王迁怒于屈原,再次将他流放。
离开郢都的那一日,屈原失魂落魄,二十岁驱逐秦军,二十二岁被楚怀王破格提拔,一君一臣,互相信任,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他的一腔热血只为报效国家。
可如今,楚怀王客死异国,如今的楚王听信谗言,将他驱逐,为何偌大的楚国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为何到处都是尔虞我诈,何处有一片净土能让他栖身。
屈原哀叹着自己的命运,哀叹着楚国的命运,亦步亦趋地离开了郢都。
公元前283年,屈原正在洞庭湖边沉思,一叶扁舟从远处飘然而至,船上站着一位渔夫。渔夫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为何落得如此地步?”
屈原落寞地回道:“举世混浊,我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夫又问:“常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随世俗一起进退变化。您为何不能与世人一起痛饮美酒,随波追流呢?为何要如此与众不同,遭受放逐的厄运呢?”
屈原悲愤地说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将帽子上的灰掸干净,洗过澡的人会将衣服上的泥抖落。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这污浊之物所染,我宁可投身湘水,葬身鱼腹,也不会让高洁的品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公元前278年,秦王命白起为将,率军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捣毁了楚国的宗庙和陵墓,这一连串的噩耗终于将屈原击倒,将他推往生命的悬崖边。
这一年五月初五,屈原梳洗整洁,来到了汨罗江边。
他望着楚国郢都的方向,感叹着天高地阔,何处是他的家国。他回望汨罗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念完这首《九章 怀沙》,屈原怀抱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04最后屈原的一生获取不够顺利,他少年得志,却因耿谏直言被怀王疏远;中年谋国,却因怀王昏庸而遭受排挤;晚年流放,却因忠诚于国家,不愿逃离故土。
他曾经无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楚国变得富强,可是,当所有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这位深深爱着自己国家的诗人,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命途多舛的一生。
有人说,功名利禄终究是过眼云烟,只有坚毅的灵魂才能撑起空虚的皮囊。屈原便是用自己的信仰,为楚国撑起了一片天空。
可惜,他没能像商鞅、张仪那般,遇到信任他的君主。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求贤若渴,变法图强。
卫国人商鞅曾报效魏国,最后转投秦国;魏国人张仪曾想报效楚国,最终惨遭羞辱,投奔秦国;洛阳苏秦没有投靠周王室,照样身佩六国相印。
可见,在那个时代,世人更热衷于实现自我价值。若是屈原能舍弃楚国,转投别国,前途定然能一片光明。可是,他始终坚守着忠诚二字,默默地在江南流浪。
也许,只有更纯粹的灵魂,才能忍受人生的苦难;因为品质高尚,才能光照千古。屈原已经永远的逝去了,但是,他将这高贵的情怀通过文字,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他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路就在我们的脚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留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呐喊!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只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屈原自杀的原因。
屈原爱国,爱的是哪个国家,当然是楚国了。屈原出生于楚国,又与楚王同姓,姓芈,为楚国贵族。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大国,有它的辉煌时期,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战国时期有很会治国的楚共王。楚国地盘很大,在各国诸侯中一直是大国强国,后来又吞并了吴、越,可以说在战国初期,楚国还是很有前途的国家。对于自己的母国,又是自己的宗亲做国王,从幼小的心灵里,屈原都听过楚国以往的辉煌,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从小估计就立下了为楚国强盛而奋斗的宏大志向。屈原不同于其他士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很自由活跃的时期,有才能的士子,社会地位很高,各国竞相争取人才。士子如果在一国不得志,就可以去他国发展,可以去齐,去赵、去燕,去魏,去秦等等国家,颇有点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滋味。如卫国人商秧,去魏国不行,就去了秦国,商秧变法,让他功成名就;再如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接纳他,让他实现克己复礼的梦想;又比如乐毅,先在赵国发展,后来看到燕王招贤,就投靠了燕国,联合五国之兵伐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成了战国时期的名将。屈原与这些人相比,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这些人出身或弱国小国,或不与国君同姓,对国家家族的认识并没有那么强烈,只要自己能功成名就,去哪个国家发展都可以。因此著名军事家吴起,出身鲁国,为了得到齐国重用,杀妻求将,为后人不耻,因在齐国得不到重用,就去了魏国,为战国初期魏国称霸诸侯,占领河西之地,压制秦国百年,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受魏国贵族排挤,只好又跑去了楚国,为楚国效力,最终死在了楚国。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只想为楚国强盛尽力,因此他从不离国去他国发展自己。屈原长大以后,正是楚怀王时期,因为自己的才华学识,初始很受楚怀王的赏识,又是楚王宗亲,因此很得楚怀王重用,先后做了左徒、三闾大夫、以及内政外交方面的官职,经常内为楚国治法理政,外出使联合他国共同抗秦。屈原博闻强记,很会外交辞令,因此无论是出使他国还是接待外国使者,都做得很好,改善了与各诸侯国的关系。古人云:“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屈原得宠楚王,自然招致了楚国朝臣的嫉贤妒能,他们无论是在楚王前还是在私下,都诋毁屈原,最终三人成虎,楚怀王疏远了屈原。屈原即使被疏远,仍心系怀王,操心国事,无奈怀王受人蒙蔽太深,不听屈原忠言,终被囚秦国而死,后来楚顷襄王继位,重用弟弟令尹子兰,而子兰最恼恨屈原,因此屈原被流放南方。
在流放途中,屈原仍眷顾楚王,为楚国安危担心,一路上还不断为楚王写信,表达心迹。但始终得不到楚王的谅解。在这种忍辱含冤中,楚原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如《离骚》、《九歌》、《天问》等,形成了古诗词《楚辞》的主干。一天屈原来到汨罗江边,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渔父认出了他,就问他怎么到了如此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说:“我听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事物的拘泥而能随俗变化。世上都是混浊的,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生梦死,你为什么不随其将那酒糟薄酒也都吃下?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而遭到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下衣服上的尘土。高洁的人谁又愿意让自己高洁的人格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身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贵纯洁的人品受到世间的污秽玷辱呢!”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怀沙赋》,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后人感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将他死日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以记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而有知,也当有所安慰了吧。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屈原(约公元前400—278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公元前287年,汨罗江畔站着一位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文人,他经历长期流放生活后,内心仍然怀有对祖国、对人民怀有忠贞不渝的感情。国破之难降临,得不到君王的信任还遭到佞臣的排挤,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就是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在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家中,他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而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楚国贵族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精通历史、文学,对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20多岁的时候,屈原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
作为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人员,屈原得到了楚怀王的极大信任。楚怀王不仅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草拟并发布国家法令,还将接待宾客和应付诸侯之类的外交事宜也交给他处理。屈原对内尽心尽力地辅佐怀王处理政事,对外则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然而,屈原的改革招来了很多嫉贤妒能的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在他们的离间下,昏庸的楚怀王终于听信了谗言,对屈原渐渐疏远了。
公元前314年,秦国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怒不可遏的楚怀王两次出兵秦国都惨败而归,迫于无奈派屈原出使齐国,希望能重修齐楚旧好,可惜此举并未奏效。公元前304年,楚怀王与秦王会于黄棘,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明白利害关系的屈原竭力反对楚怀王的举动,不但没有成功,反被逐出郢都,流放到了汉北。
公元前299年,屡战屡胜的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相会。从汉北流放地返回的屈原坚决劝阻楚怀王,然而在太子的怂恿下,楚怀王还是执意前往。令楚怀王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一踏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至此,秦楚两国彻底断交。楚怀王被扣之后,其子熊横即位,即楚顷襄王。
公元前293年,秦国又向楚国发起挑衅,子兰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遭到了屈原等人的强烈反对,历史的残酷教训告诫他们,秦国是不可相信的。为了达到目的,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言,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在流放期间,屈原心情非常苦闷,怀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开始了文学创作。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在秦兵的强攻下失陷。五月初五,满心绝望的屈原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跳汨罗江殉国,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的作品以《离骚》、《天问》、《九歌》为代表,其中《离骚》、《九歌》是其典范之作。《离骚》是屈原用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际遇、生活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共同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书中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尤其是“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被大量运用。《天问》的创作年代与《离骚》相距不远,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神话、传说成为屈原表达他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充满个性光辉的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载体。
在修辞手法上,清代贺裳在《骚筏》中所评论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极为贴切。楚国祀神乐曲《九歌》在屈原的笔下一改以往的传统,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进入了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楚辞,使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促进了汉赋的形成。
滔滔历史长河并没有带走人们对屈原的怀念,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用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后世也出现了大量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著作;而《九歌图》、《天问图》等绘画作品也难以计数。
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上,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而他所开创的诗歌创作的新气象,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用楚国的方言、民歌,描写当地的风土人物、山川风貌,形成了楚辞独特的地方色彩。《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体。
汉朝的刘向把屈原及其风格的继承者的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楚辞》,这部著作对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谢谢,
认为他的忠言得不到楚王的釆纳,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受难,忧愤投江。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国家灭亡、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考证屈原自杀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著名的诗歌《离骚》,开篇就骄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原”也是他的字。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择了以身相殉。
第二个原因,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后来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
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地称臣。怀王至死不从,最后病亡于秦。据司马迁《楚世家》说,楚怀王死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国而同情楚怀王。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国人把荣誉看得比生死更为重要,自尊心很强,所以也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
楚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屈原的责任,但屈原断不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做秦国的的降臣。 第三个原因,是屈原自己对于“美”的喜爱。《离骚》中,他用满目鲜花和香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又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就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质量没有毁弃。” 品德的光辉和外表的鲜美一一相扣,不单是拿鲜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满意象的生命力也确实渗透到了人格中,让后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的风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为人臣的身份。这里就要说到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了。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和楚王有血缘联系。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很复杂,一面对他有源于内心的忠诚和希望,一面又对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满和惋惜。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怀王偏听小人的谗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愿抛弃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怀王,“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眼看就可以离开混乱的楚国,前往平安的乐土,却在最后一回眸间,感到悲伤和犹豫。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坦露的对于楚国和楚怀王充满悲剧性的内心历程。
当时楚国只是危险,却还没有亡国,等到他写《哀郢》时,楚怀王已经在秦国的羁留中死去,继位的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没多久秦国大将白起就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深刻的反映。“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说的就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眼前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虽然世界混浊,没人理解,但还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决心。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谢邀!如果屈原不选择跳河自杀,他毕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又何以彰显?谁又会至今还在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生死之间的选择,是人都会选择生存。这是人之本能。屈原生活的年代,楚王昏庸无能。如果他不选择死亡,而是苟且偷生,完全可以顺应当时“楚才晋用”的风气,一走了之。然而高尚的灵魂总是活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
作为楚国贵族,他担任三閭大夫,兼管着楚国的内政外交。他心中的理想“美政”,时时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水火不容。他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就是强调不分贵贱“举贤任能”,把真正有用的人才选拔出来治理国政。这样的理想当然就触碰了没落贵族的根本利益,接踵而至的就是招馋和被流放。
如果屈原哪怕有一闪念的松懈,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楚国贵族同流合污,他又怎么会去选择自杀呢?他没有选择做一个活着的僵尸,诗人的内心始终怀揣着家国情怀,明知这样做的结果,必是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仍然心系国家,心念民众疾苦。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日月可鉴。诗人的内心就是这样无休无止如火般热烈燃烧,他问天问地问鬼神,恨不能集天地鬼神的精神力量,来扭转楚国灭亡可悲的命运。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最残酷的现实。炽热如火的灵魂,只有交付滔滔江水,在那里获得永远的宁静。
生命诚可贵,理想价更高。“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就是生死之观的辨证法则。生命不在于长短,死亡的方式也因人而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