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一千多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解释清楚,《锦瑟》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首写给初恋的情诗;有人说,这是一首写给妻子的悼亡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自传诗,是李商隐的人间绝唱!
梁启超先生曾说:
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折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而在我看来,想要读懂这首诗,先要了解李商隐苦闷至极的一生。
01年少的初恋李商隐,公元813年出生于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擅长写爱情诗和无题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也晦涩难懂。
李商隐出生于贫寒之家,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早早就为他启蒙授学。
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
李商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小聪敏好学,展现了极高的文学天赋,14岁便能写诗。
在大唐璨若星河的诗坛,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都是少年天才,都曾名动长安。李商隐亦是天才,若不出意外,他也会入长安,求取一份功名。
可是,现实过早地将李商隐拖入了泥潭,让他明白,如今的他只能暂求一份温饱,读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李商隐的童年是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
3岁时,祖父去世,李商隐跟随父亲去了浙江生活。10岁时,父亲与大姐二姐又接连去世,母亲变卖了仅有的薄产,带着一家老小,历经千辛,才将父亲的灵柩带回了河南老家。
然而,当他们回到河南老家时,等待他们的是没有房、没有地、没有钱的窘境。所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便是如此!
原本,李商隐应该是皇室宗亲,可这个身份并没有带给他实质性的好处,更何况,李唐皇室也从未承认过他的身份。
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
孤儿寡母,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身为长子的李商隐不得不用羸弱的肩膀撑起门户。为了生计,他帮别人抄书、舂米来补贴家用,闲暇时,他也从不懈怠,努力读书。
生活的艰辛让少年从此多了一份坚韧,他无数次遥望着远方,内心无比失落,那个魂牵梦萦的长安啊,离他如此遥远,他何时能去到那里。
16岁时,为了生计,李商隐去洛阳投靠了亲戚,谋求一份更加高薪的工作。洛阳离长安很近,很多达官贵人都会在洛阳生活,李商隐也遇到了他人生的贵人——令狐楚。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与吃苦耐考的品质,将他招进府中,成为了儿子令狐绹的伴读。令狐楚更是待他如亲子,教他读书,带他出入名流云集的宴会,结交权贵,为他铺路。
李商隐也发奋苦读,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入仕为官。李商隐深知自己出自寒门,无人可依,只有饱读诗书,才能有入仕为官的可能。
第一次,他进京参加科举,失败了,而好友令狐绹却依靠着父亲的帮助,成功考中了进士。
李商隐嫉妒吗?应该是有的。他寄人篱下,跟随令狐楚,从洛阳到了太原。但是,令狐楚如父亲般的照顾,让他无法去真的嫉妒。
第二次,失败了!
第三次,失败了!
第四次,失败了!
少年内心极度苦闷,可他不能放弃,因为一旦放弃,他就会变回原来那个为了生计挣扎求生的布衣,他不甘心!
少年豪情壮志,意气风发地写下: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公元833年,为了能静心学习,20岁的李商隐拜别了恩师,前往王屋山修道学习。在王屋山修道的不止李商隐一个,还有大唐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每每出行总是排场很大,仆从如云。在众多的仆人当中,李商隐一眼便瞧见了一个小道姑,个子娇小,头上绑着高高的道髻,东张西望,甚是娇憨可爱。
少女的灵动瞬间击中了少年的内心,再难忘怀。李商隐多番打听得知,少女名叫宋华阳,是公主的侍女,他想,若是能再见一面该多好。
一日,李商隐读书时不觉有些疲累,便出门散步,在清幽的山间小径上,少女的身影忽然闯进眼帘,巧笑倩兮,一下便攫住了少年未生波澜的内心。
少年说:“你好,我叫李商隐,请问姑娘芳名?”
少女娇羞不已,芳口一吐:“我叫宋华阳。”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很快,二人便坠入了情网,常常相约在山间幽会,听潺潺的溪水,看云卷云舒,少女活泼娇俏,少年文采斐然,这大约就是爱情的模样!
可是,这段地下情犹如疯狂生长的藤蔓,终将要活在阳光之下。没过多久,宋华阳怀孕的消息传出,公主震怒!
宋华阳身为公主侍女,本应该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可她偏偏遇到了李商隐,有了不该有的爱情,可这情不能为世间所容。
最终,宋华阳被遣送回宫,李商隐也被驱逐下山,此生不负相见。
少年痛彻心扉,他无力反抗皇权的威压,多年以后,他每每想到这段情,他都会无比后悔,若是当初,他不畏前程,不管不顾地带她远走高飞,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可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时间也不会倒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少年多想再见一眼梦中的姑娘,可是,他们之间横亘着千万条鸿沟,便让青鸟为彼此传递相思吧!
年少时,我坐在课堂里,听老师念着这首诗,我只道是李商隐的诗如此美好,让人移不开眼。可如今,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仿佛能看见美好背后那一抹悲情的色彩。
好似,这世间只有悲剧才能拥有如此感天动地的力量,如果没有痛彻骨,也不会有如此极端的美好,若是能了解李商隐的心境,大概也不负他的苦难了。
我想,宋华阳这个名字,会成为李商隐一生的梦魇,夜深人静时,他应该总能想起王屋山上那个娇憨可爱的小道姑吧!
02错失的爱情李商隐错失初恋,一度让他一直消沉,他最无力的事,莫过于没有能力照顾他心爱的人,他想,若是功名在身,也许就不会这样了吧!
23岁,李商隐回到洛阳,寄居在堂兄李让山的家中,准备参加第五次科举考试。他终日在家埋头苦读,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唯一让他放松的,便是隔壁院子中传来的袅袅琴声。
李商隐的邻居是洛阳有名的富户,家中有一个女儿名叫柳枝。柳枝已经17岁的年纪,长得亭亭玉立。但是,与别的大家闺秀不同,这姑娘总是风风火火,调皮顽劣,摘花上树,一样不落。
大家都说,这个疯疯癫癫的丫头,早晚嫁不出去。少女喜爱乐器与音律,总是一边弹奏一边吟唱,每当歌声传来,犹如风吹海浪般,让人心生愉悦。
一日,哥哥让山正摇头晃脑地读着李商隐的诗: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柳枝听罢,急急地问道:“这是谁写的诗?”
让山自豪地说:“这是我表弟李商隐写的。”
李商隐的诗总是晦涩难懂,可是柳枝却读懂了少年的心境,她将腰带挽成了结,让让山带给了李商隐,请他为自己写诗。
第二日,李商隐路过了柳枝家门口,只见柳枝打扮得娇俏可人,香扇掩面,望着李商隐露出弯弯的眉眼,轻声说道:“三日后,你来河边找我,我点上最好的香等你,我们一起过节吧!”
17岁的少女娇羞默默地望着少年,终是一缕情思,长出了花朵。
柳枝,洛中里娘也。……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三日后,李商隐早早起床,准备梳洗前去赴约,可他在房里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行李。唯有桌上摆着一张纸条:我把你的行李先带走了,想要的话就来追我吧!
李商隐这下慌了神,他的书籍资料都在行李中,他想当初因为没有功名权力,他负了宋华阳,如今,他不想再负了柳枝,若是金榜题名,再来迎娶柳枝岂不更好。
于是,他只能放弃赴约,追着好友而去,这大概是老天跟李商隐开得最伤神的玩笑。
那天,柳枝满怀少女心事,等了又等,可是却等来了李商隐去了长安的消息,一段爱恋,还未开始,便已结束。
没多久,哥哥让山也去了长安,李商隐见到让山,便急急地问柳枝的消息。让山失落地说:“你走后,柳枝便嫁给东诸侯,成了他的妾室。”
柳枝出嫁的消息让李商隐猝不及防,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的姑娘会嫁入高门大户,成了一房妾室,那样拘谨的生活,她如何受得住。
他还记得,少女立于窗扇下,看着他笑意盈盈,许他以博山炉待的样子。怎料如今,她冷冷抽身离去,没有一丝转圜的余地,何等决绝。
一年后,李商隐一路风尘仆仆自长安而来,送让山东归洛阳。一路上,两人有说不尽的柳枝,聊不完的旧日时光。那个以罗带乞诗的姑娘,他还尚未兑现承诺,她便已经嫁了,让他如何心安。
到了临潼,与让山分别之际,他写下《柳枝五首》,托让山带回洛阳,题写在柳枝的故宅上。他接受了柳枝的罗带,就应该为她赋诗。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少女已经不在,所爱已隔山海,这承诺来得太迟,一经错过,便是一生。
命运给了李商隐两次选择爱情的机会,他都没有抓住。第一次,他还没有准备好,便想要拥抱爱情,于是,他失去了宋华阳。
第二次,他想要准备好一切,再来给柳枝爱情,可是他不知道,爱情不会回首,失去的也再难回来,柳枝不是普通的女子,她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好在,错失了爱情,还有事业给予抚慰。
公元837年,经历了四次科举失败的李商隐,终于在24岁时,金榜题名,进士及第。然而,这一次的高中,离不开好友令狐绹的帮助。
令狐绹与李商隐16岁相识,两人相伴苦读。年少时的感情最是真挚,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是依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令狐绹见李商隐多次科举不中,于是在第五次科举的时候,疯狂暗示考官,李商隐是我的好朋友,李商隐是我的好朋友,李商隐是我的好朋友……!
于是,那一年,李商隐终于考中了,令狐家对他可谓是恩重如山!
可是,令李商隐没有想到的是,他往后的人生都会被这份恩情裹挟,将他推入万劫不复之境,这份情他还不清,也躲不开。
03刚好的婚姻那一年,李商隐考中进士后,令狐楚希望李商隐能成为他的幕僚,可李商隐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说想先回家探亲。
往后的半年里,虽然令狐楚多次写信催促,可是李商隐始终没有明确的回应,这让令狐楚心生失望。
直到12月,令狐楚病入膏肓的消息传来,李商隐才匆匆赶来,见了恩师最后一面。面对年少时的好友,令狐绹想起了父亲殷切期盼的目光,那份情谊终究是消磨在了李商隐的躲避中。
令狐绹以为,没了令狐家的提携,李商隐只能变回曾经的穷小子,可他没想到,新科进士,就如同现在的高考状元,在哪里都是香饽饽。
一日,韩瞻邀请李商隐过府相聚,大家喝酒吟诗好不快活。席间,一位容貌清丽,举止端庄的女子引起了李商隐的注意。
女子是王茂元的小女儿,虽出生将门,却谦和有礼,满腹才华,最重要的是,她弹得一手好琴,是位难得的佳人,不觉间,李商隐已心生爱慕。
王茂元对这位新科进士也颇为欣赏,有意邀请他入幕府从事文字工作。为了能见到日思夜想的王小姐,李商隐欣然应允了。
虽然入了王府,但是碍于身份的悬殊,李商隐从来不敢吐露内心的感情,只能将情寄托在诗句上。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昨夜星光灿烂,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设宴。虽然,我没有彩凤的翅膀,但是我希望我的心和你一样,能点点相通。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我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莫要和春花一般竞相开放,免得我的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没过多久,王茂元便看穿了李商隐的心思,他也信任李商隐的为人,决定将小女儿许配给李商隐。
那一年,李商隐迎来他的人生巅峰,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场婚姻,李商隐几乎覆灭了入朝为官的理想,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去。
彼时,大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朝堂上,牛李党争愈演愈烈。令狐家属于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而王茂元则属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之间不断交恶,势同水火。
在令狐绹心里,自己的父亲尸骨未寒,李商隐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投靠了王茂元,加入了李党,丝毫不念及往日恩情,实在是背恩无行之小人!
他决不会放过李商隐!
公元838年,李商隐进京参加吏部考试,他下笔如有神助,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是,到了放榜之日,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经过多番打听,才得知,考官以“此人不堪”,将他除名。
李商隐背叛令狐家的事情早已传遍了京城,他的落榜也是令狐绹的手笔,他有口难辩,唯有自己咽下这份苦果。
他回到家,见到笑脸相迎的妻子,他叹息地说道:“对不起,我没考中。”
王氏柔柔地回道:“没关系,是他们有眼无珠。”
看着曾经是高门贵女的王氏,如今陪着他清贫度日,李商隐的心中无比愧疚,他更加发奋苦读,以待来年。
第二年,李商隐依旧自信满满地去了长安。这次,他轻松通过了考试,并且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可是一个美差。
可是,仅仅只过了三四个月,李商隐就被降级,发配去了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当县尉。基层的工作十分辛苦,与上司政见不合也让李商隐身心俱疲,不久后,他便辞职回乡了。
见到落寞归来的李商隐,妻子王氏仍旧是没有丝毫怨言,她说:“平平淡淡过一生也挺好的,你不要再勉强自己。”
可是,李商隐终究是忘不了自己的仕途。
公元846年,李商隐被重新启用,回到长安任校书郎。可是没过多久,唐武宗驾崩,唐宣宗继位。
一时间,朝堂上风起云涌,唐宣宗早就不满李德裕大权在握,于是立刻起复了牛党的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将李德裕逐渐排挤出朝廷。
李商隐明白,令狐绹不会放过他的!
于是,他果断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跟随郑亚远赴桂林,成为了他的幕僚。郑亚可是李党的人,李商隐的行为让令狐绹怒不可遏,直接写信将他痛骂了一番。
在桂林的日子,李商隐总是埋首公务,他无瑕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他惦念着疾病缠身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孩子,他只想更努力一些,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一点。
公元848年,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幕府解散,李商隐失去了工作,只能回乡。
然而,家中早已一贫如洗,曾经的千金小姐,如今荆钗布裙,却没有任何怨言,只说了一句:“回来了!”便为他洗手做羹汤。
李商隐心中是有愧的,人到中年,40岁的他依然一事无成,无法撑起一个家。
公元848年,李商隐的远房亲戚卢弘止,邀请他前往徐州,担任节度判官。李商隐不愿离开家与妻儿,但是看着瘦弱的孩子和病中的妻子,他清醒地认识到,他需要钱。
是啊,如果不是身不由己,谁愿意四处漂泊。
好在,在徐州的日子里,卢弘止对李商隐十分不错,工作轻松,薪水也很高,李商隐着实过了一段十分开心的日子。与友人喝酒吟诗,骑马打猎,好不快活。
但是,一年后,卢弘止就病逝了,李商隐的工作又没了。李商隐再次踏上了归途,一路上风餐露宿,可是,只要想起快要见到妻子了,他的内心又无比安宁。
一个雨夜,李商隐歇在客栈,看着窗外如丝的细雨,雨打芭蕉,他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妻子,寸寸相思倾泻而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想起离家前,妻子的脸庞,虽然消瘦,但是言笑晏晏,仿佛岁月从来不曾苛待她。他想,快能见到妻子了,真好!
可是,赶至半路,李商隐却接到了妻子离世的消息,他痛彻心扉。赶到家中,孩子嚎啕大哭,再也没有了妻子的柔声安慰,厨房,卧室,院中都没有了妻子的身影。
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月星疏离,风吹树林,沙沙作响,但是李商隐难以入眠,不觉痛哭出声。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
回想起当初琴瑟和鸣的日子,只是锦瑟还在,伊人已逝。
料理完妻子的后事,李商隐带着孩子回到了洛阳崇让宅。这里的一草一木是这么的熟悉,他与妻子在这里相爱,在这里成婚,成为人人羡艳的一对,如今只剩他一人了。
李商隐是绝望的,如果说仕途的打击让他苦闷不已,那么妻子的离世,让他的心犹如槁木般枯萎,死寂一片,再难跳动。
半年后,为了生计,李商隐将孩子托付给了长安的亲戚,自己则背上行囊,远赴四川工作。
这一年的冬天,寒风瑟瑟,雪也比往年来得早些。此时的李商隐已经来到了离长安千里远的四川。往常,不管再远,妻子都会按时给他寄来家书与衣服。
而如今,他只身一人,于这茫茫天地间,再也没有收到妻子的牵挂与问候……
四川的春天,春意盎然,花团锦簇,李商隐却无心欣赏这些,他总是呆呆地坐着,没有言语,仿佛是入定了一般。
上司柳仲郢看在眼里,心中十分担忧。他给李商隐介绍了一位姑娘,没想到李商隐断然拒绝了。
李商隐是绝望的,妻子的离世是他第三次错失,他千里迢迢赶回故乡,只为见妻子一面,可是等来的却是妻子离世的消息,那一刻,他憧憬的未来彻底坍塌了。
公元858年,李商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孱弱了,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他为晚唐吐尽了灵魂中的最后一丝灵气,最终随风而化,享年46岁。
04终章《锦瑟》到底是写给谁的?
也许是写给宋华阳的,写给柳枝的,或者写给王氏的,亦或者是写给他自己的。
李商隐的人生曾经无比惨淡,唯有这三个女子温暖了他的人生,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的一生总是在错失,错失爱情,错失友情,错失恩情,他被人猜疑,被人误解,史书上说他是:背恩、无行、恃才诡激,放利偷合。
他在人生的终点写下了这句话,或许是在追忆曾经美好的爱情,亦或许他终是明白了,没有遗憾的人生,终究是不完整的人生。
为何《锦瑟》那么美,那么朦胧?
因为遗憾轮回了千年,却总是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成了他一生的负累!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谢大圣相邀!
提起诗,无人不知李商隐,在星汉灿烂的唐代诗坛,无论怎么排序,他都名列前五,即便在整个中国的诗歌长河中,他也是进入前十的大诗人。而说到李商隐的诗,则个个会背“锦瑟无端五十弦”。西方有“莎学”,中国继“红学”、“鲁学”后,也可能还会出现“锦瑟”学,因为“一篇锦瑟解人难”。
李商隐的生平就不重复了,直接说《锦瑟》吧。《锦瑟》是李的代表作,历代诗选都把它选为李诗的首篇。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辞华美,音韵合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自然也是李诗中最难解释的一篇。“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李商隐到底说的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党争说,自伤身世说等等。我照猫画虎,参照历代版本注释,探寻众多名家足迹,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引方家和诸师友讥笑,也无关痛痒,上头条本身就为玩嘛。
(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题虽作《锦瑟》,但这首诗并不真的只说这种乐器,诗人主要追求的是文字本身的华美。“瑟”是一种乐器,谓“锦”者是说“瑟”上装饰的非常美丽,所以叫“锦瑟”,这二字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美好,另外它奏出的音乐可以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意和品性。锦瑟还有一个典故,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弹瑟发出的声音太悲哀,使听者流泪,泣不可止,帝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李商隐为什么不说其它三弦、五弦、七弦的乐器,除了已述的原因外,还因为只有五十弦的锦瑟才能传达那最繁复、最悲哀、最使人不能忍受的感情。柱者,弦底下的支柱,一柱系一弦,故谓,一弦一柱;华年,盛年也,也即美好年华;思者,追忆也,无端者,无缘无故也;每根弦只要一碰它,每个声音带出来的都是对过去“华年”的追思。
(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梦蝶也是一个典故,李商隐加了一个“迷”字和一个“晓”字,意为他梦为蝴蝶时,是多么美丽,多姿多彩,他完全痴迷耽溺在这美好的感情中了,可这感情,如同破晓的梦一样,那么短暂,一下就醒了,只留下一个幻影。望帝者,杜宇也,死后,其魂化为鸟,名杜鹃,也叫子规,这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春心”和“托”是诗人加上去的,“春心”表示相思和爱情,诗人这句表达的应是,我的情感啊,就算人死去,也要象望帝那样变成一只鸟,相思啼血(太凄艳了)。
(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是月出的海,沧海上的月亮是圆的,珍珠也是圆的,原本寓意美好圆满,可是每粒珍珠上面都是泪痕。蓝田是产玉山,太阳照在上面,玉石都在一片烟霭迷蒙之中,那么温暖。前面说月,后面说日,无论是日、或者是月,无论是海、或者是山,无论是冷、或者是暖,诗人说他自己遇到的感情都“珠有泪”、“玉生烟”,诗人是把最美丽的东西和最悲哀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待”是表示疑问的语气,意为这样的感情,难道等到成为追忆的时候才怅惘哀伤吗?普通人就是这样,等到真的失落了,才怅惘伤痛,而李商隐不是,他在“梦蝴蝶”、“托杜鹃”、“珠有泪”、“玉生烟”的当时,就已经惘然了,就因他是诗人,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因为他是大诗人,比普通诗人更细腻。
关于《锦瑟》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悼亡说,认为李商隐在悼念故去的妻子王晏美。可是《正月过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写的多明白真切,在和妻子生前共同生活居住过的崇让宅,诗人独自一人想起亡妻,展转反侧,夜不能寐,蝙蝠拂帘,松鼠翻窗都疑为妻子回来了。还有,“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意思是,他经过大散关时,下了很深的雪,再也没有人给他寄寒衣了,也清楚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悼念,决不像《锦瑟》那样隐晦。
第二种,党争说,李商隐的恩师是令狐楚,属牛僧儒一党,而其岳父王茂元则是李德裕一派,李商隐夹在中间,两派对其都不待见。虽然其始终不忘令狐家族的恩情,但个人政治主张似更倾向李德裕。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李党党魁李德裕遭贬死在崖州(今海南岛),引诗人怀念;而“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他也官至宰相)的事业像蓝田山一样崇高,意在借歌颂令狐,以唤旧谊,企图仕途转机,这样解释,太过牵强。
第三种,恋情说,认为“锦瑟”是人名,一说是令狐丞相家的使女,一说是节度使幕府的歌女,李商隐钟情于这女子,难以如愿,又不能忘情,不便明言,只能用晦涩的手法诉其相思。说种说法,更不可信。李年轻时,与大唐公主的使女宋华阳相遇玉阳山,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两人频频幽会,致宋有孕,情事败露,公主并未重罚二人,宋华阳就在玉阳山出家当女道士,李被公主逐下山,赴长安求功名,这件事使李当时名誉扫地。多年后,李在长安月夜邂逅宋华阳姊妹,百感交集,曾作诗二首以赠,题目就叫《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和《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那时候,李还热衷仕途,都不怕,作《锦瑟》时,他已功名无望,心灰意冷,离辞世只不到一年,有什么好顾忌的。
恋情说中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代女作家苏雪林女士,就是那个骂鲁迅到死,年轻时在武大任教时,两次解囊济困于从无交集的诗人朱湘的人(人的感情,尤其是文人的感情真的很复杂),她写了一本书叫《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说《锦瑟》就是写爱情的,李认识了两个宫女,她们是一对姐妹花,一个叫飞鸾,一个叫青凤。李跟她们约会时就带着锦瑟,李在宫墙外一弹,那对姐妹就出来跟他见面。乍一看,飞鸾、青凤形象都曾在李诗中出现,还真像有那么回事,细一想,完全不靠谱,李在官场一直身处末流,从无进宫的机会,再说这宫墙可非民巷,那能随便叫你弹瑟引凤。
最后一种,“自伤身世”或“自慨”说,认为李商隐自己伤感慨叹自己。自慨的内容很广泛,既可以包括爱情,也可以包括悼亡,当然也包括党争。也有人指出,“自慨”是专门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幽暗的,诗人崔珏《哭李商隐》诗就有“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句,就佐证这种说法。我个人的看法是,《锦瑟》是一首“自慨”诗,但不仅仅单指怀才不遇,应是诗人对自已一生种种遭遇,一桩桩、一件件统统回忆后作的总慨叹,因为一年后,诗人就离世了。大唐诗坛的月亮在无奈的感慨中殒落了,但其散放的如锦月华却流照千古。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读过,人教版语文高中教科书也收录过这首诗,不知道你们老师当时怎么解释的,我们今天来看看无题诗《锦瑟》。
李商隐的经历,简单说一下,他出生在中晚唐,幼年丧父并且出生贫寒,幸运的是年轻时候,遇到了赏识他的令狐楚,从此走上了仕途。该娶妻的年纪,他又见到了未来的老丈人王茂元,后来,果然就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然而,恩公令狐楚的儿子当宰相时候,并没有提拔李商隐,老丈人似乎也没有在仕途上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中晚唐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牛李党争”牛党(牛僧孺)和李党(李德裕)两派在政坛争斗了四十多年,而我们李商隐恩公家是牛党的,老丈人是李党的,两边都不待见他。所以,他的诗歌里写“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就是用庄子和惠施的典故说别人把官位看的重猜忌我,排挤我,我把这些当做“腐烂的老鼠”。其实,中晚唐,当时没有了盛唐的那种气象。存在有宦官专权,吐蕃、回鹘等来犯,牛李党争,南衙北司之争(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藩镇野心膨胀等等问题,这种衰微的时代,个人经历的不顺遂,把失落的情绪浸润入他的心灵世界。
《锦瑟》这是一首无题诗,他的无题诗,一般认为是他不愿意明言生活遭遇和思想情感的诗作,包括无题诗歌十五首,和以首句两字为题目的“准无题”诗近30首。有人认为是他在写爱情,有人认为他诗歌有所寄托(比如个人经历)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本内容,题目是锦瑟,《周礼乐器图》:“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曰锦瑟”。这说明,锦瑟上面花纹图案就像丝织物的锦一样美丽,说明这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汉书郊祀志》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说明,锦瑟不仅仅好看,发出的声音也是哀婉动人的。这是不是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呢?这就是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解释。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弦和柱都寄托着作者的思念、追思,思念、回忆什么呢?过去美好的似水流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庄周化蝶”的典故。庄子原来是表达自己“齐物论”思想,但是李商隐用这个典故营造了迷茫凄婉的情思,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李商隐最擅长写梦,比如写过“残宵尤得梦依稀”,“只有襄王忆梦中”,“十年长梦采华芝”等等。
“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典故,大家都知道那句话“杜鹃啼血”,杜鹃据说是古蜀国君主杜宇化成的,他热爱自己的臣民,死后还化成了杜鹃,一个是庄子变成了蝴蝶翩跹,一个是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多么美好,梦幻的意向。这些意向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但是,情感色彩却是相近的。
“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明月浸润下鲛人的泪珠变成了珍珠,月光是朦胧的,泪水是哀伤的情绪的凝聚,珍珠则是美丽的。
“蓝田日暖玉生烟”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蓝田在古代盛产美玉,蓝田的山里雾霭缭绕,玉就在这种氛围里。蓝田玉也是美好的,烟雾缭绕的感觉又是一个迷幻的世界。
最后,没有了意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份情感与美好的经历,变成了回忆,但是,当时却给我带来了种种迷茫困惑。
李商隐的诗歌,我们再总体感受一下,“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暖玉生烟”、“沧海珠泪”等等。逻辑上没有明确联系,意象跳跃(时间场景不断跳跃,改变),诗歌境界朦胧,难以理解具体含义。说难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具体寄托,说好懂这份情感很容易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不是一个个单一的意象,而是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共同表现同样的情感、色调、气息等。
有人认为这是悼亡诗,有人认为是写感慨自己身世,还有人说他爱上了两个宫女。台湾作家苏雪林就写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她的考证,个人认为跟小说一样,不大可信。种种说法,纵说纷纭。
根本不用问他的具体写的是什么,因为是抒发感情的诗歌,影响感情的因素有可能不止一个因素。只有明白李商隐把伤感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是一种华丽的凄美。这是他对于心灵世界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去探索。它的变化复杂奥妙,心情与物象融合,意象丰富,情感伤感。
可以说,李商隐是一个古典唯美主义者,又是一个“意识流”诗人,他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是极大的。他的诗歌含蓄蕴藉,幽约细美。不愧是唐代诗歌的一大家。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话说好多人问这个问题?
言归正传。
李商隐的诗作大多朦胧,让人难以捉摸,其中最为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但众多版本的解释中我最认同的,就是《唐之韵》里的解释。
不妨于你共享。
以下材料摘自《唐之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它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李商隐的名篇《锦瑟》,它象一个压缩包一样蕴涵着义山先生一生写照。你把它放大一看,又好象庐山那么大,让读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觉!这不,历代文人墨客,评论家,诗词爱好者,学生等人,对义山先生这首《锦瑟》有不同理解。对其刨作意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思念待儿之笔;有的认为是悼念亡妻王氏之思;有的认为是反映牛李党争之史;有的认为是自伤身事,怀才不遇之情等等。这使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耳朵人,会说大象象把扇子;摸到大象尾巴会说它象一条大蛇;摸到大家腿的人,会说它是大柱子……大家不觉得,这《锦瑟》也有点“大象”一样感觉吗?我们也许就是那其中摸象人!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只“大象”!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义山先生是骈文高手,写诗也是高人,用词用典造句相当考究,意隐含蓄深奥。我也是摸象人,我认为它是义山先生,饱受人间疾苦,怀才不遇,一生抱国之志不能实现惆怅心理。
《锦瑟》这首诗是义山先生晚年经典之作,大概在其创作此诗之后,不久就仙逝了!创作年代大约在其四十五六岁,年近五十岁时写下的诗作。因此“五十弦”锦瑟恰似自己近“五十年”悲惨人间感慨。这是整首诗的基调。锦瑟在古代是一种常见乐器,古瑟大小不一,琴弦多少也不一样,常见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颂瑟所奏之曲,所发之音韵常使人感到悲伤。如钱起在《归雁》里写道“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这二十五弦瑟,湘灵一鼓,曲调这般凄清哀怨,就好象大雁也受不了,不得不离开潇湘似的!何况那五十弦锦瑟,更使人受不了的。《汉书,郊祀志》有记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从这里可知,象秦帝这样神仙,都不能忍受五十弦瑟的“悲清哀怨”,何况人乎?因此义山先生说的“五十弦”之“锦瑟”大概也是源于此典故和湘灵鼓瑟传说吧!这“五十弦锦瑟之悲”,不就象义山先生一生的悲哀吗?怎么会这样巧合呢?古瑟一弦一柱能奏出不同悲伤之音韵,义山先生一生中,所经历人间杂味,悲欢离合,一生的惆怅往事,只有这五十弦古瑟之“悲”,才能言表!义山先生有庄子一样雄才伟略,但无处施展;这个美丽梦,醒来了,“我”还是原来“我”!义山先生的“心志”也象杜宇一样,想让平民百姓过上好日子,可又没有地方发挥,最终只能象杜宇一样“啼血”而已。他苦练一身本领,就象“鲛人养珠”一样是以“血泪”而成的,本想着是金子总有发光之时,是玉总有“生烟”之机。可义山先生一生就这样在惆怅悔恨,惘然无奈之中渡过。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的一切,当时是无奈,是惘然,现在追忆往昔,也只是徒增悲痛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表达了义山先生几层曲折。几层曲折也正说明了当时那种无奈,惆怅地痛苦心情!
五十弦的锦瑟,音律太丰富,音域太广,音韵太悲壮而使凡人受不了!义山先生以五十弦锦瑟自喻,表达了自己一生才高志远却难为所用的惆怅惘然之情!
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仅供参考!谢谢!
如何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周礼千噐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絃,飾心宝玉,绘文如锦曰: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絃①,一絃一柱②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③,望帝春心託杜鹃④。沧海月明珠有泪⑤,蓝田日暖玉生烟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⑦。【注解】①汉书郊祀志:“秦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絃”。
②柱:所以繫絃。
③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
④望帝名杜宇,古蜀帝死,其魂化为鸟,名为杜鹃,亦曰:子规。
⑤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⑥长安志:“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
⑦惘然:若有所失貌。
【作意】此诗历来注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悼亡的,有说是爱国的,有说是自比文才的,有说是思念侍儿锦瑟的,甚至又说锦瑟是当时某贵人的爱姬。就诗论诗,大慨近於悼亡为是。主张以“锦瑟”为题,则古人往往有取首句首字为题者很多,並不足怪。
【作法】本诗首二句,隐指亡妇之年龄五十絃折半为二十五岁,故曰“华年”。颌联上句又兼用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意义。下句隐说身在蜀中,效子规的啼血。这种用事比较隐藏,所以一时无从指实。颈联是相传为义山中名句,绎其用意,上句是说哭泣,下句是记姿容。换言之三句是写遇合,四句是写分散,五句是写悲思,六句是写欢情。两联都是间接描写生前的离合悲欢,迷离恍惚,使人无法指证,各家聚讼,也就在此。未联则意义较明“此情”即指上面离合悲欢之情,是说生前情爱,往往漫不经心,一经死后追忆,觉当时情爱已惘然若有所失了。以此解为义山悼亡之作,於诗意较为适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