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如果换了国名,田氏一族300年的努力将会付之一炬,实在是得不偿失。

一切,都要从一个叫田完的人开始说起。

田完本是陈国的公子,这里的公子是类似王子的存在,其父亲的陈厉公。

陈宣公在位时期,原本立有太子御寇,

然而,发生了当时很常见的狗血剧情,陈宣公因为宠爱一名妃子,想立这名宠妃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对御寇动了杀机。

而御寇和田完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陈宣公做贼心虚,觉得他们是在密谋暗害自己。

于是陈宣公派人杀了太子御寇后,又派人追杀田完。田完没办法,只能逃出陈国。

当时是齐恒公称霸天下时期,此时的齐国地大物博,且挨着大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当时的人们称齐国为“海王之国”,所以齐恒公变成了史上第一位海王。

田完逃出陈国后,想要找一个能庇护自己的老板打工,齐国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当田完来到齐国后,受到了海王齐恒公的热烈欢迎,齐恒公很欣赏田完,想封他为卿。

田完知道,自己一个外来人,在齐国毫无根基,如果突然得到重用,必然会被齐国本土势力视为眼中钉,到时候他就没法在齐国待下去了。

因此他拒绝了齐恒公的好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齐恒公能接纳他,他已经很满足了,他不能再得寸进尺。

总之是好听话说尽,既拒绝了齐恒公的好意,又不至于驳了他的面子。

齐恒公对田完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担任了齐国的工正,也就是管理齐国所有工匠的官。

可别小看了这个官职,这可是田氏世袭的官职,田氏一族就是靠此开始发家的。

到了齐庄公时期,田文子和田恒子父子相继得到齐庄公的宠信,齐庄公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田恒子。

此时的田氏一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彻底在齐国站稳了脚跟。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田氏谋划如何夺取齐国。

到了齐景公时期,田氏的机会来了。

与齐恒公、齐庄公不同,齐景公就是个君王的反面教材。

他喜好奢侈,这倒没什么,齐国有钱,祖辈积攒下来的财物就算他挥霍一辈子也花不完。

他最大的问题是他很贪心、且不体恤百姓。

齐景公有多贪心呢?他喜欢囤积财富,巴不得把天下财富都收到自己手中。

其结果就是,国君的仓库里堆满了布匹、粮食,有些都开始长虫了。而齐国百姓很多人却吃不饱、穿不暖。

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闹事,齐景公既不安抚、也不赈济灾民,反而对这些人以刀剑相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齐景公不懂,但是田恒子却懂。

趁着齐景公背弃民心的机会,田氏开始争夺民心。

当时,齐国的度量单位采用的是四进制,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

田恒子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景公允许他主持借粮给齐国百姓,帮他们度过灾荒。

田恒子借出去粮食的时候,采用五进制,即五升为一豆,五豆为一区,五区为一釜,而收回粮食的时候依然按照四进制来计算。

百姓不是傻子,一看找田恒子借粮,一个来回就可以白得不少粮食,于是踊跃找他借粮,这民心便渐渐偏向了田氏。

问题是,田恒子用的根本不是自家的粮,而是齐国,或者说是齐景公的粮食。他用齐景公的粮食和齐景公争夺民心,真的是够讽刺的。

这一招后来田恒子的孙子田常也用过。

总之到了后来,齐国的明显已经完全倾向于田氏了,这为田氏夺取齐国大权创造了基础。

但是那个时代,光争取民心是远远不够的,那些世家大族才是田氏霸业最大的阻碍。于是田氏开始一步步地削弱、消灭那些大氏族。

齐景公去世后,公子荼继位,史称晏孺子。当时是由国氏的国夏和高氏的高张二人辅佐晏孺子。

这国氏和高氏都是齐国公族吕氏的分支,因此忠于公族,是齐国君主掌控国家的左膀右臂。

当时田乞在齐国朝堂上的话语权并不高,因此便想除掉国夏和高张二人,扩大其在齐国的实力。

田乞采取的方法是离间。

一方面,他假意讨好国夏和高张,表示对他们的领导绝对拥护。同时打小报告,称朝中大夫们大多不支持公子荼继位,怕是有大动作。

因为公子荼是齐景公的宠妾之子,靠着齐景公的宠爱才当上太子的,确实不太得人心,所以国夏和高张二人对于田乞的话深信不疑。

于是国夏和高张开始打压朝中大夫们。

而另一方面,田乞又对大夫们说,国夏和高张明显想除掉我们独揽齐国大权,不如大家先下手为强,除掉吃二人,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大夫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同田乞一起率兵冲入宫中。

国夏与搞张二人率领国君的军队迎战,大败,国夏逃到莒国,搞张逃到鲁国。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因为田乞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惹恼公子荼,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想废立齐国君主。

但是直接废立是肯定不可能的,田氏在齐国还没有那么大的势力,不然就不用联合那么多大夫来对付国夏和高张了。

不过这没什么,田乞山人自有妙计。

首先,他要选好拥立的主君人选,公子阳生与田乞私交不错,同时又流落在外,正是落魄之时,如果田乞能拥立公子阳生继位,必然能得到无尽好处。

说干就干,田乞先是将阳生偷偷接回齐国,藏在自己家中。

接着他以成功赶走国夏、高张二人,举办酒宴庆祝的名义,召集大夫们一起在他家聚会。

当大夫们到达田乞家中时,却发现屋子中间放着一个巨大的口袋,虽然他们很好奇,但是主人不开口,他们也不好意思问。

等人到齐后,田乞打开口袋,原来里面藏着的正是公子阳生。

田乞说公子阳生才是齐国真正的主君,公子荼是靠着国高和高张才上位的假国君。

这些大夫们谁不是人精?一听就明白田乞是想让他们拥戴公子阳生。

他们知道国夏和高张是齐景公的托孤大臣,现在他们赶走了二人,公子荼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对他们出手,自然都赞成立公子阳生为国君。

于是大夫们纷纷拜见公子阳生,表示拥立他为齐国国君。

唯一不赞成此事的是鲍牧,但是他也明白当前形势凶险,现场就他一个人反对,他很可能被人灭族。

因此他最后还是妥协了,表示支持公子阳生。

就这样,公子阳生摇身一变,成为了齐国的君主,便是齐悼公。

至于公子荼,则被田乞派人给处理掉了。

至此,田乞在齐国大权独揽,而田氏也成了齐国举足轻重的大族。

而与之相对的是,齐国公族吕氏,以及拥戴国君的国氏、高氏都走向了衰弱,田氏在齐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形成。

齐悼公去世后,齐简公继位。此时田氏的家主是田乞的儿子田常,他和监止一起担任齐国的左右国相,共同执掌齐国大权。

这齐简公,应该也不是个普通人,此时齐国君权旁落,田氏势大,因此他才搞出个两相并立,想要借助监止的力量遏制田氏。

而且为了挑拨两家结怨,齐简公还表现出宠信监止。此举彻底激化了田常与监止之间的关系。

田常本来就对于有人和自己分权感到不爽,此时齐简公宠信监止,就令他更加不满了。

而这监止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明白一山不容二虎,想要借助齐简公的宠信,除掉田常,做到大权独揽。

可惜这监止遇人不淑,被其同族子我给坑了。

子我手下有一宠臣叫田豹,是田氏的旁系远支。

子我想要将田氏的直系宗族除掉,让田豹担任田氏的族长,这样便可以将田氏的力量收为己用。

子我这么做,很可能是受到了监止的指使。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监止也是很有野心的,也许他想做的事情和田氏一样。

然而田豹却急忙摇头,表示自己只是田氏的旁系远支,不够资格做田氏的族长。

然而,子我不肯作罢,依然想要执行这个计划。

谁知,田豹却跑到田常那里告密,并建议田常先下手为强。

于是田常带人冲入宫中,诛杀子我。

齐简公闻讯,准备派兵捉拿田常等人,结果被身边的太史子余给劝阻了。

子余说,田常并非要作乱,而是在为国除害。齐简公这才没搭理此事。

很明显,这子余已经是田氏的人了,估计齐简公身边的大臣有不少人都和子余一样,已经被田氏给拉拢了。

当田常杀了子我和监止后,又派人杀了齐简公,立齐简公的弟弟公子骜继位,便是齐平公。而田常担任齐国国相,大权独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田常一边打着齐平公的旗号,大肆削弱国氏、高氏、卢氏等大族的势力,使得齐平公无力借助这些宗族与田氏抗衡。

同时,他还以齐平公的名义,将属于国君的大片土地封给田氏族人,使得田氏的封地面积大大超越了齐国国君。

此时,齐国国君已经毫无反抗之力了,田氏篡位已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齐国内部势力基本被搞定后,田氏开始向外部寻求支持,对于支持其篡位的诸侯国给予好处,对于反对其篡位的诸侯国则想办法打压。

田常去世,田襄子继位。

当时韩、魏、赵三家灭了知氏,瓜分了其土地,三家分晋之势已成。得到消息的田常便派人前去与三家结盟,获取他们的支持。

与此同时,齐国还归还了鲁国、和卫国的土地,以此来交好这两国。同时还与吴、越这样的大国来往密切,以此来获取这些国家的支持。

除此之外,田氏还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首先是晋国,在田氏的授意下,齐国攻打晋国的黄城、鲁城,围困阳狐。

很显然,田氏这次出兵,是收到其坚定盟友韩、魏、赵三家的请求,以此来削弱晋国公室的力量,为三家分晋创造更多条件。

毕竟韩、魏、赵三家在名义上还是晋国的臣子,公然以下犯上,在那个年代很可能被其他大国当做出兵讨伐的借口。

所以他们找齐国代为出手。

此外,齐国还出兵攻打了鲁国和卫国,这应该是因为交好两国失败了。

鲁国在当时乃礼制的典范,而卫国则和周王室关系密切。

田氏此前归还两国土地,就是希望两国能帮忙说服周王室册封田氏为诸侯,现在看来两国不答应。

于是田氏改变策略,用武力让他们改变主意。

公元前387年,此时田氏的当家人是田和,他请求魏文侯帮忙找周天子运作,让田和成为齐国的国君。

而此时,齐国国君齐康公已经只剩一座海边小城为封地,用来祭祀吕氏的祖先。齐国公族的土地已经尽入田氏手中。

公元386年,周天子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至此,田氏成功取代吕氏,成为了齐国的君主,田氏代齐完成。

那么,田氏取代吕氏后,为什么不改齐国的国号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便于争取齐国国内的支持。

首先是齐国百姓。

百姓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是很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秦灭六国时,六国人民反抗激烈。同时也解释了为何秦朝末年,六国百姓都想着复辟故国。

虽然田氏广施仁政,笼络人心,使得齐国百姓都倒向田氏这一边。

但是对于这些百姓来说,他们只是想要换个君主罢了,他们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齐国人。

如果田氏上位后改了国号,这让齐国百姓怎么想?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到时候再有人带头闹事,田氏300年的努力可就要白费了。

其次是齐国的贵族们。

这里主要指的是各个城池的大夫们。齐国的体制比较独特。除了国君的封地外,其他地方的城池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贵族掌控,这些贵族担任各个城池的大夫。

也就是说,齐国的体制更像西方的王国。是国王和一大群贵族共治天下。

这些贵族虽然看起来是一盘散沙,但是也不是田氏敢随意招惹的。

当初田氏代齐,用来说服这些贵族的理由便是齐康公无后,为了齐国的延续,才由田和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

正是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说得过去额理由,那些理论上是吕氏臣子的贵族们,才会公开支持田氏的。

一旦田氏改了国号,那就等于打了这群贵族的脸,万一这些贵族联合反叛,加上国氏、高氏这样的大族加入,田氏必败无疑。

其二,来自外部的阻力会减少许多。

此前,三家分晋已经让周天子很难堪了。

但是迫于三晋(韩、魏、赵三家)实力强大,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三晋为诸侯。

然而齐国可没有三晋那样的底气。

三晋实际上是晋国内部的诸侯国,三家各自都有封地,而且三家分晋时,三晋已经将晋国的土地基本分完了。

韩、魏、赵三家对其内部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而田氏则不一样,他真正掌控的只有自己封地内的力量,想要调动其他贵族,还要以齐康公的名义,就这样,那些贵族还不一定会听。

所以,田氏根本没本钱去威胁周天子,自然要尽量给周天子面子,减少册封诸侯的阻力了。

前面说过,田氏是以延续齐国香火为由,请求册封诸侯的,这样周天子在面子上也能过得去了。

如果请求改国号,搞不好周天子不准,到时候田氏的处境就尴尬了。

这事情一直拖延下去,迟则生变,田氏的未来会怎么样真不好说。

综上所述,田氏代齐,之所以没有换国号,是出于实际利益考虑。

从齐国和田氏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使得来自齐国内外的阻力尽可能减少。

如果田氏坚持换国号的话,其结果极可能是田氏300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田氏再无取代吕氏成为国君的可能,最坏的情况甚至可能被灭族。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齐君,迁齐康公于海上,给了吕氏一座城作为食邑,用以供养姜姓的宗庙。

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姜姓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仍旧沿用齐国的名号,史称田齐,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那么问题来了,田氏抢了姜姓的国家,为什么连国名都懒得改呢?

田完入齐,田氏借势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田完本是陈国的公子,陈厉公的儿子,他的叔叔陈宣公时期,宣公杀死了太子御寇,田完和御寇关系比较好,担心自己受到牵连。

于是在公元前672年,逃到了齐国,此时齐国正处在鼎盛的齐桓公时代。齐桓公也听说了田完的贤名,就想让他做卿士,但田完认为自己是在外流落之人,不愿接受,于是齐桓公命他做了工正之职。

工正就是负责管理工匠的官职,这个官职成为早期田氏世袭的官职。田氏在齐国经历了几代的传承,到了齐庄公时期,田文子须无受到了齐庄公的宠信,获得封爵,田氏从此获得了参与齐国国政的机会。

齐景公时期,齐国朝政腐败,人民生活困苦。田氏借参与朝政的机会,施行新政,广收公室和百姓的支持。

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穷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国虽是在东夷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但是经历姜太公之后,齐桓公等历代国君的改革,已经极为富庶。

但是齐景公生活奢侈,对待百姓赋税沉重,重用刑法,造成百姓困苦,府库中财货、粮食都腐烂了。

田氏就借用公室的粮食向百姓放贷,改变齐国原有的“四进制”为“五进制”,但放贷的时候用新制,回收的时候用旧制,也就是老百姓借十斗,只需要还八斗,所以齐国百姓都十分感念田氏的恩德。

“四姓之乱”,废立国君,田氏控制齐国朝政

姜姓齐国国君出自吕氏,吕氏统治齐国主要依靠高氏、国氏两个家族。高氏、国氏与吕氏一样,都是姜子牙的后代,只不过这两家是吕氏的旁支,共同维护着姜齐的社稷。

田氏真正开始掌握齐国朝政的起点是“四姓之乱”,公元前545年,田氏联合鲍氏、栾氏、高氏,一起打败了当时执政的齐相庆封,国政有栾氏的栾氏和高氏的高强执掌。

田氏的田桓子发现自己辛苦半天,田氏依然无法走上齐国权力的巅峰,于是又开始想办法搞栾氏和高氏了。起初田无宇想挑拨栾氏和高氏的关系,引起两家相互的争斗,结果没有奏效。

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趁栾施、高强喝醉酒的时候,发动武力袭击。栾施和高强无法抵挡,想挟持齐景公,来击退田氏,结果没有成功,二人不得不逃亡鲁国。

一般认为“四姓之乱”也是造成孙武离开齐国的原因,田桓子田无宇也是孙武的曾祖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田书改姓孙,其子孙以孙氏为姓。

“四姓之乱”是田氏第一次通过武力夺取权力,但这并不能让田氏执掌齐国权力。此后齐国朝政由国弱和晏婴执掌,齐景公去世时,任命国夏、高张辅佐其子。

田乞趁机挑拨国夏、高张和齐国大夫们的关系,对高张说大夫们不支持他们辅政的国君,又对大夫们说高张要杀他们。

借此田乞联合鲍牧与大夫们一起率军进攻宫廷,击败国君的军队,追杀国夏和高张。

田乞立与他关系好的景公之子阳生为国君,自己成为齐国相国,开始独揽齐国大权,自此田氏走上了齐国的权力巅峰。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又再次以武力杀死与他一起为相的监止。并且顺手把他老爹立的国君,不听他话的齐简公杀死,另立齐平公,从此田氏专权齐国。

就这样田氏在齐国驱逐了公室的支持势力,为篡夺齐国君位创造了条件。终于在公元386年,经历了六十多年的田氏专权,田和驱逐齐康公,自立为齐君。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获得周天子认可,成功获得齐侯之位,完成田氏代齐。

那么田氏代齐,为何没有更改国名呢?
  • 第一,根据取国号的规则,齐国原号最合适

古代定国名,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祖先封邑的名字,秦国、赵国、魏国等国家都是这样。

第二种是因地而封,就是你现在占的这块土地,以前存在过哪些国家,就定什么封号,比如晋国就是这样封来的,初封为唐国,后因晋水改为晋国。

第三种就天子赐名,这种是比较少出现的,大部分是以上两种不适用了,天子重新定个名号,周朝的封国中,宋国就是这么来的。商朝灭亡后,武王先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继续供养商朝宗庙。

但后来武庚叛乱被杀死,周公辅佐成王,封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继续供奉商朝宗庙。应该说宋之前是有一个殷的封号,但不太吉利,就改成了宋。

从这三个传统的角度来看,田氏祖先是陈国国君,田氏代齐时,陈国已经被灭好几十年了。田氏要把陈这名字捡回来,估计自己都得抽自己了,太不吉利了!

第二种的话,就跑不了以“齐”为国号了。第三种的话,周天子看见他们这些篡位的卿士,心里都一肚子气,还给他赐名,想得美了。

  • 第二,田氏在齐国的势力,无法同赵魏韩在晋国相比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过程和手段是很不一样的,这其实也来源于齐国和晋国的权力结构的不同。

齐国延续的春秋传统的贵族政治,各个城邑的贵族,联合做成了一个庞大的齐国,各城大夫控制齐国庞大的隐形力量,一直延续到秦灭六国,这种情况都存在。

而晋国从晋文公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给卿大夫分封土地,令其进行领土扩张,壮大晋国的实力。

所以晋国到了后期,土地和实权都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高度自治,制定自己的统治策略。

一句话来说就是田氏是联合,而三晋是占有,三晋可以自己说了算,而田氏治理齐国,却需要获得各城邑贵族的支持。

所以三晋的赵国、魏国、韩国他们可以更改自己国名,并且对他们来说,晋国就那么一个,三个人谁叫都不合适啊!

如果说晋阳之战智伯获胜,最后吞并韩魏,智氏独强,篡夺晋国公室自立,肯定也不改名字的!

从田氏在齐国的发展来看,他一直采取的路线都是朝廷争夺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和三晋的路线差距很大,晋国的卿士,都是以自己的封地为根本,争夺三军中的六个卿位,实力才是获得地位的保证,所以他们的家底要比田氏在齐国硬的多。

  • 第三,借个马甲好办事,宣称自己是齐侯的继承者

最后田氏也是有三晋的前车之鉴,走曲线篡夺的路子,避免挑拨周天子的神经,给自己招来祸患。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智,赵魏韩各自为政,瓜分了晋国。

结果怎么的,周天子就是压着不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最终到公元前403年,周考烈王在魏斯率三晋联军威逼周王畿的情况下,才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田和正是有了三晋的前车之鉴,一方面宣称自己承袭的是吕氏齐侯,另一方面请魏斯为他请封。周天子有了前面三晋的先例,也就痛快答应了,毕竟田和还是找了马甲,很给面子了!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齐国,是先秦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都能看到它令人瞩目的身影。春秋时期齐桓公首先称霸,拉开了诸侯争霸的序幕。战国时期破楚、攻秦,成为与秦国并称的东帝。齐国在那段历史中,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角色。但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齐国又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阶段,他的国君在春秋时期都是姜姓吕氏,而到了战国却都姓田。原因就是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的事件。那么为什么田氏取代姜氏以后,依旧继承了齐国这个国名呢?其实只要理清了“田氏代齐”这一段历史,我们就能很轻松的看出田氏为什么不改换国号了。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田氏代齐”事件中的两位主角。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方便管理,分封了一大批亲族和功臣,让他们拱卫周王室,史书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周朝的大功臣姜子牙,他被分封在营丘,后改称临淄。由于齐国地理位置优越,很快就通过煮盐垦田而富甲一方,吸引了大批人民前来。成为了当时举足轻重的大国,这为齐桓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就在齐桓公十四年(前672),这一政治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田氏的首领田完到了齐国。

田完的父亲是陈国国君,由于担心政治斗争牵扯到自己,田完便逃到了齐国。他到齐国一开始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但他的后代田桓子深得齐庄公宠爱。田桓子乘机发展田氏在齐国的势力,联合其他家族打压当时最强大的庆氏,使得田氏成为齐国举足轻重的家族。当时与田氏并列的家族还有高氏、国氏两家,而这两家与齐国国君同出一脉,都是姜子牙的后代。

田桓子死后,田氏首领成了田僖子乞。当时齐国的统治者齐景公喜奢侈、重刑赋,尤其喜欢砍百姓的双脚,当时甚至出现了假肢卖的比鞋子更好的现象。齐国百姓苦不堪言,而田乞则善待百姓,为百姓免去了许多税务,施恩于民,百姓附之如流水。此时齐国的晏子曾经多次告诫君主注意田氏,但此时田氏已经羽翼丰满,齐君也没能阻止。最终经过95年的斗争,以田常为齐宣公相这一事件为代表,田氏彻底掌握了齐国的政治权力。在田常之后的69年里,田氏一直都没有找到机会取代齐国国君之位,一直到另一件大事的发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而此时的晋国还存在,一直到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才被三家诸侯彻底吞并,“三家分晋”标志着西周封建制度的彻底崩坏。而有了这三家诸侯的经验,田氏也变得蠢蠢欲动。

齐康公十八年(前387)田和就在浊泽,会见了篡位的老前辈魏文侯,付出巨大代价求他代告周天子:齐国王族姜姓绝嗣,请列田氏为诸侯。次年,周天子就以齐国姜姓一族绝嗣为由,正式列田和为齐侯。

理清这段历史后,我们能够理出田氏不改换国号的理由,如果田氏要换国号的话:第一,周天子那边肯定会有更大的麻烦事要处理,要花更大的代价去换取;第二,会激起国内外许多势力的反对。当时田和提出取代齐公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绝嗣,这个理由勉强能够被接受,但你如果取代别人之后还把人家国号给改了,那就有点过分了,其他诸侯国和国内支持姜姓的势力肯定以此为借口向田氏发难。

简单来说,田氏仅仅位列诸侯就已经努力了65年,而改换国号动静比换君主还大,但却对田氏并没有实质的好处,所以改换国号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一、姜氏齐国是怎么被田氏齐国取代的?二、为什么田氏篡权后不改国名?一、姜氏齐国是怎么玩完的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周朝。为了便于管理,周武王决定把全国分成若干诸侯国,分封给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和来历。由于姜子牙在伐纣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是被周武王封于水土富饶、濒临海边的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稳定东方。

姜子牙到齐国后,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不分亲疏用其所长,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史料记载,自姜子牙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拓展到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正式继位经营齐国。这个齐桓公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在齐国的历史上,除了姜子牙,最厉害的人物恐怕就算齐桓公姜小白了(跟这几年大火的江津白酒没有关系)。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到了那个时候,周天子的威信日渐下降,已经就像是一个家庭中孱弱的老人了,就像一个家庭一样,那个最强势、最富有、最霸道的儿子虽然很不讨人喜欢,但是还必须去恭维、迎合着,不然随时翻脸,自己可就要流落街头了。

齐桓公确实很牛,但是他在位的时候,也留下了隐患,导致齐国被篡位。田氏篡齐,其实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漫长过程,最开始到齐国的是田完。按照中国写史的套路,这些开国的人降生的时候都会有别于普通人,要么霞光万道,要么祥云罩顶。田完能够奠定篡权大齐国的基础,自然也得符合伟人降生的套路。史料记载,田完出生的时候,天有异像,有人算卦,就说田完及后人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田完是在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来到齐国工作的,应该是有条件引进,干的工作是“工正”。

“工正”是个什么官呢?也就是掌管百工之官,管理各类技术工人的头,属于典型的技术官僚,国家经济发达的时候,一般技术官僚都是比较吃香的,要待遇有待遇,要房子有房子,类似于今天的工业部部长。田完干的很努力也很出色,死后齐国国君封田家世袭工正之职。田完的后世子孙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啃老,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让田家的官职步步高升。

286年后,到了田完九世孙田和的时候,齐国大权已经被田氏牢牢把握。是让国君干还是自己亲自干,就看田和爽不爽了。公元前391年,估计田和心情不爽了,就把将姜子牙的后世孙齐康公放逐在一座海岛上,后来死了,是被他弄死的还是自己饿死的或者得病死的,天知地知了。姜子牙一系传位数百年,终于成了看客,再也与齐国王族无关。田和摇身一变成为齐国国王,史称齐太公。诸侯国毕竟是周天子家统一分封的,田和取代齐国,自然是需要周天子的承认的,前面说过了,到了春秋,周天子就如同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不是他糊涂了,虽然齐国私下就改了姓,但是外壳还是他们家分封的那个齐国,还是有钱有势,他只能是装糊涂了。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列田和为诸侯,正式成为合法、有证的齐国国君,姜姓齐国为田氏正式取代。

二、为什么田氏齐国不改国号

按照中国朝代更迭套路,臣子篡国后都会改国号以有别于前朝,比如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朝,武则天篡唐后改国号为大周等等,所谓的改朝换代,不如此何以体现?但是田和代齐后,没有更改国号,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

 1、 周王朝采取的是分封制,齐国只是周朝旗下的一个分公司,你不过是换了一个经理,改啥国号?改国号你还是得在周天子旗下过日子,如果胆敢自封天子,其它诸侯就有两个爹,大家自然没办法接受昔日的兄弟转眼换了个不认识的当家还要给自己当爹。不管孝顺的不孝顺的,都会突然尊重起了以前的爹,齐心协力来削你。所以田和以田氏齐国取代姜氏齐国,与王莽篡汉等朝代更迭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得到周王朝的承认,田和不能也不敢更没有必要改掉国名。

2、齐国,不仅仅是国名,也变成了地名,直至今日还有人将山东叫做齐鲁大地。田和篡位的时候,齐也成了地名,如果改成其它名称,势必会引起国内百姓的不适。所以,不改国名,有利于安抚百姓,治安维稳。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因为齐国的“齐”根本就不是国号。

根据现存的甲骨文,商纣王曾经先后三次“会齐师”,因为甲骨文说得简略、不清不楚的,所以至今大家不知道他是去齐国巡游呢、去打仗路过齐国呢、还是和齐国一起出兵打别人。

但是起码我们知道一点,齐国跟商纣王关系不错,而且兵力不弱。如果将来能出土更多甲骨文,可能齐国的出场频率更高,跟很多代商王应该都有交集。

所以,如果说仅仅是田氏没有改国号,那你怎么解释商纣王这个叫齐国的国家的名字?难道这个齐国的国君也是姜子牙?他一方面是商纣王信任的诸侯,一方面又是周武王信任的诸侯?这不是开玩笑吗?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周武王把商朝这个齐国灭了,把姜子牙又封在齐国。姜氏也没改国号。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姜氏和田氏都没改国号?

往前看了以后,再往后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就有齐国。田氏造反,被称为“统一齐地”。再联想到现在,山东仍然被称为齐鲁大地。

所以,“齐”根本就不是国号,它是地名。这个地方就叫齐。谁来都没法改。

先秦时期,人们并没有后世的“国号”概念,封在哪里,就是哪个国。你封在长沙,就是长沙王,封在辽东,就是辽东王,封在齐,就是齐王。

不是“先有国名后有土地”,而是“先有土地后有国名”,是把土地名当做国名,而不是把国名当做土地名。

而商纣王时期那个齐国之前,这里很可能还有过其他家族建立的国家。但都没有去改地名。

类似的现象,还有大名鼎鼎的“周”。现在的人都知道周国在周武王时期变成周朝,觉得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周”,其实不是。

甲骨文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商王武丁,带兵灭了周国。如果周武王的周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周国,那商王已经把它灭了,商纣王时期怎么可能允许它复国?

所以,解释只能是,“周”是一个地名,有人在周建立国家,所以叫周国,商朝灭了周国,后来把周武王的祖先古父亶公分封在周建立国家,所以这个国家还叫周国,直到变成周朝。

纵观先秦时期各国的国名,其实都不是后世那种“国号”的概念。这些名字一般来源有二,一是地名,二是族名。

比如说,荆人为了纪念一个荆条裹尸的祖先,于是把自己的民族称为荆人,在他们的语言里,荆和楚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也叫楚人。他们建立国家后,就叫荆国,也叫楚国。然后楚国扩张,从国名变成了地名。这是源于民族名。

再比如,假途伐虢的故事,虢是一对兄弟的姓氏,他们被封为国君,这两个国家就叫虢国,一个东一个西,这实际上就是,把家族的名字变成了民族的名字,然后把民族名当做国名。后来又有了南虢国和北虢国。韩赵魏也是三个家族名变成了国名。

地名来源更加广泛,其中有一些比较特别。

比如,魏国是以族名为国名的,但是它的首都地名叫大梁,先秦人习惯以首都的地名称呼国家,所以魏国因此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就是梁惠王。

再比如,齐国的都城都知道是临淄,其实还有别的地方。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叫蔡国,因为它的首都叫上蔡,这是以地名为国名。

后来齐国吞并了蔡国,把上蔡变成了齐国的首都,于是,按先秦人的惯例,从此以后,齐国也被称为蔡国,这就是以地名为国名。齐侯就是蔡侯。不过齐国都城很快就改回了临淄。

著名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里,秦越人所见的蔡桓公,其实就是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那个姓姜的齐桓公,而是田氏代齐后那个战国时期姓田的齐桓公。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就是他搞出来的,不过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时期才发扬光大。

而后世所谓的国号,除了元朝真正开始创制国号外,其它的也不是真正的国号,还是地名。

比如,刘邦封于汉,是汉王,扩张后变成了汉朝。孙权占了春秋吴国的地方,就以地名为国名。司马氏的封地以前叫晋国,所以是晋王,扩张变成晋朝。

即使是唐朝,李渊封于唐,这个地方往前说,有陶唐氏的尧帝建立的唐国,有夏朝商朝的一些唐国,直到周朝这里变成了晋国,仍然有人称之为唐地。李渊封于唐地,称呼就是唐王,扩张后自然是唐朝。

只有元朝,它是认真想了国号的问题,真正起了名字,并且从它开始,后面的政权都开始想国名,而不是沿用封地的名号。

所以,并不是田氏没有改国号,而是对于齐人来说,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国号,只有地名,没有地方可以改。你总不能篡位以后把地名改了吧?能篡位的主儿,谁会犯浑干这没必要的事?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齐国的建立是由于姜尚姜子牙先辅佐周文王,被周文王封为太师,与谋翦商,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后又辅佐周武王,被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吊民伐罪,消灭商纣,开疆拓土,开国建周。姜子牙立下了赫赫战功,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分封有功之臣和姬姓宗族,周武王决定把全国分成若干诸侯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姜(吕)尚因功封建于齐,都城营丘(今山东昌乐县营邱镇),姜子牙由此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在齐国变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后来姜子牙又辅佐外孙(姜尚女儿邑姜为周武王贤后)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内乱,建立成康之治,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基业。周成王下令给姜尚“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公伯,若不服从都有权力征服他们”的特权,从此齐国成为大国,后来也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齐国延续发展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主盛极一时,而在此时,陈国也发生内乱,陈国公子完避祸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还封了公子完做了管理百工即工正之职权,并赐给高唐作为他的封邑,公子完到齐国后就以田为氏,成为齐国田氏之祖。由此齐国拉开了田氏“窃国者候、窃钩者诛”的重大历史事件,齐国的主公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的反客为主序幕。

田完及其后代在齐国先采取私自结交齐国贵族统治阶层,凡是齐国公族的公子、公孙当中没有俸禄的,田氏就暗中增加他们的俸禄、或者私自分给他们采邑来争取齐国上层社会的支持,以至田氏家族渐渐得势。田氏再对下层民众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贷的手段笼络民心,国人当中有贫困孤寡者,则私自给予他们粮食救济,使齐国大量民众归附田氏所管辖地区,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这就是所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的故事,而这些措施促使田氏既提高了田氏的声望,又增强了田氏的势力,反而导致姜氏统治大权渐渐旁落,逐步被卿大夫田氏所操控。到齐景公时,齐景公喜欢奢侈而厚赋重刑。公室仓廪中的布帛粮食都放得腐烂生虫了,齐景公仍然对百姓横征暴敛,强迫劳役不止,遇到灾情也不去赈济,以至人民生活没有着落,饿殍载道,人民不断进行抗争又不断被镇压,遭到砍脚的人不知多少,出现了“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的异常现象。田氏借机打击旧贵族,将有势力的公族逐渐诛除灭掉,田氏家族开始专权。而且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齐君的封邑还大 。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常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简公的弟弟骜为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将齐康公放逐于海上,田和自立为国君。

此时正值春秋未期,周王朝的统治早已周室势微,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兼并,爵位规章制度也遭破坏,法令礼制也不起作用,周安王只好册封田和为齐侯,称齐太公。公元前378年,齐康公死,田氏在齐国的统治完全确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