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谁徘第一,并不是看他的功劳大小,而是看当时的政治需要。刘邦对此事的处理,足以看出他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刘邦与功臣的两次博弈

关于功臣中谁该排第一,发生过两次争论,将刘邦的意图暴露无遗。

第一次是在消灭项羽后。汉朝建立,功臣们付出了那么多,是时候论功行赏了。然而争论了一年多,还是没有定下封赏标准,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谁也不服谁。

这其中,最大的分歧来自于刘邦和武将集团。当时,先确定功劳最大者的封赏,才好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他人的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而武将集团则一边倒的反对。

当时天下初定,这群武将和刘邦随便惯了,根本不给他这个皇帝面子。直接表示这大汉江山是他们拿命换来的,萧何虽然有些功劳,但是没攻下一城一池,第一决不能给他。

最后,刘邦搬出了著名的“人狗论”来暂时堵住了武将们的嘴。他说这些武将只能算“猎狗”,而萧何这种人算“猎人”,虽然猎物是被猎狗抓住的,但是没有猎人的指挥,猎狗必然一无所成。

很显然,刘邦的说辞没有真正说服这群武将,真正让他们闭嘴的是“萧何全族几十人都来投靠我,你们仅仅一家三五口人投靠我,萧何付出的更多”。

人家萧何把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押到刘邦身上了,这魄力使得这群武将们不好继续反驳。而这次争论也暂时告一段落。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分封完毕,大家分完好处,开始关注虚名了,非要给开国功臣排个名。刘邦依然坚持萧何第一,而武将们这次有备而来,他们一致认为曹参应该排第一。

理由也让人无话可说,曹参的功绩很多,而且都是实打实的。曹参攻下两个诸侯国,共计一百二十个县。俘获了诸侯王2人,诸侯国丞相3人,以下官员不计其数。

最后还是关内侯鄂千秋出来替刘邦解围,指出当初刘邦被项羽打的一败再败,要不是萧何稳定大后方,并且主动给前线不断输送辎重和兵源,刘邦早败了,功臣们哪里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这群将领们才不得不勉强承认萧何排第一。

这一切,表面上是争论萧何和曹参谁的功劳更大,实际上却是在争,汉朝未来的朝堂上,到底是文臣说了算,还是武将说了算。

曹参

很明显,刘邦选择了文臣,倒不是他觉得文臣一定比武将好,主要还是他觉得武将对于皇权的威胁比文臣大。事实上,功臣排位之争,只是刘邦压制武将的众多行动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刘邦一直对武将存有戒心,想方设法压制武将

争夺天下时,刘邦就在提防武将

都说刘邦知人善用,其实不然,我观察了50多位西汉开国功臣的事迹,总结出了刘邦的用人之法。

刘邦用人,忠心第一。他用人都是先放在身边观察、培养,很多功臣都是从刘邦的舍人或者亲兵做起的。当确认这些人的忠心后,再放出去慢慢历练,逐步放权使其建功立业。

所以,不是刘邦能驾驭人,而是他只用自己驾驭得住的人。

而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全拜一人所赐,此人名叫雍齿。

刘邦起兵之初,用的还是做亭长时的那一套,凡事讲义气,事事对人推心置腹,结果被雍齿坑了。

刘邦起兵后不久,派雍齿镇守丰邑老家,自己带兵在外攻城掠地。结果雍齿却投降了陈胜手下的大将周市。

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邦想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收复丰邑。最后失败几次,才在项梁的帮助下收复丰邑。

此事让刘邦意识到,不能随意放权,特别是武将,他们手下都有兵,一旦反叛,自己就要倒大霉。这才使得刘邦用人,忠心第一。

在刘邦争夺天下时期,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待韩信上。我们知道,韩信是半道投靠刘邦的,而且刘邦一直没把他当回事,自然也就没去好好培养韩信的忠心。然而面对项羽的咄咄逼人,刘邦不得不重用韩信。

在重用韩信的同时,刘邦也对他进行了一系列限制,在其身边安插了大量自己的心腹。韩信手下大军的兵权,其实被刘邦的亲信分割了不少。

这才使得刘邦能够轻易进入韩信的军中,夺取其兵权,韩信却一无所知。足以看出他对武将的提防。

统一天下后,刘邦对于武将的压制

在人们看来,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后,在做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他不断消灭异姓出后我,另一方面又在分封同姓诸侯王。

其实,并不矛盾,刘邦针对的不是分封制度,而是手握兵权的异姓诸侯王。

这些人和武将的性质是一样的,而且他们合法拥有自己的士兵,对皇权的威胁超过武将,所以异姓诸侯王必须死。

而同姓诸侯王就不一样了,至少在刘邦那时候,同姓诸侯王都是自家亲戚,很亲的那种,绝对靠得住。一旦朝中大臣有异动,这些同姓诸侯王可以勤王,保住刘姓江山。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细节我们要注意到。

其一,刘邦讨伐异姓诸侯王,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带兵,如果需要多路进军,自己也是率领主力。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对将领不放心,不愿意放权。

其二,吕后大肆发展势力,刘邦难道不知道?他那么疼爱戚夫人,为何不除掉吕后保全戚夫人的安全?

因为吕后有她的作用,一旦自己驾崩,汉惠帝刘盈怯弱,吕后可以压制住功臣,稳定朝局。和刘家天下的安稳相比,戚夫人的性命不值一提。

这些举动都是实实在在的,相比之下,功臣排名这种事,只不过是用来释放一个信号罢了。这信号还不是给武将看的,而是给文臣看的。毕竟武将都是粗人,根本看不出来,而文臣都是聪明人,必然能看出刘邦的用意,进而坚定地团结在刘邦周围,帮他压制武将。

总结

刘邦坚持让萧何排功臣第一,是为了打压武将集团。但是这只是他一系列举动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其意义主要在于向文臣释放信号,一边拉拢文臣。

刘邦没什么文化,能够意识到武将乱国的危害,并能多管齐下,在打压武将的同时,扶植各种势力来制衡武将,确保汉朝的稳定。这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成熟的一面。

正是由于刘邦的妥善安排,汉朝初期才没有出现功臣乱国的事情发生,甚至还成就了萧规曹随的佳话。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刘邦说过两段很有名的话。

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后人引录的“三杰论”。

说这段话之前,刘邦先问了群臣一个问题,我刘邦因何能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了天下?

当时,朝堂上只有两三个人站出来,说了一些贬损项羽,拍刘邦马屁的套话,刘邦知道朝堂下的功臣勋将急于封赏,于是他绕过如何封赏的话题,说了下面这段话——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杰论”表面上看,是刘邦一时兴起的感慨之言,似在炫耀自己驾驭臣下的能力,但如果放在庙堂政治的语境下看,这段话绝不是刘邦的随口之言,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吐出的定调之言。

先看三杰论的比例,前两杰是文臣,后一杰是武将,文武比例二比一;再看三杰论的次序,搞谋略的第一,干实务的第二,带兵打仗的第三。

这个比例、这个次序,其实是向文武百官传递了一个基调信号:大汉开国后,政治高于军事,文臣重于武将。

这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刘邦虽然历来讨厌儒生,但治国是政治问题,天下要靠文臣治理,这样的理念他是认同并且推崇的;此外,扬文抑武,可以提高战功的封赏标准,这样帝国的蛋糕才好少切出去一些,因为有战功的武将实在太多了,而这样的文臣却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这是古今通用的一个政治手法,用少数做筛子,将多数过滤掉。

然而,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所以他这“三杰论”并没有将蠢蠢欲动,一心要封赏的众武将压制下去。

对这个问题,刘邦想拖,但也拖不了多久。

很快,廷议谁的功劳最大被推到了台前。这时候,功劳是一个政治含义很浓的字眼,它是一个多方综合、多向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廷议这个问题时,刘邦对先前的“三杰论”做出了微调。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故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居文臣武将之首。

战功赫赫的武将们一听,顿时炸开了锅,那时候君臣礼仪还没有那么严格,有的武将甚至直接进殿与刘邦争辩说,他们这些人披荆执锐,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立了那么多功劳,反不如一个只会舞文弄墨,并无尺寸之功的萧何,是何道理?

这时候,刘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发表了一个很著名很直白的“人狗论”——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随我,功不可忘也。

刘邦的意思是说,用打猎做个比喻,你们这些武将只能算“功狗”,只有萧何才是“功人”,况且萧何举宗数十人追随我打天下,不能忘恩负义。

封赏还没得到,反倒连人都不是,成“功狗”了,武将们不仅没有被说服,反而被激怒了。

于是,在正式排定列侯位次上,武将们抢先推出了一个他们认为应列第一,并且刘邦很难反对的人选:平阳侯曹参。

武将们的理由是,曹参身上有七十多处伤疤,战功无能可比(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等等),所以必须排第一。

刘邦很难反对,原因很简单,曹参和萧何都是刘邦同乡,都是沛县功勋集团的核心人物,并且相互的关系都很好。

果然,面对武将们推出的这个人选,刘邦一时不好表态了,但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刘邦有的是办法。

就在刘邦沉默难言时,一个叫鄂千秋的人,心领神会地站出来说了一番刘邦想说却又不便说的话。

鄂千秋说,列为大臣说得都不对。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虽多,但那都是一时之功,难与酂侯萧何相比。当初皇上与项羽相争,前后共历五载,丧师失众,屡次败北,生死攸关之时,幸有萧丞相镇守关中,不待皇上诏令,便能随时遣兵补缺,输粮济困,我汉军这才得以复振,我汉王这才得以夺取天下,这是万世之功也!诸公怎能以一时之功贬抑万世之功!臣意以为,少一百个曹参无虞,失一萧何汉必无成。故应列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根本之论,高屋建瓴!

萧何第一,故有刘邦的帝王之谋,却也毫无毛病。

萧何第一,几乎成了后世功臣排座次的范本。

难能可贵的是后来,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望,问萧何,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

萧何说,知臣莫如主。

惠帝说,曹参如何?

萧何顿首说,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于是乎,这才有了千古佳话“萧规曹随”。

所以说,萧何的政治胸襟与气度,也是堪称第一的。当然,曹参当大汉帝国二代相国,也是恰到好处。

大概没有比萧何第一,曹参第二,更完美的政治排序了。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表面“萧曹争功”,背后却是刘老三的一箭双雕!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汜水河畔登基称帝,建国号汉。一个旧时代结束了,天下即将走向安定。真的安定了吗?经验告诉我们,结束就是开始,比如楚汉争霸结束了,汉帝国内部的斗争,以另一种形式同步拉开,虽无刀枪碰撞,却剑影闪烁。

登基大典一结束,刘邦立刻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分封功臣?

大伙儿提着脑袋跟着你刘邦,等的就是这一天。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做到两个字就行了——公平。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做到公平,哪怕少一点都问题。

好吧,就按公平原则行事。没想到满朝上下,争吵了一年多,都没“公平”得了,看那架势,就怕把刘老三吵崩了,都不会有结果。心浮气躁的将军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脸贴脸窃窃私语。

刘邦很奇怪,弄得跟丫头片子似的,这是干嘛?

张良说,他们要造反啊!干等你分封也等不到,估计你又要耍流氓赖账。

刘邦那个委屈啊,想俺刘老三视金钱如粪土,从来跟大家有福同享,什么时候都忘了兄弟们的荣华富贵?这不有难题,拖延下来了嘛。

一个公平,有这么难吗?难,真的很难。对刘邦来说,他宁可大伙儿“患寡不患公”,公平两个字太难了。同样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一个馒头就满足,肚皮饱了一盘饺子他都要挑三拣四,何况面对不同的人?

比如,武将说老子的功劳是用命换来的,谁能跟我比?谋士说,如果没有我的奇谋良策,你的命如粪土。文官说,没有我们默默贡献,你们吃什么喝什么,还有机会站在这里跟我们争功?

像不像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

可是如果单单是功臣们掐架,倒也好办,大不了搞“公投”,有皇帝这个“裁判员”在,不至于有多难。难就难在“裁判员”,他居然忘记了身份,赤膊上阵,参与了争功。

以我们的眼光看,刘邦此举实在无厘头,跳出来跟武将打擂台,非要让萧何压曹参一头,怎么看都有吹“歪哨”的嫌疑。

退一万步,我们回到“公平”二字上做文章。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让大多数人觉得公平,社会就可以安宁了。既然这样,刘老三为何跟多数派较劲,他这么做岂不是创造不公平?

按史书说法,刘邦似乎就是为了“绝对的公平”,为此他还创造出了“功狗”、“功人”的说法。他说,你们这些武将都是“功狗”,萧何是“功人”,打猎时抓住猎物的确实是狗,但是你们会认为狗比人还重要吗?

这话出自刘邦的口,大伙儿习惯了他的粗俗,否则有炸营的危险。刘邦文化水平不高,武将们更是糙哥组合,居然被问住了,要是我在场,就会反问刘邦:你和刘太公谁是“功狗”?

不能这么比嘛,萧何与曹参是好猎人与差猎人的关系,或者是优质猎狗和劣质猎狗的关系,不是狗与人的关系!可惜武将们肚子里没墨水,不会拽词。

所以,刘老三,你少胡搅蛮缠,你这么做就是故意吹“歪哨”,心怀叵测!

刘邦肯定会一脸尴尬:你们坚持让曹参排第一,不也是心怀叵测嘛,谁也别笑话谁!

刘邦跟这些武将多年摸打滚爬在一起,有些还是光腚玩伴,他们一撅屁股,刘邦就知道他们要拉几个粪蛋:你们哪是为曹参争功,分明是在为自己争功!

功臣集团按工作性质分类,大致就三类:一类是以曹参为首的武将集团,占绝对多数;第二类是以张良为首的谋士集团;第三类是萧何为首的文官集团。

每一类功臣,内部功劳大小一目了然,谁攻克的城池多,谁砍掉敌人的首级多,造不了假。同样谁的计谋更见效,也很好辨析。唯有这三类人之间怎么比,太难了,“跨学科”的横向课题。

其实这些武将们根本不是一条心,分了好几个派系,之所以在“萧曹争功”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团结,因为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把第二、三类功臣踩在脚下。

后来,第一功臣萧何获封三万户,武将第一功臣曹参获封一万户。萧何位居丞相,曹参则做了齐国国相。

待遇悬殊!

假如刘邦“公平”一下,让曹参位列开国第一功臣,会发生什么事?散朝后,所有武将都回家“做作业”,把自己的功劳与曹参做一个定量和定性的比较,不等刘邦开口,他们就会按自己的“公平”,伸手要待遇。

这就是武将们拼命替曹参争功的真正动机!

要就要呗,反正刘老三也大方,不差那点待遇,何必搞得那么急头掰脸,差点闹出兵变?

如果你认为刘邦舍不得给待遇,还真是小看了高皇帝。刘邦不惜当黑哨,也要把萧何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背后有更深的政治思考。

坐上皇位的人,第一件要考虑的事,就是如何坐稳龙椅,别搞得跟秦二世似的。谁是刘邦最大的威胁?功臣集团啊,握着枪杆子的功臣集团啊。

由于历史的原因,七大异姓诸侯王已经够刘邦头疼了,如果武将集团势力也遏制不了,刘老三恐怕还不如秦二世。

所以,刘邦压制曹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压制整个武将集团。请注意,一万户桌上的菜绝不会比三万户少,房里的美女也绝不会比别人丑,但是能养多少门客,能提携多少拥趸,差别非常大。

刘邦会玩心眼,萧何能懂,而且积极配合。老大问一句“萧何忙什么呢”,萧何就知道老大不放心了,赶紧将何家子弟派上前线。老大一不高兴,萧何立刻自污名节,让他把心放到肚子里。他们是高手对弈,默契得很,换做连“功狗功人”都搞不清楚的武将行吗?他们光知道手中有枪。

这才是刘邦的第一个目的,他还有一招一箭双雕的棋:让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失和!

文官集团反叛没资本,武将集团反叛没能力,怕就怕文武勾结。刘邦表面上看是在吹“歪哨”,其实是“黑哨”,真正得利的并不是萧何,而是他自己。

自从“萧曹争功”之后,萧何与曹参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遂了刘邦的心愿。不光如此,很多事情上都闪烁着刘邦分裂文武两大集团的影子。

比如鄂君,因为公开替萧何争功,刘邦当场封他为关内侯,就让你成为武将集团的靶子。再比如随何,我就公开说你们这些动嘴皮子的,根本没法跟武将比。我就让你们在相互对比中心理失衡,最后谁瞅谁都来气。

刘家老三心机深呐!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妨来掰扯掰扯。

论功行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要看一个时机。阶段性的论功行赏与最终的论功行赏,绝对不是一码事。

这一点,作为老奸巨猾的刘邦门清。

给后世的感觉,刘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其实,从他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这件事来看,刘邦不愧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为何将军们主张曹参第一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为人民谋天下的精英们尚且如此,汉初那些功臣们岂能淡定得了哦。

论功行赏这事,并不比夺取天下的事小。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就是因为分封一事没处理好,给刘邦创造了机会。

刘邦的分封,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刘邦为了与项羽争夺天下,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以及对有军功的将军和臣属随时封赏。

第二阶段,刘邦登基前后的封赏。这其中包括对异姓诸侯王的分封及改封,立皇后及太子,封赏群臣及将军们。

毫无疑问,这一阶段,大将军韩信得到的封赏最高。本来齐王就够高的了,再迁徙为楚王,无人可比。这尽管是刘邦登基前的事,是出于无奈的妥协,但不可否认,韩信的地位是最高的。

刘邦登基后,经过一年多的争执,最终以萧何的功劳为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与的食邑也最多。

说是这么说,但与韩信的齐王、楚王相比,这能算啥呢?就是与其他异姓诸侯王相比,萧何仅仅是侯爵,哪能比得了王爵呢?

萧何所得最多,只是相比于未得王爵之人而言罢了。

对于张良,刘邦的意思很明确,委屈你一下,就不给你封王了,我把韩信从齐国弄走,封给你齐地三万户,随便由你挑选吧。

如果齐地就三万户的话,还需要选择吗?齐地可远不止三万户,可见韩信原来的齐王该有多么牛逼哦!

将军们不管多么牛逼,但还没有人敢跟大将军韩信掰扯。刘邦分封张良三万户,因为张良十分低调,不敢接受三万户封赏,只请求封在留(今江苏沛县)足矣。

张良这么低的姿态,将军们自然不好说三道四。

对于萧何的封赏,将军们就不淡定了,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架势。刘邦就以“人狗论”的大道理说服众人,并以萧何举家跟随闹革命为例,暂时堵住了众人之口。

这个阶段,仅仅是对以前功绩的赏赐,是暂时的,是一次性的。

第三阶段,排定座次,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在汉朝中央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刘邦那些属下在取得天下后,除了张良,没有一人想回家种地,想的都是如何继续升官发财。

大家都清楚,排定座次,还不同于简单的论功行赏,是为将来安排在中央机构中的官职做准备。

将军们的意图也很明白,这时候再不挣,如果把第一这个座次再给萧何,他们就彻底成了打酱油的了哈。

将军们不能与韩信比,张良自己很低调,也没有必要去鼓捣他,只能拿萧何说事。

韩信、张良不去争这个第一,那么,将军们就有文章可做了。

将军们也不都是大老粗,都清楚第一的资格自己是没有的,但可以把曹参推出来。

如果曹参排在了第一,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挣第二、第三。

将军们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曹参身被七十创”,你萧何身上有吗?

如果七十创排在第一,自然六十创就可以挣第二,五十创就可以挣第三,这多好啊!

都清楚,“萧规曹随”,萧何之后,曹参做了丞相。这就说明曹参也是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人物。

曹参做了丞相,萧何继续做他的后勤部长,其他将军们就有话可说了,弄个部长、副部就没啥问题。

这就是将军们力主曹参排位第一的根本原因。

说破大天,萧何也摆不上第一的高位

豹眼认为,萧何筹备粮草和兵源,的确功劳很大,但还到不了第一的地位。

刘邦确定韩信、张良、萧何为汉初三大功臣,的确是公允的,但要说萧何居功第一,那就是对韩信、张良的不公。萧何没有足够的资格,位居韩信、张良之上。

将军们冲锋陷阵,不能跟韩信、张良去挣,但完全可以与萧何挣一挣。

在之前,为了争功,将军们日夜不停。刘邦在洛阳南宫的桥上看到将军们整日夜地议论纷纷,十分担心。

刘邦问:“他们在说啥呢?”

张良说:“您还不清楚吗?他们在谋反哦。”

这把刘邦吓得不轻,还是张良出了一计,建议刘邦先封赏了他的仇人雍齿,才把将军们暂时安顿了下来。

为了评定座次之事,将军们又开始闹事,而且把曹参推出来说事,这令刘邦很难堪。

第一,曹参的确军功最多;

第二,曹参的确也有能力;

第三,前期的封赏的确不很公允,委屈了将军们。

这就是说,就刘邦自己也觉得多封赏了萧何,没有足够的理由再让萧何位列第一。

为何刘邦一定要把第一的功劳给与萧何呢?

尽管刘邦认为萧何没有足够的资格位居第一,但他还是想把第一的位子给萧何。

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韩信“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样也适合所有的将军们。韩信临死才明白,可刘邦早就明白了这个理。

这已经不是打天下的时候,需要将军们继续冲锋陷阵,不给与足够的封赏,他们就不会卖力。

现在是坐天下的时候,谁更适合帮助刘氏宗族坐稳江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把第一的位子给了曹参,下一步安排谁做丞相哦?第一的位子可不是虚名,是有相应职位的。

将军们之所以去挣,为得也是这个。

曹参不说自己不够格,萧何也不说自己没有这个资格,刘邦为难了。

说到底,曹参、萧何也在挣。

这时候,关内侯鄂千秋就站出来了。

就汉初那个阵势,一个小小的关内侯算得了啥呢?

但他说的话,刘邦愿意听哦。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鄂千秋一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就定了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最后萧何做了丞相,萧何之后,曹参接任。

这就是套路,一切都在刘邦掌握之中,挣一下是必要的,但核心利益是挣不来的。

豹眼评语

论功行赏是普世的理念,但千万不要认为,出了大力就理所当然该得到大的封赏。

如果再去挣,那就是自掘坟墓。像韩信之流,不挣也是挣,卸磨杀驴也是常用的招数。

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出力最大,功劳最多,得到的赏赐也该最大。

保持低调永远没有过错。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刘邦评功的时候,有一个叫鄂千秋的,在关键时刻,他对萧何功劳的评价,与刘邦高度契合。

这个鄂千秋,居然因此被刘邦晋封为安平侯。

鄂千秋认为萧何能够守住完整的关中,以待刘邦,终于成就刘邦万世的功业。

现在即使失去曹参这样的武将百余个,对于汉朝并不太缺乏,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就会统一天下。怎么能以一日之功而加于万世之功以上呢?

所以他认为还是应定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马上表示赞同,立即发布命令,将萧何的功劳位次定为第一,同时允许他可佩带宝剑上殿,入朝不用下跪。

为了答谢鄂千秋在关键时刻对萧何功劳的评价,刘邦还晋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增加食邑二千户。

同一天,又封赏萧何的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经过这一番辩论,群臣不敢再争执,开始分封功臣。

事实上,曹参比较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适合当时的国情,他也很得刘邦的赞赏。

曹参在齐国施行无为政治所取得的成果,引起刘邦的重视,善于用人的刘邦,已经知道曹参是不可多得的辅政良臣。

曹参不争功名,不求荣利,解除了刘邦的疑心。

那么,在刘邦大行封赏时,为什么天下诸侯都认为曹参功劳第一呢?

实话实说,曹参所立下的战功,确实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

但是,刘邦认为萧何有“发纵指示”,镇国家、抚百姓”的“万世之功”,而以萧何为第一。

曹参对此的反应很平静,他不争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依然顾全大局,勤勤恳恳,这是十分难得的。

曹参和萧何一样,也是沛县人,在秦朝时当沛郡的掾吏,而萧何则当主吏。

他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还平定122个县,此外,又俘获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如此战功,彪炳辉煌!同时,曹参在厮杀冲突之间、出生入死之际,还“身被70创”,真的是“伤痕累累”呀!

因此,在汉初封侯时,论及位次,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武将,便纷纷力主曹参应位先萧何,名列前茅。

他们理由很简单:曹参披坚执锐,攻城略地,身被七十创,可是,萧何呢?

这样的战绩,当然了不起。可如此功勋,虽说煊赫一时,但若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却影响有限。恐怕只需三十年,至多百年后,就会逐渐暗淡。

刘邦起兵后,曹参以中涓的身份跟随他,率兵攻击胡陵、方舆、薛等地,曹参晋爵为执帛,号建成君,迁为戚县公。

曹参又随刘邦进兵关中,击成武、杠里、开封等地,最后攻进咸阳,灭亡秦朝,曹参晋爵为执硅。

刘邦为汉王后,封曹参为建成侯,晋升为将军。曹参随汉王还定三秦,击下辩、故道、雍等地。

可见,曹参为刘邦开疆拓土,功劳也确实很大。

事实上,大家对楚汉之际那些个将领,知道项羽,知道韩信,知道彭越,知道英布,知道樊哙的人很多!

但说起曹参这个人,几乎没人知道他打过啥仗!

因为他的仗都是跟着韩信后面打的,但影子的好处是,你跟对了人,沾的光可不是一点点,所以等到成功之后,一数功劳,曹参的功劳可真大呀,仅次于韩信。

太吏公说:曹参相国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是因为和淮阴侯韩信在一起。

等到韩信被诛灭后,列侯成功立业的人中,只有曹参名声最大。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统一了天下,于是准备论功行赏。

大臣们互相争论,有的人认为萧何的功劳大,有的人则认为曹参的功劳大,刘邦心中一直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

可是群臣议论纷纷,所以他不好轻易开口。

这时候,一直沉默的鄂千秋,已经猜到了刘邦的想法,于是挺身而出,他说曹参虽然九次身受重伤,攻城略地无数,但是这只是一时之功而已。

他接着说,皇帝和霸王对抗多年,经常和自己的队伍走散,是萧何整装队伍,继续战斗,军队缺少粮食的时候,萧何不计余力补给关中,让军队保持高昂的斗志。

事实上,萧何也确实是辅佐刘邦称帝的首要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为鄹侯,赐予丰厚的俸禄。

而其他功臣却认为萧何的功绩不足以封侯赐地,他们向刘邦抗议说我们跟随您征战天下,出生入死。

有的人参战多达百余次,少的也有几十阵。我们攻城略地,杀敌无数,可以说功高劳苦。可是萧何呢?

他只手持笔墨空发议论,从未亲身参战,哪有什么‘汗马之劳’可言。

但他得到的封赏却在我们之上,凭什么呢!刘邦解释道,各位都知道狩猎吧!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啊!

刘邦说:“狩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人。

武将们推曹参的功劳最大,表面上是替曹参打抱不平,事实上他们都是为自己说话而已,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曹参能够一武功而获得功劳第一,那么武将的地位就可以永远凌驾于文臣之上。

刘邦虽然也是“马上天子”,但是又不是一介武夫,他与楚霸王是“斗智”,而不是斗力。

推文臣的功劳第一,有利于江山的长期稳定,所以刘邦彻底发火了!才有“功狗”和“猎人”的比喻。

这个比喻,与其说是在讨论,还不如说是刘邦的最后“拍板”,他是在作决定,而不是继续讨论了!

刘邦集团征战八年,力挫群雄,夺得天下。

曹参追随刘邦,攻城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在刘邦的部将中,他的战功最为显著。他身上的战伤多达70多处!在曹参冲锋陷阵时,他过去的同僚、曾为沛县县吏的萧何则坐镇后方,督办粮草,征集士卒。

刘邦论功行赏,认定萧何功劳最大,给他的封邑最多。刘邦仍把萧何列在第一,但分封时多赐了萧何户邑,诸将也是大为不满。

他们嘴服心不服,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见,曹参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及开疆拓土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称帝后,对大臣们论功行赏、排位时,封曹参为平阳侯,食邑为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

后来,刘邦封长子刘肥到齐国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相。

曹参治理齐国,清静无为曹参任齐相时,齐国是拥有七十余城的大国,但因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动荡,确实需要与民休息,曹参治理齐国也是颇为有功。

看来最后刘邦也没有亏待曹参。

尤其是,由于曹参与刘邦有着特殊的关系,战争年代又表现出对刘邦特别的忠诚,因而赢得了刘邦与继体之君汉惠帝的绝对信任。

事实上,汉代的功劳有五等,太史公说用德行辅立宗庙、安定国家社稷的叫做‘勋”。

用言论的叫做‘劳”,用武力的叫做‘功”,明定国家等级制度的叫做“伐”,长年积累资历的叫做“阅”。

封爵时的誓词说:只要黄河像衣带一样没有断缺,泰山像磨刀石一样坚硬挺拔,国家就可以永远享受太平,恩泽就会施及你们的后代。

起初未尝不想巩固他们的根本,但以后这些枝叶就逐渐衰微变弱小了!

司马迁读高祖时给功臣封侯的记载,考察他们起先受封,以及后来又失去爵位的原因,他所了解到的情况真是不寻常啊!

看看司马迁对刘邦封侯拜相的记载,我觉得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也不是处于对萧何的绝对信任,而是处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居功自傲的武将,在和平年代最容易引发祸乱,刘邦将萧何摆在第一位,主要还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总而言之,刘邦是在为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着想,从封侯拜相就可以看出刘邦的雄才伟略,不是浪得虚名。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萧何没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也无陈平奇计迭出、佐汉安刘之策;若比军事,他更无韩信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之能,然而他能在楚、汉角逐中原之时,数年坐镇关中,为刘邦管好大后方,兵饷不绝,足食足兵,西汉建立,于功非浅。

故被刘邦称为“三杰”之一,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曹出身

曹参与萧何完全是一道投身革命的,在秦时沛县,萧分管文字,曹分管刑狱警与樊哙等不同,他们是刘邦早期革命队伍里为数不多的有文化有身份的革命者,作为吏,在当时也应属白领阶层,起来造秦的反,主要还是迫于周边的形势,当初心底是有不少顾虑的。

一方面担心不造反,若被造反者攻下沛县,身为秦政权的一分子,身家性命难保;一方面对革命前途信心充分不足,一旦造反不成,不仅自身性命,九族恐怕都要被诛。于是,他们抱定反不可不造,但绝不可为首的信条,先是鼓动原沛令牵头起事,继而又鼓动招回也已造反但尚流于草野的刘邦来为头。原沛令终究胆气不足,对革命形势又分析不够,甚至怀疑这两个家伙莫不是要借刘邦之手来砍自己的脑袋,于是反而动起杀萧曹之心。也幸亏萧曹见机得快,连夜出城,投奔了刘邦,从而走上了光明大道。

萧曹争功

随着刘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萧曹二人的工作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从巴蜀到关中,萧何主要为刘邦踞守根据地,从照料根据地内大小事务到安抚民心,从战争物资的筹集到兵源的不断输送补充,均由萧何独当一面。曹参则跟随刘邦战斗在第一线,是拎着吃饭家伙为刘邦攻城略地,平叛杀人,自己也身受创伤七十余处。待天下归刘,曹与萧同封为候,萧为酂候,曹为平阳候。

封候之时,与各朝开国时情形差不多,除一些突出者外,谁都可以列出这种功那种劳,除了表功的,还有争功的,弄得刘邦很是头痛,最令他头痛的是,大家对曹参倒没有什么异议,对萧何封候,群情却有些激愤。

不少中层以上干部大发牢骚,甚至跑到刘邦面前群访,说萧何是什么东西,一场仗也没打,一丝血腥也没沾,一点伤也没受,连汗流得也不多,只不过写写画画,凭何德何能居然也被封侯?而我等出生入死,为你刘邦夺得天下,都有汗马功劳,到论功行赏时,你刘邦怎么就想不起我们了?

当然,话肯定是不敢这么直说的,但想讨个说法的意思是明显的。刘邦也不是省油的灯,对封萧的立场异常坚定,不惜得罪群臣,搬弄出一番“功狗”“功人”理论:你们有功只不过是猎狗之功,人家萧何是操纵猎狗的人,是功人,你们比什么比。他硬是将事态压平了。

萧何干后勤

平心而论,萧何封侯也是无可非议的,后勤与战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后勤的作用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勇”是“力”。

作为刘邦,他对萧何的所作所为之于刘家夺取天下的贡献和作用,无疑体会得比别人要深刻得多,但刘邦也未能好好总结,将之上升为战争理论,并以此来说服教育大家。

如果仅仅是封侯的话,萧曹二人同为侯,我想应是无大碍的,但偏偏还要摆座次,谁前谁后的问题尽管刘邦拖了一年多,还是无可奈何地要提上议事日程。

封侯之时,曹参是一致公认,萧何非议最多,按常情,曹参肯定以为我老曹当然要摆在面前,而且这种想法还带有普遍性,民主评议时,曹参果然得票最高,不用自己摆谱,众人纷纷推崇,弄成了刘邦最担心又在意料之中的局面。

世事难料,正在刘邦大伤脑筋甚至难以驾驭局面的时候,有个叫鄂千秋的在刘邦最需要挠痒的时候和地方,及时地伸出了手,他奏曰:曹参固然战功卓著,但像老曹那样勇于作战的人不下几十上千,即使少他一个也不影响大局;而萧何的工作则是谁也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是萧在曹前。这番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不知别人听后有何反应,反正刘邦是求之不得,他当即拍板,萧在曹前,不再复议,并且当场加封鄂千秋,给他封了个安平侯。鄂千秋也不知是喜是悲,虽封了侯,但也成了历史上不入流的马屁精之一。

这场萧曹列位之争,老曹显然跌了面子,而且心理上可能还毫无准备,因而失衡感无疑是强烈的,不满也肯定是有的,史书上只记载萧曹“有隙”,虽无细节,但两人关系至此疏远却是事实,其中因素,大家都是明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