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三国之中,诸葛亮应该是第一个。否则,没有他,刘备没机会创业成功。
第二是赵云。他的忠诚和勇气是不可战胜的。他可以一个人带着阿斗七进七出。没有人能用这种勇气做到这一点。
第三是曹操。他虽然多疑,但有勇气,敢于任命荀彧。曹操知道他从来没有对自己忠诚过,他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第四是关羽。他对兄弟和主的忠诚是如此珍贵。曹操对他很客气,没能留住他。
第五是周瑜。其实,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但是老天爷不能接受他的意见和建议,否则刘备会向东吴解释。
第六个是刘备。虽然他说他没有能力,但他很了解人。如果他不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诸葛亮,他就不会在后来被创造出来。
这几个是我最喜欢的,虽然还有其他人,但是三国人物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三国人物论总人气排名第一唯有关羽。】
谈人气高低最直接的就是看粉丝团,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算起,关公粉丝团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最后到当代,总体跨越一千八百年。
当然,其他三国著名人物粉丝团在时间上也能给出这样的数据,毕竟大家站在同一历史起跑线。
然而,唯有关公粉丝团,为关羽打榜战斗力与日剧增:
从一方民间崇拜偶像,到唐朝演变为佛教伽蓝神。到宋朝,被晋商奉为守护神,1107年,宋徽宗追封“武安王”,由候而王。明朝洪武年间,关羽入明朝祭祀典礼,万历年间,被明神宗先后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由王而帝。清朝雍正三年,受封“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全国奉旨兴建武庙,搬关羽神像入祀典,文武百官、平民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春秋两季分别祭祀,自此与孔子合称“文武二圣”。
不仅如此,随着晋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民间粉丝团中出现了大量行业信奉关羽为“武财神”,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军人、武师、命相家、教育业、描金业、皮箱业、烟业、香烛业、绸缎业、厨业、盐业、屠宰业、糕点业、干果业、理发业等。即使你家里没有摆着关公像,那你一定在某个饭店或者理发店见过它,可能还被塞了各种纸币和硬币。
关羽粉丝团甚至超于国界,让关羽输出到了世界舞台。你能想象外国人过圣诞不放圣诞树,在院子放个关羽吗?
什么是人气?
这就是人气。(关二爷战术后仰)
历史不是一个个停在过去静止的画面,它是时间的积累,是过去所有存在过的生命的沉淀。
而我认为关羽在所有三国人物之中,积累了最沉重的历史意义。
他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逐渐演化成了中华名族的文化符号。他所具有的“忠义仁勇信”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
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等哪个领域,你都知道,关羽所代表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从人气考量,篇幅所限,我觉得前五排名,由高到低应该是:诸葛亮、关羽、周瑜、郭嘉、司马懿。
第一:诸葛亮,诸葛孔明。首先受《三国演义》主线引导的原因,刘备这条线上的笔墨最多。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建立,是从0到1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其人品、智慧、才能,均达到了常人难以触及的高度。尤其是诸葛亮参与的几件事,都被传为了千古佳话。比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比如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等等,一旦谈起,无不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分。诸葛亮所著的《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更是流芳百世,将其忠贞、果敢、智慧的特质发挥到极致。人气最高,实至名归!
第二:关羽,关云长。虽说单从武力值来论,关羽未必是三国中武力值最高的武将。但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他对兄弟的那种义气,真可以说是义薄云天,受到无数后人的敬仰。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嫂子回归,更是将这种英雄气概推向高潮。连最大的对手曹操都感慨连连,不忍这样的盖世英雄折损在自己手里。万事中有轮回,当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关羽也是念其当年敬重自己,没有为难自己,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如果从这点看,《三国演义》一书中,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关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因为关羽的这种狭义精神已经到达了极致,所以最后加害关羽的东吴,一直被人所诟病,东吴还将将关羽的尸首送给曹操,其心可诛,完全是不顾人情道义,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国家,最终土崩瓦解,也是与其自身气质息息相关的。
第三:周瑜,周公瑾。风度翩翩,潇洒自如,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周瑜绝对是三国里最靓丽的一条风景线,不论是其几次用计,于赤壁大败曹操,还是对于东吴孙氏的忠诚,抑或是和小乔凄美的爱情故事,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瑜要是能多活几年,三国最终的走势指不定什么样。当时孙策还在世的时候,哥儿俩就曾经商议两路进军,从荆樊、合肥两路北上,攻取许昌,一统天下。奈何孙策也是英年早逝。后来赤壁之战后分析局势,周瑜果断想与马超结盟,两路夹击曹操,共分天下。其格局和智慧,风度和人品,绝对是三国里最后魅力的人物。
第四:郭嘉,郭奉孝。郭嘉比曹操小10来岁,但是对曹操来说,和自己最谈得来的,最具有智慧帮助自己的,只有郭嘉,剩下的才是荀彧、许攸等人。平北战役,郭嘉早逝,曹操痛不欲生,感叹天下再无知己,赤壁之战失败以后,更是感叹:若奉孝在此,定不叫吾有如此大败。其他众人听后惭愧不已。郭嘉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了无比闪耀的光芒,这种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人物,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第五:司马懿,司马仲达。谈起司马懿这个人物,首先我是感慨连连,忠奸难辨,谨慎狠辣,如同一条在洞里伺机而动的毒蛇。论起隐忍的功夫,司马懿在三国里绝对是首屈一指。作为一个非曹氏嫡系出身的人物,父辈还牵连到曹家大忌“衣带诏”事件中,按理说绝对难以受到曹魏重用,但是司马懿就是在狭缝里求得生存,多次面临生死。在司马懿人生这盘棋上,几乎就没有让他下过一盘绝对公平的棋。最终隐忍一生,一朝爆发,一举夺下魏国政权,之后就开启了疯狂的屠杀模式。无论是政敌还是他觉得对他有猜忌的人,都是找借口株连九族,不留活口。司马懿晚年所为,简直就是隐忍一生之后的大爆发,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彻底黑化。其扭曲、惨烈的一生,令人印象深刻。
三国里边人气高的还有很多,我所表述,只是个人愚见,希望各位行家批评指点,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感悟《三国演义》这部国之精粹。
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三国人物中诸葛亮应该排在第一位,别的先不说,要是没有他,刘备早就在东吴回不来了。
第二要算赵子龙,他可说是忠肝沥胆所向无敌,能一个人带着阿斗杀出重围,就凭那份胆识已经是无人能及。
第三就要算曹操了,他这个人虽然疑心重,但是他却很有魄力,居然敢任用荀彧,曹操知道他可说对自己从来就没有表过忠心,但是他还是对他委以重任。
第四就要算关羽了,他对兄弟情,对主公忠,都是那样的难能可贵,曹操如此礼遇他,终究还是没能留下他。
第五得算周瑜,其实他是一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只是主公没能采纳他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刘备恐怕就交代在东吴了。
第六也该算得上刘备了,他虽然说没有大能耐,但是他知人善用。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放权给诸葛亮,他也不会有后来的造化。
后面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我就不依依列举了,不过我心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人气排位,所以说我的也只是个参考。到底谁才算是第一,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历史永远都是历史,无人知道谁才是第一,不同的人心中的英雄也有所不同,世事无绝对。
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三国人物榜单,抛开武功、才能、相貌等原因外,从晋朝开始到现在,如果按人气排名的话,我心目中倒有十个人选。大家看看排的如何:
关羽和诸葛亮并列第一名。第二名是赵云,第三名是曹操,第四名是刘备,第五名是司马懿,第六名是周瑜,第七名是张飞,第八名是孙权,第九名是吕布。其实,我挺想把赵云排到第一的,但综合考虑了下,只能让他屈居第二了。因为只有十名人选,关羽和诸葛亮并列第一,占了俩名额,为了公平起见,下面就排到第九名,第十名空缺。似乎再把谁排上,都很勉强,有狗尾续貂的感觉。所以,这样挺好。十个人选,十全十美!
赵云他们我就不多说了。主要说说排在第一的两位选手的上榜理由。
先说关羽。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汉献帝雅其号为“美髯公”!别称有“关公、武圣”。
关羽一生对大汉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即使投降曹操,也要“降汉不降曹”。
关羽义薄云天,一诺千金。为了匡扶汉室,千里走单骑,历尽千辛万苦,也要追随刘备。
关羽看到曹操称王,有篡逆之心,遂联合反对曹操的各方势力,孤军北伐。关羽围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擒于禁,杀庞德,进而包围襄樊。一时间关羽威名传遍华夏大地,反曹兴汉的浪潮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一般,曹操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吓得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怎奈当时汉室衰微,刘备,曹操和孙权都想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曹操如果没有关羽的这次北伐,说不定篡汉当皇帝也未可知)。
所以,刘备按兵不动,没有一兵一卒增援,连最近的刘封和孟达也置关羽的将令而不理。
曹操动员能动员的所有兵力前往襄樊去增援!于禁和庞德是第一批。后还派徐晃带兵速往,同时让张辽从合肥驰援襄樊。
孙权看到关羽取得巨大胜利,已经严重影响到以后他偏安一隅,称王称霸的野心,遂撕毁与刘备关羽在湘水河畔打成的和平协议,一边与曹操暗通款曲,一边让陆逊假意出兵配合关羽作战,等到了前线,立马掉头转而切断关羽西归之路。又派吕蒙等人白衣过江,奇袭南郡,公安等荆州三郡。而镇守这些城池的糜芳、傅士仁、郝普、潘浚竟然全部背信弃义,投降了孙权!
关羽在前方正与增援襄樊的徐晃交战,听说后方根据地出事,赶紧回兵,进退两难,最后败走麦城,突围失败被杀!
关羽是被曹操,孙权,刘备和留守荆州的守将们联合绞杀。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调动了几乎曹操当时所能调动的所有兵力来与之交战。有曹仁,于禁,庞德,徐晃,张辽(张辽走到半路,关羽已经败亡,所以他没有直接参战)等五员大将!孙权方面有吕蒙,陆逊(这两个都是东吴的大都督)率精锐参战。镇守荆州数郡的刘备的大舅哥糜芳,还有傅士仁(干脆叫“不是人”得了)、郝普、潘浚居然全部投降孙权!这还不算,廖化等奉关羽军令屡次到刘封和孟达处调兵支援,二人均是找各种理由拒绝出兵支援!关羽的大哥刘备也没派一兵一卒!这仗还怎么打?就算是孙武再生,白起复活亦无能为力矣!
悲乎,关羽!明知此行危险重重,荆棘密布,然而为了大汉江山,你还是义无反顾的领兵前往讨伐汉贼曹操!这是何等的忠肝义胆,这是何等的侠骨柔肠,细细想来,怎不让人欲哭无泪,肝肠寸断。
有关羽在,看谁敢称帝称王?曹操称王,刘备也称王,大汉江山眼看就要大厦欲倾,关羽怎能不急,关羽怎能不恨!关羽没法讨伐刘备(那是结拜大哥,心里很纠结),那只能讨伐有篡汉不臣之心的曹操(其实也是变相讨伐刘备,刘备岂能不知?)!
威哉关羽,忠哉关羽,义哉关羽,痛哉关羽!!!正是因为关羽的忠勇,侠义和一臣不事二主的光辉形象(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献帝所封,所以他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刘备的分封他不稀罕),不仅民间尊其为“关公”,而且历代帝王对关羽推崇备至,多有褒封,到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三国演义》尊其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时至今日,关羽的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曹的土山三约,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挂金封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战长沙收黄忠,赴江东单刀赴会,围襄樊水淹七军等故事,亦然那么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所以,关羽排第一,实至名归。
再来说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在刘备请他出山前,一直隐居隆中。据传曹操也曾派人请孔明出山,估计是诚意不够,或者觉得曹营谋士太多,自己去了也无大用,也就没过去。
观诸葛亮一生,由于其为了重扶汉室,屡次领兵北伐,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祁山“五丈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
诸葛家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刘备寄居刘表时,一次因被蔡瑁追杀,偶遇司马微。与之交流天下大事,才知道自己之所以漂泊半生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手下没有熟知天下大事和运筹帷幄的谋士。司马微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献上三分天下之《隆中对》。一下子刘备茅塞顿开。诸葛亮过江东,舌战群儒,联合鲁肃周瑜等主战派,成功说服孙权,最后孙刘联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诸葛亮又借江东吊孝之计,为刘备带回了另外一位大咖“凤雏庞统”!这下子,刘备志得意满,在诸葛亮和庞统的协助下,火力全开,连夺荆州四郡。孙权一看刘备火力这么猛,也想用刘备来分担曹操的压力,他好往江南发展势力。于是就与刘备联姻,把孙尚香嫁与刘备,而且还把南郡的一部当做嫁妆“借”给刘备。
随后,诸葛亮又带着张飞,赵云入川协助刘备。益州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又挥师北上,诸葛亮坐镇成都,统一调配兵马和粮草,支援汉中。曹操在失去夏侯渊以及粮草不济的情况下,退出汉中。刘备占据汉中后,又派孟达,刘封攻占了上庸等地。
随着刘备的势力范围急速扩张,引起了孙权的“羡慕嫉妒恨”。先是偷偷接回孙尚香,后又出兵强夺了荆州长沙等三郡。刘备带兵曾与孙权在湘水对峙。双方签订湘水盟约后,刘备撤回益州。
孙权还不甘心,又趁着关羽北伐,与徐晃、曹仁在襄樊鏖战之计,又一次偷袭荆州南郡等三郡。关羽战败身亡。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之地,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苦劝,一意孤行东征孙权,结果夷陵惨败,只得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刘禅年幼,蜀汉的军政大权由诸葛亮独揽。而这时的益州和汉中等地,危机四伏,不仅有蜀汉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士族之争,还有各地的骚乱不断,还受到来自北魏曹丕的威胁,同时,与孙权的联盟也极其不稳定。可以说,诸葛亮接管的是刘备留下的满眼疮痍的烂摊子!
诸葛亮殚精竭虑,通过数年的努力,不仅重新与孙权修好,巩固了双方的联盟,而且又平定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成都内部也被诸葛亮治理的井井有条,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恢复。
经过多年的准备,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领兵北伐,想克复中原,重振汉室。
第一次北伐初期,战事十分顺利,不仅连夺天水等三郡,另外两个郡也在唾手可得之时。不料马谡被张郃打败,街亭丢失,赵云也在箕谷被曹真击溃,诸葛亮怕被包饺子,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其后,诸葛亮数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没有在上方谷口烧死司马懿,诸葛亮无奈含恨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自从出山跟随刘备后,对蜀汉忠心不二。白帝城临危受命后,内外兼修,休养生息。随着国力增强,明知道北魏实力强大,蜀国弱小,还是通过骚扰战术,让北魏疲惫不堪,忙于应付。
诸葛亮和关羽一样,历来受到极高的推崇。在民间,千百年来,他都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在官方,无论什么朝代,都把诸葛亮作为忠君、勤政和廉政的楷模和表率而大加褒扬。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代人臣中,都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地位。
诸葛亮少时就发奋图强,博览群书。又自比管、乐,希望能碰上一位明君,来实现自己的文韬武略和治国安邦的理想。
刘备的“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让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刘备)以驱驰”!
后来蜀汉遭受重大挫折,先是关羽失荆州被俘而亡,后有刘备的夷陵惨败,蜀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而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以来,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一心一意辅佐幼主刘禅,为恢复大汉秣兵历马!
诸葛亮作为丞相之所以受到后世帝王们推崇,主要是跟同时代的曹操和司马懿协助子孙篡位称帝相比,诸葛亮始终如一的坚持忠君爱国的思想,他的言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因此一再被历代帝王所极力推崇的正面人臣之光辉形象!
而且,诸葛亮和关羽一样,明知北魏国力强大,还毅然决然领兵北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汉复兴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关羽和诸葛亮排三国人气榜单的第一,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毫无异议,实至名归!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秒删。
原创作品,欢迎点赞转载。违者必究!
三国人物不论武功、才能、相貌等讲名气,如何按人气排名合适?
我到觉得还是不要排名的好。
一来排三国英雄的名次缺乏依据,即便是演义中的依据也很少,尤其是没进行过交叉排位赛,今人按各自喜好排名本身也没多大意义。
二来这种排名其实是等级制度的体现,类似梁山泊聚义堂的座次。我们的文化已经深受三纲五常腐朽等级秩序的毒害,有才能但位阶低是被合理压制无法施展的,这种文化极大地扼杀了社会创造力,早该革新而不应该引导或提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